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气质论文,孤独论文,应对策略论文,类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方法
1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武汉、北京两地4所高校学生。有效被试453人,年级从大一至大四,其中男生185人,女生268人;文史类245人,理工类208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298人,为农村的155人。
2 工具
孤独感量表,采用由Kenneth,Cramera和Helen等编制的量表。孤独应对方式量表,采用由Rubenstein和Shaver编制的孤独应对策略量表。该量表由反复思考和被动—回避应对(RPA),情绪表达和社会应对(EES),建设性的主动应对(CA)3个维度组成。气质类型量表,采用由Buss和Plomin编制,陈会昌等译订的气质类型量表,含情绪性、社会性、活动性三个维度。
3 程序
由主试在被抽取的学校进行团体测试,所有被试全部匿名,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
讨论
1 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的性别差异
在孤独感上,女性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尤其是亲情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这一结果与以往大部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孤独感的应对策略上,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有利孤独感消除的EES和CA应对策略。例如在有孤独感时,男生的行为更倾向于仍然独处、精神封闭、烟酒解闷、发呆静坐、上网等,女生更倾向于哭泣宣泄、从亲友那里寻求情感支持、列一些能减轻孤独的活动计划、购物等。这一结果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趋向于一致。
2 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的城乡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爱情孤独感和3种孤独应对策略上都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爱情孤独感明显少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被动、回避的RPA策略来应对孤独,且更不善于运用一般、主动的EES和CA应对策略。在孤独感应对策略上,城市生源的大学生似乎有更好的应对,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采取的方式少而且较为被动。如农村大学生在体验到孤独感时更倾向于想难过的事、放弃减轻孤独的努力、睡觉等,城市大学生更倾向于用听音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向亲朋发短信等来减轻孤独。
3 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的专业差异
大学生在孤独感上得分有显著的专业差异,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爱情孤独及社交孤独。在孤独的应对策略上,与文史类大学生相比,理工类大学生较少使用EES和CA应对策略来应对孤独感。在有孤独感时,理工类大学生更多采用上网、独处、精神封闭、让自己学会适应孤独等应对方式,文史类大学生更多采用想念爱人或朋友、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孤独感。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处事风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他们对孤独的应对上。
4 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气质类型偏社会性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包括亲情孤独感、爱情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气质类型偏情绪性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亲情孤独感。社会性强的个体会寻找玩伴,喜欢也容易对别人做出反应。他们有许多朋友,喜欢社会交往。而“当一个社会关系网比个体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因此社会联系是导致孤独感产生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的气质类型与孤独应对策略也有一定的关联,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孤独应对策略。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以及处事风格上都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