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外贸出口论文,化与论文,比较优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趋势
(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
从1980年至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出口额从193.0亿美元增加到1865.3亿美元。其中,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里扩大了3倍;从1991年到1997年的7年里又扩大了3倍。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3.4%。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9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大国,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变化
我国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伴随着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表1 给出了我国外贸出口从1980年和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南北贸易”逐渐加强。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的46%上升到1997年的53%。美国是我国出口市场动态变化最大的国家,出口值由1980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7 年的348亿美元,增长了28倍。香港地区仍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份额略有上升,从1980年的22.8%上升到1997年24.1%。同时,“亚洲7 国和地区”〔本文指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省和泰国〕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由9.6%上升到12.6%, 上升幅度超过30%。其它149 个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急剧下降,由1980年的20.4%下降到1997年的10.4%。而1997年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排在前3位的香港、美国和日本的总份额高达60.5%。与1980 年相比,我国的出口市场趋于集中,由原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发达国家为主。
(三)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变化
本文采用国际贸易标准代码〔SITC〕对产品进行分类。在1 位数的SITC分类中,0—4大类为初级产品,其余为制成品。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制成品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54%上升至1997年的87%;出口值由1980的104.3 亿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1621.9亿美元,增长了14.6倍。而同期粮食出口增长3.1 倍,燃料出口增长0.8倍,农业原料出口增长1.3倍。
赫斯曼〔Hirschman〕指数常被用来表示出口商品的发散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是SITC第i类产品组的出口额;X[,i] 是同期总出口额。H[,x]的值越小表示出口商品的发散程度越高。按1 位数的SITC分类计算,赫斯曼指数从1980年到1997年总体趋于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制成品的出口份额越来越大而造成的。但按2—4位数的SITC细分,我们发现我国的出口商品是分散化的,特别是制成品分散化程度较大,说明我国的商品种类有所增加。
表1 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1980—1997
出口值〔单位为亿美元〕
产品分类 年 世界
DC
日本 美国
全部产品1980 193.0 89.1 43.2 11.6
(SITC to 9) 19971865.3986.7 332.4347.9
食物1980 32.6 12.5
5.6 0.7
(SITC 0+1+22+4) 1997 132.5 64.3 45.5 6.7
燃料1980 40.4 27.4 24.0 1.5
(SITC 3)1997 71.0 33.6 24.2 5.2
制成品 1980 104.3 37.3
9.5 7.9
(SITC 5 to 8)
19971621.9865.0 251.2332.1
农业原材料 1980 11.8 8.8
3.0 0.7
(SITC 2-22-27-28)
1997 27.4 16.3
8.0 2.0
全部产品1980 100
46.2 22.4 6.0
(SITC 0 to 9)
1997 100
52.9 17.8 18.6
食物1980 100
38.2 17.2 2.1
(SITC 0+1+22+4) 1997 100
48.5 34.4 5.0
燃料1980 100
67.7 59.4 3.7
(SITC 3)1997 100
47.4 34.0 7.3
制成品 1980 100
35.8
9.1 7.6
(SITC 5 to 8)
1997 100
53.3 15.5 20.5
农业原材料 1980 100
74.7 25.2 6.0
(SITC 2-22-27-28)
1997 100
59.5 29.1 7.1
产品分类 年 西欧 LDC香港
Asia7
全部产品1980 30.1 103.9
44.018.5
(SITC to 9) 1997260.3 878.6 449.4
235.2
食物1980 5.7 20.1
11.8 5.4
(SITC 0+1+22+4) 1997 10.4 68.2
25.935.3
燃料1980 1.7 13.14.5 5.2
(SITC 3)1997 3.9 37.4
10.419.1
制成品 1980 16.5 67.0
25.8 8.3
(SITC 5 to 8)
1997238.1 756.9 409.2
181.3
农业原材料 1980 5.1
3.01.7 0.8
(SITC 2-22-27-28)
1997 6.2 11.13.4 5.8
百分比
全部产品1980 15.6 53.8
22.8 9.6
(SITC 0 to 9)
1997 14.0 47.1
24.112.6
食物1980 17.4 61.8
36.216.5
(SITC 0+1+22+4) 1997 7.9 51.5
19.526.6
燃料1980 4.1 32.3
11.113.0
(SITC 3)1997 5.4 52.6
14.626.9
制成品 1980 15.8 64.2
24.7 7.9
(SITC 5 to 8)
1997 14.7 46.7
25.211.2
农业原材料 1980 42.8 25.3
14.6 6.9
(SITC 2-22-27-28)
1997 22.8 40.5
12.521.3
资料来源:Statistics Canada。
注:DC表示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葡萄牙、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丹麦、爱尔兰、希腊、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2个国家,其中前17个国家为西欧;LDC表示发展中国家;Asia7表示“亚洲7国和地区”.
石油〔SITC 333〕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出口额由1980年的25.7亿美元增加至1997年的29.4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小。 在3位数的SITC分类商品出口排位中,从1980年至1990 年石油一直排在第1位;90年代后,其排位逐渐下降,1997年为第14位。石油的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11.37%下降到1997年的1.58%。
按3位数的SITC分类,我国出口排在前20 位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初级产品占9种;而1997年, 初级产品只有石油〔SITC 333〕1种。在其它19种制成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SITC 6,8〕的产品有13种;属于资本密集型〔SITC 7〕的产品有6种。 说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由原来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转移到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为主。
二、从显性比较优势看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
(一)我国外贸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本文将采用巴雷萨(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其计算公式为:RCA[,ij]=[X[,ij]/X[,tj]]/[X[,iw] /X[,tw]],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X[,tw]分别表示世界出口商品i 的出口值和总出口值。
表2 我国和其它国家(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Year 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
我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80 1.720.49 1.42 0.89 0.53
1985 1.940.46 2.01 1.79 0.79
1990 1.460.48 1.23 0.83 0.64
1993 1.220.81 0.87 0.60 0.57
1995 0.940.83 0.72 0.54 0.60
1997 0.930.53 0.64 0.51 0.77
1997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香港地区 0.260.83 0.43 0.15 0.46
印度尼西亚0.980.47 2.18 3.17 8.23
日本 0.060.10 0.20 0.07 0.03
韩国 0.280.09 0.39 0.41 0.04
马来西亚 0.370.32 1.26 1.08 12.87
菲律宾0.810.19 0.51 0.16 5.67
新加坡0.271.43 0.26 0.94 0.60
台湾省0.250.03 0.37 0.04 0.04
泰国 2.760.33 1.25 0.31 0.26
Year SITC5SITC6SITC7SITC8
我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80 0.82 1.27 0.11 1.89
1985 0.69 1.24 0.10 1.48
1990 0.70 1.26 0.49 2.26
1993 0.55 1.15 0.44 3.03
1995 0.64 1.35 0.54 2.82
1997 0.62 1.28 0.61 2.96
1997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香港地区 0.62 1.11 0.84 3.01
印度尼西亚0.38 1.20 0.22 1.22
日本 0.77 0.74 1.76 0.74
韩国 0.80 1.22 1.15 0.65
马来西亚 0.39 0.61 1.45 0.68
菲律宾0.16 0.30 0.77 0.75
新加坡0.64 0.37 1.71 0.61
台湾省0.69 1.29 1.26 0.99
泰国 0.47 0.98 0.98 1.32
资料来源:Statistics Canada.
表2给出了我国从1980年到1997年期间6个年份中按1位数SITC 分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1997年香港地区、日本和“亚洲7 国和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些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明我国杂项制品(SITC 8)的出口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其次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 6),这两类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制成品(SITC 7)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低。说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水平落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指数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在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按3位数SITC分类计算我国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在前50 位的商品中,属于资源密集型(SITC 0—4)的初级产品有14种; 属于劳动密集型(SITC 6,8)的产品有29 (58 %)种; 属于资本密集型(SITC 5,7)的产品有7种。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外,我国还出口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二)我国显性比较优势的成熟性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制成品中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时,制成品出口的能力窄小,通常只有几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大多数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或等于1。但是,当工业化程度加深,制成品出口总量增长, 同时出口集中程度降低时,原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的产品现在的指数上升,而原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很大的产品现在的指数下降。所以,我们可以用图形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前20种产品〕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来分析一个国家显性比较优势的成熟性。比较1980年和1997年我国显性比较优势曲线〔见图1〕,可以看出1997年的曲线在1980年曲线的下方, 说明我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得成熟,出口结构的集中程度降低。
图1:我国显性比较优势的成熟性
三、从与其它国家的比较看我国的外贸出口
(一)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将我国与亚洲其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 我国与香港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显性比较优势最相似。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杂项制品〔SITC 8〕和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 6〕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都大于1;另一方面,与我国互补性较强的国家为日本、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些国家机械和运输制成品〔SITC 7〕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同时,第6和8类产品的指数都小于1。按3位数SITC 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在我国出口排在前50位的产品中,有11种产品只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而其它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则没有。类似地,在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其它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最显著的50种产品中,26%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在这些产品中有竞争的潜力。
(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比较
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制成品出口国。1997年我国制成品出口总额为1622亿美元,排在香港地区之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2位。排在第3至第12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台湾省、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和菲律宾。1980年我国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所占的比例为4.6%,1997 年上升为11.6%。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出口中, 我国也成为第2 大出口国。 1997年我国出口了132亿美元的粮食。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3%上升到1997年的9%。位于第1位的巴西是以咖啡和可可原料出口为主。在我国的粮食出口中,蔬菜、鱼和肉类食品〔SITC 054,037,034,011, 056〕所占的份额超过40%。
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份额来看,各国间的差距正在拉大。排在前12位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在制成品出口中前12位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4.1%上升到1997年的73.2%;而且这12个国家的份额都在增加。这说明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尚未达到此消彼长的程度。
四、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
从贸易模式看,我国外贸出口市场的重点由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学说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接受。
按照国际经济学中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贸易对双方都有益。我国不仅可以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人数,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学到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是技术传递与扩散的主要渠道,因此对外贸易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看,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表明我国的出口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的全球化。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已经表明产品的增值链越来越长。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有几个国家共同参与。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将快速稳步地增长,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从我国入关情况看,我国很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开放金融、保险、电信、 旅游等行业,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取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配额限制,从而加大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的需求。
因此,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但是,随着资本积累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将会加速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成为知识经济中的强国。
标签:劳动密集型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sitc论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