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国防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以色列出于“国防考虑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和优先权”的认识,高度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以色列逐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军工生产体系,为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追寻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得到许多对中国有益的启示。
2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以色列国防工业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初创时期(1948-1967年) 以色列国防工业企业于1948年建立,它是在修造更新从西方国家进口落后的飞机、坦克和火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久即设计出性能优异的“钨兹”冲锋枪,一时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抢手货,为刚刚起步的以色列军工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启用资金。1957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为以色列军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时期,以色列从法、美和西德等国进口了许多先进武器,并在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包括喷气式战斗机在内的许多先进武器,并开始向印度、缅甸、新加坡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武器。
大发展时期(1967-1991年) 1967年“六五”战争前,法国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促使以色列领导人痛下决心加强国防工业。以色列政府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加强了与美国等国的军事合作,特别是在联合研发先进武器系统方面的合作。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军事合作使以色列能够分享世界上最新军事科技成果,对其国防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以军的主要武器系统中,国产的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其中包括拉斐尔导弹艇、“幼狮”多用途战斗机、“加百利”导弹和梅卡瓦坦克。自行研发和生产武器大大提高了以色列的军备自给水平,避免了遭受武器禁运的风险,也提高了更新改造进口武器装备以适应自身需要的能力,形成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军工生产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以军军工企业大约有150多家(还有数千家小企业从事转包合同)。这一时期以色列最大的军工企业均为国有,其中著名的有:以色列军备发展局,一般称之为拉斐尔公司,是专为以色列国防军野战部队“量身定做”研发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机构;以色列飞机工业集团,主要生产有“幼狮”战斗机、Arava飞机、Ramta轻型装甲车、“加百利”反舰导弹和高速巡逻艇等;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主要生产“钨兹”式冲锋枪和自行火炮等轻型武器以及“黛利拉”空射巡航导弹等。Tadiran电子公司是当时最大的私营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军用通信设备、电子战设备、指挥控制系统和生产无人驾驶飞机。在80年代中期,军工企业雇用的工人为65000人,达到顶峰。1988年由于国防预算削减,加之国际军火市场严重萎缩,使以色列军工企业遭受严重亏损,一时间下岗人数竟达50000人。这一时期,以色列的对外军火销售增长很快,到80年代初,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成为以色列军工企业的客户。在这些国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和罗马尼亚,也有穆斯林国家,如摩洛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还有一些美国所称的“无赖”国家,如伊朗和南非。到80年代末,以色列成为世界上军火销售大国,每年军火销售额达15亿美元左右,占全部工业出口值的三分之一[1]。
扩张时期(1991年至今) 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以色列视为敌对国家的伊朗、叙利亚等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于是,以色列开始重新审定国家防务战略,决定增拨军费(每年100多亿美元),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与美、英、德等国联合开发先进武器系统,如与美国弹道导弹防卫组织联合开发“箭”式反导弹系统,与德国蔡司公司(Zeiss Optronik)联合开发飞机激光定位系统等[2](P32-36)。目前,以色列大约有200多家军工企业,包括国营(占80%)、私营和与美、英、法、德等国合资的企业三大类,由政府和国防部共同管理。其中最大的五家公司是以色列飞机工业集团、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和以色列军备发展局(均为国营)、Elbit公司和Elrisa公司(私营),这五家占到全国武器出口额的90%左右。以色列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地位显著上升,根据2002年承接的订货合同排名,以色列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军火销售国[3]。
3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以色列国防工业的特点
高度重视国防科技,自主开发能力强 以色列军事工业也是从“仿制”起家的,却高度重视自主开发能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国防科技研究。其居高不下的国防开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国防工业,并建立了一系列国防科研机构,著名的有拉斐尔武器发展局、海法技术大学、武器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学会、韦兹姆研究院(研究核技术)等[4]。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使以色列在无人机、中小型侦察机、空战局势分析系统、歼击机电子设备等高科技武器装备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悉,美、俄、英、法、以色列均能制造飞机预警系统,但以色列研制的“费尔康”的性能要高出俄罗斯A-50预警机四倍,是世界目前最先进的预警机[5]。
强化国际合作,博采众家之长 在高度重视自主开发能力的同时,以色列还加强与美、法、德等国的军工企业合作,共同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在国际合作中,以军军工企业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使其研发武器装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以色列著名的“幼狮”战斗机,就是在从瑞士方面秘密获得的法国“幻影”Ⅲ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装备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J79发动机和以色列自己研制的飞行控制系统及武器投放系统后研制成功的。1990年两德合并后,德国将大量原民主德国的苏制武器包括米格-29战斗机、空对空导弹和T72坦克配件在内的军火卖给以色列,以色列经过消化吸取苏联武器的精华,改进了自己的梅卡瓦坦克、巨蟒-4空对空导弹,一时成为世界军火市场的畅销货[2](P32-36)。以色列军工企业还到美国、德国、波兰、印度等国建立合作企业,把自己研制的武器装备,拿到国外去生产,为避开贸易壁垒,以扩大在国际军火市场的份额。
积极拓展国际军火贸易,高度依靠国外市场 像所有国家的国防企业一样,以色列国防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海外市场,在其每年39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75%是出口的[2](P32-36)。为拓展国际市场,以色列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积极开展现有武器的更新改造。在冷战后相对和平时期,各国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研制新装备,于是改装现役武器,以提高性能并延长服役期成为最佳选择,因而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军品改装市场。以改造更新旧武器而起家的以色列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由于以色列曾引进了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武器,又通过战争等渠道取得了大量苏式装备,它的改装是博采众长,再加上它的改装完全是针对战场特点,且经过实战考验,所以在军火市场上很有竞争力[6]。以色列先后帮助东欧国家和印度等国升级更新了大量原苏联武器,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新美、法等国生产的武器设备。据报道,以色列已帮助土耳其升级了200辆M-60坦克和数十架F-4型战斗机。2005年1月,双方商定,以色列再帮助土耳其升级100多辆M-60坦克和44架F-4型战斗机[7]。
第二,开发高性能军工产品。高价厚利是犹太人做生意的重要法则,军火销售也不例外。以色列刚开始是向第三世界出口武器,但一方面由于面临着巴西等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因为第三世界国家财政困难,购买力有限,于是就转向与发达国家合作开发高性能武器,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利益。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就是在俄制伊尔-76型运输机(价值5000万美元左右)上搭载机载预警系统。据估计,其成本不过1亿美元,却要价3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高技术军品的利润丰厚。高技术武器设备使以色列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左右逢源,大发其财。韩国、菲律宾、比利时、法国、瑞士购买无人机,印度采购无人机、导弹、“费尔康”预警系统、电子设备、超现代化雷达,波兰求购反坦克导弹,芬兰、荷兰进口空战分析系统,西班牙、希腊购买歼击机瞄准系统,丹麦采购夜视系统,澳大利亚购买海军装备,美国进口装甲运输车使用的装甲、无人机、瞄准仪、歼击机瞄准系统。
第三,输出“军事知识产品”——即自行开发的或在实践中学来的战斗、情报技术。如拉斐尔还出售一种叫做“ABS-2010”的作战伪装项目知识产品,使模拟者无须看到整个战场,只需在地图、报告和网络通讯基础上就能做出恰当的决定,从而大大提高军事演练的成效。贝塔·提克瓦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训练国内外的安全人员,经他们培训的人能够胜任对重要人物和石油管道的保护,甚至反劫机等工作。安全和情报咨询公司(SIA)则在拉美开拓了新市场——培训拉美国家的反恐和缉毒人员[8]。“9·11”后,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恐怖主义成了世界的新课题,而在“反恐”方面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以色列,一时成了世界的反恐圣地。美国多次派出专家和要员到以色列学习“反恐”经验。英国、印度等许多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反恐”合作关系。波兰加入欧盟后,表示要学习以色列在巴以边界建立隔离墙的安全技术,以确保欧盟东部边境的安全[9]。
(2)以色列国防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发展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目前,以色列有400多家高技术企业。其中许多企业都是原来为军事生产服务转而生产民用产品的,如用于监视、互联网、机械压缩、无线电、生物医疗、密码破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水平都堪称世界一流。现在把军事技术用于民用领域已成为以色列最大的财源,“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以色列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二是通过对外军售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2000年后激烈的巴以冲突几乎窒息了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而与印度、土耳其两国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武器交易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形势。难怪以色列银行行长摩西·曼德尔鲍姆曾言:“在外债和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因素使以色列免遭破产,那就是输出军火赚取美元”[10]。
4 以色列国防工业发展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启示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走吸收、改造和发展之路
国际合作可以利用合作国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分担部分研制费用,实现风险共担和规模经济,以色列在这方面得益匪浅,很值得中国借鉴。冷战后,军工科研生产的国际化已成一种趋势。目前,军工国际合作不仅表现在西方盟国之间的合作、也大量表现在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鉴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国防工业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但与俄罗斯、以色列等世界军事强国和巴基斯坦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合作是可行的,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研制的教练机已经成功。在引进先进武器装备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共同研发和生产先进武器系统的合作,以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国产武器装备水平。
(2)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对外军售市场
国防工业无论研发与投资,费用均十分巨大,故必须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来支持其稳定发展,这一点美国也不例外。虽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但各国对于潜在的冲突仍忧心忡忡,不惜花费巨资采购军备,世界上存在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军火市场。另外,武器贸易与中国的对外政策并不冲突,它也并非是不道德的,有时它可以帮助进口国消灭潜在的侵略者,制止战争。再者,购买国反正是要获得他们所想要的武器,如果不能从中国购买,就会从其他国家购买。现在世界上的军事强国没有不卖军火的,为争夺市场,各国纷纷将更多的高技术军事装备销往国外。中国的国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生产的武器设备特别是非传统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存在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余地。应该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有关国际协议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摒弃对军火贸易的陈腐观念,努力扩大中国军备产品的出口。这样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可以保持国防科研生产的相对稳定,解决部分就业问题。目前中国许多国防企业不景气,工人大量下岗,只有扩大军品出口,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第二,可以筹集部分国防科研经费。军事产品具有可观的高附加值特性。目前中国的军备出口之所以不振,其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传统武器性能落后,而这恰恰是当今国际军火贸易的大头。要提高常规武器的性能,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在军费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军品出口来筹集这些资金是可行的办法之一。第三,通过参与国防市场竞争,可以提高国防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军品出口可以增加军工企业的留利,降低成本摊销的费用,实际上又迅速地投入到了其他项目的开发上,有利于促进国防企业的改革发展。
(3)加大国防科技投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防工业投入严重不足。据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在国防工业的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仅为15%,比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11.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显然与军工企业承担的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如不尽快改变,不仅国家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整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冷战后,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军工大国都根据新的形势,重新制定了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以突出利用科技进步来强化国防工业基础,通过增加投入来保持和提升军事技术优势。这些国家在科研投入方面,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在国防费中的比例,都有所增加,而且大大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由于军工产品具有明显的高科技特性,同时又具有突出的军民两用的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一项军事技术都可以在民用领域发挥作用,成为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和拉动力。美国当前军工企业就业人数达130万人,相关企业几乎全部列入全国企业100强,其年度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30%以上,占工业的17%左右。2003年美国出口军备145亿美元,占全球出口一半以上[11]。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以增强国防实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4)积极探索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
任何资源,不论其被分配到哪一个部门,欲求其效率极大化,都必须把握一个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国防建设与军工企业也不例外。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色列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推行私营化,作为国防工业改革的重要步骤,但某些重要的国防研究和发展部门不能私有化,对国有军工企业也给予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例如,以色列飞机公司私营化以后,发生两大变化:第一,搞括了企业,下属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与其他公司联合等方式,使整个公司向全球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在导弹、定向能武器、火箭等领域成为世界领先的承包商之一;第二,提高了公司的效益,2000年销售额达到22亿美元。现在,尽管以色列国内还有一些权威联盟反对国有军工企业私有化,但是以色列政府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并且批准以色列飞机公司生产线实行全球化[12]。
国防科技建设资源庞大,绝不容浪费、无效率,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保证效率的最大化。中国的国防工业经过改组和改造,组建了十大军工集团,已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在如何充分利用军内外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运用市场机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而以色列的做法可以给中国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