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及优先领域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方向论文,领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当前看,入世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急迫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农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我国农产品结构落后,表现为“三多三少”:低价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多,高价深加工产品少;一般大路货多,名特优和高档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入世后,我国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不仅品质不高,而且不具备价格优势。大豆的大量进口和对国产大豆的激烈冲击,是我国农业竞争弱势的集中反映。农产品进口增加,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将会加剧,使农民收入问题更加突出,并会造成新的农村就业压力。
(二)农业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格局分散,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经营不多。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无法生产品质和规格统一的农产品,难以吸纳新科技,及时实现品种更新等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越来越严格的质量要求。
(三)农业生产的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综合生产能力较差。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特别是灌水和耕地资源短缺,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道路、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较差。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是我国最大的基础性传统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信息化、服务化水平低,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困难。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基本上是靠传统的经验模式,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服务跟不上的现象非常突出。
(五)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弱。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达到了很高的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以后,正依靠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形成了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农业科研在个别领域和方面已经跃居领先水平,但在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落后10~15年,农业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制约。
入世后,我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围绕为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五大制约因素:
一是产权、专利制约。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少,入世后常规技术引进成本增加;涉及战略性、公益性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创新需求增加,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国外不尽一致,有关制度、法律的立、改、废任务艰巨。
二是公益性创新制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直接面对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可经营的实用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涉及公众、企业、农民利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益性战略领域的研究开发出现缺位,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地位、作用将更加重要和凸现,需要从战略上重新审视和加强。
三是人才制约。入世后人力资本在全球市场配置和流动,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本概念,调整人才战略,在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用人环境、物质待遇、创新条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四是投入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能力建设不够,技术储备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发展。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水平大约为2.06、2.33、2.92、3.04和3.29,而同期我国仅为0.40、0.48、0.41、0.38和0.36,分别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9.4%、20.6%、14.0%、12.5%和10.9%;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农业科研强度高达1.40、1.06、0.52和0.47。
五是资源分配失衡。我国农业科技的人财物资源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大宗粮棉油作物,园艺作物、特产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领域的科技资源长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领域,而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匮乏;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于研究领域,而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力量长期缺乏。
六是科技体制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组织布局分散、宏观管理条块分割、层次繁冗、政策乏力、管理效率低下,学科、专业结构比较陈旧,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僵化、分配平均主义、激励机制失灵等。
二、入世后我国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中国的粮食问题只能基本由我们自己解决。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能有效提高单位产量、降低单位成本的降本增效配套生产技术。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市场结构雷同,普遍用途不专、品质不高、定位趋同、效益不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提供不同类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的系列专用优质良种,区域化、专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配套的收获、仓储、运输、加工、包装等技术。
具有价格优势的蔬菜、果品及蓄牧、水产品的花色品种、风味品质、药物及投入品安全性目前尚不及国外同类产品,难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生长点,迫切需要改善风味品质、增加花色、提高安全性的全程控制综合生产技术。
我国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资源系列多级化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短、经济规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抵御国外大食品、工业化、高科技化、产品多元化、装备智能化的现代产业生产方式的竞争,迫切需要农产品产后保鲜、精深加工、资源多梯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
农产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营养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和别国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检测、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等技术。
入世为我国名特稀优土农产品扩大出口、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大发展的机遇,迫切需要实现名特产品产地保护、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分销等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和规程化工艺,以及产量、质量、效益三提高的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
入世后危险性外来生物入侵的机会剧增,对我国农林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的形势异常严峻,迫切需要动植物疫病的有效检疫检测技术、预防预警、快速扑灭和持续综合治理技术。
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及其严峻的小农户与大市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信息不对称、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技术落后等挑战,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传播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服务体系。
我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入世后农业生物资源流失加剧,急需节约农业稀缺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系列技术。
入世对我国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入世直接冲击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高技术领域的产权、专利、产品竞争加剧,控制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的引进将受到严格限制,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对原创性基础研究、战略必争的高技术前沿、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的研究,占领产业发展、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三、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农业高技术及其产业化日益成为农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支撑。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新种质,提高动植物抗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发展生物农药/兽药、生物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等生物制剂,大大减少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生物技术系统全面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有关的常规技术领域,有可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极大地拓宽生物能的利用范围,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率,满足人类发展对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于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高技术和常规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显著提高。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对保护生态和生产环境、改善食物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拓展生产空间和产品的市场空间、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未来农业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拥有与应用程度,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将极大地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设施农业技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海洋科学、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二)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公共投资比重上升,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私人投资迅速增长。国家农业投资在农业GDP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科研投资,发达国家的农业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研究经费的80%以上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和国家无偿拨款。近年来,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特别是知识经济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的面貌,尽管各国的科研体制有所不同,但均出现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国家投资农业科技的比重逐年上升。
私人投资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的主要来源。以美国为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总数的50%以上已经开始来自于私人部门,如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农业科研支出是15.5亿美元,占全社会农业科研资金的26%,州政府的农业科研支出是9.81亿美元,占全社会农业科研投资的16.5%,私人部门大约有38亿美元用于食物和农业研究,占全社会农业科研投资的64%(其中有34亿美元用于它们自己的实验室,占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资的89.5%,占全社会农业科研投资的57.3%)。美国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与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分不开的,自1930年美国专利法对无性繁殖的植物授予专利权以来,美国已经多次出台和修订有关专利保护的政策规定,充分保护科研投资者的专利权。资料显示,从1971年到1994年美国为保护植物种类而为新的作物品种颁发的专利证书中,有84%的新大田作物品种、85%的新草类品种、94%的新蔬菜品种以及87%的新花卉品种的专利证书都归私人所有,其中在大田作物中谷物的新品种专利100%都归私人所有,大豆的新品种专利有84%归私人所有,小麦的新品种专利有68%归私人所有,棉花的新品种专利有87%归私人所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垄断利润,极大地激发了私人部门对农业科研的投资。
(三)食品加工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比重快速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人数占农工综合体人数的43%,日本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占11%,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达1:1.38。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始终占国内生产总值11%以上,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比值为1:1。我国台湾省农业产值与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为1:0.75。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和工业发展组织资料,发展中国家食品饮料和烟草增值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970年为2.1%,1994年增长到3.6%,在国内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从1970年的7%增长到1994年的21%。农产品加工业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振兴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作用增加。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资料,1990~1995年期间,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业部门的跨国合并和收购平均每年达122亿美元,占这一时期跨国界合并和收购总值的7.7%。在市场日益集中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加强了他们在世界农业食品部门中的优势地位。全球100家最大的农产品跨国公司,1994年美国占28家、西欧43家、日本20家,其他9家,平均每家控制国外子公司15个。
(四)围绕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链条进行系列产品的技术开发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的主要技术创新形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德尔·蒙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罐头公司,该公司经营5.3万hm[2]土地,有38个农牧场,54家加工厂,13家罐头厂,6个卡车转运站,1座海运装卸站,1个空运发售中心,以及24个餐馆等,公司进行招标,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负责向种养场提供种、肥、饲料、燃料、电力、药剂、禽舍、运输工具及其他设备等有关的一揽子配套技术。
荷兰的花卉业一体化经营也久负盛名。目前花卉产业已经成为荷兰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从培育、生产、分级、保鲜、包装、销售和运输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虽然对花卉本身不能进行深度加工,但是从品种培育到运销的整个运转过程都需要一系列的过程控制技术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损失。因此,在荷兰形成了支撑完整花卉产业链条的一套技术体系。
(五)农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开发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都已比较健全,设有专门的农业标准化监督和管理机构,农业标准化法规也“从田头到餐桌”系统覆盖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和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些农业标准对提高其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实施技术壁垒保护国内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一)加快建立我国“绿箱政策”体系,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根据WTO规则要求,立足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现实,应充分用足“黄箱政策”(指符合“微量允许标准”的各种农业支持措施),用好“绿箱政策”,用活“微量允许标准”(指根据WTO规定,一个国家可给予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的综合指标)和“蓝箱政策”(指根据WTO规定,可免除减让在生产限制计划下的直接支付的政策)。其中,“绿箱政策”是用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政策组合,不受WTO规则约束,最有操作空间,涉及农业科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保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列入“绿箱政策”清单的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共12项:包括一般政府服务;粮食安全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不挂钩收入支持;收入保险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通过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性援助补贴等内容。世界主要国家利用“绿箱政策”的具体方式有:增加政府农业科研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投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加强气象、市场信息、科技推广等政府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产者利益;以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保护环境(如保护湿地、草地和农田),以及保障食品安全为由,设置非关税壁垒(又称为绿色壁垒),对本国农业进行保护。
尽管目前我国农业政策多数符合“绿箱政策”规定,不须作减让承诺,但投入规模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在支持总量上,据有关部门测算,1997年我国“绿箱政策”的平均支持水平为1312亿元人民币(约156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美国512亿美元、欧盟209亿美元、日本204亿美元)乃至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差距。支持的主要手段是价格干预,尚未建立起符合WTO农业规则的农民收入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等较为落后的状况下,更加迫切需要建立起“绿箱政策”体系。
要依据WTO规则和我国政府承诺,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财政和政策性金融为手段,加速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绿箱政策”体系:一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要利用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农产品仓储、“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等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技术转化、推广和服务,转移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竞争能力。三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草地、保护基本农田为由,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基础地位。四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设置必要的技术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好“绿箱政策”,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和修订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实现由简单关税壁垒向复杂技术壁垒的根本转变,形成既符合WTO规则,又能有效合理保护和规范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增加农业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科技发展由自主研发与跟踪引进并举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
切实增加投入,改变农业科研设施落后的局面。要加快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观测试验和野外台(站)、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品种改良中心、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库、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
采取多元化战略,改革农技转化扩散方式。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为主转变为政府主导、多种力量并举;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切实加强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力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
建设信息化网络,促进信息化向农业、农村的深入渗透。要依托农村中心学校,运用因特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等信息传播网,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加强信息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事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需要,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战略
1、“优势发展”战略。一是对我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的有关科技问题进行强化支持,如对蔬菜、水果、畜禽及花奔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千方百计保持和扩大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二是对我国在技术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扶植,如在转基因棉花、水稻科学、农作物杂交优势利用、农作物多熟制生产技术、有机无机肥复混缓释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要采取相应措施继续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
2、“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是市场竞争国际化、资源配置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包含资源配置的双向国际流动:(1)强化对国际农业、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趋势的长期跟踪研究分析;(2)强化对农业资源的国际分布、比较优势和市场配置的长期战略研究;(3)专门加强对我国优势技术潜在输出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情况研究,以技术输出引导、带动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4)全面加强对农产品输出地和输入原产地的资源、技术、生产、市场、民俗、文化等的研究。
3、“跨越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瞄准入世后农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高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重点进行突破,以技术跨越推进产业快速升级换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常规技术领域处理好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的关系,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4、“原始创新”战略。对于我国战略必争或将来有可能赶超,但目前尚不具备与人竞争能力的领域,树立大纵深的科技储备概念,不争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实施韬光养晦、图谋长远利益的战略。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技术战略储备中,一要强调原始性创新研究,加大对原始创新性技术的研究与储备;二要重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
5、“技术标准”战略。得标准者得天下。一是要对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各个层次、方向,特别是农业高技术领域各方向和前沿涉及技术发展标准的问题,展开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和技术标准开发部署。二是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检验监测检疫技术、制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共性技术,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急需的技术壁垒进行优先研究。
6、“生物安全”战略。对涉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生物安全问题加强研究。为保证生物安全,过去我国的主要策略是设法将有害生物阻挡于国门之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这种策略的效果会大大降低。要求我们将生物安全的重点从以检测、防堵为主,转向以检测、预防、控制、扑灭并重和“综合控制为主”,实施灵活的积极防御战略。
7、“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对代表国际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相关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支持。二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非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进行专门扶持,培养优势。尽管我国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暂时不具备价格优势,但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发展有关的增产技术、降本降耗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优质高效技术等。三是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进行研究。四是对涉及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中低产田改造、区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农田基本建设技术进行研究。五是对沙地、海洋、山地、生物能源等后备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技术进行研究。
(四)调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1、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加速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速猪牛羊肉、家食、奶牛、细毛羊的品种改良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大天然林保护技术及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开发力度,调整林业结构;加强远洋渔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水产业的结构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重视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3、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集中力量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种子、园艺、经作、饲料、养殖、兽药疫苗、农药肥料、设施农业等高效领域,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从战略上抢占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培育大型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进节水农业技术的革命,促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种草、扩大植被技术为重点,加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资源、草山草坡、作物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治,水污染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部、中部和东部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确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积极发展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要发挥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经济作物,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西部地区要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畜牧业和林草业的发展,着力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6、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要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技术改造升级和集中布局,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切实转变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增加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要利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搞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要大力开辟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7、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技术,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重点发展我国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大力发展各特优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等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8、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国家基础研究专项、基础研究规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科技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开创性。
五、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农产品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建立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技术、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准确、便捷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建立产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标准,提高我国农畜水产品和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
(二)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包括农产品加工有关的采前处理技术、贮藏与保鲜技术、粗加工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加工副产品处理技术、加工产品包装技术,农产品加工的质量标准等。
(三)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利用研究。利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支持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利用研究,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业生物资源基因库,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支撑。
(四)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根据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选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专用农产品品种,保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主要包括作物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的选育,畜食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作物、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等。
(五)农业节水技术与旱作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相关的设备、技术、管理、新材料、新方法、新品种等技术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六)农业生物安全技术。包括作物有害生物灾变规律与控制技术,重大畜禽疫病诊断监测与防治技术,转基因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销售技术,危险性生物入侵及其预防、检测、控制、扑灭关键技术等。
(七)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包括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选育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约化种植养殖技术,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原产地环境保护,产中耕作、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灌溉及管理等过程控制技术,产后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安全点控制技术,以及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等。
(八)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农业种质资源、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可替代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后备资源开发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生态农业技术,规模化集约化种养技术,重要生物资源的抢救与保护技术,农田水土流失与污染防治技术等。
(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技术、农用废弃物处理技术,土地退化(含沙漠化、盐碱化等)及其防治技术等。
(十)农业生物技术。对农业生物技术战略必争的高技术前沿、重大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强化突破,占领相关技术、产品、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十一)农业信息技术。如农业信息资源收集、加工与传输,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与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交易馆、培训馆、示范馆,基于网络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系统,多媒体农业信息产品研制,综合集成技术体系的电子产品开发,农业信息产品终端服务等。
(十二)原创性基础研究。切实加强农业科学的原创性创新研究,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机理、杂种优势机理、优质高产机理、光合作用、抗病性机理、灾变机理、土壤质量演变机理、抗旱与节水机理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储备。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三农论文; 农产品加工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