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明 扈中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农村小学生德育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然而从广西贺州市的调查情况看,学校、家庭与社会均存在德育意识淡薄、德育方法偏差和德育合作滞后的突出问题,导致了不容乐观的德育效果。为此,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德育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良好氛围的营造、保障机制的健全有利于农村小学生德育合力的构建。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德育合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特别强调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德育效果仍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尚未有机形成德育合力。为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笔者对广西贺州市的德育实施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育合力构建的基本设想,以此期待为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健康推进有所帮助。
一、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现状
理论上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是保障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养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但广西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践状况却令人堪忧。
1.学校德育弱化
一方面,学校重智轻德,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贺州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材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主,且每班每周有1~2节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安排,但约95%的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课程专职教师,其课堂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来完成。更为不幸的是,90%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际上往往又被任课教师用作讲授所谓主科的语文或数学内容,致使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有名无实。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方法相对单一,缺少人性。80%左右的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对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训斥或惩戒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缺少基本的理解与尊重,德育方法人性含量低。如八步区贺街镇双莲小学、平桂区望高镇百富小学、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路溪小学等农村小学班主任、课任教师对上学迟到、上课讲话或有其他不良行为举止的学生常常采取谩骂、罚站、跑步、扫地、冲厕所等全然不顾学生内心感受的教育方式。为不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及规避人身安全风险,只有约15%的学校能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活动,3%左右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丰富性、益智性、公益性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或校外德育实践机会严重受阻。
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德育配合力度薄弱。班主任、任课教师平时不注意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85%左右的教师只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思想或行为时才会电话告知家长或家访以寻求家庭的德育配合。同时,贺州农村小学没有形成召开家长会的传统,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除市、县(区)直重点小学外,教育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家长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在贺州农村小学未曾耳闻或目睹,从而自发减少了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渠道,也缺乏指导家长德育理论与方法的机会。另外,约98%的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村委会、社区委员会、政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等的桥梁作用,社会辅助或补偿学校德育的功能也自然被削弱。
2.家庭德育偏差
贺州农村小学生家庭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德育认知、德育环境和德育方法方面的偏差,并极大地制约着孩子德育素质的有效提升。
第一,家长德育认知水平低,对孩子的道德成长关注不够,致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行滑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对父母的心愿,这种期望在贺州农村小学集中表现为父母过份追求孩子的考试成绩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健康成长关注不足,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如不少家长对孩子许诺只要段考或期考语文、数学(或加上英语)成绩突破或保持一定水平便给予金钱、购买实物、外出旅游等奖励,致使孩子滋生不良的学习动机。同时,家长平时较为溺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耍脾气、与父母赌气(或吵嘴、顶撞)、挑吃拣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吃苦等不良品行,父母或家长也不为之着急。
第二,家庭德育环境欠佳,德育方法不当,给孩子带来“近墨者黑”的后果。
调研了解到,部分贺州农村小学生家庭的夫妻不和谐,婆媳关系紧张,常因生活锁事就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孩子面前也不避讳,致使孩子在“硝烟弥漫”的家庭气氛中创伤性成长;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的品位低劣,如语言粗俗、手脚不净、烂喝好赌、不尊敬长辈甚至是虐待长辈等,没有给孩子树立起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则在孩子达不到理想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小错误时就对其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或怨恨。诸如此类的家庭环境和德育方法给孩子的德育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孩子产生或形成类似父母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举止习惯。
第三,家庭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工作,造成小学生的德育力量薄弱。
贺州农村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监督或辅导孩子的课后学习,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爷爷、奶奶只管孩子的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学习、思想、行为等监管不到位,使得孩子逐渐养成了偷奸取巧、说谎蒙骗、放荡不羁等坏习惯。部分家长也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老师,较少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德育教育。当老师家访时,一些家长态度冷漠、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在孩子思想、道德与品行的纠偏问题上不能与家访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极小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此外,农村小学生家长很少或从不带孩子去少年宫、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基地等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参加德育实践活动。
3.社会德育负面影响多
当前,社会德育总体而言还是喜人的,但客观存在的弊端对农村小学生德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冲斥着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贺州区域内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等异常突出,在这些消极思想或行为的不良影响下,33%左右的小学生养成了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零花钱多充当“有钱人”等陋习;45%左右的小学生在过生日、穿戴、物品拥有(如水杯、手表、书包)等方面逐渐进行相互攀比,如果家长不满足其需求,则会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对抗家长和学习;近10%的小学生有参赌的意识与举动,如平桂区鹅塘镇华山小学校长就坦言,其学校几个寄宿男生闲着无事就多次在宿舍里赌博。
二是大众传媒渗透负面内容,给懵懂的小学生带来深度腐蚀。
大众传媒是小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但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被别有用心的人开发和利用,则会干扰孩子对事实的正确认识或判断,引导着他们向愚昧的方向发展。当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中夹杂着大量良莠不齐的负面信息,如虚假广告、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凶杀等,严重冲击着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使得当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发生错位。在大众传媒负面内容的误导下,贺州50%左右的农村小学生染上了迷恋网络游戏、拉帮结派、为“哥儿们义气”打架斗殴、行窃、早恋等不健康的举动,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就有了性行为,令人痛心疾首。
三是校园周边不良环境诱惑小学生,削弱了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效果。
贺州农村小学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主要是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的屡禁不止,其结果就是怠情贪玩的小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暴力网页,过早涉猎色情图书内容和画面,不仅在学习、身心健康方面受到影响,也诱发出一些斗殴、盗窃、抢劫等违纪违法行为,同时因经常购买食用三无、过期、不洁等垃圾食品,造成病从口入的错误习惯,不仅降低了家长和教师苦口婆心的德育教育,也成为制约小学生德育健康成长的罪魁祸首之一。
总之,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德育意识淡薄、德育行为偏差、德育配合程度低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德育成长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二、农村小学生德育合力构建的对策思路
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才能完成。要有机建构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合力,为德育效果的提高服务,就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德育合力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其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成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父母或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过程中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与教诲以及社会政治舆论、经济环境、道德规范、习俗风气等的正确引导与实践训练来完成的。换言之,农村小学生德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一方的缺位或偏差都难以保障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家庭德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实践,并把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相互协调、步调一致、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效果,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第二,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作的良好氛围。
为实现这一内在要求,学校要开展好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主的德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利用校园特色文化和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想信念的德育体验;通过家访、家长会、德育讲座、电话、QQ或微信等方式积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交流与沟通,确保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一致性与互动性。学生父母或家长要转变德育观念,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成为孩子效仿的楷模,同时创设健康的、和谐的、民主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优化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积极主动保持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密切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德育工作。社会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加大德育投入与管理,加强对社会不良风气、大众传媒负面内容、校园周边不洁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为小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造就适宜的条件、环境与氛围。
第三,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力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遵循新时期德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并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引领。
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德育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德育活动的特色与成效、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典型做法,营造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三是要完善政府、社会、社区、学校政教处、家长委员会等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和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确保德育工作的运行与管理有序进行。
四是要加强德育资金、德育硬件、德育内容等方面的有效供应,提高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的德育意识与服务能力,发挥德育优秀工作者的模范作用,切实保障德育后备力量的有力支撑。
五是要优化德育经费保障机制、德育责任制度、德育督查制度、德育绩效考核制度、校外德育实践制度等德育监督举措,保障德育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韩伟东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德育教育[J].神州,2013,(36),148。
[2]董颖春 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D].烟台:鲁东大学,2013,1,26。
[3]鲁村镇教体办多举措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保障机制[EB/OL].淄博时空网,http://www.zibosky.com/jrzb/kjwy/2872491.shtml,2014,8,27。
作者简介
1.黄启明,男(1974.11-),壮族,广西恭城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贺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
2.扈中平,男(1954.4-),汉族,四川梁平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论文作者:黄启明 扈中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德育论文; 小学生论文; 贺州论文; 农村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