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从根本上讲,高等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处理好教育与自然环境、教育与社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环境合理、系统和谐、经济高效、行为规范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由此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作用,将直接、间接地影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自我更新,自我保存,自我完善,则是高等教育发挥自身社会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自身走向健康、持续发展历程的历史性抉择。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战略来看,社会的发展追求的是诸发展因素的公平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子系统的发展都能可持续性发展,并保持各子系统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也要求教育自身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以及通过改革而产生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发展活力,而无论是社会的改革还是因改革而带来的发展,都有赖于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具有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与修养的人才的推动,这就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不应再单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认识和发展教育,而必须从更广阔的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换言之,应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生态系统同样也应持续发展,并表现为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为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表现为现在的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准备与基础,表现为教育组织的日益完善、教育活动的不断丰富以及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保持教育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之一。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其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教育。工业革命以来,大学的地位逐渐从与社会隔离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变为新生代参与社会生活的“加油站”,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与联合得到促进,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加强。当然,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并不是一般地与社会联系或联合,而表现为:专业结构不是一般地适应某些社会热门专业的发展需求,而是适应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不是一般地适应社会某些行业专门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而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通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不是一般地与社会现有的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相适应,而是在总体上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等等。
其次,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重要的是实现规模办学。目前,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使高等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再次,变革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不断增加投入。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保证。应当确立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真正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同时,在投资体制上,应进一步改变条块分割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在全社会形成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意识,确立成本、收益观,并逐步完善贷学金制度等配套改革措施。此外,还必须广泛吸收各种外来资源。这些措施,旨在从总体上增加投入,使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四,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要从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包括高等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等,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利用实验室等场所,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教育资源闲置与浪费的程度。
第五,优化高等学校内部环境。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环境的优化,将学校建成一个优美、开放、和谐,并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空间,从而合理调节各种环境要素,使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组织环境的优化,其目的是使学校组织成为“健康的组织”,〔1〕因此要建立健全层次、规模恰当合理的学校组织, 并保持组织的开放性,在组织内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协调个体价值在组织价值、学校价值之间的关系;三是规范环境的优化,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上。
二、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如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社会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需要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予以重新认识: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政治功能。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与经济持续增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公平、公正精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极大提高。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与义务,而正是这些高层次的人才,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等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精神与社会政治意识的进步与发展。在此意义上,社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此外,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社会批判”上。〔2〕在社会各子系统中, 高等学校由于其在科学技术、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先进性,不仅有着对社会发展的“导引”功能,还起着社会批判、社会监督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
第二,关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走出“发展即经济增长”这一认识误区。〔3 〕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非排斥经济增长,而是倡导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明确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化,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培养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高层次人才,并通过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理性地、正确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关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这一切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又都有赖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观,需要教育通过其文化传播功能,弘扬人的人文理性精神,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在全社会养成一种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与普通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不仅要通过传授知识而实现保存文化的功能,更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创造知识、增进知识、应用知识的更新文化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使人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从而防止科学技术知识的滥用。
第四,关于高等教育生态功能。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研究都很少注意到教育的生态功能问题。实际上,在环境与人口这两大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已认识到环境教育和人口教育是解决当今社会的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不受或少受传统文化和旧的社会习俗的影响,摆脱传统生育观的束缚,并使人们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通过良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使人口质量大大提高,人类的文化结构更加合理,使人—社会—自然建立在一个新的生态平衡基础上。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通过环境教育,可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确立在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与技能技巧。
三、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挥其本体功能——育人功能的结果。对不断成长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循序渐进般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教育为较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表现为全体受教育者都能公平地得到应有的、良好的教育,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认识的不断丰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逐步增强,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内在品质。
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素质与品质的要求,促使我们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4〕不可否认,高等教育是一项有意识、 有目的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社会活动。然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高等教育目的的确立素来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摇摆不定,如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进一步在人与社会之外将自然因素吸纳进来,将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并将其看作是解决诸如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出路。以此观念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目的,其出发点不再是人与社会的二维结构,而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构成的三维结构。这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第一,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专门人才”又作了更为片面的解释,认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越专门化越好,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因此而造成知识面过窄;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第二,高等教育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她应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关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并树立:(1 )正确的生态观——具有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根本上突破了人与社会双边关系的传统文化结构,凸现了人、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的统一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故应使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需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促进社会与人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2 )正确的社会观——使学生养成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涵在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质量,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平、自由等权力;认识到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量的提高。(3 )正确的发展观——使学生养成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观念,全人类公平、平等发展的观念;树立当前的发展不损害且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当代人的发展旨在为后代人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财富的观念,等等。(4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体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合理关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意味着向自然和社会索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更在于通过自身的发展、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高等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教育。过去,教育理论研究中过多地强调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应有的素质,忽略了人(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的主体价值。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更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5〕人类正是在有意识的活动中将自身与动物区分开来的。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如此,就更应该弘扬人的主体价值,从而唤起所培养的人才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活动能力。在高等教育中,通过科学教育,提高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通过高等教育,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向前发展,不仅提高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且使人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不仅使人们摆脱物的依附关系,而且摆脱人的依附关系,建立真正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个人不仅获得了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而且真正得到了个人自由。〔6〕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形成自主意识,把自己作为客体对象加以审视,并进一步由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认识自我,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前提。由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进取、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高等教育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要的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人的可持续发展除具有主体意识外,还需要具有持续发展赖以达到的生存能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7〕在世纪之交的今天, 这一命题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例如,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明确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为、较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律、与他人合作与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以及充满人性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