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之预习策略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学案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案导学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或困难,尤其是在预习环节问题和困难更多。笔者结合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中的预习环节进行分析,反思预习的意义和本质作用,梳理预习环节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三大对策:以内容确定预习容量和形式——减负增效,以明义、聚焦、激疑为要点——优化模块,以展示、质疑、评议获反馈——灵活路径。 一、学案导学预习的作用与常见问题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学案导学中预习环节的作用认识不足,于是在其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学案导学预习环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意义建构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预习。学案导学以突出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必须建立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因此,笔者从意义建构和思维活动角度阐释预习环节的作用。 1.预习的首义是联结所学 学习是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预习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所学的内容、主题、材料特点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通过这个熟悉过程,学生要结合自身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即哪些内容自己熟悉?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有怎样的联系?所学内容涉及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解决相关问题有什么意义?自己在哪些方面理解困难?自己课堂上应在哪些方面更加关注? 可见,预习的首要价值在于启动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并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2.预习诊断是有效导学的起点 通过对学生预习结果与过程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而这些情况是教师科学设计导学案和实施有效导学路径的基本依据。预习使得教师能在较好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差异化和生成性导学,从而把导学建立在每个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意义和抓手所在。 3.预习奠定思维交互的基础 预习基本上是自学,它具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成分,而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始于问题的产生和预先探究思路的设定,而这些大多又都应当是在预习阶段产生的。预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获得有价值的疑问,疑问促进探究的思路初构和尝试。建立在有问题和有思路基础上的课堂交互必然要以预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为思维的起点。 4.预习将思维交互聚于焦点 在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下,课堂思维的交互点可能很分散,学生没有必要的自主思考时间,于是他们就不知道哪些通过自学就能学会,哪些学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必然造成学生不加思考地逢疑就问和逢问乱答。另一方面,教师在这种所谓交互过程中,难以把握学生思维的真实水平,难以确定真正有意义的导学策略,“以学定教”只能是务虚。 可见,如果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预习,那么其课堂思维交互既是肤浅的,又是发散的,是难以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是不能抓住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的。 (二)学案导学预习环节的问题 1.预习阅读与自测题量不当 即预习量过多或过少。预习量过多表现为:每节课之前必有预习案、每个预习案包含的内容太多、预习案篇幅太长或文字太多。预习量过少表现为:多数时候不布置预习任务或预习只是指定阅读欠缺内在联系的某1~2段内容,有时也不设置思考题或自测题。预习量过大多与课堂教学前置化倾向有关,预习量既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造成课时紧张,又必然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生难以有充足的预习思考时间,预习只是疲于应付;预习量过少与未能认识到预习也应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或思维过程有关,预习量过少不能引导学生聚焦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足以引发必要的思维、不能使学生感知知识联系和产生疑问。总之,预习量不当只能降低预习所应起的作用。 2.预习内容缺少甄选和编排 这主要表现为随意划定预习范围、照搬教材、习题集或别人的案例。由于缺少对教材内容进行甄选和编排,教材的陈述式和结论性表述限制了学生在预习中的自主思考;由于缺少对相关习题的选择和修改,预习案在引导学生自学上缺少针对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由于简单模仿别人的案例而对案例的情境和问题理解不准确,致使采用情境性材料远离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学生难以在感受现象、联想已知、聚焦目标和激发生疑上达到预习的效果。 3.预习案呈现方式简单化 一方面预习案采用阅读教材等材料完成简单的填空或习题的方式,而完成这些填空或习题不需必要的思考;另一方面,学案材料的涵盖力不够,预习过程无法渗透导学的思路。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只需从材料中划出相关词语,在无体验和无思考中肤浅地了解要学习的材料。 4.对预习的反馈和指导不足 教师对学生预习效果和过程的反馈与指导不够重视,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预习效果、预习生疑、预设思路和预习技巧的展示与交流机会,也没有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缺少对预习的反馈和指导,学生和教师难以在交互中进行恰当的学法和导法的调整,于是学案导学以学定教和发展学力的效度在起点上就大打折扣,学案导学的“导”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现实中,学案导学预习环节四方面的问题往往以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形态呈现,这就加大了预习环节诸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为克服以上问题,较好发挥学案导学之预习作用,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介绍提升学案导学预习实效的主要策略。 二、提升学案导学下预习实效的策略 (一)以内容确定预习容量和形式——减负增效 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教学任务和课时安排确定了地理学科不应该也不可能布置固定模块化的、大容量的预习作业,所以每一节课都发布千篇一律的大篇幅的学案不仅起不到预习的作用,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没有或者过于弱化预习环节,显然就是忽视预习的诸多作用。为能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增加预习的效果,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紧扣内容,图析思路,精简学案 地理教学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即原理规律类和方法应用类。前者以阐释地理事项的组成结构、相互作用、运动机制和时空规律等内容,多出现在每一单元的前面章节中;后者主要是关于应用基本原理规律在具体情境中解释、评价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程序与方法的内容,多出现在各单元的后面章节中。对于前者,可以“现象特征概括—相关因素分析—原理规律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对于后者,可采用“信息获取—主题判定—模型提取—情境比较—方法筛选—方法反思”的教学思路。 根据内容特点及教学思路的差异,笔者对原理规律类的内容采用“现象图析—原理图解—模型图示”式的预习学案,即引导学生根据图文材料绘制现象解析图,并在分析现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绘制其形成和运动原理图,最后归纳反映此类现象分布与变化规律模型图。例如在学习选修五“台风灾害”时,我在预习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高中地理计划指导预习策略的实践探索_思维障碍论文
高中地理计划指导预习策略的实践探索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