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油田实现利税三十九亿(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江[1](2014)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给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态势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阻碍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国积极转变原有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依赖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务院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发展7个产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制订发展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投资逐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受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等的制约,结合中部地区地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采取不同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辨析,对国际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通过理论辨析,进一步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在经济理论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分析定义的基础上,从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尝试提出了基于产品、服务、市场、用户角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特征和概念定义,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和边界。从产品和服务、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回避新兴产业具体形态的干扰,有利于对产业的内涵特征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和概念定义,是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机制的基础,是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论文对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鉴的国际经验启示。论文对全球最具有代表性国家或区域,包括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逐一进行了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详细地概括了中部地区6省、东部地区6省(市)、西部地区4省(市区)、东北地区3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进展、发展规划、主要举措、发展经验和不足之处,逐一进行了发展评价。对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挑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应大胆突破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范围。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情况,探索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原则和发展定位,并建议中部地区将4个新兴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产业、绿色安全现代化农业、现代文化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建议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增列这4个新兴产业,突破了国务院划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是动态的、阶段性的,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论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快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以中部地区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各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内涵、目标分析,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改进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曹扬[2](2014)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随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上述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战略为本论文赋予了特殊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在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经济已经对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走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吻合时代主流精神,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它以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认识与实践的起步阶段,虽然它得到了体制的反复确认,但还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内外环境,包括:(1)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2)未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结合起来;(3)适应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理论、实训与实践体系还有待研究破解和完善成熟。从上述认识出发,本文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吉林省为例,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借助区域资源优势;研究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1)梳理相关文献,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意义,理清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本文对尚未形成共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给出界定和梳理,包括:第一,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驱动”的关系。本文将“知识型创业”作为中介将二者密切联系起来,即创新驱动需要知识群体大规模的投身于知识型创业过程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知识型创业为核心来组织和设计教育内容、模式与方法,从而呈现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意义;第二,研究了传统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将后者作为一种基础性和通用性才能的公共教育而与专门培养创业者的前者相区分。(3)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省内高校进行了调研,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文化条件下的运行状况、特征及存在问题,并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以找到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因素及其根源。(4)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部分重点考察能够适应和支撑大学生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结合国内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5)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大学生在给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与效果,研究了吉林省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区域资源互动互促。(6)促进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策略立足于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需求实际,探讨了通过贯彻“三个统一”原则(生存型教育和发展式教育统一;教育广谱化和个性化统一;知识传授与实践体会统一);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整合资源、鼓励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力争对提高吉林省乃至全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支持。
阿娜(Anna Yamshchikova)[3](2011)在《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章详尽分析了中俄石油合作的背景、意义、现状、以及前景。为中俄进行更深度更广泛的石油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得到的结论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俄罗斯联邦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成为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石油发展战略方面,中国的战略目的是建立石油储备、确保石油安全、多元化进口模式;而俄罗斯联邦战略目的为,多元化出口模式,并在新时期抓住机会占领国际石油输出的主导地位,两国贸易条件相互互补、石油战略不谋而合,这是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取得了显着地成果,中俄石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本建立,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石油贷款,俄罗斯联邦为中国提供30亿吨石油;另外俄罗斯联邦已成为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的第四位。新时期情况下,中俄合作关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如国际石油价格高估不下,且波动幅度剧烈,合作缺乏统一组织管理,还有国际政治因素等等。中俄两国迎接挑战获得石油合作的新突破就要进行实施有效地政策指导,一是加强国家或地区间的沟通、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二是完善两国能源法制建设,加强管理,建立专管部门,提升国内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两国外交合作,为能源合作提供良好政治环境,强化两国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深两国的能源合作的深度。
马义忠[4](2009)在《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在秦岭褶皱带之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湖泊断陷,面积约1000 km2,以“小而肥”而着称。据三次资源评价:泌阳凹陷的总资源量为3.38×108t,探明率为59.2%,仍剩余有1.38×108t的资源量可供勘探。但是,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油气勘探,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要继续凹陷的深化勘探,必须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而地震老资料品质差是影响凹陷深化勘探的技术瓶颈之一,分析认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作者以泌阳凹陷为攻关试验区,本着生产之所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针对泌阳凹陷的构造沉积特点,试图发现、研究和解决泌阳凹陷二次勘探以来所面临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点和方法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述评;接着讨论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技术内涵与技术关键;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阐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思路与实践过程;结合泌阳凹陷勘探实例,论文对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泌阳凹陷勘探中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今后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论文的取得的主要成果:1、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为理论基础,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沉积特点,针对本区浅、中、深层系的技术难点,研究总结了三大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2、论文在强调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不同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必须建立新的理念。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践中,需建立“交互地震勘探”和“一体化”的理念,即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设计论证、采集、处理与地质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及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3、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应用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技术:首次采用基于成像效果新理念和散射技术的采集参数论证技术,以及基于表层结构精细调查的逐点设计井深技术,大幅度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品质;研究应用了剔除拟合法压制多次波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应用了基于敏感性及可行性分析的属性分析技术及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探区内砂泥岩薄互层预测精度。4、通过技术攻关,高精度地震资料的主频比原来提高10-15Hz,信噪比提高到5-6,能识别断距大于15m的各类断层,圈闭面积大于0.05km2,构造幅度大于20m的各类低幅度构造圈闭;可预测出厚度大于15m的岩性体。5、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着的勘探成果。新发现与重新落实圈闭421个,圈闭资源量15265×104t,探井成功率达49%,探明储量5060.09×104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河南油田泌阳凹陷下步的深化勘探,更对国内同类型陆相断陷盆地的地震勘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静[5](2007)在《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基于国际化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比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进行研究。首先,从历史动态角度探讨英、德、美、日四个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比较四国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异同,为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接下来分析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立足吉林省制造业的现实基础,明确吉林省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找出吉林省制造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制约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把吉林省制造业纳入到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大布局中考虑,准确定位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模式和各产业发展模式,以提升吉林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刁凤琴[6](2007)在《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及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如何对石油储量进行经济评价并使评价结果符合国际通行的规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科学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是加强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前提;是石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加强风险防范的保证;是进一步深化石油企业改革的基础;是彻底改变若干年来我国“重技术储量轻经济储量”观念的需要。因此,本论文的选题既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意义。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石油储量评价主要集中于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而探明储量包括了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因此,本文对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的重点也放在探明未开发储量和探明已开发储量上。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石油资源的复杂性等特点;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以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数学、复杂系统分析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将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作实证分析,使得建立的模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第三,比较分析法。文中既注重理论方法的比较,又注重实证结果的比较。如对拓展的DCF-NPV模型和传统方法在同一油区的NPV值大小的比较、软计算方法和硬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第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关于石油储量动态分析部分总体思路是进行微观经济评价和宏观产量预测,微观经济评价侧重于油田的某一具体区块或某几个具体区块的研究,而宏观产量预测侧重于整个油田的研究;第五,系统分析法。本文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既注重某具体油区的微观经济分析,又兼顾油田企业宏观发展规划,因而文章的主体构架就是宏观预测和微观评价。同时在具体的研究中,特别是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中,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指标的构建、参数的选取,既体现了油田自身的特点以及非人为因子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客观反映油田自身因子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二类因子客观存在且共同影响经济指标。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建了探明未开发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DCF-NPV拓展模型,该拓展模型将项目经济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产量上升期、稳产期、减产期几个阶段,体现了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变化,石油产量稳产期保持不变,递减期成指数递减,开发成本在稳产期维持不变,在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等特点,以客观地评价项目寿命期内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因素的变化对储量价值的影响情况。第二,构建了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储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反映了经济下限产量在分析期内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随影响因子的变化而不同的。第三,首次尝试性地将软计算方法引入到经济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中,得到了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更为精确的分析结果;而基于软计算的经济指标与多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更是前人未曾涉足的。第四,在进行油田宏观产量预测时,提出了基于软计算与硬计算融合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且能够得到比传统的产量预测方法(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更为精确的结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关于中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的综述。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对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进行了比较,提出应进一步改进我国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接轨;然后介绍了国内外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状况;最后是国内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指出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在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体现、变动因子与经济指标的动态关联性、经济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是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文中分别从资源的劳动价值、资源的地租、资源的效用价值、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和资源的耗竭性补偿价值以及环境的破坏补偿价值等价值理论论证矿产资源的价值体现。为后面的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是石油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论文以贴现现金流净值(DCF-NPV)为方法基础,考虑到石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石油价格的随机波动性、石油产量的递减性、石油开发成本的递增性等具体特点,建立了基于若干假设前提的DCF-NPV拓展模型。其假设条件包括:第一,将整个项目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上产期、稳产期、减产期。产量分为稳产期产量(上产期一般时间较短,为便于计算,将上产期与稳产期合并,以稳产期产量代入模型)、递减期产量,假设稳产期的产量保持不变,递减期产量成指数递减;第二,假设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递增;第三,假设石油开发成本在稳产期保持不变,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第四,假设计息周期为年,即每年复利一次;第五,假设相关税费率在计算期内是不变的。由此建立的DCF-NPV拓展模型既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又体现了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的动态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确定参数下的DCF-NPV模型来讲,更具有现实可操作价值。根据建立的拓展模型,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对石油储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经济评价,而且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决策控制,根据现有的储量规模,获取企业对利率、价格、成本等因素变动的最大承受力和投资极限,以利于风险防范和投资决策。最后以某油区的实际案例来展示拓展模型的可操作性。第五章是石油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研究,其开发的经济性评价也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经济性评价。对探明已开发储量进行经济分析时,关键是分析追加投资(成本)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常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而企业对剩余可采储量的评价常用单位时间的井产量来表示。基于此,本文关于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重点在产量。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经济下限产量的概念,并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内涵作了界定,即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低可开采产量。论文以盈亏平衡分析和净现值为方法基础,建立了体现资金时间价值、价格和成本以固定比率变动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分析模型和最低储量规模模型。与传统的静态分析模型相比较,建立的动态模型更能反映项目的经营安全率,更能直观地反映价格、成本、折现率等因子的变动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影响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承受力,从而为企业是否继续对开发井进行追加成本提供决策依据。文中还特别对相关参数的确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以某油田的某区块为实际案例,分别运用传统的静态分析方法和本文的动态分析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得出动态模型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同时提出,经济下限产量在项目寿命期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其大小与影响因子关系密切。因此,在计算项目经济下限产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子的变化,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油田项目的经济可采性评价。第六章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该部分内容是第五章内容的延续。论文首次尝试性地以软计算(ANN)为分析方法基础,结合具体的油田,根据石油开发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得性,选取原油价格、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作为论文中影响经济下限产量(储量)的因子,并将其划分为外部因子(价格)和内部因子(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文中,首先用软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价格、深度等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单因子关联性分析,得到各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关系模型。同时,为了论证软计算方法的精确性,文中还将软计算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软计算方法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在单因子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关联性和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以使建立的关联性模型具有更强的可解释性,文中又运用软计算进一步进行了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外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外部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以提高企业的综合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第七章是对江汉油田的宏观储量-产量预测研究。对石油工业企业而言,石油产量的宏观预测对油田企业的勘探开发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石油企业合理制订生产任务、避免盲目投资和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保证每年的开采量遵从既定的开发模式,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首次尝试将软计算(最近邻径向基法)与硬计算(马尔可夫法)方法相结合,以江汉油田为研究对象,对江汉油田未来几年的产量进行宏观预测。同时,将文中所用的分析方法与传统灰色系统GM(1,1)模型进行比较,得到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精确性更高。从而证明了作者首次所尝试采用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方面的可解释性和实际可推广价值。第八章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为保证科学合理的储量经济评价的建议。主要建议包括:第一,加强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并完善和规范各项分析指标,以便于经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提高现有的折现率水平,以使石油企业合理地规避风险;第三,改革现有的二档油价制度,实施不同的储量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油价标准;第四,改变现有的平均折旧法为快速折旧法,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尽快回笼和二次开发资金;第五,改变现有的一刀切的税收制度,采取分级税制。此外,应关注软计算集成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廖羽[7](2005)在《试论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文中认为如同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经济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如何在原有计划色彩浓厚、国有企业占主导的环境中实施地区经济振兴,不仅关乎东北地区的民生,更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布局和整体经济发展,并对我国在新世纪继续坚定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需要由其微观主体所主导,在一个社会里,企业是发展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主体,因此,在特定意义上说,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是振兴该地区的企业。鉴于此,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理论为指导,解析了东北地区“早期繁荣、中期停滞、后期衰退”发展轨迹的制度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东北经济振兴应摒弃计划经济思维,着手于市场微观主体及政府的改革,真正建立起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机制。本文的第一个部分对东北经济进行了简要介绍,揭示出东北经济“早期辉煌、中期停滞、后期衰退”的发展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运作的状况;第二个部分简要介绍了现代企业理论,从中总结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第三个部分以现代企业理论为指导,详细分析了产生东北经济“早期辉煌、中期停滞、后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第四个部分则以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为准则,具体从构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培育经理人市场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三方面分析振兴东北经济和推动企业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分析,本文提出的观点是:振兴东北经济需要在“清晰企业产权”、“培育经理人市场”、“转变政府职能”等若干要素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些新要素的形成和完善意味着:(1)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培养创新能力的应是这类合格的企业主体;(2)要由企业家市场上造就的职业经理团队去经营企业;(3)政府机关的职能应转变为主要致力于营造并维护一个民主法制、反对特权和行政垄断获取商业利益、可实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而一般不再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 本文运用了实证和规范、定性与定量以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旨在揭示出东北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以及在未来东北经济振兴中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和应该避免的误区,对于深化东北经济振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吉林油田实现利税三十九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油田实现利税三十九亿(论文提纲范文)
(1)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展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研究结论 |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分类 |
一、产业的概念 |
二、产业的分类 |
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
第二节 相关产业概念辨析 |
一、支柱产业 |
二、主导产业 |
三、先导产业 |
四、基础产业 |
五、战略性产业 |
六、相关产业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
第三章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与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二节 欧盟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英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三节 金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俄罗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印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巴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南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四节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
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工具和经济杠杆 |
三、新能源和绿色经济为重点关键领域 |
四、切合国情的产业选择 |
五、三次产业均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
六、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七、强化核心技术自主自有 |
八、注重可持续发展 |
九、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
十、加强宣传推广 |
十一、积极参与和倡导国际合作 |
第四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成效 |
一、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
二、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三、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
四、产业布局规划日趋合理 |
第二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发展情况 |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
三、生物产业发展情况 |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
六、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政府保持强势主导地位 |
二、依靠社会菁英人群推动 |
三、产业发展速度快 |
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
五、市场潜力巨大 |
第四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创新能力不强与核心技术缺乏 |
二、高端人才培育和储备不足 |
三、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 |
四、产业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五、政策与配套措施尚需进一步契合 |
六、应对国际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商业和法律手段缺乏 |
第五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区域比较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五、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六、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二节 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东部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三节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四节 中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一、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第五节 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一、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同点 |
二、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 |
第六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挑战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
一、中部地区地理区位优势 |
二、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 |
三、中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 |
四、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科教文化优势 |
五、中部地区的产业与技术优势 |
六、中部地区市场潜力优势 |
七、中部地区的重要机遇优势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劣势 |
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劣势 |
二、中部地区金融资源劣势 |
三、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劣势 |
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劣势 |
五、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劣势 |
六、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劣势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
一、核心技术方面的挑战 |
二、产学研用方面的挑战 |
三、资金方面的挑战 |
四、人才方面的挑战 |
五、产业同质化方面的挑战 |
六、传统产业的挑战 |
第七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原则 |
二、适宜中部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 |
三、建议中部地区增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
一、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 |
二、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
二、创新金融服务 |
三、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国家科研队伍的作用 |
四、先行先试与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呼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
(二) 适应于创新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提出与分解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五、 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
一、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一)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内涵 |
(二)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与路径 |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机理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路径 |
(三) 知识型创业的内涵 |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识型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
四、 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 |
五、 我国高校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
第二章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调查设计 |
二、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 |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专业知识或技术含量不高 |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
(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滞于浅层 |
(五) 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少、成果转化率低 |
(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理顺 |
三、 吉林省大学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缺失 |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支持不足 |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三章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
一、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
(一)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概况 |
(二)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及启示 |
(一)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高校现有创业教育的模式与特点 |
(三)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 |
一、 “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政策环境 |
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环境 |
三、 “高教大省走向强省”的教育环境 |
四、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知识环境 |
第五章 促进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策略 |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
二、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牵动作用 |
(一) 充分认识构建完备的社会环境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
(二)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畅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实施环节 |
(三) 建立创新与创造的社会风尚,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与精神 |
三、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目标体系 |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走向 |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 |
(四)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 |
(五) 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 |
(六)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 |
四、 整合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 |
(一) 高校内部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 |
(二) 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
(三) 社会与学校间教育资源的整合 |
五、 政府鼓励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 |
(一) 创业型大学的职能、定义与特征 |
(二) 创业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中国和俄罗斯石油合作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 |
(一)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 |
(二) 中国和俄罗斯石油合作历史回顾 |
(三) 新世纪中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下石油合作的新进展 |
二、俄罗斯石油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能源战略 |
(一) 俄罗斯石油产业发展分析 |
(二) 俄罗斯石油领域的能源战略 |
三、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能源战略 |
(一) 中国石油产业发展分析 |
(二) 中国石油领域的能源战略 |
四、中国和俄罗斯石油合作的前景分析和对策建议 |
(一) 中俄石油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二) 中俄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发展前景 |
(三) 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三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综述 |
第一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关键 |
一、空间采样与分辨率的关系 |
二、观测系统设计新理念 |
三、高精度激发、接收技术 |
四、静校正精度分析 |
五、叠前噪声衰减技术 |
六、高保真处理技术 |
七、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 |
八、叠前偏移技术 |
九、三维体解释与属性分析 |
十、井地联合勘探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精度 |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 |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展望 |
第二章 泌阳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及有利区带划分及勘探技术思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二节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区带划分 |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思路 |
第三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与质量控制 |
第一节 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一、复杂断块群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
二、复杂断块群高精度采集技术 |
三、复杂断块群区高精度三维处理技术 |
四、复杂断块群高精度精细解释技术 |
第二节 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一、深层系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
二、提高深层反射能量采集技术攻关 |
三、提高深层信噪比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 |
四、井地联合勘探提高分辨率技术 |
五、中部深层系三维地震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及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
第三节 泌阳凹陷南部高陡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一、南部高陡构造带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
二、南部高陡构造带采集技术攻关 |
三、高陡构造地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 |
四、南部高陡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质量控制技术 |
一、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应用现状 |
二、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 |
三、采集、处理一体化技术研究 |
四、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 |
第四章 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
第二节 高陡构造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
第三节 深层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河南油田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化相关理论 |
2.2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第3章 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
3.1 英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3.2 德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3.3 美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3.4 日本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3.5 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
4.1 世界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
4.2 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 |
4.3 政策环境 |
4.3.1 重点产业支持政策 |
4.3.2 鼓励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政策 |
4.3.3 振兴东北的政府举措 |
4.4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制造业现状分析 |
5.1 制造业总体数量规模及质量竞争力 |
5.2 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 |
5.3 制造业企业分布情况及市场地位 |
5.3.1 大企业集团 |
5.3.2 中小企业集群 |
5.4 吉林省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
5.5 吉林省发展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
5.5.1 技术因素分析 |
5.5.2 资本因素分析 |
5.5.3 人才因素分析 |
5.5.4 市场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定位及模式选择 |
6.1 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定位 |
6.2 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总体模式 |
6.3 吉林省制造业各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6.3.1 支柱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6.3.2 优势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6.3.3 弱势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6)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综述 |
2.1 国内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及比较 |
2.1.1 国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介绍 |
2.1.2 我国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历史沿革 |
2.1.3 国内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比较 |
2.2 国内外项目经济评价发展概述 |
2.2.1 国外项目经济评价发展过程 |
2.2.2 我国项目经济评价发展过程 |
2.2.3 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发展过程 |
2.3 国内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1 国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2 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3 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理论基础研究 |
3.1 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理论 |
3.2 资源的劳动价值 |
3.3 资源的地租 |
3.4 资源的效用价值 |
3.5 资源的稀缺性价值 |
3.6 耗竭性资源的补偿价值 |
第四章 探明未开发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 |
4.1 石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
4.1.1 石油价格的波动性 |
4.1.2 石油产量的递减性 |
4.1.3 石油开发成本的递增性 |
4.2 基于 DCF-NPV的动态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经济评价与决策分析 |
4.2.4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4.3 案例分析 |
4.3.1 案例基本情况 |
4.3.2 动态模型计算过程 |
4.3.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探明已开发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 |
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5.1.1 关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界定 |
5.1.2 关于经济下限产量的界定 |
5.2 动态经济下限产量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的构建理论基础 |
5.2.2 动态模型的构建 |
5.2.3 动态模型的分析 |
5.2.4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5.3 案例分析 |
5.3.1 案例1 |
5.3.2 案例2 |
第六章 基于ANN的经济可采储量(产量)与因子关联分析 |
6.1 ANN方法介绍 |
6.1.1 关于软计算 |
6.1.2 ANN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6.1.3 BP算法介绍 |
6.2 因子的选取 |
6.3 基于 ANN的单因子关联分析 |
6.3.1 油藏埋深因子分析 |
6.3.2 油藏面积因子分析 |
6.3.3 价格因子分析 |
6.3.4 采收率因子分析 |
6.4 基于ANN的多因子关联分析 |
6.4.1 内部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关联分析 |
6.4.2 内、外部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关联性分析 |
第七章 江汉油田储量-产量预测研究 |
7.1 石油产量宏观预测方法概述 |
7.1.1 传统宏观预测方法介绍 |
7.1.2 软计算方法在宏观储量—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
7.2 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预测理论与方法 |
7.2.1 最近邻算法介绍 |
7.2.2 径向基网络理论与方法 |
7.2.3 马尔可夫理论与方法 |
7.2.4 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7.3 实证研究—江汉油田石油产量预测 |
7.3.1 江汉油田基本情况 |
7.3.2 RBFNN算法过程 |
7.3.3 马尔可夫残差修正过程 |
7.3.4 预测结果精度比较 |
第八章 总结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试论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东北经济概述 |
一、东北经济的整体情况 |
(一) 资源禀赋 |
(二) 发展沿革 |
(三) 现实状况 |
二、东北经济中的企业和政府现状 |
(一) 东北国有企业概述 |
(二) 东北经济中的私人企业 |
(三) 东北经济中的地方政府 |
三、东北经济及企业综述 |
第二章 企业理论与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一) 为什么产生企业 |
(二) 企业发展的要求 |
二、产权清晰的重要意义 |
(一) 产权清晰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 |
(二) 产权清晰对于企业运作的重要意义 |
(三) 现代企业理论的结论 |
三、现代企业理论对东北经济振兴的启示 |
第三章 东北经济发展轨迹的成因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东北经济缘何拥有早期辉煌? |
(一) 经济学者的争论与实际结果 |
(二) 政府行政权力推动的工业化 |
三、东北经济何以难免停滞衰退? |
(一) 技术和设备容易引进,创新能力无法复制 |
(二) 计划经济实质与现实中的不同趋向 |
第四章 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分析 |
一、基础:建设合格的市场主体 |
(一) 国有企业改革 |
(二) 私人企业发展 |
二、条件:培育经理人市场 |
三、关键:政府职能转变 |
(一) 政府的经济特性 |
(二) 政府改革对东北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 |
(三) 实现东北地区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吉林油田实现利税三十九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 刘春江. 武汉大学, 2014(01)
-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曹扬.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3]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D]. 阿娜(Anna Yamshchikova).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4]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D]. 马义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5]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张静. 吉林大学, 2007(03)
- [6]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D]. 刁凤琴.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 [7]试论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D]. 廖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