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纪之交的美欧日经济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论世纪之交的美欧日经济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论世纪之交美欧日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美欧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以美欧日经济为主体的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前的40多年相比,其内部结构和诸多矛盾运动关系均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非常引人注目的新特征。

世界经济的“时代特征”

世界经济作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成形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时期,即列宁所阐述的“帝国主义时代”。它发展至今,已明显具有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一)两种社会制度与多种经济模式将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共存。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这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过去70年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还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日益呈现出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共存的局面。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共同发展”是现代世界经济的基本课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抢占“未被人占领”的地区而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大为减小。同时,资本输出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掠夺的手段,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也决定了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客观上需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一定程度内”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日益加强。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其本质是世界市场从广度和深度上“无限扩大”的趋势。(1)世界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成果,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愈来愈依赖于世界经济。因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原苏联和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正是这些国家探寻适合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在“广度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2)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出现的“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实质则是世界市场从“深度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3 )意识形态之争相对“隐形化”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正在为经济行为主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经济活动,创造了日益便利的条件。

当代世界经济尽管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但与战后初期相比,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比,共性依然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昔日的帝国主义列强,仍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些国家内部,垄断资本仍然是最高的统治形式,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各种矛盾也积累到了新的程度;这些国家之间在世界市场上仍处于相互竞争的态势,有时表现为严重的对抗,有时表现为国际垄断组合;美国作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轴国,仍在千方百计地谋取新的霸权。总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欧日各国经济发展趋势,将继续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美欧日跨世纪的经济发展前景

90年代以来,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美国经济扩张已持续了近7年,目前仍然看好; 西欧总体经济形势趋于好转,正在深化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寻求新的振兴;日本经济则连年增长乏力,在1996年出现转机后,1997年又陷入新的危机。

(一)今后5至10年,美国、 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将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估计不会出现重大危机。据统计,1996年,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8%、1.6%和3.6%,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9%、2.4%和0.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估计,1997年美、欧、日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5%、2.4%和2.1%,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为2.6%、2.0%和1.6%。今后10年, 美欧日年均经济增长率估计在2.2—2.5%之间,略低于约3.0 %的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但美欧日经济增长期可能相对延长,通货膨胀率将得到控制。其主要原因是:(1)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将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带动投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将有助于减少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生革命性变化;(2)各国经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高级化, 从而可使经济增长保持后劲;(3)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的崛起,将为美欧日经济增长及向外转嫁国内危机提供外部条件,从而延缓其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4 )各国经济生活的社会化与网络化、政府采购及项目的大型化与经常化、企业规模巨型化与国际化、产权结构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化、生产经营的跨国化与信息化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将使美欧日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展开全球性竞争。

(二)美欧日虽受到来自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挑战,但仍将在世界经济中保持优势地位。目前,美欧日占世界领土面积的9.5%, 世界人口的13%,世界贸易的60%,每年海外直接投资高达2600亿美元。美欧日在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约占90家,在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占442家。 日本经济企划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数字预测,美欧日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将趋下降,从1995年的72%降至2010年的65%以下。其原因之一是, 这期间日本以外的东亚经济增长率将为7%,仍居世界之首,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将从7.4%升至10.4%, 中国所占比重将从2.5%升至4.6%。尽管如此,今后10年美欧日在世界高科技产品、金融服务和信息领域仍将保持优势,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垂直分工将更趋明显,在经济发展质量和内涵方面的差距还可能拉大。美欧日仍将是世界资本、技术的主要来源和最重要的国际市场。

(三)美欧日之间力量对比难有根本性变化。美国仍可保“一超”地位,扩大后的欧盟的份量将相对增大,日本的发展势头则将相对欠佳。90年代上半期,日本对美贸易盈余等因素导致日元不断升值,结果尽管日本国内经济萧条,但按美元计算的经济规模却急剧膨胀。 1990 —1995年,美国占世界总产值比重由27.3%降至25.8%,欧盟所占比重从29.7%降至28.5%,日本则从15.8%升至18%。据日本经济企划厅预测,2010年美国将占世界总产值的23.6%、欧盟现有成员国将占26.1%,日本将占13.6%。美欧日经济发展态势是:(1)目前,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各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持续增长,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处于战后以来最佳时期。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地位,将使其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欧盟15国正努力通过一体化增强经济实力,1999 年欧盟统一货币后,其内部市场的人员、商品、资本和劳务流动将空前加强,各国经济政策更趋一致,将呈现联合发展的新势头。1998年欧盟还将讨论吸收东欧6国,其总体实力势将增大。(3)日本仍将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国际头号净债权国的地位,但其各项改革刚刚起步,“泡沫经济”后遗症仍未消除,经济增长势头将相对减弱。

美欧日的主要经济及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特征是,在资本积累和财富集聚的同时,各种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当前美欧日均面临一些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财政失衡状况难以根本解决,政府债务持续扩大。1996年,美国政府债务累计为5.2万亿美元,接近当年美国国内总产值(GDP)的70%;欧盟15国公共债务累计约为各国GDP总额的74%; 日本政府债务累计相当于当年GDP的90%。 巨额国债不仅加剧了各国资本市场的压力,并导致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且使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的余地缩小。尽管各国政府均努力控制财政支出,并制定平衡收支的各种计划,但因债务利息支出不断扩大,福利支出难以大幅削减,故各国政府很难按期实现平衡财政收支和减少债务负担的计划。

(二)经济摩擦领域不断扩大,美欧日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在加深。美对日贸易逆差在1996年减至477亿美元,但1997 年以来再度回升。据经合组织预测,美国外贸逆差将从1996年的1142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1910亿美元,而同期日本贸易顺差则将从930亿美元增至1180 亿美元。同时,美欧日经贸摩擦还进一步向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文化等领域扩展。美国服务业竞争力较强,国际收支盈余1998年将达880 亿美元,而日本服务业国际收支赤字将达770亿美元。另外, 经济领域“一超”称霸与“多强”反霸的矛盾也在发展。美国1996年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案》与《达马托法案》,对古巴、伊朗、利比亚及与它们有经贸往来的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这种试图将“治外法权”延伸到他国的“新帝国主义”行径,遭到其他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谴责,其矛盾还将发展。另外,欧日对美极力推行所谓“美国模式”也颇有微词。克林顿在1997年6月份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经济会议上, 向欧日炫耀其“市场主导的民主主义”是“成功样板”,而希拉克则强调“我们有自己的模式”,科尔宣布“要走自己的路”,桥本也反对美国在贸易战中搞“单边制裁”。今后欧日对美虽不致完全“闹翻”,但将更强调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三)物欲横流、精神颓废,内部经济社会矛盾日趋深化。美欧日各有“一本难念的经”。美国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大企业总经理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42倍升至1992年的157倍。 现在美国收入最高的20%的人,拥有全国94%的金融资产。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种族主义抬头、社会离心力增大。墨西哥移民遭毒打、南方黑人教堂被焚等恶性案件表明,美国国内不稳定因素在滋长。欧洲失业问题尤为严重。欧盟平均失业率现为11%,失业总人数达1800多万。原东欧劳动人口流入西欧将加剧这一趋势,结构性失业难题近期无望解决。这是近年欧洲极右势力抬头、游行罢工不断、犯罪率上升的主要症结所在。日本社会危机不断暴露。1996年以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违规炒卖国债、住友商事公司人员非法进行铜交易、第一劝业银行首脑非法融资等金融犯罪接连曝光。另外,美欧日人口老龄化将使社会及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储蓄,制约经济增长。

美欧日跨世纪的经济政策趋向

美欧日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政府必将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来加强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一)追求经济“质”的增长和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落实产业政策。冷战结束后,美欧日均以增强本国综合国力为目标,以高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重点,实现经济“质”的增长,强调实现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人才、科技、文化、信息、教育等“软国力”,成为各国竞争的新焦点和投资重点。美国由副总统戈尔亲自主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克林顿宣称,今后4 年美国“放在最优先地位的头号重点是确保美国人享受最好的教育”。其目标是:8岁以上儿童都能读会写;12 岁以上青少年都会上互联网;18岁以上青年都能读大学。为此,1998年美国将拨款510亿美元, 并在本世纪内创办3000所学校。欧盟共同制定了“1996—2000年的尤里卡新发展计划”和1994—1998年第四个“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预计到2000年政府科研投入将达430 亿美元。美欧日各国政府都加强对航天、汽车、生物、环保、医疗和电子信息等关键性产业及超大项目的支持。同时,正逐步放宽在金融、电信、运输等公共事业部门的限制,加强这些部门的竞争力。今后10年,计算机的数字化、超微化、仿生化、多功能化将取得新进展,生物及航天技术的突破将形成新的生产力。

(二)推进各项改革,为进入21世纪做准备。美国提出财政、福利制度、教育三大改革,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通过对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减免税负等,在2000年增加200万人就业, 从而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美国今后5 年还将实施一项鼓励教育和有利于中产阶层的减税方案。欧洲正经历一个将统一进程与各国利益相互磨合的过程。1997 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及1999年启动欧洲货币联盟的有关文件,为欧盟一体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各国将为适应统一进程而加紧国内各项改革。日本桥本内阁提出六大改革:(1)财政改革, 到2005年将财政赤字减至GDP的3%。(2)社会保障改革, 为应付老龄化社会,人人均负担社会保障费。(3)经济结构改革, 积累制造业技术和技能,确保尖端产业零部件生产,同时使服务业成本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金融系统改革, 以恢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目标,实行改革,放宽限制,健全与国际化相适应的法律。(5 )行政改革,使政府减少费用,增加服务,推进地方分权。(6)教育改革, 重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彼此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目标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近年来,美欧日为维护国际经济与金融的稳定,在利率、汇率和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更趋加强。对周边地区,将继续推行经济区域化政策,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对原苏东国家,通过笼络和怀柔政策,诱压它们全面推行经济私有化。对中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进攻性的”贸易政策,压其开放市场。对各种国际经贸组织积极操纵,制定各种对西方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以建立由美欧日主宰、将其余各国纳入其中的世界经济体制。对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挑战加强集体管理。1997年丹佛七国首脑经济会议便提出,各国有关人员与国际管理机构合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并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建立新兴市场经济金融体系。

综上所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欧日在世界经济中仍将处于强势地位。发展同美欧日等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  ;  ;  ;  

论世纪之交的美欧日经济发展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