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展望扩大中日贸易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经济论文,中日论文,对策论文,建议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的日本,经过10年的艰苦重建,从1956 年开始起飞, 以年均10.2%的增长速度,实现了长达1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3年的徘徊,于1995年下半年开始复苏, 其中政府的巨额公共投资是促使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1996年日本经济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增长率为3.6%,超过了1995年的增幅, 比许多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增长都快。1997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达到6.6%, 比许多经济学家所预测的要好。日本经济企画厅认为,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自主增长的起点,民间需求将取代政府公共投资成为拉动景气的主要力量。
一、日本经济展望及产业发展重点
从国内外各方面的因素看,目前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从外部因素看,一是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崛起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二是在发达国家中,唯独日本没有一个自己能起主导作用的地区经济集团,从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三是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与其国际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商业规则与国际惯例差别较大,由此产生的对外贸易摩擦时常激化。从国内方面看,首先是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战后日本经济体制是以战时资源总动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赶超型的经济体制。日本经济在步入成熟阶段后,体制上滞后性和不协调性的弊端日渐明显,大量限制性政策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政府长期对诸多产业进行保护影响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适应和开拓能力。其次,财政状况恶化。1996年在日本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公债依存度高达28%,长期政府债务金额占GNP的比重已达64.6%, 均已超过美国,居发达国家之首。其三,金融危机加深。不良债权居高不下,交易成本上升,大量资金流往国外,金融空心化问题严重,使日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大下降。其四,受日元升值的影响,加剧了产业向国外的转移,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其五,国家机构膨胀。政府经营性机构林立,职能重复,对产业和地方的限制名目繁多,造成政府支出增加,办事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重振日本经济,第二届桥本内阁成立后即推出了范围广泛的“六大改革”。一是财政改革,主要任务是到21世纪中央和地方都要消除赤字。为此桥本提出两个目标即至2005年使财政赤字降低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在 2005年前不再发行赤字国债。二是行政改革,主要地针对行政机关效率低下的问题进行机构改革。三是经济改革,以取消过去限制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四是金融改革,准备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改革,实行外汇自由化,使居民和企业都可以自由进行外汇交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合理分工和限制。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供应体制,彻底改变目前东京金融市场的地区性有限功能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大国地位这一极不相称的状况,到2001年把东京建设成为一个可以与纽约和伦敦相匹敌的金融市场。五是社会保障制改革,为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准备对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六是教育改革。
上述改革将会对日本经济中长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将会进一步增强日本的总体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减轻财政负担。今后三年的“集中改革期”,日本将不会安排新的支出计划,财政支出保持三年负增长,国民负担率将被控制在50%以下。这一目标一旦实现,日本有望在进入下个世纪之时,轻装上阵。三是资产重组步伐加快,将会出现一批新的企业集团。在改革中,新的法律草案规定控股公司的全部子公司总资产不得超过15万亿日元(约1200亿美元),日本产业界已将组建控股公司视为今后大发展的重要契机,正在积极加紧准备工作,如伊藤忠商事、丸红公司以及丰田汽车公司等。四是有利于保持和增强日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虽然新的法律还未通过,但日本许多大的金融机构都在酝酿合并和重组。如一些地方银行与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樱花银行与三井生命保险公司准备联合,以巩固和扩大保险市场:三菱信托银行与一外国保险公司准备共同参与基金市场。所有这些,将有力地促进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促进日本经济步入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
也有一些日本研究机构分析,日本政府推行的这些改革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财政体制改革旨在削减公共费用,而一些原来定下来的港口、道路等投资项目是很难取消的,减少投资额实际上就是意味着延长竣工期限。在削减投资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着一切问题,很难从长远的角度有选择地进行实施。改革中实施的增税和削减政府开支措施,将会抑制需求,影响经济发展。此外,在乌拉圭谈判中,日本政府许诺到2000年实现农产品进口自由化,履行这一承诺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在本世纪内对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提高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但实际上政府规划中的一些农业投资,并没有真正用在加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是用于修建温泉等项目上。这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
根据日本富士综合研究所的预测,从中期看,日本经济增长率只能是2%—3%。主要原因有:一是结构性的因素。21世纪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劳动人口的减少会制约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今后这一趋势还将加快。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减少将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日本在1995 年就提出如果不进行结构调整, 到2000年经济增长率将在1.7%左右徘徊;若针对人口和经济结构变化, 适时采取措施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率则可望达到3%。目前, 多数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日本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的几项管理制的放宽(包括疲软的日元和利率创纪录的低水平),将会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日本经济可望实现2%—3%的增长率。
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主要靠发展纤维、汽车、钢铁、电子等产业来支撑增长。由于这些产业的主要技术和市场大都在欧美,经常遭到欧美的抗议和报复,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近年来,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日本在这些产业上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拥有绝对优势,这种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为了重新确立日本的经济优势,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复苏和应付经济国际化挑战,日本政府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15个新兴产业,用这些产业弥补产业转移后的空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15个新兴产业主要是:包括医疗福利产业、生活文化产业(特别是用于发展教育的产业)、人才培训产业,信息通信产业(建立智能高速公路系统),新兴制造业(开发超微机器和机器人),交通运输产业,环保产业,贸易服务产业,海洋产业(开发大陆架石油及开然气),生物技术产业,城市环境整治产业(如研制高速电梯、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和超导磁悬浮技术等),民用航空产业(如超大客机、高分辨率卫星等),新能源产业,涉外产业(发展国际运输、对外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建立市场准入投诉制度等),住宅产业(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节省能源住宅)等。据预测,到2010年,日本重点发展的15个产业的产值将从目前的198万亿日元增加到560亿日元,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将从目前的1068万人增加到1837万人。
二、扩大中日贸易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日经济贸易持续发展。自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995年,中日贸易总额首次超过500亿美元, 达574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19.9%;我国对日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增幅为31.9%,金额达284.6亿美元;自日进口稳步增长,增幅为10.2 %,金额达290亿美元;1995年我国对日贸易略有逆差,金额为5.4亿美元,与1994年逆差额的47亿美元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96年中日贸易超过6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5%,我国对日出口增长8.4%, 自日进口增长0.6%,我国对日贸易已由以前的逆差变为顺差, 顺差额已超过过去日本对我国的顺差额。中国商品在日本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在日本没有不卖中国货的超级市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穿中国的服装。
1995年,我国对日本出口商品大类中,纺织原料及制品继续保持第一大商品的地位,占对日出口总额的31%,粮油食品仍居第二位(44亿元),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第三位(38.17亿美元), 其余的依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我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高级制成品比重已占20%左右,但制成品中初、中级加工品依然居多,高附加值产品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从日本的进口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1995年自日本进口的办公设备增长80%,机床增长79%,纺织原料及制品增长41.4%,橡胶、塑料增幅为37.5%,化工产品为29.7%。据日本富士综合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我国对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已由过去的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品为主。1996年在我国向日本出口商品中工业品占78%。这表明中日贸易正在由“垂直分工”逐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进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同时,也应当看到中日贸易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消极因素。主要有:一是日商在华投资占日本在海外全部投资的比例尚不大,与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所具有的潜力不相称。二是在我国的许多日本独资与合资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实行现地化(即“人、材、物、技术、销售”当地化)原则,并不急于在中国投资生产后再向日本返销,更注重在中国销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日贸易的发展。三是日商在华投资中对技术转让比较保守,与欧美等来华投资上比差距较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项目也依然较小。四是日商对我国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不理解,时常抱怨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变化快、不连贯、缺乏透明度等,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五是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的影响。六是政治因素的干扰。
中日贸易的持续发展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证实了中日经贸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从未来中日两国贸易发展前景看,进一步扩大两国贸易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日本的技术和资金,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会为日本企业来华投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市场,日本企业界在同我国的经济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经济界比较了解中国市场,具有同中国发展经济贸易的经验。中日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必将给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带来更多的机会。中日经贸的互补性和互利互惠性,为进一步发展中日贸易提供了可能。目前中日贸易总额已超过600亿美元, 到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按现在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所占的比重看,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化解不利因素,促进中日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积极做好对日出口工作。在日本推出的“六大改革”中,有许多是针对进口商品放松管制,如放宽建筑材料、汽车零件、半导体、电子产品、计算机、石油制品、食品和农产品、化妆品、医疗用具的进口限制。日本放宽限制政策和日本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向日本出口十分有利。我们要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有利机遇,认真研究日本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这类商品的对日出口,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我国建筑业的劳务输出。同时利用日本人对住宅崇洋媚外的心理特点,与欧美建筑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建材产品对日出口。这既有利于尽快提高我国建材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又能有效地扩大对日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第二、充分利用日本企业继续向海外转移的机会,吸引更多的日本企业来我国直接投资。受日元升值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日本企业将继续向海外转移,这为我国继续吸引和利用日资提供了条件。根据日本输出入银行提供的资料,1996年日本对中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调整关税结构,规范和减少进出口商品管理的非关税措施。建立统一、科学、公开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要对外商独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依法管理外商独资企业,保护中外投资者和职工的正当权益。要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在注意吸引大财团、大公司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吸引中小企业的直接投资。要在电力、公路、铁路、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继续与日商合作,鼓励和吸引日资参与我国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日资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辟融资渠道,搞好资金配套,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经验,吸收更多的日资。
第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在日本考察中感觉到,日本企业界把中国看成是下个世纪上最大的市场,一些日本跨国公司已把对我国经济控制列入其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如何进一步扩大占有中国市场计划。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日资对华投资规模将会逐年扩大,加之日资控股公司的不断增多,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今后将面对实力更为强大的日本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要切实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
第四,要利用日本金融改革所带来的简化交易手续、降低资本市场交易成本的机会,选择一些国有企业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筹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