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计划指导预习策略的实践探索_思维障碍论文

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之预习策略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学案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案导学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或困难,尤其是在预习环节问题和困难更多。笔者结合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中的预习环节进行分析,反思预习的意义和本质作用,梳理预习环节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三大对策:以内容确定预习容量和形式——减负增效,以明义、聚焦、激疑为要点——优化模块,以展示、质疑、评议获反馈——灵活路径。

      一、学案导学预习的作用与常见问题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学案导学中预习环节的作用认识不足,于是在其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学案导学预习环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意义建构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预习。学案导学以突出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必须建立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因此,笔者从意义建构和思维活动角度阐释预习环节的作用。

      1.预习的首义是联结所学

      学习是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预习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所学的内容、主题、材料特点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通过这个熟悉过程,学生要结合自身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即哪些内容自己熟悉?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有怎样的联系?所学内容涉及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解决相关问题有什么意义?自己在哪些方面理解困难?自己课堂上应在哪些方面更加关注?

      可见,预习的首要价值在于启动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并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2.预习诊断是有效导学的起点

      通过对学生预习结果与过程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而这些情况是教师科学设计导学案和实施有效导学路径的基本依据。预习使得教师能在较好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差异化和生成性导学,从而把导学建立在每个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意义和抓手所在。

      3.预习奠定思维交互的基础

      预习基本上是自学,它具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成分,而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始于问题的产生和预先探究思路的设定,而这些大多又都应当是在预习阶段产生的。预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获得有价值的疑问,疑问促进探究的思路初构和尝试。建立在有问题和有思路基础上的课堂交互必然要以预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为思维的起点。

      4.预习将思维交互聚于焦点

      在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下,课堂思维的交互点可能很分散,学生没有必要的自主思考时间,于是他们就不知道哪些通过自学就能学会,哪些学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必然造成学生不加思考地逢疑就问和逢问乱答。另一方面,教师在这种所谓交互过程中,难以把握学生思维的真实水平,难以确定真正有意义的导学策略,“以学定教”只能是务虚。

      可见,如果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预习,那么其课堂思维交互既是肤浅的,又是发散的,是难以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是不能抓住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的。

      (二)学案导学预习环节的问题

      1.预习阅读与自测题量不当

      即预习量过多或过少。预习量过多表现为:每节课之前必有预习案、每个预习案包含的内容太多、预习案篇幅太长或文字太多。预习量过少表现为:多数时候不布置预习任务或预习只是指定阅读欠缺内在联系的某1~2段内容,有时也不设置思考题或自测题。预习量过大多与课堂教学前置化倾向有关,预习量既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造成课时紧张,又必然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生难以有充足的预习思考时间,预习只是疲于应付;预习量过少与未能认识到预习也应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或思维过程有关,预习量过少不能引导学生聚焦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足以引发必要的思维、不能使学生感知知识联系和产生疑问。总之,预习量不当只能降低预习所应起的作用。

      2.预习内容缺少甄选和编排

      这主要表现为随意划定预习范围、照搬教材、习题集或别人的案例。由于缺少对教材内容进行甄选和编排,教材的陈述式和结论性表述限制了学生在预习中的自主思考;由于缺少对相关习题的选择和修改,预习案在引导学生自学上缺少针对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由于简单模仿别人的案例而对案例的情境和问题理解不准确,致使采用情境性材料远离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学生难以在感受现象、联想已知、聚焦目标和激发生疑上达到预习的效果。

      3.预习案呈现方式简单化

      一方面预习案采用阅读教材等材料完成简单的填空或习题的方式,而完成这些填空或习题不需必要的思考;另一方面,学案材料的涵盖力不够,预习过程无法渗透导学的思路。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只需从材料中划出相关词语,在无体验和无思考中肤浅地了解要学习的材料。

      4.对预习的反馈和指导不足

      教师对学生预习效果和过程的反馈与指导不够重视,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预习效果、预习生疑、预设思路和预习技巧的展示与交流机会,也没有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缺少对预习的反馈和指导,学生和教师难以在交互中进行恰当的学法和导法的调整,于是学案导学以学定教和发展学力的效度在起点上就大打折扣,学案导学的“导”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现实中,学案导学预习环节四方面的问题往往以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形态呈现,这就加大了预习环节诸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为克服以上问题,较好发挥学案导学之预习作用,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介绍提升学案导学预习实效的主要策略。

      二、提升学案导学下预习实效的策略

      (一)以内容确定预习容量和形式——减负增效

      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教学任务和课时安排确定了地理学科不应该也不可能布置固定模块化的、大容量的预习作业,所以每一节课都发布千篇一律的大篇幅的学案不仅起不到预习的作用,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没有或者过于弱化预习环节,显然就是忽视预习的诸多作用。为能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增加预习的效果,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紧扣内容,图析思路,精简学案

      地理教学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即原理规律类和方法应用类。前者以阐释地理事项的组成结构、相互作用、运动机制和时空规律等内容,多出现在每一单元的前面章节中;后者主要是关于应用基本原理规律在具体情境中解释、评价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程序与方法的内容,多出现在各单元的后面章节中。对于前者,可以“现象特征概括—相关因素分析—原理规律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对于后者,可采用“信息获取—主题判定—模型提取—情境比较—方法筛选—方法反思”的教学思路。

      根据内容特点及教学思路的差异,笔者对原理规律类的内容采用“现象图析—原理图解—模型图示”式的预习学案,即引导学生根据图文材料绘制现象解析图,并在分析现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绘制其形成和运动原理图,最后归纳反映此类现象分布与变化规律模型图。例如在学习选修五“台风灾害”时,我在预习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对于应用方法类的内容笔者采用“变式模型图”的预习学案,即引导学生在新情境的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根据有效信息判断基本地理模型,比较新情境与基本模型的相关条件的变化,最后在变式中优化地理模型。如在深入学习必修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时,笔者采了以下预习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以上预习任务,但是学生能够围绕直切核心内容的问题设置,利用地图语言,梳理研究思路,对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了较为深入的独立思考,而繁琐的作业却减少了,高效预习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图析思路的方式进行预习,这不仅突出了地理核心思想和方法,而且彰显了预习要导学导思的本质要求。

      2.前中统筹,突出自学,高效用时

      学案导学强调先学后教,所以课堂必然要留给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再者,预习本质上就是自学,因此课前预习和课中自学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高中地理教学一般不可能布置较多的课前预习任务,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会把预习任务更多地放到课堂中,实行课前预习与课中自学的统筹,突出自学过程。

      在实践中,笔者只在各单元开始和单元复习课前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而其他更多时候把预习与课中自学整合起来。在布置为单元展开的预习任务时,笔者既要通过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本单元核心知识的产生与归宿,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条目绘制单元知识结构图,所以该预习学案主要采用“情境分析+结构图示”的形式,如在学习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时,笔者提供生产苹果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从“投入—过程—产出”角度分析影响农业乃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并引导他们结合这些角度绘制区位因素结构图。在单元复习的预习任务时,为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整合认知结构和提升迁移能力,笔者采用“试题诊断式”的预习学案,精选若干有梯度、可选择的试题而非用别人的完整试卷。

      把预习纳入课堂自学环节中这一经常性方法中,笔者坚持给足学生自学时间,让他们充分地独立思考。一般而言,笔者每堂课都给学生15左右分钟预习或自学时间,笔者坚信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学习才有可能是高效的学习。

      3.依托教材,创设情境,提升思维

      教材从地理核心思想和方法出发,以科学的范式展示了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它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教材采用的陈述式体例和结论式语句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展开探究,所以教师教学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

      学案呈现内容和方式不能照搬教材,于是笔者对预习或自学学案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情境化处理,即在体例上通过某些具体案例把教材顺序陈述变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规律”的倒序程序,在文字表述上把概括性高的或结论性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现象或数据。这样的改变有利于学生在预习或自学环节真正迅速地展开思考,把一看书就明白的肤浅的明白提升到经过思维过程的深刻的明白。如在学习必修三“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珠三角”各主要城市间欠缺产业分工合作的情况,笔者把教材的结论性语句变为了数据(见表1)。

      

      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自己得出提出问题,并在探讨中得出结论,其认识自然要深刻得多。

      预习或自学材料的情境化再创作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为提高预习或自学时效奠定了思维的基础。

      (二)以明义、聚焦、激疑为要点——优化模块

      明义、聚焦、激疑是学案导学预习环节要达到的最重要目标。为使得学案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逐渐优化出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块。这些模块主要有:

      1.生活中的地理

      即通过真实情境和设问引导学生把将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性认识建立在一定的感性体验之上,并理解知识产生的现实意义,从而进行认知的意义建构。如在学习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时,笔者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而气温却不高?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哪个气温高?为什么?多云的夜晚和晴朗的夜晚,又如何?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秋冬夜晚,农民为何常在农田熏烟?这些具体问题基本能串联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内容。

      2.思维导图

      即学生在尝试提炼核心知识的基础上,绘制知识结构图、原理规律图和应用模式图,从而把思维聚焦到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上。如在复习选修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内容”时,笔者通过这个模块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就构想出知识结构图(见图1)。

      3.学习始于提问

      即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找出现象的矛盾点和相关点,提出核心问题与派生问题,并在尝试探究问题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疑惑。此模块强调学生根据情境自主提出问题,而非教师布置问题。

      4.相关知识铺垫

      此模块并非预习的核心内容,但学生经过此模块的梳理和巩固,能够把将学的内容与复习的主干知识建立起联系,更好地展开思考。在这一模块中,笔者基本上不出从教材中提取文字就能完成的填空题,而是采用完善知识框架图的形式。有时即便采用填空题的形式,笔者也会提高完成填空内容的思维转化程度。

      (三)以展示、质疑、评议获反馈——灵活路径

      学案导学方式的课堂实施必须体现有效的展示、质疑和评议过程。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能力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效果和过程的展示、质疑和评价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预习效果,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预习过程。笔者首先让某些学生展示自己预习的思路、方法、所发现的问题和所存在的疑惑,接着笔者鼓励其他学生对这些进行质疑和评价。这样,笔者不仅在学生互动中对学生预习实效进行了有效的诊断,而且还引导学生相互学习预习和思维方法。

      学案只是教师指导学习的预案,所以笔者根据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诊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路径和方式,多数时候是因势利导,就着多数学生的预习和思维状态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和自我完善。学案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支架,所以笔者的教学就是要不断地通过预习诊断调整支架,并及时把它对接到学生的思维的冲突点、障碍点和提升点上。有时一堂课后,笔者发现自己的最终导学方案从内容到实施路径和方式上都与原来的预案有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以学定教”精神的最好诠释。

      

标签:;  ;  ;  ;  ;  

高中地理计划指导预习策略的实践探索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