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飞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课程的门类和内容大幅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也有较大增加,学习活动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与小学有较大差异,加之他们陆续进入青春期,生理机制正在发生着较大变化。以上这些情况,导致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诸多心理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学习心理问题。笔者多年在农村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大约30%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父母文化程度的限制,从小就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而是得过且过,致使他们形成了对事无所谓的态度。一部分则以他们的父母作范例,他们的父母没有考上大学,然而钞票却大把大把地赚。因而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你想他们存在这样的心理,还有什么目标可谈。
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厌学
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认知能力的限制等,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拉越远,直至荒废学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家庭心理负担重致使影响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对许多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总结。农村的孩子家庭负担相对来说比较重,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种学生会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而另一种则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心理负担更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四、适应能力差
很多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上初中以后成绩则直线下降,甚至成为“学困生”,使他们由老师的宠儿、班内的骄子变得默默无闻,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这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适应能力太差。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小学课程又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虽然教育厅三令五申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是农村小学却没有几个专职的科学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大多都是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职,他们每天上的不是语文就是数学,那么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能力可言。而他们上初中以后就由两门课程一下子增加到七门文化课,这样就有许多学生不适应,造成学习困难。
五、缺乏学习动力
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这不单单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也是学校的制度问题。虽然是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但仍有一部分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教师,这就使许多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灌输大量的课本知识,使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而是在父母或其它原因的逼迫下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摆脱这种压力,整天泡网吧,成为名副其实的网虫。
同时,由于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不乏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很难就业,这就使他们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再加上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有着错误的认识: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致使学习上缺乏动力。殊不知,考上大学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但考不上大学是一定找不到好工作的。
六、性格孤僻怪异,社会情感冷漠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家是独生子,从小家长过于溺爱,致使他们长大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许多不良气息。而这时的家长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要么听之任之,要么非打即骂,从而形成了其怪癖的性格,使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得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事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你想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合作意识,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与其他同学去商讨,他人遇到困难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致使学习受到影响。
七、对异性的态度极端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对异性已有所吸引,却处于似懂非懂阶段,因此往往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要么被异性深深吸引、不能自拔——产生早恋现象;要么极端仇视异性,对其漠不关心或相互不理睬。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农村家庭对这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甚至为零;二是来自社会,社会上一些不良气息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他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而是一味地去模仿或排斥;三是来自学校,虽然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但往往教师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一味地打击或强烈要求学生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使其极端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
论文作者:孙洪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初中论文; 都是论文; 父母论文; 使他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