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通过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施护,观察并分析其对心脏外科术后汗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在普通病房住院期间出现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未对汗症作任何处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出现汗症的患者进行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施护。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汗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心脏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汗症具有自愈性,通过临床中医辨证施护,可加速汗症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根据临床统计,在较大心脏外科手术术后,约有9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汗出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手术创伤导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代谢加上术后疼痛,多种仪器监护等导致的暂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心脏手术术后汗症的主要机制。目前西医主要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等治疗方法,但效果欠佳,且停药后极易复发[1-3]。本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48例接受心脏手术术后出现汗症的患者进行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施护指导患者康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90例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转出心外ICU(重症监护病房)后康复期出现汗症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汗症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4]。所有病例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1)治疗组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其中心脏大血管手术(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置换术、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动脉瘤血管置换等)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瓣膜置换术、狭窄扩张术等)21例;对照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其中心脏大血管手术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心脏瓣膜手术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辨证分型
1)通过大量查阅现有文献及临床医护实践总结心脏手术术后患者易出现以下证型:①肺气虚型:症见咳嗽无力,咯痰清稀,声低懒言,自汗,活动后尤甚,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②心血虚型:症见心悸,头晕,失眠,精神疲倦,睡则汗出,醒后汗止,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③肺胃热盛型:症见多汗,喘咳,咳吐黄色黏痰,量不多,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④气虚血瘀型:症见神疲,乏力,气短,胁肋部闷痛,汗出,以疼痛时明显,面色淡白,舌淡,或有斑点,脉涩。
表格1 两组中医辨证分型(n)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术后,常规心外ICU加强监护,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本组康复期出现汗症的患者只予以常规护理,未作任何处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汗情况。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出现汗症的患者进行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施护。①肺气虚型:中医护理原则为益气固表。情志上嘱听轻音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耗气伤阴。饮食上注重补气养阴,可服用党参、黄芪熬粥以补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注意患者防寒保暖,适当活动,以不出汗或者少量出汗为宜。配合揉按及艾灸肺腧、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②心血虚型:中医护理原则为补血养心。情志上嘱听轻音乐,患者保持心情平和。饮食上注重补气血,可服用大枣、黄芪、桑椹子熬粥以补气血。静养为主,可适当在床沿附近活动。配合揉按及艾灸内关、足三里等穴位。③肺胃热盛型:中医护理原则为清肺和胃,加强口腔护理,可予野菊花煎水漱口。饮食宜清淡,可嘱进食粗纤维蔬果,定时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保持大便通畅。配合揉按及艾灸肺腧、尺泽、曲池等穴位。④气虚血瘀型:中医护理原则为活血化瘀敛汗。可嘱患者早晚适当锻炼,饮食上宜进食香菇、山药等益气活血食物。配合揉按及艾灸肺腧、三阴交、大椎等穴位。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汗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①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② 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③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目前对疗效评价时间尚无统一标准,查阅已有文献,制定治疗4天后汗止为显效,治疗8天后汗出明显减少为有效,8天停药仍出汗为无效[4、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其中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格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临床疗效与疗程关系比较:治疗组通过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施护,在第1天即开始有效,第3~6天效果明显,观察时限内显效、有效率为43例(89.6%)。对照组第2天开始有效,康复期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但在观察时限内显效、有效率为27例(64.3%)。提示患者在心脏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汗症具有自愈性,通过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可加速汗症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如图所示)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谢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在气候炎热、穿衣过暖、过食辛辣、饮食过饱、惊、恐、奔跑、劳动时都可以有一时性的出汗,而这些出汗往往是正常汗出。当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太过而引起的与正常生理状态不同的出汗,临床上称之为“异常汗出”,中医学上则统称为“汗症”。现代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术后“异常汗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创伤较大、失血量多的患者身上较为明显,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6、7]。
心脏外科手术相对于现代外科学其他分支,操作及技术层面相对复杂,手术时间一般较长,术中失血量多,尤其是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跳后进行大血管、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手术,机体在应激及缺血状态下,往往有大量汗出。大汗不但导致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损及津液而损于心血。手术术后及康复过程中患者出现的疼痛、长时间卧床、各种管道(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导致的不适及监护仪器的影响则进一步导致患者气滞血瘀、气虚津伤、阴虚火炎,迫津外泄,使阳不入阴,而出汗更甚。本研究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查阅现有文献及临床医护实践,总结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汗症患者的基本症候进行分析,总结出心脏外科术后汗症证型分布主要以肺气虚型、心血虚型、肺胃热盛型、气虚血瘀型为主。护理上注重患者康复期情志、饮食及生活起居情况,针对性地予以宣教。术后中医护理辨证干预的分组中,在第1天即有病例有效,第3~6天效果明显,观察时限内显效、有效率为43例(89.6%),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心脏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汗症具有自愈性,但是通过中医临床辨证施护,可提高临床汗症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粱文忠.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手术后汗症60例[J].四川中医,2001,19(7):43.
[2]章健.辨证治疗术后汗症10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8):698-699.
[3]赖以毅.中医辨证治疗骨科术后汗症10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88-8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5]傅岳武,刘明,蔡炳勤.辨证分型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汗症119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6):25.
[6]贾季伟.腹部外科术后汗症152例疗效观察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8,9(8):67.
[7]何宜斌,钟小生,黄有星等.加味四逆散治疗肝切除术后汗症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37-39.
论文作者:陈一青,赖珊,李娜,李婷婷,易可兰(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心脏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