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心理学比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研究领域;但它作为“边缘学科”,又与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社会心理与“社会中的个人”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相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文拟对这两者的关系及社会心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一探讨。
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信仰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心理。
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按其包含的思维水平和概括程度,划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部分。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特指同人们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立场和主张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其本质是有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历史选择特征的思想体系。而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感性的社会意识,它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社会心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态度、成见等,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深刻的、尚未分化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意识形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自觉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思想观念系统。显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有低级高级、直接间接之分。
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都根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心理是自发产生的,是个体心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过渡、折射和体现,是凭感觉、凭经验而自发形成的。而社会意识形态是经过理性加工,上升到理论的思想体系。布哈林称社会心理为“生活意识”,称意识形态为“科学意识”。以人们对加快改革开放的看法为例:一种凭生活经验,凭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凭自己的承受力,对其产生看法;一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的思想前提。前者产生的情绪和意见基本上属于社会心理反应范畴,后者即是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
社会心理是主体反应,它寓于主体内部,是生活主体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忏悔是对舆论谴责的主体反应,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内在过程;因东西砸了脚而产生的痛感则是一种个体心理反应,两者有较大的共性:承载主体相同。因此,社会心理较多地与主体的先天性、生理性相联系。社会意识形态则可以相对地超越主体的意识,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加工,形成以书本为载体的理论体系,较少地受个体先天生理心理条件的影响。这些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同时,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包含并依赖于低层次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无法脱离主体,也就无法脱离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中的社会情绪对意识形态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情绪表现为社会集团对周围现实的共同态度,表现为感情和感受的某种倾向。恩格斯指出社会情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里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热烈欢迎这种生产方式”,[1]社会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人们对于意识形态及其所依据的生产关系的认识。不仅如此,列宁指出:“其实党的坚定的路线和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是情绪的一个要素,特别是在最紧要的革命关头。”[2]
社会心理在阶级社会中演化为阶级心理,也即某一阶级所特有的感情、思想、作风、认知方式等。阶级心理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并进而影响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对农民阶级进行先进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无法绕过有丰富内涵的农民心理:其间既有传统的优良、朴素的情感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又有“国民性的劣根性”(鲁迅语)。社会心理在民族特色上表现为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对于各民族的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影响。“法国人赋予英国唯物主义以机智……气概和优雅风度”。[3]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心理虽然对于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会自然地发展为意识形态。列宁早就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4]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具有混合性(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理可以把相互矛盾的观点、概念和社会情绪结合在一起)。”[5]我们研究社会意识的结构,在于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发挥社会心理的良性作用。这里实际上也为“灌输”理论提供了依据。
因此,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其联系的实质在于:意识形态通过人的主观情绪而发挥其职能。
2
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即向被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意识形态,而灌输的目的不外是使思想转为人活动的直接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的,其目的是调整人的政治行为。而人的活动受着人的意识在各个方面、层次和环节上的控制和调节,调控是通过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影响来实现的。在这里,理性与非理性、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等各种形式交织在一起。这是从个人及群体的活动的本体意义来看。从社会现象诸结构的作用看,社会意识形式又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政治制度起巨大的反作用。在这里社会心理不仅仅是一个中间环节,而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基本层次和组成部分参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是有着巨大反馈作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人脑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定义为:“研究如何把一定理论的意识形态转变为社会心理形态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和社会心理学有着根本的联系。思想政治的观点和观念,一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就形成为世界观。而一旦形成为世界观,它们就表现在社会情感、社会情绪、生活定向及人们的其他社会心理状态之中。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体系的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反映一定阶级的社会意识,适应一定社会生活状况的政治行为准则,它必然体现特定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与社会心理联系。社会心理昭示着社会气候,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包括个性发展、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趋势。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政治热情、政治倾向中更掺杂着心理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过程看,它是人们的政治知识转化为人们的政治信念和行为的过程,也即“知、情、意、信、行”递次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社会心理机制。仅从感知来讲,必须首先引起教育对象的感知兴趣;在转化过程中,还需引起对象的重视,需要重复和更新,需要契合对象的薄弱点,这些情况都分别表现在一些社会心理机制之中,诸如模仿、暗示、从众、印象、感染等。黑格尔《历史哲学演讲录》中说:“没有热情,世界任何伟大的业绩也不能实现。”人对某种思想的情感体验的炽热会巩固对这种思想的肯定态度。而社会情感中的各层次:内心感情→感情移入→人际感情→群体感情→民族感情→宗教感情各环节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关。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看,它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心理学更注重对群体心理、集团心理乃至民族心理的研究。个人通过归属于群体中的活动而参与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个人通过群体而形成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心理学最初对群体心理的研究起源于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冯特继承了黑格尔“民族精神”说,提出“民族心”概念。民族心理是指在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格、感情、爱好、习俗等精神素质的总和。若对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缺乏理解,那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针和方法,也应以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为依据。本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它研究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集体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以及态度的形成与品格的培养等领域。这为我们如何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成果提供了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促进自我教育,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进行连续与强化,如何处理好奖励与惩罚的关系,如何使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凡此种种,都牵涉到社会动机和需要、社会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社会知觉反应、自我认知等等社会心理学理论。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的确定本来就是依据社会心理学诸理论。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都应借鉴社会心理学这门相邻学科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更具有实践基础,更具有科学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63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第1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
[4]《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页。
[5]《历史唯物主义范畴》H·N·德里亚、赫洛夫等著,北师大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