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邢鲁艳

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邢鲁艳

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海阳市 265100

摘要:信息技术已深入各行各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对土地整治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考验,土地整治更加区别于传统的土地平整,有了更多的技术含量。当前的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中,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然将全覆盖。

关键词: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应用

引言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科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保证各项地理信息数据得到更加高效的应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讲,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不断改进原有的地理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果。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要点与发展前景,从而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土地整治过程中科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科学利用各项自然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国土部门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讲,通过妥善应用遥感影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能够保证地理信息数据得到更好的处理,有效提升土地整治效率。为了保证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我国土地整治水平。

除此之外,在土地整治过程当中,通过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保证各项地理信息数据更加准确。由于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能够主动将错误的土地勘察数据摒弃,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保证土地资源数据得到合理利用。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结合该地区的土地整治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合理的地理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率。

2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治理,对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活动。土地整治包括污染土地、损毁土地、退化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低标准农田等,是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综合型整治。我国土地整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积极制定各项土地整治政策,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土地整治已步入规范发展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性土地整治阶段。根据2016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验收土地整治项目1.34万个,项目总规模333.73万hm2,新增耕地面积17.58万hm2,截至201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3495.66万hm2。通过近几年的土地整治,耕地红线基本解除警备状态,耕地数量逐渐趋于稳定,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基本农田整治率达到60%,补充耕地133.33万hm2,改造中低等耕地0.13亿hm2左右;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整理农村建设用地40万hm2;改造开发40万hm2城镇低效用地。同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依然逐年递增,可整治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以客土、平整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土地整治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土地整治的新要求。因此,土地整治行业亟待技术创新。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一切有关信息获取、表达、存储等信息管理与处理的各类技术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土地整治工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土地整治相关的信息技术有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学、地图学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常见信息技术

4.1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要点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指的是将地理科学与测绘科学进行有效结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实施分层管理,保证土地整治与规划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对于国土资源部门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讲,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合理改进地理信息系统,并详细记录下各项信息数据。第二,妥善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结合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适当加大调查力度,保证地理信息数据更加准确。为了保证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按照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更加科学的解决对策,在保证地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之下,提升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通过科学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升土地整治效果,而且有效减少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浪费。

4.2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要点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收集该地区的电磁波数据,对电磁波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之后,制定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讲,在应用遥感技术时,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根据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明确土地整治流程。第二,通过对各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更好的明确土地整治范围。第三,结合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对遥感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从根本上提升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效果。

5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土地整治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项目踏勘、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工程实施和项目验收。为了提高土地整治效率和质量,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尤其项目立项前期的土壤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项目实施时土地信息管理应用较多。

5.1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及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土壤监测上发展极为迅速,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的特点。检测出土壤污染物类型及其含量,了解土壤基本情况及受污染状况[5]。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可快速调查土壤状况、采样布点的功能,可动态监测土壤侵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等问题。传感器网络技术可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盐分等,该技术通过将监测的数据传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测人员可随时读取数据。

5.2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是土地整治的关键背景,区别于原有人为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主要研究土地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和应用问题。目前,利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不仅可以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上地物的光谱特征,还可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丰富的纹理、形状、结构及空间关系等相关信息,充分发掘图像的内容,使其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问题。白晓燕等人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自动分类技术,在较大范围的研究区域内实现了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分类总精度达到87.07%。

5.3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土地整治项目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的平台管理模式。针对土地整治、土地资源管理等全过程,从项目前期规划到施工管理,全程收集、加工、存储各类资料及信息,构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土地规划、利用、整治综合管理。在推进土地事务管理,统筹土地利用,高效管理土地资源中有着重要作用。袁轶等人在成都市某建设企业开发创建了土地开发整治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由软硬件设备层、数据体数据层、平台软件层以及用户层构建而成,可实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查询等土地资源管理业务。

结束语

土地整治是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更加精准、高效。本文介绍了项目立项前期及项目实施时,信息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土地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研究以及发展提供参考与方向,促进土地整治工程快速发展,保障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彩仙,秦丽.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05):14-17.

[2]司炳新.无人机航测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9):6-8.

[3]程杰,石磊,申丹,师晨迪.探析信息在土地工程中的重点应用方向[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07):126-129.

[4]苏君祥.土地整治管理系统及其实现途径[J].民营科技,2016(03):87.

论文作者:邢鲁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1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邢鲁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