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疗效;血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且未伴发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也是需紧急干预的脑卒中的预警时间及二级预防的最佳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微血管栓塞有关,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均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1]。临床治疗以稳定粥样斑块、抗血小板聚集为主。阿托伐他汀为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调血脂药,还具有显著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本文观察分析了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现将本次的研究结果汇总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6.68±8.1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6.53±8.2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及分析。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戒烟、限酒、注意休息、降压、降糖、调脂等对症及病因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 片/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 片/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 4 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接受治疗后 3 d 内病情控制;有效为治疗后 2周内病情控制;无效为患者接受治疗后 2 周以上病情仍未控制;进展为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恶化。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及可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病,因其具有一过性,而且对神经系统损伤为短暂可逆性的,因此常被患者及临床医生轻视,但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 7 d 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可达 8%,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可显著降低其脑梗死的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尚无统一定论,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及微栓子学说被大多数学者接受,认为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关系密切[2]。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在微栓子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氯吡格雷是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的推荐用药,为噻吩并吡啶衍生物类血小板抑制剂,其与血小板表面的 P2Y12 受体选择性不可逆结合,进而阻断由二磷酸腺肝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阿托伐他汀为选择性羟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其除了具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外,还具有降低炎症介质水平、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稳定和逆转斑块以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3]。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是近年来发现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治疗方法,氯吡格雷具有协同阿托伐他汀抗粥样斑块形成的活性。本次研究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了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G、TC及LDL-C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显著,患者的血脂水平显著改善,值得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鹏举,王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3):361-364.
[2]尹林玉.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5):838-839.
[3]田华宜.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9,31(4):236-237.
论文作者:李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