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强[1]2000年在《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80 年代以来,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而国内有关旅游环境学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加快和加强旅游地环境影响与管理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既成事实分析和长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旅游开发利用以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植被、土壤、水体、空气及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来探讨旅游开发利用对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环境治理与管理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空气质量影响评价:公园游客的大量增加导致接待区罗鼓塔的宾馆、饭店等生活接待设施大量增多,由此排放的废气污染物成倍增加。废气污染物主要为SO_2、NO_x及粉尘,以SO_2的污染分担率最大。大气污染物中SO2分担率高的原因在于公园燃煤含硫率太高。空气污染程度日分布为傍晚最为严重,早上次之,中午最轻;月分布为夏季最严重,秋季次之,春季较轻;年际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恶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生活接待区,而各游览区则基本上未受到污染危害。公园空气污染时空分布主要受游客季节分布、小气候及微地形的影响。公园的酸雨及酸雾危害较为严重。旅游开发利用对公园接待区空气负离子含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为改变燃料结构。2)水体质量影响评价:游客和接待设施的快速增长导致公园污水排放量大量增加。公园水体污染物主要为生活接待区产生的人体排泄物、食物残渣及油污等。水体污染主要发生在靠近生活接待区的金鞭溪上游。造成公园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接待区选址不当及生活污水处理不力。水体污染治理措施为修建污水处理站。3)植被影响评价:公园大气污染对接待区杉木胸径连年生长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同时也导致林木叶中氟化物及SO2 的含量大大增加,并发生累积。公园游道两边林木刻划严重,龙以金鞭溪及黄石寨游览区最为明显。林木受伤及其程度主要与树种、树皮粗糙度及林木距游道边缘的距离有关。公园各景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伴人植物”现象。植被保护的主要对策为改变燃料结构、更新游道边缘树种、加强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及游客环境保护教育。4)土壤影响评价:游客越出游道观光对游道外缘土壤的硬度、水分含量及容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以上三者中以对土壤硬度的影响最大,对水分的影响次之,对容重的影响最小。土壤保护的主要对策为设置护栏、铺设植草砖等。5)野生动物影响评价:受旅游开利用过程中开山炸石、游客干扰及偷猎等的影响,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在种群数量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动物已
洪波[2]2006年在《张家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张家界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旅游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繁荣,然而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给张家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为了实现张家界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由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在分析张家界旅游生态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张家界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通过分析张家界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本文提出了发展张家界生态旅游的整体设想,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针对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张家界旅游业的特点,本文在三个方面提出了张家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本文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张家界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无论对中国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还是世界遗产管理,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本文的研究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管理,本文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蕾[3]2004年在《旅游开发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业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突出,国内有关旅游环境学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仍然滞后,进一步完善旅游地环境影响与环境管理研究已追在眉睫。 本研究于2003年夏、秋两季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各景区景点水体、土壤、空气、植被及景观等环境因子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对公园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公园的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水体四个取样点中下游的山川水库和上游刻字潭景区的DO、EC、BOD_5各项指标综合水质相差近10倍,表明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公园水体质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影响程度下游重、上游轻。造成公园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园内部的旅游服务设施选址不当及生活污水处理不力。 对森林公园土壤的研究选择了四个景区:古驿道、毛竹林、竹类园和防火瞭望台,研究结果表明游客的活动使土壤的紧实度增加,有机质含量从2.33%减少到1.33%,土壤含水率34.42%从降低到21.87%,土壤容重从1.13 g/cm3增加到1.38 g/cm3,样地受影响的严重程度依次为竹类园>古驿道>防火瞭望台>毛竹林。 森林公园游客密集活动区为原福州树木园景区,近年来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忽略了树木园原有的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功能,植物种类原有131科546属1703种,现仅有109科389属1007余种,过去引进的许多珍稀树种已经消失。公园游道两边林木有严重的游人刻画破坏现象,竹类园游道旁1m内竹枝受伤率高达70%。 公园的游客活动密集区空气受旅游活动影响严重,夏季时空气中粉尘含量在游人集散的东大门高达0.07 mg/m~3,而游人少至的兰苑景区粉尘含量仅为0.01 mg/m~3,相差7倍。空气中细菌含量在游客活动密集区、游人松散活动区和游人罕至区,也表现出了逐步减少趋势。 旅游活动对景观的负面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地段的旅游设施建设对公园视觉质量的冲击和游人活动对公园植被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对森林公园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碣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为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晏祥宏[4]2006年在《崇明岛旅游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突出,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纷纷涉足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内这些有关旅游环境学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滞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地环境影响与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崇明岛中部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采用既成事实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水、植被和土壤状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水环境中的叶绿素a(Chl.a)、总磷(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浊度(NTU)以及Ph值;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和硬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多一盖度等级及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来探讨旅游开发利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1) 园区水体环境较好,所测各单项指标均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其中大门东侧、咏翠湖的COD,天鹅湖、沙滩湖的NH3-N,水杉湖的COD和NH3-N,下游口的NH3-N和P含量低于Ⅰ类水质标准。但不同区域的水质指标仍存在明显变化,活动区(大门东侧、天鹅湖、咏翠湖)NH3-N、P、Chl.a、NTU等指标明显较高,水质相对较差;缓冲区、背景区(沙滩湖、下游口)指标偏低,水质较好,这与两个区域的旅游活动强度较小有关。 (2) 旅游开发利用强度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从空间大尺度区域来看,土壤硬度、容重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活动区>缓冲区>背景区”,三个区域含水率平均值变化不大,都维持在25.00%左右,没有表现出随活动强度变大,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活动区(25.33%)>背景区(25.00%)>缓冲区(24.00%)。小尺度上分析可知,旅游活动强度越大,土壤表层硬度、容重就越大;属于壤土的原野乐园与跑马场含水率随游客践踏增加,土壤变得越紧实,含水率逐渐降低,属于砂壤土的滑草场,含水率随土壤硬度增大而升高。 (3) 从土壤硬度的剖面分布来看,旅游活动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主要在土壤表层(0—8cm),活动区、缓冲区、背景区土壤硬度有明显的差异。8—10cm
夏赞才[5]2004年在《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史研究在旅游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尚没有深入展开,现代旅游史研究更少有人涉足。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既是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缩影,也是内陆偏远地区现代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对于21世纪初仍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和张家界自身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来说,客观反映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其经验教训,已经十分迫切。 本文深入分析了张家界现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国际、国内和张家界的背景,将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1年为国内旅游地形成阶段,1992年以后为向国际旅游地发展阶段,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和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阶段划分的界标,从旅游地发展的角度,对两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论述。并重点分析了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影响。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结论如下: 张家界现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我国现代旅游尚未全面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世界级旅游资源赋存与落后的区域经济基础、偏远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张家界现代旅游产生、发展进程和方向。以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代表的美学价值是张家界旅游资源的核心。现代旅游发展为张家界提供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机会,但工业文明的缺失,始终是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的制约。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标志着张家界现代旅游的开端,现代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推动张家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更,催生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张家界由国内旅游地向国际旅游地方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从此逐渐成为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发展旅游业是张家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选择,旅游经济利益是驱动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20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获得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吸引了区域外资本,在张家界落后的区域经济基础上发展现代旅游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张家界经济增长,并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但是,旅游业的“支柱”地位直到90年代末期才逐渐显现出来,“旅游带动战略”对工业和农业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显现。西方传统的旅游经济理论在评估张家界旅游经济影响时存在适应性问题,尤其在并没有进行“乘数效应”研究的前提下,简单地运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论对张家界的旅游经济贡献进行评估,并不可靠。 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对武陵源的环境产生了破坏,引人关注的破坏集中在水体和大气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其程度并没有可信的研究结论可以证实,但是,最严重的破坏是对其美学价值的破坏。导致这些破坏的原因有规划的因素,也有政府管理的因素,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不可能避免的。如何评价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需要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徐超[6]2007年在《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已逐步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流,而城市森林的游憩功能同时也被关注。为了了解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对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公正客观地评价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则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技术来进行判断。本文基于此目的展开探讨与研究。首先,进行文献搜集,并未发现有直接讨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文献,而多是相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评价、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旅游与森林旅游的资料,参考上述内容,总结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独特特征,本文尝试着构建了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分为目标层、状态层和指标层三个等级,涵盖了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四大方面。在指标选择过程中采用了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等方法,根据科学性、完整性、可行性、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性等原则选取总结出了15个指标。在指标量化过程中,由于是考察其动态过程,则采用各个指标的增长率或下降率作为效益值,这样能更客观的了解指标变化,社会效益指标结合了社会学中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专家评分构造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出每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使得权重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然后将中山陵风景区作为实例,引用其两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其综合效益共增长了55.8%。在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中,资源略有上扬,环境状况恶化,经济效益大幅度上涨,社会效益取得不错的效果。通过分析研究,大致与中山陵风景区情况吻合,说明此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基本上能体现出生态旅游开展后旅游地的综合效益,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展的建议及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小结并讨论,总结出今后应该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汪朝辉[7]2012年在《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旅游以高质量的环境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旅游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完善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开展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研究,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已有的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本是分析旅游活动对大气、水体、植被、垃圾、噪声、土壤、野生动物等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评价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而很少有学者从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旅游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已有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涉及的对象虽然很广,但目前关于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没有提出完整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安全评价还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旅游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他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复合旅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予以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环境影响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提议的开发计划和决策的不利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和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手段和综合决策机制,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生态系统理论要求生态安全评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旅游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子的变化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程度。(2)分析了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得出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森林气象和地质灾害、大气污染、地表水的污染、旅游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人为因素包括游客接待量的增长强度的压力、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外来物种的入侵、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三废”处理的强度、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区管理水平。(3)构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开放式访谈法和高层专家研讨等方法,经过4轮的讨论最终建立了包括游客量接待强度等21个指标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提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在分析现有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5)以温州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现状。得出温州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仅有花岩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处于“安全”状态,其余公园都处于“不安全”状态。(6)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予以实证。运用所提出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其生态安全管理对策。以上研究成果是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从生态安全视角研究我国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了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生态学和森林旅游学的内容,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阳柏苏[8]2005年在《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旅游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研究旅游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对于正确引导区域旅游开发活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国内外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景区1990年和2000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为基础,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景区十年间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通过构建旅游景区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的方法对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研究十年间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时段的变化及其驱动力,深入分析旅游开发活动对景区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十年间张家界景区景观结构基本稳定,各景观指数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在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1990年:86%;2000年:85.43%),森林结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近成过熟林的比重明显增加、中龄林和幼龄林尤其是幼龄林的比重明显减小。阔叶林在面积变化较小的情况下(31.18%—32.51%),近成过熟林比例由64.64%提高到了81.66%,而幼龄林则由13.24%下降到了1.04%。这主要是十年间张家界景区保护措施得力的结果。 (2)1990—2000年森林破坏、农田侵占现象仍然存在。2000年的马尾松幼林100%是由1990年的马尾松中林转变而来的,74.06%杉木幼林是由杉木近成过熟林转变而来的。2000年,11.19%居民点及道路是由1990年的农田转变而来的。 (3)2000年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由1990年的15293.22万元提高到41026.49万元,提高了近2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由调节功能价值(75%)为主转变为以景区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65%)、调节功能(25%)共同作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体。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景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其文化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此外,随着旅游收益的快速增长,景区的发展由林木、农产品开发转移到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区生态系统的保育,使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
孔繁磊[9]2007年在《伊春主要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森林公园已成为旅游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质量是影响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可分为资源环境、景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对以上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才能为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科学的体系,为缓解森林公园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有益尝试;实践上对本研究区域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较好的伊春市6个主要的森林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美溪廻龙湾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森林公园、兴安森林公园、日月峡森林公园、仙翁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并在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50个景点,在夏季和秋季对其进行旅游资源和景观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对各森林公园和50个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测定,并在市区进行了对比性试验。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伊春主要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五营森林公园综合质量最高(80.932,Ⅰ级),林海奇石森林公园(74.256,Ⅱ级),美溪迪龙湾森林公园(73.417,Ⅱ级),仙翁山森林公园(67.432,Ⅲ级)、日月峡森林公园(60.558,Ⅲ级),兴安森林公园(58.382,Ⅳ级)。表明就伊春市森林公园整体发展来看,资源环境质量多数处于二、三级水平,缺乏有效的整合,特色不明显,各景区组成要素有较强的趋同性,开发建设时应特别注意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引导各地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2景观环境质量评价:从景色质量、视觉吸收力、景观敏感水平三方面综合的进行评价,避免了单独对景色质量(反映景观外在美学特征)评价的片面性,得出6个森林公园的景观综合环境质量分别为五营森林公园(60.6,Ⅱ级)、日月峡森林公园(60.3,Ⅱ级)、仙翁山森林公园(58.4,Ⅲ级)、迪龙湾森林公园(56.1,Ⅲ级)、林海奇石森林公园(53.9,Ⅲ级)、兴安森林公园(52,Ⅲ级),同时得出50个景点的景观环境质量。并且指出各森林公园和景点在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3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从气候气象、生物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并与市区进行了对比性试验,得出各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伊春市区。各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如下,五营森林公园(44.583,Ⅰ级)、汤旺河林海奇石森林公园(35.417,Ⅱ级)、美溪迴龙湾森林公园(32.916,Ⅲ级)、南岔仙翁山森林公园(31.458,Ⅲ级)、日月峡森林公园(26.875,Ⅳ级)、兴安森林公园(15.417,Ⅴ级)。同时得出50个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本文首次对伊春主要森林公园和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量和评价工作,使森林公园建设工作有科学准确的数据可依。4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确定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空间布局模式为“点-轴”布局模式,即“一心、两线、两道、三带、十区”,并进行了旅游线路的组织;针对其景观环境现状,从景观空间秩序设计、景观环境色彩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以及人工景物设计四方面进行各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针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了适宜开发的旅游项目及适宜的旅游活动区域,为各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伊春市整体森林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5总结出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评价—规划—设计体系,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模式。
魏少琴[10]2007年在《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滨海地带是大陆和海洋的交接地带,同时受到大陆、海洋两种外营力的作用,其自然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而滨海旅游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对其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论文以崇明县横沙岛和南汇区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运用定量的方法探讨了滨海旅游开发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两部分:(1)滨海旅游开发对旅游区水环境影响研究。以地处横沙岛的天使海滩度假村和南汇区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分别在旅游的旺季和淡季在两个研究区的水域采样并将水样带回实验室,对以下四类污染指标进行检测:①感官性物理指标:浊度;②氧平衡因素:DO、BOD5、COD;③营养盐类因子:总磷(TP)、氨氮(NH3-N)、叶绿素a;④酸碱因子:pH。将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参照G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研究区的水质进行评价。并将检测结果与水质良好的剑江支流在2001年7月12-13日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区的水质状况。(2)滨海旅游开发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研究。以横沙岛为例,利用横沙岛1987、1996和2006年三个年份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图,在对图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首先,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分析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动态变化;然后通过建立1987年-1996年、1996年-2006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矩阵,来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换的数量关系和转化过程;最后与横沙岛近20年来的部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做相关分析,探讨横沙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从而揭示出旅游开发与发展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会对旅游区的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2)研究区的各水体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依靠其自身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旅游对水体的污染,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旅游区的水体进行污染防治和管理。(3)不同的旅游活动对水体的污染程度是不同的,用于划船、垂钓、打水上高尔夫球的水体受到的污染要比用于景观观赏的水体受到的污染重;(4)滨海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会间接影响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参考文献:
[1]. 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石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00
[2]. 张家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洪波. 中南大学. 2006
[3]. 旅游开发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4]. 崇明岛旅游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晏祥宏.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5]. 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 夏赞才.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 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徐超.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7].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汪朝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8]. 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 阳柏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5
[9]. 伊春主要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及开发研究[D]. 孔繁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10]. 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D]. 魏少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张家界论文; 森林公园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安全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系统功能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滨海森林公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