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政府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我国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全球化浪潮不同于历史上所谓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具有新的‘质量’”(注: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经济》1999年,第2期)。它的出现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新课题,如何从经济的视角正确认识,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方略,对我国政府来说,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自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以来,各界人士就这一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各抒已见,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但因论者所站立场与角度不同,观点差异较大。这就一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发表了许多意见。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多数学者持肯定观点,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投机资本的疯狂肆虐,对亚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事件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了深化,部分学者转而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下的“陷阱”,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对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出了保留意见。也有学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以此否定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如何看待上述差异,正确认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利弊呢?
依笔者愚见,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性的把握,以及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与挑战的深刻分析,是我们深化认识,并作出理性选择的关键。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进入本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种发明和发现的总数超过前2000年的总和,人类进入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从而使全球生产能力大幅增长。生产能力的扩张客观上要求市场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最先受益于科技革命的发达国家纷纷实行更自由的贸易政策,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这就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大幅增加。许多发展中国家,借助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产业转移,在完成或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客观上也要求各国市场相互开放,以发展本国经济。由此形成了现在贸易、生产与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格局。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促成了实物生产、流通领域的全球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远距离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极大的促进了虚拟资本投资领域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呈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跨国直接投资在最近的15年里增加了6.5倍,到1998年底,这一数字为4300亿美元,其中有1300多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全球外汇市场上的日平均交易额也从1989年的63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1.5万亿美元。二是全球贸易额大幅增加。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有资料预测,今后几年国际贸易年均仍将以6%的速度增长。三是世界市场日益开放。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经过多轮谈判,已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基础电信服务、金融服务贸易等广泛领域的议题达成协议。关税、非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已大为减少。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入门槛大大降低,而同时可进入的市场领域也日渐扩大。四是世界经济正进行一场新的全球性的结构调整。进入20世纪80以来,世界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布局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引起了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的纵向调整。美、日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横向的产业布局。
世界经济中出现的这种新变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良机。第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利用外资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671.09亿美元,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40%,直接提供了1800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金短缺,就业压力沉重的矛盾问题。外资的进入使企业“免费”学到了外资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思想,“免费”进行了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更新。魏在1996年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国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构成中国城市区域增长差异的一个因素。(注:爱德华.M.格莱汉姆著:《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中译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另外,外资的进入对解决我国目前的供需失衡,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截止到1999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360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949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9.46倍和10.8倍。对外贸易依存度在1997年达到33.7%。外贸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之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供了机遇。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与否以及水平高低事关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就业水平。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基础薄弱、内部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症结所在。
第四,世界市场的相互开放,为我国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低的生产成本路线,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我国跨国企业的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也面临许多不利条件。第一,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再加上目前许多企业改制不规范,内部问题多,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全球化会给我国的一些产业造成冲击。第二,国际经济秩序被发达国家所主导,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第三,经济全球化会使我国的部分经济主权被削弱或被转移给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保障能力。第四,国际投机资本规模不断膨胀,其投机活动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对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来说会构成潜在的威胁。第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某些产业的冲击以及整体上较低的劳动力素质会使我国的失业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两极分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同时,不利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中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不断加强就是一个例证。亚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在金融危机中跌了一脚,但在进行了必要的经济政策调整以后,正是坚定的依靠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战略,才得以很快恢复本国经济。因此,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是我国政府的正确选择。
二、调整产业政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内竞争。后者是民族国家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的成败,不会影响国家利益,而只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所以政府产业政策的重心在于“解决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规模和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保护本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注:傅彩霞:《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但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竞争,企业的利益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利益。因此政府产业政策的重心应是“谋求国家战略利益,使本国企业获得世界市场利润的更大份额”(注:傅彩霞:《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变化,积极调整产业政策。面对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日益上升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美国公司率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投资”。美国政府则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与扶持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产业群的发展。克林顿上台伊始,就宣布了新技术计划,推动政府和产业界在某些重大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美国政府还积极协助成立了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给创新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这一基金在1999年已达400多亿美元。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美国政府放松了许多对企业的管制,积极协助仍未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时代华纳与在线公司,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的合并就是这一政策趋向的代表。西欧、日本等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近年来也出台了许多放松企业管制和生产集中的政策,如日本正酝酿修改反垄断法,解除禁止设立控股公司的命令,鼓励企业通过兼并实现大规模经营。西欧一些国家还积极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认为,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层面上,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在产业组织层面上,要提高微观企业的竞争力。前者是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整体竞争实力与优势的前提,后者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
在产业层面的政策调整中,首先要处理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朝阳”产业,具有产品竞争力强、附加值高,较少受经济波动冲击的特点,是全球竞争中的制高点。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密集型产业群的发展状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适度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并且我们也具有这样的科技实力。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需要消耗资金巨大,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的产业,以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与资金积累状况,把它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对改变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功效也不一定很大。我国应充分利用两类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目前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品市场国际国内需求都很大。发展这一产业对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解决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雷同趋势,增强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保证产品的竞争力。
其次,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上,要制定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限制发展的产业,通过有关政策的倾斜,引导内外资的投资流向。要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支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研究,建立由政府资助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性的产品与技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搞好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在产业组织层面上,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鼓励企业通过合并、重组、联合等手段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国际市场。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通过科技开发补贴等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根据具体经济情况适当降低企业赋税。
三、稳步推进开放,化解消极影响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也有不利影响,其中尤以产业冲击和金融冲击更具全局性、破坏性。因此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时,我们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妥。
(一)合理确定产业的开放顺序,制定与实施适当的产业保护政策。
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有的则处于较弱地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政府应按竞争力的强弱,确定合理的产业开放次序。就我国产业的现状看,物资生产部门的成熟度要强于服务业,制造业强于农业,可按先物资生产部门,后服务业部门,先制造业后农业的次序开放。在制造业中,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的竞争力要强于汽车制造和机械行业,可先开放。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旅游业可先于电信、信息咨询以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的开放。
除在市场准入程度上进行必要的限制外,在WTO规则框架内,我们也要制订一些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首先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允许对幼稚产业和受到严重冲击的产业进行关税保护的规定,以及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享有产业保护期的规定。其次要合理调整关税结构,按照产业关联度,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关税结构。适当利用反倾销、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标准、安全和质量标准等非关税措施进行保护。
当然实行这些政府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给予这些产业以必要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提高竞争力,而不是要保护落后,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取消保护措施。更积极的措施还在于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及企业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尽快成长起来。
(二)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资源在全球进行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放金融市场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应有之义。但墨西哥金融危机、巴黎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金融市场上,并给有关国家乃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这给我们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改革上敲响了警钟。稳步推进市场开放,加强金融监管,减少或杜绝引发金融风险的诱因是政府推行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1、建章立制,加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
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年重要教训是国内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给外国投机者以可乘之机,如印尼的金融危机源于国内的政治腐败,经济活动中任人唯亲,资金运作不当,而韩国则源于大财团和金融公司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外债增加过快,使自己过度暴露于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财政部长鲁宾在给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开药方时,曾指出“强化金融体系,改进其透明度和监管状况,消除银行、政府和商业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开放资本市场,采取适当的金融财政政策”(注:帕雷:《走向国际经济新秩序》,《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是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
此药方虽对治疗亚洲金融危机不对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指出了这些国家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也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在某些方面甚至于更严重,如银行信贷制度不健全,使大量贷款成为呆帐、烂帐,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大型金融机构操纵股市等等。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时,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遵循市场法则,保证金融交易自主进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立法,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控手段、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市场安全、高效运转。
2、放宽外国长期资本进入我国的渠道
长期的实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在这一领域,要鼓励外资多渠道进入我国,以加快要素的市场化进程。采取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市场或发行债券,鼓励外资直接成立或进行参股。利用外资银行进行间接资金融通,也是可行的选择。近期我国已与美方就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问题达成协议,并承诺在入世后若干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这对资产结构不良、服务质量较差、金融工具落后的我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政府应有相应的对策。
3、扩大短期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试点
短期资本的流动性强,对市场的冲击较大。开放短期金融市场要求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国际收支状况稳定较好,金融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在市场监管上具备完善的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与有效的监管手段,管理经验等等,并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决定市场化与其配合。这些条件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开放短期资本市场的时机不成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开放短期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紧迫性,而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及监管经验的积累也要从实践中得到。目前,进一步发展B股市场,增加交易品件,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有关贸易、投资、市场开放、国际贸易争端的处理等方面规则的规定,管理的权限正部分地从民族国家政府的手中转移到国际组织中。作为民族利益的代表,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参与有关规则的制定,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致力于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亚洲金融风暴进一步昭示,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系列风险是全球性的,极具破坏性,单靠一国之力是无法抵御的,各有关国家要通力合作,协调有关的贸易、财政、货币、汇率政策,互通信息,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同时,要积极同其他国家一道,探索改变目前金融一体化落后于金融全球化的可行办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付全球化对本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挑战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为促进生产分工和企业国际化,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增强知识密集性活动创造条件,对增强竞争力大有帮助。”(注:张家哲译:《全球化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国际经济学家哈瓦那会议纪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5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在美国、加拿大援助下迅速平息以及欧盟经济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应利用现有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东盟国家与中、日、韩三国会晤机制,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磋商,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
四、加快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
制度效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竞争中,一国经济制度的效率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到竞争的成败。我国仍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经济运行中大量非规范的经济行为还普遍存在,社会各方利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比如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的过度的,无效率的干预,市场交易不透明、无序,贫富分化加剧等等都是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制度效率不高的表现形式。这一制度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经济高效、和谐的运转。因此,对我国政府来说,在积极制定、实施应付外来挑战为主的进攻与防御战略策略的同时,尽快建立起规范社会各方行为、利益关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开放性的制度体系更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
就目前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完善调整以下几方面关系的制度法规体系。1、建立起完善的界定政府与企业行为权利与义务的制度法规体系。在这里,首先要从对等的经济主体的角度,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权利。明确政府除对国家授权委托经营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外,对其他任何企业都无法干预其合法的自主经营决策的权利。第二,从政府作为经济生活的管理者的角度,明确政府是裁判员,企业是运动员的地位。制定游戏规则,明确规定企业经营中在对其他企业、市场秩序、消费者造成负外部影响时,政府的管理权限,手段、程序等,杜绝政府行为中的随意性。第三,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的角度,界定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途径、手段。2、制定政府自身行为规范的规则体系。在这里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机构的职权范围,经济职能;建立起政府机构自身运作机制的行为规范、约束机制,确保把政府建成一个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管理有方、高效、廉洁的现代政府。3、建立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制度体系,减少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社会震荡。在这里主要是对现有的分配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