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家庭在独生子女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人格论文,作用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是人们生存的港湾,同时也是每个独生子女成长的摇篮。温馨的家庭给人以力量,将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和心理需求,并肩负着培养、规范、教育他们的职能,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影响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谓人格,顾名思义即人的品格。人格来自拉丁文词语persona,英文为personality。人们对人格曾作出各种界定,可以说众说纷纭。国外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注:引自《人格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97年,第47—48页。)强调了人格形成中的遗传和环境两个要素的作用。拉扎鲁斯认为:“人格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们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注:引自《人格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97年,第47—48页。)其中突出了人格的主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国内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还有人说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不管人格这个概念有多少个定义,笔者认为它的基本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人格是一个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认识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兴趣爱好、道德信念、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等)的综合体。从其内含可以看出人格是人的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处于世纪之交的国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下一世纪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极而言之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现在的独生子女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特别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在少年儿童中已形成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人格水平将决定着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高低,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
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曾经指出:“如果国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化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其主体人格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向现代化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剧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注:转引自学术交流《论青年人格的道德教化》,作者:于澎田、王红)因此, 如何加强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研究解决的前沿课题。
一、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反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6年共同组织的“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基本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报告归纳了五大优点:(1)重友谊,有恒心;(2)71%的独生子女能较好地接纳自己;(3)超过半数的独生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良好;(4)在学习需要中,报答父母、报效祖国的需要和自我提高的需要较强烈;(5)兴趣广泛。同时,也指出了四大缺点:(1)较多的独生子女成就需要低,88.4%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2)10 %以上的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3 )在个人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这四个方面较好的人数均未超过半数;(4)60%以上的独生子女在学习中缺乏内在动力。 该调查报告指出:“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并为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般认为孩子的成就需要也相应提高。成就需要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是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研究竟意外地发现,成就需要较强的孩子仅占12.8%。这一发现向我们发出警示:中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出现了某些异常。”笔者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从幼年开始的,是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自身的实践而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三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出现异常最为明显的也是家庭教育,因此,对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家庭演变对独生子女人格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祖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细胞——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家庭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二是家庭成员文化层次的提高,现在少年儿童的父母基本上已没有文盲,绝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的学历,已具备接受科学知识的基本能力。三是文明程度的提高,多数家庭成员之间普遍使用文明用语,相互尊重,相互爱护,过去的旧习和陋习已有较大改变。四是生活环境较舒适安逸,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在我国已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已构成了现代家庭模式的主体。这样的家庭减少了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家庭和睦融洽,有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深层变革时期,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的重筑,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以及各项事业的繁荣,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造着中国人的社会生存和家庭生活方式,其来势之猛、之快是多数人始料不及的。由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作用,加上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我们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所有这些,使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精神颓萎,善恶美丑错位,是非荣辱颠倒,这使得许多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震荡。其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中形成片面的人才观误区。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家长把学历和金钱等同起来,十分重视智力投资。特别是多数家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致使家长对一个孩子期望值特别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除了孩子在学校的正常学习而外,还要安排琴、棋、书、画和电脑、外语等方面的课外学习,常常是一个人同时要学习其中几门知识,负担过重,给少年儿童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长期超负荷运转,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不清晰的人生价值观,不稳定的思想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说学习已不是一种乐趣,简直是一种苦役,于是一些独生子女厌学、弃学,甚至有的走上自杀的道路。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对父母文化素质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亲不满意地说:“连拼音都不会还当什么妈妈?”可见,有些父母很难尽到家长应尽的教育子女的责任。
二是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娇宠,惯坏了孩子。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都应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因而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只要孩子高兴,很少拒绝他们的要求(包括不正当的要求),家长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使自己的孩子“真正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殊不知过分娇宠将会使孩子依赖性强,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情感肤浅,易于激动,其结果易于导致病态人格的形成。仅此一条就埋下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和畸型发展”的种子。
三是封建积习在家庭教育中的消极作用。许多家长,即使是年轻一些的家长往往也不例外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要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儿子听爸爸的”是天经地义,当父子(或父女、母子、母女)产生意见分歧时,一些家长不许孩子做任何解释,更不许为自己辩护。家庭没有民主气氛,孩子心理受压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容易形成抑郁、冷漠、孤独或暴躁的性格。这对独立人格的形成是一种摧残。孩子为自己正当行为的辩护,是形成正直、刚毅、坚定人格的心理素质的需要,也是独生子女坚毅、果敢品质的萌芽,又是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的心理基础。
四是家长本身人格的负效应。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也费尽心思,比如对孩子的老师施以小恩小惠,以求对孩子高看一眼。有位家长就是用“走后门”的方法,让在小学四年级读书的孩子当上了第三名正班长。显然,这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其他的孩子的影响都是很坏的。还有一些家长虚伪的人格坦露在孩子面前,反面教员的言传身教,往往比老师正面教育的作用还大,客观上易于扭曲孩子的人格。
五是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带给独生子女的危害。近些年来,我国婚姻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离婚率上升,夫妻冲突加剧,重婚、纳妾、非法同居、一夫多妻,单亲家庭增加,由此造成了家庭解体。它固然使一部分人从不幸婚姻中解脱,但也使为数众多的人陷入痛苦的深渊。特别是这样的家庭的独生子女,或失去父母的供养和疼爱而身心受挫,或辍学流浪在街头,或人格变态,这样的家庭易使孩子自幼急躁、主观、敏感、好猜疑,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思想狭隘,固执己见,好嫉妒,难于与同伴相处。甚至有的孩子因对父母低劣道德行为不满或愤恨而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步入犯罪的泥潭。不稳定的社会细胞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协调、不同步,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出现异常人格。人格是人在幼年时期逐渐形成的,只有到了成年,人格才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统一性。有些孩子上学以后,在校与在家判若两人。某小学的一个少先队大队长因误了上学时间,竟咬掉了其母亲腿上的一块肉。这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却毫无教养,这是具有典型双重人格的孩子。出现这类怪现象其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衡及家庭教育的失职所致。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教育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的“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已经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家长在培养独生子女时,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使他们明了健全的人格才是成才之本。
三、发挥家庭的人格教化作用
美国波士顿大学校长约翰·希尔博(John Silber)在1995年6月纽约举行的国际教育者会议上,曾诚恳地向中国同行们指出:“我们美国人没有什么睿知卓识可以供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学习,但其他的国家可以从我们的错误中学到一些东西……,我希望你们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努力维护人民的品德,不因财富而堕落腐化。这样你们无须象我们一样等到道德文化变质时,才作重建工作”。(注:引自《探索人格教育的典范》, 纽约国际教育者会议发言稿文集,第21、23页。)这里的“重建工作”主要是指国民的人格重建。对于我们来说,这正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贯十分重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公民”,并且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格的实际状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谈几点想法。
(一)更新观念。现代家庭应有现代观念。李岚清同志于1997 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家长“望子成龙”的问题时,他说,“……有了这种心情,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就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并讲“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中大量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无所适从。”因此家庭的主要成员要有现代的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观点;要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要努力克服过去固有的偏见或积习;要善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要教育孩子树雄心立大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实教育内容。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是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IQ)水平的高低,而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鲜为人知的情感智商(EQ)。因此,家长要十分重视对独生子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激励孩子愈挫愈勇,增强抗挫折能力,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善于调整情绪,使之具有为事业的成功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次,应加强诚实教育。诚实的品格是高尚人格形成的根基,诚实的品格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尊崇的领袖华盛顿说:“我希望我将具有足够的坚定性和美德,借以保持所有称号中我认为最值得羡慕的称号:一个诚实的人。”他把诚实看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最高品格。因此,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应把诚实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绝不可轻视。再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要教育孩子懂得竞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竞争是政治、经济、文化前进的杠杆,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矛盾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与合作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要教育孩子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注意培养孩子与同伴的合作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孩子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成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三)改善教育方法。据了解许多家庭并不注意教育子女的方法,势必影响教育效果。家长教育子女要进行心理疏导,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缩小成人与少年儿童的心理差距,使其情绪放松,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心理相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鼓励方法。“动之以情”应以诚为先,要情真意切;“晓之以理”的“理”要服从于大道理,即使是实话实说也要注意它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绝不可造成误导;“导之以行”要设法引其前行,家长不得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要给他们认识问题的机会,要有耐心,一定让他们自己站立起来独立前行,不可包办代替,使其形成自主、自立、自勉、自强的独立意识。其次,要因材施教。家长首先要有信心,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才,但不要过早定位,至于他可能怎样成才,成什么样的才,对于一般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不易判断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善于观察研究,他有什么特长?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天赋?都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同时,予以积极引导(不可强迫),创设情景,增强情感体验,为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宜,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攀比,只要让孩子自己实实在在地往前走,便终可达到预想的目标。三是家长以身示范。我们通常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主要说的是父对子的人格作用。孩子的最初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善于在潜移默化中教化自己的孩子。四是依法施教。对孩子要有民主作风,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要体罚孩子,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办事。
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不仅是先入为主的,而且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它的作用是主要的,是不可替代的。至于如何使家庭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只能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逐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