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评价:学术评价视域的关键性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视域论文,关键性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5-0099-06 学术评价是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术评价质量事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问题,如何评价学术是一个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学术评价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有学术研究就有学术评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评价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经验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激励学科研究,方便科研管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的学术在评价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行,不断壮大。说它是新话题,是因为学术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正式的、非正式的评价者越来越多,评价方法越来越科学,评价指标越来越细致、复杂,评价频次越来越密集,评价力度越来越大,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学术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尚待继续认真讨论的难题。学术评价作为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促进器”,还得一直做下去,这样,才能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在当前学术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术评价尤其重要,不可缺少。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制度以及学术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 一、当前学术评价的特点和问题 近年来,对学术及学术期刊评价的讨论见诸许多报刊,也有不少名家大作涌现,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重点讨论了中国学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评价机构、评价制度、评价方法、学术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除了总结学术评价的特点、价值、正向作用之外,多数作者指出了学术评价的导向异化作用突出等诸多问题,如滋生学术腐败,催生学术不端,产生数量学术和功利化学术,等等,同时指出了中国学术评价今后的基本发展趋向,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当下,在净化学术环境、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防止学术评价导向异化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权威提法和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引入和强调学术成果代表作制度;二是引入和完善学术共同体同行进行定性评议,结合定量评价,也就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1];三是强化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2];四是试行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和手段;五是实施权威公正的学术评奖;六是实施形式评价和实质评奖相结合。以上都是积极的、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 观察我国当前与学术评价相关联,或者具有一定学术评价功能和学术评价性质的活动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类学术评价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二是各级各类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评奖;三是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四是各级科研考核成果评定;五是各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及结项验收评比;六是各类学位论文评优;七是各种学术会议对论文的评奖;八是各类人才的评选(其中最主要的是评价研究成果),诸如此类,都是对学术成果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术评价。客观地讲,这些学术评价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由于评价的导向异化作用而显现出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进行全方位改革,以满足当下学术发展和学术评价的客观需要。 学术评价实际上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它的复杂性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等方面。从目前学术评价的状况来看,评价主体五花八门,有管理机构的评价,资助机构的评价,服务机构的评价,有政府评价,也有民间评价,等等。评价目的也各不相同,政府机构可能有奖惩之类的评价,管理部门可能有职称评定之类的评价,资助机构有基金评审之类的评价,有些民间机构有选刊、选文之类的评价,等等[3],这些评价都是学术成果发表后的评价。目前学术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定性评价是由学术共同体来组织的同行评议,有大同行评议,也有小同行评议,这种评价是学术评价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既有科学、公正、专业的优点,也存在主观性、倾向性、权力滥用等缺点。定量评价是在量化学术体制下,利用已出版发行的学术成果的指标数据来量化评价的一种方式,有由于各种需要和需求而形成的各种评价,这种评价的弊端很多,目前受许多学人的诟病。在其量化评价的背后也存在定性评价和同行评议的成分,并且其利用科学设计的评价指标对学术成果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和同行评议无法完成的。目前达成学术评价中多数共识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互相补益,较为有效。最近有专家提出了一种“开放式评价”,认为现行的主要评价方法是封闭式评价,开放式评价是“替代同行评议的一种新方案”,这种评价面向包括同行在内的学术界与社会,规范展示参评成果,由同行专家、评估专家及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评议组,用规范确认或依据其他程序进行评价,并公开评价程序和结论。开放式评价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胜出,其核心是展示、定位、查新、挑错、荐优、比较、综合七个要素,可以做到通过公开实现客观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它比现行的主要评价方法明显优越[4]。 即便有这些已有和经过改进的学术评价方法,但当前情势下要做好学术评价,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道路还会很长,或许会有更好的评价方法产生。笔者在本文中要谈的是另外一种方法——初始评价。我们认为,初始评价是学术评价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学术评价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术评价中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最能解决学术质量低下问题的评价,目前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初始评价提到议事日程上,是初始评价没有做好的问题。 二、“初始评价”的内涵和基本初衷 如何开展学术评价,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学术评价,已有许多高见,诸多评价者都能对评价主体进行细致的评论、筛选、排序,得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结果。在各类评价主体中,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专著,有研究报告,更多的是期刊论文,为我国学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学术的发展与繁荣,学术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评价的目的是肯定学术成就,发现学术创新、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尊重学术规范,发现学术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以此来规范和影响今后学术的走向,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不断创新和繁荣学术事业。笔者认为,学术评价中显现的问题也不少,现有评价不是原评价,至少是“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之所以说是“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是因为它至少与第一次评价有一定差距,是学术成果发表或出版后,已经传播到学术界和社会、覆盖到各大网络、与读者见面后的一种评价。如果这种评价所面对的主体成果是优秀的,那么可以为社会和学术提供“正能量”;如果这种评价主体成果是低劣的,则必然会对社会和学术产生负作用。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都是相对滞后的评价。 基于对上述种种评价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笔者提出了学术的“初始评价”问题。 (一)什么是“初始评价”? 初始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学术成果的首次评价或者原始评价,即学术人完成的学术成果在进入正规学术媒介平台、准备公布于众、与读者见面、进行广泛传播之前的第一次评价,是学术成果通过评价要把好的第一关。这次评价非常重要,也很关键,关系到能否使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行广泛传播交流,而低质量的学术成果能否被挡在“初始评价”这道门槛之外并无法进入正常的学术媒介平台,更是关系到对作者负责、对学术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术平台负责、对学术评价负责的大事。初始评价是一种严格的、真正的学术把关,这个关把得好,就能够把优秀的学术成果推介出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关把得不好,就会把低质量的“数量学术”、垃圾学术成果推介出去,对学术、社会起到危害作用。 我们所说的学术平台,也就是学术载体与学术媒介平台,有许多种类,如学术期刊、出版社、报纸、学术成果发布网站、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等等。只要现有的学术媒介平台能做好初始评价,不仅后期的评价相对较容易,价值会更大,而且能避免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在评价不合格的学术产品的尴尬现象出现。 (二)“初始评价”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初始评价是学术评价的关键和现实。说初始评价是关键,是因为与现有的各种学术评价相比较,初始评价是把好第一关,即把好“病从口入”关。不抓住这个关键,等到病入体内或传染到整个肌体,就会得大病或病入膏肓,这时再治病就会很困难。社会科学成果如果不把好第一关,让低质量的“数量学术”、垃圾学术通过学术媒介平台传播到整个学术界和全社会,之后再评价就会于事无补。说初始评价是现实,是由于现有的学术媒介平台在正式推介学术成果时都有一个标准和尺度,就学术期刊来说,这个标准和尺度就是其办刊宗旨、办刊目标、办刊制度、创新方法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做法,也是为办好期刊这个现实服务的。 (三)“初始评价”由谁来承担? 讨论了学术的初始评价,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知道,学术的初始评价就是学术的第一次评价,是学术成果正式进入学术媒介平台的第一关。这个第一关要由发表和出版学术成果的媒介平台来承担,再具体就是由学术成果媒介平台的编辑和审稿人来承担。因为目前发表学术成果最主要的媒介平台是学术期刊,所以,学术的初始评价要由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和审稿人员来承担,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匿名审稿人、主编、总编、编委会成员、顾问等。由他们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标准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组约稿件、选稿、审稿、编辑、定稿,层层把关,坚持原则,按照办刊宗旨、办刊要求、办刊风格,把最好的或者达到一定标准的学术成果推荐到学术媒介平台的前沿——学术期刊,这就是学术成果正式进入学术媒介平台要把好的第一关,就是学术的第一次评价,就是学术的初始评价,就是发挥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其他学术媒介平台如出版社、报纸、学术成果发布网站、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等都要把好这样的第一关,做好这重要的第一次评价(初始评价)。在各类学术成果的初始评价中,近几年普遍使用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辅助作用。这一关把好之后,学术成果才能正式发表、出版和由重要网站发布,与公众见面,之后,再进行其他的多元主体评价,如学术评价机构对发表出版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二次文献对被转载复印文章的筛选评价,评奖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评奖,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考核评价,等等。 (四)“初始评价”的基本初衷 初始评价的方法可能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常用的,只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长期坚持,是最能见到实质性效果的。没有这种初始评价,学术期刊,尤其是优秀的学术期刊无法完成出刊任务,无法达到优质标准。问题在于,所有的期刊都有这种初始评价,学术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期刊低水平、低质量出版,质量把关不严,甚至不把关,使粗制滥造的低品位“学术成果”充斥学术媒体,大大影响了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和学术正常发展。因此,把好学术评价的初始评价关应该是时下学术评价的当务之急,也是保证学术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初始评价把关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把关自觉、把关自信和把关责任,把真正优秀的成果输送给读者,输送给权威的评价机构,惠及社会和学术界,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做贡献,这就是初始评价的基本初衷。 三、“初始评价”: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和决定因素 做好“初始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好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把好这一关,对于以后的多元主体评价和二次评价意义重大。 (一)把好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 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涉及方方面面: 1.期刊社和编辑部:论文审稿发表的入口关 论文的发表是通过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学术媒介发布平台将研究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出去,这是研究者们发布重要研究成果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期刊这个重要平台进行传播、交流、发挥作用和效益的需要,同时也是各级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职称评审、项目审报与结项等科研与人才评审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载体与依托。论文在哪个等次的期刊上发表,与研究者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好的研究成果也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更与学术人和编审人的良知息息相关,因此,期刊社和编辑部必须把好论文审稿发表的入口关,这是社会科学评价非常重要的入口关。在我国,学术期刊众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类和综合类的学术期刊就有3000多种,这些大量的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发布平台,所以,把好学术期刊论文审稿发表的入口关至关重要。 2.出版社:专著审稿出版的入口关 学术著作本应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十年磨一剑”,是长期关注某一研究领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思考之后,厚积薄发而得来的科研成果的总结与结晶。可惜的是,随着职称评审、项目结项、绩效考核等需求的日益迫切,学术著作的出版门槛降低,难度降低,甚至于,“只有写不出的书,没有出不了的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界的共识,与原来“能够写得出书,不一定出得出书”的现象大相径庭。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出版专著,无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代笔的,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拼凑的,无论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学术评价之重,只要一有专著,就能给自己贴上一道亮丽的光环。质量平庸也罢,内容低级重复也罢,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出版补贴,学术著作就可以如期出版,更有甚者,一些质量、水准一般的著作也会被一流出版社出版。再加上当下的大部分出版社唯效益至上,审稿、校对和出版质量大大下滑,甚至于一些出版社对于学术专著根本没有好好把关。对于大部头的、系统的、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社是最重要的发布平台,为了使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能高质量规范发布,杜绝低质“专著”的不必要出版,学术著作的出版亟须做好严肃的、规范合理的初始评价,即亟须做好严把专著审稿出版的入口关。因此,亟待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学术著作出版质量评审制度,严格学术著作出版流程以及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体系,做好学术专著的初始评价。 3.报纸:理论文章审查见报的入口关 报纸作为理论文章发表的平台,在当前相对普遍,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综合类的专业报纸有《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全国性的大型综合类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设有理论版、学术版,近年来,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综合类日报都专门设有理论版,还有许多专业类的报纸,这些报纸常常刊登一些理论文章,与学术期刊相比较,报纸的读者群更广泛,受众更多,时效性更强。因此,报纸理论版的编辑要承担起责任,要做好理论文章的初始评价,把好见报的入口关。 4.课题验收单位:课题立项、结项审查验收的入口关 从国家社科基金到教育部课题,到各省市(地区)的社科规划课题,再到各高校、各科研单位内部的课题,以及各种纵向横向课题;从课题的审批立项再到结项审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涉及把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入口关的问题。课题立项不仅要考虑立项报告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还要充分考虑课题申请人的前期成果,而前期成果无非是期刊论文、专著、报纸理论文章或研究报告,这就是课题立项的入口关。课题结项验收的入口关更是如此,看与课题有关的各类研究成果是否达到了结项标准和质量要求,能否通过验收,把好这道入口关尤为重要。 5.学术网站:学术成果审查上网的入口关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专门的期刊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上网的学术成果有学术论文、报纸理论文章、学术专著、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等,属于二次性网络发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原发成果,网络服务平台只管发布,不管把握质量的入口关,这个入口关要在原发成果平台把好,上文已经述及。这里要说明的是,各高校、各研究机构、各学会协会等学术组织和相关学科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网站和网页,许多学者在这些学术网站和网页上发布学术成果、发表学术文章,由于网络的传播广泛性,质量低劣的学术成果就会很快传播出去。因此,严把各类、各自学术网站、网页学术成果上传的入口关非常重要,要通过审稿评价,把真正有学术、理论水平的研究成果发布到学术网站上。 6.学术会议论文集:论文审稿入集的入口关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活动频繁,每年都有许多学术会议召开,会议主办方在学术会议召开之后,一般都会把会议论文结集出版、上网。在选择论文入集、上网时,要做好初始评价,严把入口关。 7.高等院校:学位论文审查答辩通过及上网的入口关 全国高校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非常庞大,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低劣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而且有些学位论文没有发表就直接挂在相关学术网站上,进行无障碍的传播,从某种程度来说对学术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学术成果产出的大户,各高校要严把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关,还要把好“学位论文”的上网关。学位论文挂在网站上弊大于利,所以,学术论文以不上网发表更好。 (二)做好“初始评价”的决定因素 上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把得好不好?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取决于把关人的把关水平,是否公平、公正 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属于软科学类,其评价标准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格,研究成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评审专家的把关水平和主观认定,这时评审把关的相关专家、编辑的自律和自觉就非常重要,要以学术良知为依托,尽量做到评审把关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这是把好学术成果入口关的重要因素。 2.取决于把关机构的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按照制度、标准、规定、要求去做 做好“初始评价”,学术成果的一般质量要求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其首要价值是创新性,这个创新性一般要达到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新、观点新的要求。最实际的做法是建立、健全相关的评审制度,细化相关评审规则和评审标准,真正做到标准规范,“有法可依”。 3.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管理制度 其实相关管理制度是最关键的,是最深层次的。学术界之所以热衷于大量地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申报项目等,与现行的职称评定、考核及奖励制度等学术体制关系密切;“以刊评文”的便利管理方式也直接导致作者们对“核心期刊”的追捧,牵扯到学术利益,利益诱导加制度缺陷,难免引起种种乱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管理制度,才能引导学术人潜心做学问,出高质量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学术成果,而不是速成的、不顾质量的垃圾学术成果。只有社会科学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了,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重数量、求速度的问题,杜绝“短、平、快”的低质成果,这也是最关键、最深层次的因素。 4.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还是要从社会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入手。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需要众多有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良知的学术人来共同营建,但更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引领。这些年,大家都在讲学术生态环境,收益不小,问题不少,关键是没能切中要害,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术生态环境的改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管理制度。 5.取决于学术人的学术良知、自律和自觉 其实学术人的学术失范大多是由于管理制度的失范而逼出来的,即所谓“逼良为娼”。学术评价的异化也是由于管理制度的失范问题而形成的。学术评价涉及社会风气、学术传统、学术体制、学术利益等许多因素,在目前的学术风气和学术体制下,不能仅仅指责学术人日渐淡化的学术良知,也不能完全靠学术人的自律和自觉来解除学术评价所面临的危机。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大环境、学术风气为借口、托词而不顾学术人学术良知的失范,而无视其不自律、不自觉的种种乱象。学术为天下公器,公器日渐蒙尘,学术人不能坐视不理,也不应该随波逐流,如果我们学界同道能尽各自一份力量,会找回本真的自我和大家的学术良知,最终还学术界一个朗朗乾坤。 四、学术评价的拓展路径 学术论文能否在学术媒介平台正式发表,有一个严格的编选程序,这个编选程序就是初始评价程序,任何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应该有非常严格的审稿制度规范,被公开发表的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5],即达到一定学术质量后才能发表,这就是初始评价的目的。下面主要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出发,谈谈学术评价的拓展路径,即如何做好“初始评价”工作。 (一)快速、精准寻找“小同行”专家 通常,同行专家主要用在学术的定性评价方面,其实,学术期刊编审就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评价,期刊编辑部是否进行匿名审稿,也是近年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一个评价指标[6]。匿名评审制度和期刊内部的多层级审稿制度,就是一种公平公正的评价。学术期刊评价的核心是内容评价,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对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评价,这种具体的定性评价是任何一个评价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的,只有由学科专家来完成,这个学科专家就是审稿人和匿名审稿人,即同行专家,其职责就是把好入口关,即学术评价的第一关——“初始评价”。 邀请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同行来担任匿名审稿人,与期刊编辑人员共同做好初始评价,是把好社会科学评价“入口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之所以强调邀请学术同行担任匿名审稿人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于分工而带来的专业化、专门化,一项研究成果只有同行们才能较真切地了解到它的理论价值和意义,所以同行评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7]。选择相关的学术同行进行匿名审稿,除了考虑审稿人所受的学术训练,是否拥有大致共同的知识、研究旨趣,能否客观理性评价稿件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最好能选择“小同行”专家,即对某学科专而精的同行专家来担任匿名审稿人。这样,从事初始评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论文才能被匿名审稿人准确感知。 如何快速、精准寻找到“小同行”专家值得高度重视,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中国知网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包含2000万条学者信息的数据库、3万条数据的博士生导师库和9万条数据的硕士导师库……开发一个通过论文查找小同行专家的软件”[8]。在寻找小同行专家的软件开发出来之后,期刊编辑可以将初审过程中“海选”出来的选题新、立意高,视野开阔,涉及相关领域前沿话题的文章,提交给“小同行”进行同行评议、匿名审稿。大数据时代,传统同行评议的同行专家寻找困难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每个学科可以提请3至5位甚至更多的“小同行”专家,真正实现“小同行群体评议”和“开放评议”。 (二)严格评审流程,打造高素质编辑队伍 除了依靠同行评议、匿名审稿之外,期刊本身在初始评价中承担着更加繁重而具体的任务——期刊编辑部内部的多层级审稿。发表论文是科研交流与成果公开的必然需要,优秀的期刊编辑部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来稿,这些海量的稿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去提请同行专家评议,如何从这海量的稿件中初步挖掘、遴选出有创新性、前沿性、科学性的论文,就要靠编辑的初始评价工作来完成。 做好初始评价,建立严格细致、权责明确、安排精确、衔接紧密的评稿流程和规则少不了,并且要有一个评审原则。一般要坚持质量第一、目标高远、严谨细致、准确到位、严格把关、服从评审的原则。评审内容上注重在政治、涉外、保密、民族、宗教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注重审查稿件选题是否新颖、具有前瞻性,稿件框架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有无问题意识。审查稿件内容在学术、理论、技术、方法、思维、观点等方面是否有新的突破、创新和发现,有无独特见解;审查稿件的学科水平在国内外达到何种程度;审查稿件的主题和论点是否明晰,概念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方法是否科学,有无发表价值;审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学术期刊出版规定;等等。 而如何通过长期的规划和培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使他们在初始评价中能把好入口关中的第一道关口,自然成为初始评价的核心与另一个关键问题。要打造学术期刊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把做学问与做评审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编辑在成为编辑学领域专家的同时,要朝着与自己所从事栏目相关的某个专业领域方向发展,成为一名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编辑。”[9] (三)在自律、自觉基础上拒绝学术失范 作为学术入口关的评审人,首先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学术良心,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而尽最大努力。自觉拒绝和抵制低质量“数量学术”,拒绝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繁发生将学术道德建设推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也使得编辑在学术评价中加强道德引领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一味谴责作者,编辑也应做些反思,要把好学术出口关。编辑在学术评价中,要彰显公平,净化科学研究环境;要伸张正义,召唤知识分子良知;要探求真知,践行学术出版使命。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践行者、维护者和弘扬者。”[10]针对学术不端和失范,把关人首先要做到自律、自觉,做有良知的出版人、把关人。编辑所把的不是“学术出口关”,而是社会科学初始评价的关键“入口关”,如果能把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和质量平平甚至较差的成果挡在“入口关”之外,那么现在的各类“二次评价”才能锦上添花。 (四)合理依托期刊评价制度严把“入口关” 201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学术季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创刊,“预示着中国学术将迈入理性反思期”[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作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重大研究成果,试图在涉及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等细化指标方面进行评价制度的创新,对评价客体的外部环境,评价客体管理者、促进评价客体发展的能力以及期刊的学术、政策、社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等期刊评价单位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在进行方法创新、细化指标、总结经验方面的改进,并不断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客观与主观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专家学者与编辑结合的多维辩证评价原则是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12],学术期刊应该结合各自特色,对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中较为科学、合理、细化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细致的审稿细则。当然,依托期刊评价制度来制定审稿细则以帮助期刊把好“入口关”,本身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因为相对于期刊评价制度而言,期刊本身就是被评价的对象,这个评价过程本身就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受限制,被约束;相对于期刊而言,投来的大量稿件又成为被评价的对象。期刊在面临被评价、被审核的情势下,能否既把好初始评价“入口关”,把低水平、低质量的稿件杜绝在期刊之外;又能把选题好,有创新性的优秀稿件选登到刊物上,这是一个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长期关注、倾心研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学术评价是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初始评价,主要是发挥以学术期刊为主的学术媒介平台的评价功能,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要范畴,是学术评价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量大面宽、最直接的评价,学术评价离不开期刊评价,期刊评价离不开初始评价。关注期刊评价,注重初始评价,开展行之有效的、公正公平的学术期刊评价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努力做好初始评价,不仅是学术评价的主要环节,而且是学术评价视域的关键性拓展。初始评价虽然是一种普遍现实现象,但是要站在评价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把期刊做好。学术期刊历来是前沿学术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在引领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术期刊评价功能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培育和树立学术期刊的公信力。通过严格的审稿流程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推动编辑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办刊,建立一支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的高素质编辑队伍,让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的评价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13]。标签:论文代笔论文; 论文发表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同行评审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