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英、美三国人本教育思想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人论文,当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3;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7)07—0078—05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含义有:人的、人类、人性、人文科学等,人们用该词表达的本意是通过复兴古典文化教育而得到在中世纪丧失了的人的完整性,寻求人与自然和历史的重新统一,这种弘扬人的地位的主张被叫做Humanism。① 关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自从它诞生之初,便如火如荼,纷繁众多。近年来,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理念的深刻变化,对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出版发表的作品众多。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着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本文之所以选择德、英、美三国,是因为德国是擅于思辨的民族,存有丰沃的哲学土壤;英国和美国是我国当前许多教育改革理念的源头。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在德、英、美三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三国教育实践上的表现形式,以及在三国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从而说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德、英、美三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②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则指一个民族通过长期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就。③ 由此,文化虽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世界财产,同时也表现出民族性和特殊性。
(一)德国:人本理念
纵观德国的历史,不难看出德国的民族性及其复杂程度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德国的民族特性直接导致了包括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传统,不可摧毁的民族亲和力,称霸世界的野心、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意识以及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等在内的文化特征。④ 虽然它们始终贯穿了德意志发展的逻辑线索,但在每个相应的历史发展阶段却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⑤
自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此相适应,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德国的民主进程也逐渐加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已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物质文明的提高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使得德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比起一个世纪以前古板机械的德国人,今天的德国人更具亲和力,思想更加解放。
随着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高度发展,德国的学术思想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新的流派。20世纪对德国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精神科学和批判理论,这两种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共同关注“人的活动”,这也为德国教育思想上产生的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和批判的教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化教育学认为,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并保持一种热情协作的关系。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受教育的权利,采取非强制性措施,鼓励学生的独立与自主的行为,而学生亦必须支持、尊重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助互爱的融洽的师生关系。⑥ 经验教育学认为,应该批判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压制和摧残,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学生个性进行探讨,从而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批判的教育学则明确提出了解放人性的教育目的,主张顺应学生个性和需要实行开放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虽然在德国教育思想领域并未明确提出“人本教育”的概念,但德国本土所产生的这些新的教育流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所要表达的教育理念。
(二)英国:人文主义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之一,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经济实力和国力不断增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英国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15—17世纪英国相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先后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⑦ 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代表作《乌托邦》中曾经阐述了普及全民教育的思想和科学与劳动教育的思想。当时英国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把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性的自由解放。著名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也是一种体现自由主义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思想对后来英国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今,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已经渗透到英国的教育体系中。彼得斯认为,“教育是使人的心灵得到自由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它与任何功利的和职业的考虑没有联系”⑧。
(三)美国:个人本位
1620年,英国一群清教徒带着自己的梦想,乘坐五月花号(May Flower)来到美洲大陆,期望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从那以后世界各地充满幻想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而源源不断地涌入这片梦想的热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种,最多元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简直就是一个世界人种和文化的万国博物馆。
美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是欧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又与欧洲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最初的移民都是在母国受到压迫和迫害,不得已才破釜沉舟来开辟美洲大陆,所以它与母国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可以说是有意割断这种联系,文化的发展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轨迹。从第一批移民开始,美国人重视的就是自由与民主,实用主义作为其民族精神逐渐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三百年来,美国各民族的文化在长期不断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把个人本位发挥到登峰造极的个人主义和富有创造精神。这种社会文化对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开始影响美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1897年发表了他著作的《我的教育信条》(My Pedagogic Creed),形成了他“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点。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作为一种思潮旋即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终于以明确的概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充分发挥着它对美国以及世界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三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
自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作为主导性和统摄性的哲学思潮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在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示。正是理性的超常发展和理性主义的过度张扬带来了人性结构内部的严重失衡。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趋向之一,是在对理性的反省与批判中发展出了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本主义思潮。尽管包含不同的流派和学说,但从思维方式方面来看,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承认世界本原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以人为世界之本、以非理性为人之本,主张以非理性的方法来促进人的生命体验和自我意识等,这就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特征的人本论思维方式。⑨ 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各国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一)德国:人本哲学的大本营
现代非理性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所主张的“唯意志主义”可以看作是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一代,他们否定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的情感,把人的“绝对意志”作为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出发点,甚至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
在德国,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可看作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代,“生命哲学”的思想家们把生命现象看作是万物的本原,提出了反对理性的直觉主义,认为生命的冲动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加以把握。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可看作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第三代,存在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以个人的存在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和“现象学本体论”为基本任务。
(二)英国:经验论的消解与非理性主义崛起
自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培根首创的经验论哲学一直在英国哲学占据统治地位。培根突破当时笼罩思想界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唯物的经验论原则,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宗教教条。经验主义是理性主义的表现,它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桎梏,对于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理性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以至发展成为科学主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主义的极端夸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性的完整,加上非理性主义的崛起对英国哲学的影响,人本主义哲学逐渐成为英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实用主义旗帜下的通融
美国的哲学思想起源于欧洲,更直接的来源应该是英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哲学逐渐取代英国哲学而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实验主义。实用主义者超越了传统的哲学观念,主张把哲学与人类行为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认为哲学不仅是任何认识世界的问题,而且要对人有实用价值,给人以智慧,帮助人学会应付环境、改造环境、取得成功。威廉·詹姆斯认为真理的证实过程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⑩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经验不是纯知识的主观意识,经验就是做事,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价值的最终判断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是否让人满意。(11)
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德国出现的存在主义也对美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另外,现象学成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方法论基础。它认为,对事物现象(即本质)的研究必须摆脱现存的一切理论、观念和偏见,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去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人的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它的产生过程就是揭示客观事物的过程。(12)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三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明确的认识定位,这种认识定位可以概括为“以人性为本位”,它首先把“完整的人(whole man)”作为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竭力主张教学应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人本主义的倡导者所主张的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和灌输,主张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思潮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体系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各具特色,国情各不相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各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就形态各异,色彩纷呈。
(一)德国的教育:自主与灵动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在联邦政府的监督下,各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自主权,在《基本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和发展自己的学校教育,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虽然各州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实行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体制,分为初等教育阶段、中等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等二级教育阶段。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国各州的基本教育目的都是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各类中小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还是德国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都体现了德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各种各样的特色学校则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上,虽然德国联邦和各州都制定了一定的课程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州中小学在联邦和州的大的课程标准框架内可以选择或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特色课程。德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经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选拔出来,他们对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并不盲目按部就班地教授规定教材,报刊、杂志、图书、甚至因特网都是教师们选择教育内容的来源,这种对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的做法,使得学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气氛也变得轻松活泼,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德国中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材料,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不拘一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验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然后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讨论、总结体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独立操作的能力。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们还特别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传授,让学生懂得获取和发展知识的方法,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总之,在德国各阶段的教育中,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理念。
(二)英国教育:过程与个性
同属联邦制国家,英国的教育体制更为复杂,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的教育体制大致相同,而苏格兰则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教育体系。英国教育的职业与学术的双轨制也是闻名于世的。英国实行十一年的义务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英国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思想已渗透到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在英国,全民上下一致认为学习应该是孩子们的一种享受,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本,家长和教师注重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而对结果不甚关注,对孩子的期望也都不高,在学习上,英国的孩子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在教学方法上,英国教师尽管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任务式(task-based)”教学,每一个课题都分作几个不同的任务,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
在英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以儿童而非教师为中心,以玩耍而非教学为中心,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体;注重教育的效果,而非教学的形式;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融合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正面构建儿童的道德信念,避免惩戒和斥责。
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升学压力较低,考试也不多,可以依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教材也相对灵活,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各个小学校自主权较大,可以灵活发挥,经常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等;英国的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德育课,但是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中等教育阶段,英国体现了它的双轨制特点,学校的类型有公立中学和公学。公立中学又包括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中学和第三级与第六级学院,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英国有着闻名世界的大学,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学院。在各高校,学生都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大学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学生高度开放,如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各高校还建立了一整套服务学生的支持系统,如帮助入学新生的学习支持小组(Learning Support),针对学生学业问题的学习顾问(Acdemic Adviser),针对海外学生的语言顾问(Language Adviser),以及心理咨询人员(Psychological Consultant),此外还有结业部和图书管理人员等,总之,一切为学生服务。
高校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如采取协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让学生以调查报告(report)、口头演讲(Presentation)或专题讨论(Seminar)等方式完成一个课题,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团体合作性,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美国教育:自由与融合
美国人历来追求的是自由与民主,作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祥地,美国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国家处于危险中》报告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13)《美国2061计划》也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进行探索,开展批判性思维,达成理解、加强交流等要求。
美国的教育实践中处处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需要。马斯洛的“动机—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和需要及其满足“是构成一切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唯一原则”(14)。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教育的内容少而精,教材不拘一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此外,由于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化,美国教育中还有其独特的形式:
1.融合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拥有世界各地的人种与民族,在民族文化上体现着融合的力量。在教育上,自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盛兴以来,各种体现人本主义思想的教育实践也在不断展开,“融合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融合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整合性:教学过程中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的结合等。“融合教育”注重的是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发掘个人的潜能,重视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交流。
2.开明教育
“开明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又一种形式,它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人”和“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式、活动式,重视实用技能的传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功实施挫折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理财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观念。
3.开放教育
在全美国自由与民主的气氛下,“开放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又一种形式。“开放”是指突破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班级开放、课程开放、教学方法开放、作业的开放和考核评价的开放。这种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指导者、帮助者的地位。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根深蒂固,它指导着各国教育实践,为各国的教育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理论支持。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必要开展对国外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研究,以期在体味他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过程中,找到我国教育精微深处的脉搏,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收稿日期:2007—01—20
注释:
① 许俊达.超越人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5.
② [英]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③ 丁建弘,李霞.普鲁士的精神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4.
④ 陆世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14.
⑤ 顾明远 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44—251.
⑥ 韩延明,有宝华.20世纪德国三大教育学流派的考察与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5,(9).
⑦ 徐煜.论近代早期英国教育观念的转变[J].历史教学问题,2004,(4).
⑧ R.S.Peters.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Teachers[M].Routledge & Kegen Paul,1977.49—148.
⑨ 欧阳康.人本论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J].人文杂志,1999,(1).
⑩ 威谦·詹姆斯.人本主义和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 赵红.美国的民族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J].榆林学院学报,2005,(2).
(12) 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13) 朱旭东.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其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14) [美]A.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