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个城市为例_两型社会论文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个城市为例_两型社会论文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市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城市群论文,地区论文,社会论文,长株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8)04-0021-13

今年4月至5月,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观松,副校长汪德明、杨学文,教育长袁超越等校领导亲率市委党校“两型社会”课题组成员,先后赴长株潭城市群三城市和武汉周边八城市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5个课题组共21人,分批参加了调研。课题组在所到的11个城市,均受到了各地市委、市政府和党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各地党校对课题组的调研作了精心安排,并应课题组的要求,邀请了各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城市群办或市圈办、市“两型”办、市开发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市委党校的教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还参观考察了各地的典型企业和开发区。有的城市是市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或市委、市政府秘书长亲自接待或参加座谈,陪同调研。课题组成员均感到此次调研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步履坚实

(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打算和主要做法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沿湘江呈三角形分布。下辖4个县级市,8个县。三市土地面积28088平方公里,占全省13.3%。2007年三市总人口1305万,占全省19.1%。完成GDP3462亿元,占全省37.9%。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明显的科教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长株潭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区、沿京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能直接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双重辐射。三市“金三角”的空间结构,两两相距40公里,既有生态隔离带,又有高速相连,三市山水相依,共同环抱母亲河湘江,这种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结构,全国仅有,全球少见。长株潭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1所高校和44位“两院”院士;长株潭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冶金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敢于先行先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已经破题。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2007年12月同时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长株潭已经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重点经济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早在1982年12月,湖南省政协委员张萍就首次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议案,旨在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长株潭经济区构想的提出,比开发上海浦东的提议整整早了8年,迄今已历26个春秋。经过多年的破冰之旅,长株潭经济区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区域经济规划体系,并取得了“五同”(即三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和产业逐步聚集等成效,贯穿三市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迈出了强劲步伐。2006年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从此有了新的目标。2007年,长株潭三市全年实现GDP3461.78亿元,占湖南省的37.85%。省委书记张春贤说,长株潭未来是湖南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引领发展的火车头和核心动力。目前,长株潭经济区正按“改革先于全省,速度高于全省,质量优于全省”的总体要求,逐步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敢于先行先试还表现在确立了以先行区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决策思路。为了推进和带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三市规划了总面积为1710平方公里的先行区,其中长沙大河西先导区1200平方公里,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云龙新区)90平方公里,湘潭先行区420平方公里。力求通过先导区、示范区或先行区的率先改革和发展,加快三市的城市和产业融合,为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路,提供经验。

2、狠抓循环经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重点突出。促进城市群发展,关键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注重抓住循环经济这一发展重点,建设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从2005年7月开始,株洲市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就进行了前期工作准备,终于在2007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的批准,顺利进入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名单。清水塘工业区位于长株潭三市的结合部,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聚集化工、冶炼等企业100多家,拥有株洲冶炼集团、株洲化工集团、智成化工公司等众多大中型企业,2007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14亿元,是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今后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区之一。由于产业结构及历史原因,该区域工业污染严重,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污染总源头。清水塘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不能较好解决,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清水塘工业区被作为全省重点污染区域进行重点整治,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批国家试验园区后,株洲市和石峰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前期工作小组,并明确提出要把清水塘循环工业园区打造成国际社会认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循环经济样板示范区,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成功经验。

3、实施项目带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找准着力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来抓,策划和包装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建立完善“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库,并争取各类重大项目进入省里相关规划和国家笼子,以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如长沙市“铬渣综合治理项目”、“长沙市医疗废物及危险物处置中心”项目等已完成前期资金投入;湘江流域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了日元贷款,促进了一批治废、治污、治渣工程上马。湘潭市重点支持湘钢150T/H干熄焦及余热发电项目、韶峰日产5000T干法水泥窑余热发电项目等十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湖南省有关部门掌握使用的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长株潭三市项目,除按规定必须上报国家审批的重大项目外,授予三市有对其他项目的省级审批权限,并出台一系列扶植重大项目的政策,形成了企业是财富创造主体,政府是服务创造主体的良好氛围。

4、共谋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各城市之间的协调配合,切忌各自为政。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注重三市协调、整体推进,共谋经济一体化。一是突出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长株潭坚持强调超越行政区划统一布局,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势互补。2002年,省政府颁布《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向开发区集约发展,三市18个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三市产业分工已现雏形,联系更为紧密。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框架下,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基础化工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精细化工为主,产值占当地规模工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新五同”建设。即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和环境同治。围绕“新五同”建设,提出了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湘江开发、长株潭城市大外环、长株潭城市轨道交通、武广客运专线长沙和株洲站、黄花机场扩建、公交一体化、通讯同城、环境治理、绿心保护等基础设施十大标志性工程,这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建立三市协调联动机制。长株潭三市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研究一些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市在会议上讨论并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和《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等4个协议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为进一步促进三市主动对接、联动合作、互利共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通过建立高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三市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天的座谈交流和学习考察,课题组发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协调统一。目前,长株潭共有26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虽然三市主要产业集群各有定位,但相互之间有交叉部分,如汽车产业是三市都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长沙、湘潭都把新能源、新材料、机电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雷同或类似,必然在实际中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因此,三市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还需进一步协调统一,以形成产业结构互补、特色优势突出的局面。

2、长株潭区域产业集聚度较低,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少。虽然长株潭三市在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方面加强合作,工业园区规划工作取得进展。但长株潭的产业集聚度不高,在三市高新区发展的近千家企业,鲜有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间横向联系少,龙头企业产业链向周围企业的协作延伸不密切,很难看出大产品形成过程中专业分工的网络化循环,更没有达到快速促进龙头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成熟的境界。

3、各自为政,体制障碍仍然存在。由于我国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制度,行政区经济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所以迄今为止,在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行政区经济”都是最大的阻力。长株潭也不例外。从长远和全局看,任何一个城市群范围内的各级行政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在这个区域,决策的主体是分散的,作为几个独立的行政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的区域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产业布局、资源整合、要素流动等方面,都可能遇到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同属一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协调的作用明显,但是行政协调具有“拉郎配”的嫌疑,经济利益协调容易被忽视,造成城市间“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三)长株潭的做法对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1、“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总体规划和布局。“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关联性强,触及利益层次深,必须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

2、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支撑。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要以“产业的两型化和两型的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实施两型产业发展工程。既要重视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技术应用和循环经济改造,又要大力促进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更要结合各地实际,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化。

3、在推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主战场作用,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和城市高度发展的标志。要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的开发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力度,严把项目入园关,确保园区按照产业优化、功能优良、环境优美的要求健康发展。

4、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生态优先的原则。为此,在规划编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环境容量先行,突出生态自然建设,不能过度开发。坚持生态资源价值化的理念,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要坚持节能环保优先,加大污染区域的综合整治力度,着力发展无污染的高效产业;在城市拓展和市政建设中要坚持生态宜居优先,为居民打造一个“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良好宜居环境;在区域对接和城乡统筹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农业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打造城市生态系统。

5、“两型社会”建设必须重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优化、整合区域内的自主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自主创新合力,进而促进区域内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能力;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极大地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化前进的系统,在它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必然要求其运营机制和政策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匹配。因而能促进和带动条件资源、人才发展、保障和引导机制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推动建立地方经济工作的新模式。

二、武汉周边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主要做法和建议

(一)八市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成效如何,首先取决于相关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此,八市是高度重视的。

1、普遍认同“两型社会”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次对八市的分批考察,时间虽有长有短,但所到之处,都能强烈感受到八市的热情、共识与期待。在座谈会上,不仅八市党校的领导和教师精锐尽出,而且八市的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也拨冗莅临。

八市普遍认为,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具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也是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再振雄风、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战略支点的千载良机。同时,武汉城市圈如何走“两型”发展之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对此,八市的领导具有清醒认识,并已先期介入,统筹规划,主动参与意识十分强烈。

2、重视分析本市“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下,精确分析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是科学制定竞争战略的基础。对此,八市均予以高度重视,相关分析是比较客观务实的。

黄石市认为,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是:①经济总量在武汉城市圈中仅次于武汉,去年经济总量达400多亿元。②城市化水平高,现有人口70余万人。③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4大类64种矿藏。④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铁矿、冶钢集团、华新水泥集团、美尔雅集团等大企业。其劣势:①城市发展空间不够,建设用地不足。②产业结构不优,轻重工业比例是13:87,高新技术规模不大。③节能减排任务重,GDP能耗、“三废”等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④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国企改制后社会安置压力大。

黄冈市认为,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是:①地理、交通优势明显。在武汉城市圈中版图面积最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②农业发展有特色。近年推出了罗田板栗、蕲春药材等特色农业产品。③有一定工业基础。主要集中在纺织、电子、医药业。④旅游资源待开发。红安红色旅游、古典遗迹、李时珍故乡等旅游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⑤以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品牌全国闻名。⑥自然生态保护好,自然资源丰富。其劣势是:①依赖武汉发展的趋势增大。②产业集中在低端水平。③市场、资本要素偏弱,如黄冈企业需要贷款必须经过武汉分行的批准。④基础弱势。交通设施、大型水利设施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咸宁市认为,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是:①环境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适合居住和发展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和教育产业。2007年,咸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9天。江河湖泊大部分达到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基本形成温泉、陆水湖、赤壁、九宫山等“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六大旅游区”的旅游格局。②发展目标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咸宁发展的五大战略是新农稳市、工业兴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生态利市。③产业发展方向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后发优势明显。咸宁正加大力度改进传统产业,重点放在生态绿色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上。咸宁的风电、核电和天然气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山九宫山风电场、大畈核电站最为典型。④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好。咸宁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位居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连接地带,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贯通南北。⑤与武汉相邻相亲的历史久远。其劣势是:①缺少资金,②缺乏人才,③缺少支柱产业。

孝感市认为,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包括:①区位优势。孝感距武汉市中心仅60公里,可打造“销售在武汉、生产在孝感”、“总部在武汉、制造在孝感”、“工作在武汉、生活在孝感”的“同城效应”。②人脉优势。孝感在汉的企业家很多,如爱帝、三五的老总都是孝感人,去年武汉市接待的两个企业家代表团,其中一个就是孝感藉企业家代表团。③有一定工业基础。其劣势是:①经济总量小,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不及全国平均;②产业结构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型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处于低端水平;③优势企业少;④企业能耗和环境污染状况的基数较高,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

鄂州市认为,本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包括:①交通优势明显。鄂州在城市圈中距离武汉最近,武汉24公里的光谷大道的建设,连接了武汉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鄂州的深水港资源可泊万吨级船舶,满足武汉深水物流的需求。②历史文化悠久。鄂州自三国时期就成为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③自然资源丰富。鄂州是全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④新兴工业基础较好。鄂州以钢铁、冶金、建材等作为支柱产业,在服装、医药、食品、化工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⑤具备先试先行条件。鄂州因城市较小、基础较好、改革阻力也较小等优势,在先试先行的改革方面具有优势。其劣势:①产业结构不优。鄂州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明显偏重。2007年,鄂州重轻工业比为6.88:1。②环保任务较重。由于重型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使鄂州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任务较重。

三个省直管市天门、潜江、仙桃认为,当地“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是:①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天门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则在仙桃附近交汇。②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天门市素有“三乡宝地”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陆羽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潜江以“水乡园林”著称,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全市蕴藏石油2亿吨、天然气9700多亿立方米,岩盐近8000亿吨(为“盐都”自贡市的30倍),卤水136亿立方米,富含锂、铯、铷、溴、钾、碘、硼、硅、锶、镍、锰等18种稀有微量元素。仙桃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体操之乡的美誉,尤其是连续三届奥运会获4块体操金牌。③工业和城市化基础较好。如江汉油田位于潜江,潜江总人口10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8万人。

天门的劣势在于:①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②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较差。③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比较多。一是该市金融机构主管上级分别在荆州、荆门等地,贷款手续复杂、时间长,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二是土地制度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工农业土地开发置换机制,造成工业用地紧张,而农村闲置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三是用工紧张,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更突出。④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内主要河流、湖泊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农村资源浪费严重。

潜江的劣势在于:①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大多为原材料初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②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若靠企业自身实现清洁生产,往往成本偏高,企业面临生存困难。③规划滞后增加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成本。特别是化工产业园厂村混居,产业间关联度不强,关联企业间布局不合理大量存在。④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支持和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有效激励。

仙桃的劣势在于:①土地资源紧缺。尚未建立有效的工农业土地开发置换机制,造成工业用地紧张,而农村闲置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②人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人才尤为缺乏。③技术企业的要素资源缺乏。包括资金、土地、能源等严重不足。

3、初步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关系。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需要理清诸多重要关系问题。在此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孝感提出要认识六大关系:

一是“融入”工作与“两型社会”改革的关系。孝感在2003年提城市圈的概念时就已经提出融入工作,成立了“融入办”,但没有提“两型社会”。现在提两型社会建设,有两套班子即“两型办”和“融入办”。

二是传统发展与改革促发展的关系。不是光改革不发展,是以改革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发展,可能措施很多,但说到改革时,要防止将改革淹没到发展之中。

三是改革与优惠政策的关系。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必须要有补偿有优惠政策,但不能将改革仅仅放在要优惠政策上,不能等政策靠政策。

四是改革总体方案与实际行动的关系。总体方案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专项具体改革方案,而不应只是专项规划,目前孝感的改革方案同其“十一五”规划是大同小异的。

五是圈内整体目标与地域分工的关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整体,不能各搞各的,要以武汉市为龙头,各市要体现优势、改变劣势。应该要突出整体、突出龙头,率先突破,提供经验。例如污水处理,投入很大,每个县要求有一个,如果从圈的范围来考虑,循环利用程度高,相对成本就降低了。花大成本引进企业,不一定能改变产业结构、增加总量,要将孝感放在圈里统一规划。

六是总体目标与单项改革的关系。

4、主动研究和非常关心“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问题。八市普遍认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即要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其主题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综合配套改革”问题,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八市在发展思路和措施上,已程度不同地注意到综合配套改革问题,改革范围不仅涵盖我省强调的七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而且已涉及行政管理体制、对外开放、投融资体制、企业制度、人才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二)八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

1、黄石“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黄石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总体定位是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按照“依托优势,承接辐射,错位发展”的思路,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具体发展思路是:

(1)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四大工程”。①产业链延伸工程。集中拉长拓宽六大链条:特钢、优钢板块,力争达到800万吨;精铜板块,力争达到50万吨;铝板块,力争达到20万吨;冷轧薄板板块,力争达到170万吨;电力能源板块,力争装机容量达到236MW左右。②骨干企业壮大工程。重点支持10家骨干企业,力争到2012年,全市百亿元企业5家,过20亿元企业20家,过亿元企业100家。③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到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净增400家以上。④园区建设工程。完成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引进一批过亿元重大项目落户。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创新黄石“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从城市圈产业对接、循环经济试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金融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治理试点等五个方面着手。针对工业经济而言,围绕下一步发展思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加大“八大对接”力度。其内容包括:观念对接,树立合作共谋双赢思想;产业对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工业服务对接,积极提供大工业配套服务;物流、交通、信息、通讯对接,加快两地生产要素流通、产品集散;金融对接,共享金融服务和便利;人才对接,充分利用武汉人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对接,引进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接,努力打破区域政策壁垒,实现两市政策的相融。②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以新冶特钢、华新水泥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拉长拓宽以中铝铜板带项目为代表企业的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节约型工业体系建设;坚持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环保型经济;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培育循环产业链为重点,创建生态工业园区。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充分运用产学研活动和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强化管理创新,提升现有工业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

黄石目前主要从五方面工作着手:一是开展企业改革。推进以冶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工作,实现税收5亿元,使百年老厂焕发新的生机。二是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于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使其增长35%以上。三是开展扶优工作。通过扶持,实现百亿元工业企业2家,过亿元工业企业70多家。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去年共引进外资8.8亿元。五是开展城市圈对接工作。主要围绕产业对接,大力开展商贸、农业、旅游、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对接。

2、黄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黄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总体定位是成为武汉城市圈中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区、旅游区、养殖区、制造业配套区,遵循“错位发展、把握优势、重点跟进、互补效应”的原则,着重从三方面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

(1)实施“两带开发”战略。“两带开发”分别是江北经济带和大别山旅游经济带的开发。江北经济带是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水运和水源优势、沿江平原地区的基础条件优势,按照“园区布局、集群开发”的工业发展思路,以沿江地区的团风开发区、黄冈开发区等为重点,推动经济内生型向外伸型发展、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发展企业向发展产业集群的转变。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开发是以红色旅游、生态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文化旅游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业的开发。

(2)推进四大对接。即围绕交通设施、科技教育、优势产业、区域市场四个方面的对接。其中,前期已与中芯国际、富士康等武汉重大项目进行过产业对接的洽谈。

(3)强化四大创新体制。即创新领导机制、创新规划体系、创新实施载体、创新体制机制。

目前,黄冈围绕总体发展思路,调动全市各职能部门,聘请省直相关部门和咨询机构、科研院校专家等,共同参与到五个规划和十个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形成正式文稿后将上报省直部门审核,批准后将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执行。五个规划,即黄冈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其中,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一园两带”的三个专项规划,即江北经济带规划、大别山旅游开发带规划、“两型社会”园区市场规划。十个方案,包括黄冈“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方案和九个专项方案。九个专项方案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实施方案。

3、咸宁“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目前,咸宁“两型社会”建设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机制体制。一是探索产业配套协调的新机制。积极推行咸宁与武汉及青山区、东湖开发区的配套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税收共享机制;在融资机制方面,加快融资方式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培育,积极引进武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担保公司,力争在3年内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二是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在土地资源改革上进行创新,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机制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由政府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三是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武汉市的区域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境质量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环保与生态环境一体化;四是推进城乡统筹机制创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医疗、教育、社保、卫生的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配套改革。改革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综合人事管理机制,完善公路、网路建设。加快通讯改革,实现圈内统一资费,取消漫游费。

(3)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组织“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

(4)与武汉的对接改革。在上述改革中,有几项涉及到与武汉的对接,包括产业对接。武汉要转变产业结构,可向咸宁倾斜;旅游对接,武汉的企业可以参与投资;金融对接方面,希望武汉放宽本地金融机构的外出;科教对接,推进与青山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利用武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希望武汉的高校到咸宁办分校、分院;土地资源对接,武汉可用土地资源有限,咸宁允许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其中,在产业对接方面,咸宁期望在区域产业一体化上实行武汉——咸宁“1+1”先行先试。

4、孝感“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目前,孝感主要是从以下“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上考虑发展思路问题。

(1)深入推进六大基地建设。即继续抓好工业协作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其中,把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作为融入武汉的首要的工作,重点围绕武汉的重大项目和支柱产业,抓好协作配套。加快推进建立产业集群示范区,使孝感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工业园区。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区。

(2)加快推进五个一体化的进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孝感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利用孝感的区位优势,在信息、市场、金融、交通等资源优化配置上打破与武汉市互通互联的壁垒和障碍,努力实现与武汉的同城效益,做好“临空经济”的前期基础工作。重点抓好孝感大道,孝悟大道的建设,加快推进汉孝城际轨道的启动工作,同时积极的争取民营的金融机构在孝感设立分支机构。

(3)在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先行先试的观点,不等不靠,主动探索,大胆实验,把改革创新作为实验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以此来推动孝感又好又快的发展。将重点放在围绕更好的扩大资源,最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孝感在融入武汉城市圈,在改革实验区中获得更大更好的收益。

5、鄂州“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目前,鄂州主要是从以下“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上考虑发展思路问题。

(1)淘汰落后产能。去年,关闭无证“小水泥”,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状况,在全省专项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受到了表扬。今年整治“小炼钢”、“小炼铁”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2)转变招商引资思路。改变过去招商引资工作“饥不择食”的工作格局。以葛店开发区、梁子岛旅游区为代表的招商引资工作把环保放在首要位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引进。

(3)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编制了专项方案。专项方案作为今年工作要点的重要内容在全市下发,并纳入各部门考核方案。这项工作有三个突破性的亮点: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将全市涉农的行政机构综合起来,统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中,统一处理“三农”事务。二是转变筹资方式。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两个投资公司,以政府出资垫底,市城投牵头,编制了项目建议书,正在向世行贷款。通过这种吸引资金的方式,有望达到筹集30亿资金的规模。三是拓展改革方式。以土地流转为例,在开发区内已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改造,农民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将宅基地、自留地出让,换取养老保险,股权投资等,并且集中为流转出来的农民统一建设新型社区。

(4)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目前社保“五险合一”的改革已确定鄂州作试点,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都在实施中。土地“迁村腾地”试点、“增减挂钩”试点等项目都在积极争取中。

6、天门“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

(1)寻求一个突破。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突破口。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方案中,确立了以“三个集中”作为切入口,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其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目前已起步;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涉及到农民清村腾地问题,在规划上主要思路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改革试点,必须妥善处理好农民的“两放弃”问题:即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同时,要做好集体土地股权化改革,确保农民的利益。

(2)构建三大产业园。一是泵阀产业园:以现行的天门泵业、天铭泵业、众鑫渣浆泵、七星泵阀为依托,另行规划650亩泵业产业园,加大泵业生产项目的引进,形成规模化的泵业产业群。二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形成了以华泰东风轮毂、金星达、汽车车桥、顺达金属为主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将继续保持与武汉沌口开发区的对接,着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引入。三是大学生(中小企业)创业园:规划约300亩大学生(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孵化提供平台。

(3)打造四大产业板块。一是机械制造加工板块: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等机械制造企业,现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机械制造产业群,代表企业有天门纺机、东风华泰(天门)铝轮毂等企业。二是轻工及食品加工板块:通过对优质农产品、水畜禽产品生产、收购,进行粮油、畜禽、蔬菜、水产品的深加工,初步形成了华润雪花啤酒(天门)有限公司、利达食品、永康油化等企业。三是纺织、服装板块:纺织重点放在纺纱、织布、染整,形成配套产业链;服装重点放在品牌成衣、贴牌成衣、辅料配套生产上。现已形成了以佑琪服饰、宝隆服装工业园、亿鑫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板块。四是医药和化工板块:通过不断壮大医药和化工,初步形成了以益泰药业、成田制药、福临化工等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化工板块。

7、潜江“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潜江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以项目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步伐。

(1)确定一个“主抓手”——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在企业层面,坚持节能减排狠抓源头治污,注重加强对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二是在工业园区,坚持再生利用促进循环发展,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搞好“三个对接”。一是搞好与武汉城市圈城市特别是龙头城市武汉的工作对接;二是搞好与武汉城市圈城市的信息化对接;三是搞好与武汉城市圈城市的产业对接。

(3)打造“四个百亿工程”。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大市,充分利用潜江的农业资源优势,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百亿产业——盐化工,以油田盐化工为龙头,加快推进江汉精细化工园的建设项目,同时以仙桥化学为载体,支持企业技改,引进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百亿乡镇——张金镇,以齐力华盛公司为龙头,实施铝产品的系列开发;打造百亿企业——金澳科技,加快金澳科技8万吨聚丙烯项目的建设速度,完善项目的配套工程。

(4)建设“五大产业集群”。以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精细化工工业园为依托,打造化工医药产业集群;以江汉油田矿区为依托,打造油气开采产业集群;以园林经济开发区、杨市工业园为依托,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张金经济开发区、周矶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冶金机械产业集群;以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巨鑫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集群。

8、仙桃“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发展思路、措施和已做工作。

(1)成立“城南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验区主要建设内容:20万吨/日取水工程泵站,10万吨/日污水处理站,33平方公里区内的管网建设,四纵五横道路建设、区内企业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8.4亿元。

(2)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①武汉至仙桃轻轨项目,总里程75公里。建议2010年前动工建设。②宜黄高速公路仙桃段太洪立交项目。建议在宜黄高速仙桃段太洪处开设出口,加快圈内产业的对接与融合。③318国道升级改造项目。④仙桃东环路改造升级项目。为了加快农副产品的运输速度,拟对仙桃东环路改造升级。⑤南水北调江汉整治项目。拟对江汉仙桃段内的码头、涵闸泵站、汉江堤防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强汉江航道的畅通,减少“水华”现象发生,提升江汉对该市农业的灌溉能力,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3)准备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重点领域。①汽车零部件。全市现有汽车零部件生产及相关企业79家。对接方向:一是支持本地企业与东风、神龙直接配套;二是在东风、神龙零部件采购地集中的浙江、广东两地加大引资力度,重点招引一线供应商和为一线供应商提供配套的二线供应商。②精细化工。全市现有化工企业42家,各类精细化工生产线共39条。对接方向:以武汉80万吨乙烯为骨干的化工产业链为依托,主要围绕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及精细化学品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③纺织服装。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1家,其中棉纺企业18家。对接方向:充分发挥本市纺锭精梳比重高、棉纺产量大的优势,向武汉市大型织布企业提供精纺棉纱。④食品加工。全市拥有旺旺集团、燕京啤酒、绿生科技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方向:引进武汉食品加工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来仙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宗农副产品与武汉龙头企业对接,借助武汉市场将仙桃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三)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期盼和建议

1、黄石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应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努力探索可以突破行政区划且符合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在产业发展的政策上,可尝试制定符合地方利益分配机制的统一政策。

2、黄冈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两型社会”的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目前,黄冈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经济发展环境不好,需要深化改革,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市可能也有同类需要。

3、咸宁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武汉城市圈建设首先要统一思想,解放思想,目前在规划上是武汉有武汉的规划,下面市有自己的规划。其次要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对“1+8”城市圈运行体制进行整合,武汉应该建立整个城市圈的运行机制,在城市圈中实现“1+8”同圈同政策,如招商引资上不能形成内耗。具体来说,一是土地问题,要有整体规划;二是税收问题,例如园外园,税收如何分配;三是融资问题;四是高新技术园区的政策问题;五是科技人才的政策问题,科技力量要能辐射到8个城市。咸宁还提出“1希望8做什么?”、“武汉希望咸宁做什么?”的问题。

4、孝感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1)树立几种意识。一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大到环保,小到个人的日常小事。二是树立“圈”的意识,“圈”不光是地域的概念,而是完善的市场体系下的一个“圈”,没有“圈”的概念就没有城镇化的概念。“圈”应该是市场化与行政化的结合,最终落到产业与资源的结合。三是要树立改革意识,“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不在着力点、改革点、突破点,方案设计要全方位的突破,不是某个方面,观念上要有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识。(2)试验区应分层级。战略层面、战役层面和战斗层面。战略层面由全国或省或试验区来把握;战役层面由武汉市来把握,但目前看来只是关注自身发展,没有定位在整个圈;战斗层面:八个城市如何来完成改革任务,不能每个城市都只管自己的发展,而不融入,每个城市都出台自己的总体方案、整体规划,等省里方案出来后再进行对接。(3)改变统计制度。武汉市在与其他城市比较的时候,在统计数据上可以以圈为单位。(4)突破利益机制的束缚。例如,武汉的化工转到孝感,孝感需要投入很大成本安置、治污,但武汉市不愿意投入,转出来后税收返还孝感也还做不到。(5)突破行政体制的束缚。否则,每个市都不会考虑到整个圈的经济总量,而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总量。

5、鄂州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具体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圈内城市要摒弃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8个城市不能时刻以自身利益出发,作为1的领头城市武汉更应该以高姿态、宽胸怀、大眼光融入城市圈全局发展中。二是进一步有效配置资源。城市圈的1和8在税收协调机制、资源平衡机制上还没有确定,没有形成生态补偿机制,不利于产业布局形成和调整。以梁子湖为例,圈内几个城市都占有一部分,需要几个城市共同保护自然资源,但至今未形成有效统一的保护机制。

6、天门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1)国家要给予土地政策支持。要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实行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上支持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并实行流转。(2)国家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在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水平的同时,应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3)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增加对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国家要建立支持“两型社会”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节能减排和农村生态建设实行补偿,给予优惠政策。

7、潜江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总的来说,建议省里和武汉市尽快确立改革试验的新思路,谋求体制机制的新突破,武汉市应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具体建议:(1)以完善领导协调机构为基础,推进跨行政区的区域联合。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三个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即市长联席会议、常务副市长联席会议和经协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使之成为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议事决策和协商机构。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发挥桥梁作用,形成多重力量促进协作的局面。三是构建圈中圈、圈套圈的城市网络体系,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以加强产业合作为突破口,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充分利用武博会、光博会等会展活动,联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以专题合作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圈内“五个一体化”建设(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三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以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武汉市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4)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通过综合配套改革,突破性发展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8、仙桃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1)规划要快速启动。目前武汉城市圈内规划开发园区有63个之多,重复性强,应进行整合。具体来说,一是规划要更深入细致,要深入到乡镇;二是产业布局的规划要考虑到周边的配套。(2)重大改革应尽快启动。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使县域企业改变融资难的局面。(3)优化投资环境。认真清理不利于产业对接的地方政策,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4)强化要素对接。必须搭建好平台,更主动、更大量、更快速地吸纳武汉的人、财、物及信息流。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思考

综合而论,武汉周边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看法和做法总体上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首先,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都表现出空前的使命感、主动性和求是精神,对相关改革的认识已趋于深化。特别是在同武汉经济“对接”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期待,值得武汉市和省委省政府予以高度关注。其次,八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上已形成有价值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为符合本市市情、发展思路清晰、规划方案系统配套、对策措施务实具体,改革开放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再次,八市“两型社会”建设已主动起步,发展势头良好。如黄石和潜江提出狠抓循环经济,咸宁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七市均重视“错位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效应、“土地集约利用”等。最后,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建议。

八市在本市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问题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八市产业同构问题缺乏对策、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对发展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改革力度不足等。为了顺利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并取得实效,目前除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重点在七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为指导外,还要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下面,仅对若干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协调机制上有切实保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在三种协调机制上取得突破:一是运行协调机制,二是利益协调机制,三是领导协调机制。

1、关于运行协调机制。这是指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协调运行的机制,它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最根本的机制。因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与行政两种机制。尽管从理论上讲,市场机制要发挥基础性作用,行政机制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从实践上说,两种机制如何协调运行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难题。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运行的程度明显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成熟,而行政机制的有效性又不及京津冀地区 (目前京津冀三方已达成共识:产品研发在北京、中试在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在河北廊坊)。因此,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因承担“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任,专注于市场机制成熟已时不我待,必须有效发挥行政机制的催化和调控作用。为此,必须研究市场与行政两种机制如何协调运行的问题。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在时间维度上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强弱对比及动态变化、在范围维度上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对象及动态变化、在手段维度上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创新及动态变化。

2、关于利益协调机制。从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上讲,最深刻的是利益协调机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合理发挥行政机制的作用,必须考虑协调各方利益,首先是“1+8”九个城市之间的利益。否则,行政机制的作用必然短暂。可以说,离开合理的利益协调,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及改革举措必将受阻,诸如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发展产业集群、城乡统筹集约用地、推广节能减排、跨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无一不受利益协调的影响。

3、关于领导协调机制。为顺利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这是领导协调机制的第一个层次。但是,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政府虽行政级别不一,却无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在第二个层次上如何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过去几年,湖北即致力于建立武汉城市圈,相关地方政府均成立了城市圈工作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简称“圈办”)。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各地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简称“两型办”),于是就产生了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九市内部的“圈办”与“两型办”的工作如何协调?二是九市之间的“圈办”与“两型办”的工作如何协调?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圈办”设在经济技术协作委员会,“两型办”设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解决。在此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某些做法可参考借鉴。同时,在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专项工作中,如何建立和完善第三个层次即各地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领导协调机制,也需要认真研究。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先行先试上有重大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没有优惠政策,不同于过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改革试点,试验区只是赋予试验权,即“先行试点”,或称“先行先试”。有人认为,“先行先试”就是最大的政策,即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要是符合“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不必拘泥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和现行的一些程序。要对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的障碍,要大胆地进行改革。对此,笔者表示赞同。但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最大的政策”,则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八市考察情况看,尽管有不少的改革亮点,但总体上并未在“先行先试”上取得重大突破,如土地、金融、行政区划突破等方面,相对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来说,改革的气魄还不够大、办法还不够新、手段还不够硬。这是今后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发展环境上有重大创新。从影响区域经济的诸多因素上看,最重要的是发展环境是否优化。这次八市考察,我们的印象是讲“硬环境”比较多,讲“软环境”比较少。实际上,影响湖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软环境”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市场秩序、法治环境、政府管理的服务精神和工作效能,以及乐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人文环境等,都需要拿出“大手笔”,做出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变革的“大文章”。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态势上看,发展环境的竞争主要是制度竞争。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赋予我们铸造竞争利器的优先权。可以说,制度变革与创新能否取得重大成功,将决定武汉城市圈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走向。

(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政府改革上有重大进展。此次八市考察,有的城市提出了政府改革问题,这是极有见地的。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政府改革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目前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问题上省委省政府已提出“七个体制机制重大创新”,各地在经济战略、区域规划、经济结构、技术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也有具体举措,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改革创新的重要主体即政府如何改革却缺乏集中论述,则有美中不足之憾。我们希望,9市能率先在政府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实实在在地取得重大进展,给人们带来一份久违的惊喜。相关改革的主题词,则应是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

(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资源整合上有重大举措。八市考察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各市立足本地实际,在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等方面都相当重视本市以及同武汉的资源整合。但是,在八市之间如何合理地整合资源,则有所忽视。我们认为,这里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黄石市因区划原因一直在江南发展,工业用地矛盾突出,而对岸的黄冈市则在工业用地上大有调剂的余地。如今,黄石长江大桥已将两岸连为一体,黄石的工业优势同黄冈的工业用地优势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联手发起一场工业化、城市化的“渡江战役”!眼下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可能一是两市合作开发“长江北岸两型社会先导区(工业区)”如何合理地协调利益关系,一是北岸工业用地如何解决指标调剂或耕地补偿问题。既然要“先行先试”,就必须要有“吃螃蟹”的精神。

(六)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两型经济发展上有政策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没有优惠政策,是指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但是,国家现在通行的“普惠”政策则是可以理直气壮地争取和加以利用的。诸如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优惠政策等,都是应当专题研究的问题,都需要“动脑筋”,特别是要抓好相关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管理。如果没有政策支撑,解决节能减排等对“两型社会”建设关系重大的问题就难以取得“可持续”的进展。

同时,不能一提优惠政策就是税收减免或抵扣折旧。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省委省政府和九市都应当研究如何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支撑的问题。在“两型社会”建设上,许多问题都应有“先予才能后取”的大智慧。

(七)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产业转移上有通盘考虑。目前,我国中部正处于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的战略时机。同时,圈内各城市还面临武汉产业的转移。但是,这种转移中的产业大多是中低端产业,往往是能耗高、附加值低、污染大的产业,这同“两型社会”建设存在重大冲突。因此,在产业梯度转移上应通盘考虑:一是要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严格审查产业转移项目;二是在“可容忍”的前提下在梯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三是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或循环经济;四是结合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效应向优势地区倾斜。总之,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要么丧失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要么以损害“两型社会”建设为代价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显然都不是上策。

(八)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市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增强集聚力与辐射力,在“8+1”城市圈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近期,武汉市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11项重点试验工作。我们认为,武汉在对周边八个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方面,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突破口,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机制,逐步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提高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聚集,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财政科技资金集聚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把金融作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产业发展的中枢神经和血脉,以服务中部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增强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四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环境保护产业基地。依托武汉环保技术、产业、品牌优势和科研、装备制造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工程总承包带动环保成套装备制造为重点,支持大型环保装备成套化、国产化、本地化和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加强环保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形成中国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

收稿日期:2008-07-10

标签:;  ;  ;  ;  ;  ;  ;  ;  ;  ;  ;  ;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个城市为例_两型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