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伟大纲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中国复兴的伟大纲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中华复兴的伟大纲领——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中华论文,十六大报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起点上,海内外普遍瞩目十六大的召开,实质上是关注相互联系的两大焦点问题:

21世纪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

21世纪中国向何处去?

江泽民代表第三代领导集体所作的十六大报告,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应当说: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

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阶段的行动纲领;

这是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这是21世纪的中华复兴宣言。

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旗帜指引下,这个报告很好地回答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大问题。

作为中华复兴的伟大纲领,十六大报告包含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

历史铺垫:执政兴国的基本经验论

十六大报告的开篇部分,从理论思维高度总结了十五大以来五年间的八大历史成就,第三代领导集体乃至整个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十条基本经验,从而为21世纪中华复兴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历史铺垫。

在总结历史经验时,邓小平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进而联系到更深层次的又一基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正是从这个新高度,十六大报告把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概括为十条基本经验,即“十个必须坚持”。

七大前后,毛泽东思想把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经验,总结为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十二大、十三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把改革开放头十年的基本经验主要概括为两条: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关键,包括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党的领导核心。

十六大报告,继承了上述经验总结的科学内容,又有五点新意:一是总结了第三代领导集体主政十三年的最新实践经验;二是特别注重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兴国的基本经验;三是使邓小平理论中的经验总结更系统、更全面、更展开了;四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三个代表”的更高理论概括,从而把“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关键在党”有机地统一起来;五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对党最新实践经验与整个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八十多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

十六大报告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创新点,就是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21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现代化奋斗目标,在这里集中体现了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复兴确立了重要目标。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先后都提出了“三步走”的中国现代化方略,在历史条件和理论内容这两个层面上,既有一以贯之的一脉相承性,又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性。

所谓“三步走”设想的实质,是看到中国现代化底子薄、起点低而目标高、路途长的特殊矛盾,采取分阶段、有步骤、持久战的方略。

毛泽东、周恩来第一代领导集体,最早提出新中国百年建国方略与“三步走”的基本思想。1958年八大一次会议、1961年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泽东说过,使中国变成富强国家,需要50年至100年时光。1964年底、1965年初,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思想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两步走”方略: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这里的“两步走”,再加上上述“百年目标”,已有“三步走”的思想雏形,但没有形成明确概念,也没有提“小康社会”。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方略,并把“小康”作为20世纪末实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0年的重要讲话《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4月30日谈话《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反复探讨了“三步走”方略。中间又经过1982年十二大,1987年十三大,集中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最终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方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称之为与“党的基本路线”相匹配的“中国发展路线”,这就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逐步确立的“百年建国方略”。

从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大报告,继承发展了“三步走”方略,提出了三个闪光的新思想:

第一,鲜明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这是说,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世界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给中国发展提供了大环境、大舞台、大空间。在这个世界格局大变局中,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动力不足、势头不旺,东亚国家也不同程度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困扰,因而中国有可能成为东方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头号大亮点、头号发动机、头号大市场、头号致富源、头号外资投资对象,从而有了上一个新的大台阶的大机遇。在这一关键期做出的历史抉择,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世界历史地位:中国现代化经济起飞势头至2000年就此止步,就只能以三流国家融入世界体系;起飞势头持续到2010年,中国将以二流国家融入世界体系,若能把起飞势头巧妙地持续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就有可能跃居世界一流。

第二,面向21世纪头五十年,提出新“三步走”方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至今已经走完了头两步,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只剩下第三步了。从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挥了中国现代化要分阶段、有步骤、持久战的大智慧,把原有的第三步,21世纪头五十年,又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初步定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初级阶段;第二步,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之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较高阶段;第三步,到2049年,新中国建国一百年之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21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目标,不仅要管十六大到十七大这5年,而且要管20年。

第四,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六个方面的目标体系,赋予小康社会以社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崭新时代内涵。小康,本义是指经济富足之家;第二步达到小康的首要标准,也是经济上开始富足起来。十六大则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目标体系:经济更加富裕的标准、新型民主法治的标准、新型科学文化的标准、社会更加和谐的标准、人民生活改善的标准、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

第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把“共同富裕”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重点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寻求全体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拉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与中华文明历史源头、固有血脉的联系,与中华民族心理、民族理想的联系,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小康”一词,语出中华文化元典《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后见于《礼记·礼运篇》,据说由孔子提出“大同”与“小康”两种高低不同的社会理想,世代相传。而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是广大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热切向往、喜闻乐道的社会理想,与切身利益相联的民族理想。列宁晚年提出: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这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任务。十六大用中国特色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列宁提出的这一时代课题。

领导核心:“三个代表”的党建创新纲领论

十几亿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势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就是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总结了近两三年间理论探讨的思想成果,对“三个代表”作了迄今为止最为丰富的简要阐明,可以称之为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创新纲领。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同时也为中华复兴指明了领导核心力量。

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概括,包括以下九个要点,简明扼要而又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什么?这是对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也包含对党成立以来丰富历史经验的总结;这里还总结了苏东剧变前后当代社会主义的正反历史经验;这里还反映世界历史与当今时代的新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产业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潮流的新趋势、新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目标的本质要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彻底澄清了海内外的一种误解,似乎提出“三个代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资本家入党,中国共产党要变成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全民党。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我们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党取得政治思想领导权、执政权、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党领导人民前进的力量源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是什么?这里用了五句话来回答,是值得注意的新提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在党的基本理论建设上的一大创新。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有何指导意义?要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为指南,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必须做到四个“一定要”:一定要首先解决好党的基本路线建设的问题,也就是政治思想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定要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一定要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是为了解决什么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反对官僚腐败,这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这样一个执政党的建设来说有何特殊指导意义?必须看到,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一定要解决好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执政能力的五要素是: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明确建党目标——建设什么样的党,提出什么新要求?必须根据世界潮流和中国发展的需要,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应当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建党目标的指导意义。

经十六大郑重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写入党章,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这就为中华复兴提供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十六大的主线和灵魂。

哲学基石:与时俱进 全面创新论

十六大提出的中华腾飞的伟大纲领,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哲学支点,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倡导“三个解放”、“四大创新”的全面创新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四个突破口和生长点。这既是哲学创新的时代呼唤,又是中华复兴的哲学基石。

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实际关系的思想路线问题,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来说,的的确确是指导思想中一个命运攸关的关键问题。

对于上述重大问题,毛泽东当年的提法是: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邓小平当年的提法是: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江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富于哲学内涵的概括: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针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毛泽东突出地强调了“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针对僵化模式、僵化观念的束缚,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一以贯之地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丰富发展;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领导集体所作的十六大报告则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思想路线,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思想路线得到重大丰富发展。

“实事求是”强调的重心,首先是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解放思想”强调的重心,首先是人的主体性;“与时俱进”强调的重心,首先是辩证法、发展观、创新性与时代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构成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强调的是“主体性——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主体性——客观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什么叫做“与时俱进”?有些人企图做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浅薄、错误解释,而十六大报告则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出发,做出了明确回答,这就是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中,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提高创造性。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自觉把握“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的一种思想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格。

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创新性,这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时代决定民族命运的生命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正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呼唤下,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四大创新论,乃至更多方面综合创新的全面创新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乃至全面创新的社会保证;科技创新则是制度创新、全面创新的根本动力;文化创新则既是全面创新的观念反映,又是全面创新的精神支柱。

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这里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不仅如此,这里还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四个突破口和生长点,也叫四个“必须”:一是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二是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是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十六大报告不仅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而且还把“与时俱进”的精神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赋予了哲学内涵,由此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

与时俱进精神,加上由此生发的全面创新论,本质上就是创新精神,立足实践的创新精神,不仅要解释现存世界,而且要改造现存世界的创新精神。这正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真谛,也正是列宁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精髓所在。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直到这次十六大报告,继承发展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实践创新精神,从而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哲学基石。

标签:;  ;  ;  ;  ;  ;  

中国复兴的伟大纲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