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和平进程仍然坎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坎坷论文,进程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2月14日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后,持续三年多的波黑内战正式宣告结束,实现了波黑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迄今为止,波黑的和平进程虽取得了某些积极进展,但诸多不利于波黑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的波黑和平仍很脆弱,实现持久和平的路途仍很遥远。
一、和平进程的主要进展
(一)和平协议的军事部分落实顺利。1995年12月以来,随着北约和平协议执行部队的进驻,波黑原交战三方(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族)停止了军事对抗,军队脱离接触并撤出了隔离区。重武器也按期入库,并置于北约维和部队的监控之下。三方的绝大部分战俘已进行了交换 1996年6月中旬,原冲突三方签署军控协议, 对各方军事力量的规模和相互比例作了严格规定,军事上占优势的塞族军队被迫销毁了部分重武器,使三方军事力量的差距有所缩小,从而减少了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二)国家政权机构框架基本搭成。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和平进程至关重要的波黑战后首次民主选举,终于在1996年9月14 日如期举行。大选产生了由穆斯林、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族代表组成的主席团、议会、联合政府等中央一级的权力机构并开始运转。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国家。
二、影响波黑稳定的不利因素
(一)穆克联邦内部矛盾尖锐。作为波黑“和平基石”的穆克联邦是在美国的一手撮合下,由波黑的穆、克两族于1994年 3月联合而成的。该联邦尤如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三年来,穆克两族一直“同床异梦”,各行其是,联邦机构从未真正运转过。两族对波黑未来的国家体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占联邦人口绝对多数的穆族,试图在波黑主宰一切,主张建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波黑”,而占联邦人口比例很少的克族则不甘心依附于穆族的统治,竭力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今年5月24日,克族重新成立曾于1996年8月底被迫宣布取消的“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同体”。波黑举行总统和议会大选后,穆、克两族的争权斗争日益加剧,穆族主张联邦及地方权力“应按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克族则强烈要求与穆族平分权力。遭到穆族的拒绝后,克族代表坚决抵制联邦机构的工作,使其长期陷于瘫痪。目前穆、克两族仍未组建统一的联邦军队和警察部队,两族混居地区也无统一的地方政权。在两族混居的莫斯塔尔市及其他一些地区,双方的争权斗争更为激烈,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并不断发生暴力事件。今年2月10日, 莫斯塔尔市的穆、克两族之间爆发了自波黑战争结束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
(二)塞族共和国权力斗争激烈。去年9月大选后, 在塞族共和国逐步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以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克拉伊什尼克为首的帕莱和以总统普拉夫希奇为首的巴尼亚卢卡。今年6、7月间,由于领导层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政权危机。以议会和政府为中心的一派和以总统为中心的另一派尖锐对抗,互不让步。总统下令解散议会提前大选后,议会强烈要求罢免总统职务,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还将普拉夫希奇总统开除出党,但总统已成立自己的新党—塞尔维亚人民联盟,并表示要同其对手继续斗争。这场不断深化的危机不仅使塞族在波黑的地位遭到削弱,而且给波黑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领土划分悬而未决。位于波黑东北部的布尔奇科镇对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均具重要战略意义。它不仅是连接波黑塞族东部和西部领土的唯一陆路通道,而且还是波黑塞族与其母族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保持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能否得到该镇关系到塞族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生存,塞族人称之为塞族共和国的“生命之城”。如果穆克联邦得到布尔奇科,不仅将塞族共和国的领土一分为二,而且可打通波黑中部与克罗地亚共和国之间的通道,还可获得萨瓦河出河口。穆、塞两方为争夺此镇曾在战争中进行过殊死的战斗,由于当时塞族军事力量占优势,该地区被塞族控制。1995年12月签署的波黑和平协议中规定,该镇的最终归属将由国际社会在一年内仲裁解决。此后双方的激烈斗争从未停止过,甚至扬言,要以军事手段解决。由于双方立场尖锐对立,且互不妥协,致使国际仲裁委员会难作裁决。今年2月14日, 该委员会只好宣布布尔奇科暂时保持现状,并置于国际监管之下,将最后裁决日期又推迟了一年。今后,布尔奇科镇仍然是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争夺的焦点地区,成为武装冲突的潜在“导火索”。另外,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分界线上,还有500多个地段存在争议。
(四)难民重返家园困难重重。波黑战争使200 多万人(占波黑战前总人口的一半)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迄今只有10%左右的人返回故里,绝大部分仍滞留异国他乡。主要原因是:(1 )各族地方当局为巩固“种族清洗”的成果,使本民族控制区的民族构成单一化,给异族难民重返设置种种障碍;(2)波黑各族之间至今没有完全实现自由通行,难民怀有恐惧心理,不敢贸然踏上回乡路程;(3 )绝大部分难民的房屋被毁或被他人居住,而住宅的修复和兴建工作缓慢,使许多难民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
(五)民族仇恨难以化解。波黑是由宗教不同、文化各异的三个民族构成的国家,民族矛盾根深蒂固,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黑战争。经过三年多的相互残杀,各民族之间的仇恨进一步加深,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停战一年多来,各民族恢复信任、实现和解毫无进展,且民族隔离趋势日益加剧。穆斯林、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三族之间的内部边界如同“国界”,各族居民之间不能自由来往,互相驱逐异族居民现象不断发生。1996年9月波黑大选后, 上台执政的大多是各族前领导人及其民族主义政党,他们继续执行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时时处处为本民族着想,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严重阻碍了民族和解进程。
(六)经济重建异常缓慢。内战使波黑2/3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大多数工厂停产。目前的工业生产能力只及战前的10—30%,失业率高达50%以上。居民收入不到战前的50%。波黑前总理穆拉托维奇说,重建急需约160亿美元,但国际社会只许诺在三年内提供51亿美元, 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而且在确定重建项目方面,西方大国之间分歧严重,影响着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另外,约30%的国际援助被贪污或经非法渠道流失。穆、克、塞三族对重建被毁的基础设施等共同项目予以抵制,使一些项目无法启动。目前波黑经济尚无明显的恢复迹象,绝大多数居民仍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维持生活。
标签:波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