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马铃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论文_袁玉霞,罗绍艳

普格县气象局 四川凉山 615300

摘要:本文采用“3S”技术,制作了“普格县马铃薯气候区划图集”,将普格县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普格县大部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而普格县周边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利,种植马铃薯风险较大,这些地区为不适宜区。

关键词:马铃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1 普格县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

1.1马铃薯生育期特征

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适宜温度为12~21℃,白天低于10℃或高于30℃生长不良。目前,普格县所种植马铃薯2月中旬进入芽条生长期,至9月下旬成熟收获。其生长发育期可以分为:①为2月中旬—3月中旬。芽条生长期的最适温度为12~18℃。②幼苗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幼芽发育最适温度是13~18℃,茎叶生长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7~21℃,最低温度为7℃。当日平均温度达到25~27℃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日平均温度达到29℃以上时,植株呼吸作用过盛,结薯延迟甚至匍匐茎伸出面变为地上茎。③块茎形成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其要求最适温度为18~22℃,地面温度为18~25℃。④块茎增长期:普格县块茎增长期为6月上旬—6月下旬,该时期最适温度为15~19℃,超过20℃,块茎生长渐慢,当温度达到30℃左右时块茎便停止生长。⑤淀粉积累期:普格县淀粉积累期为7月上旬—8月中旬,该时期最适降水量为200~260mm。⑥成熟收获期为8月下旬—9月下旬。

1.2 主要病害

1.2.1 早疫病

早疫病出现在马铃薯生长前期,主要为害叶片、地下块茎。叶片感病,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枯黄;块茎感病产生暗褐色凹陷形病斑,影响质量,雨水多、湿度大时易发此病。

1.2.2 晚疫病

晚疫病出现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茎和地下薯块,叶片感病,在叶尖和叶缘上出现水渍状绿褐色斑点,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白色霉层。茎部感病,出现黑褐色条状长班。地下块茎发病,出现褐色大块病斑,薯肉褐色腐烂,并长出白色霉层。马铃薯晚疫病为害严重时,叶片萎蔫,下垂,卷曲,全株黑腐,全田焦枯。播种带菌种薯会导致不出芽,或出芽后迅速死芽。晚疫病在日暖夜冷高湿条件下迅速发病,快速传播。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严重。

1.2.3 病毒病

(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 萎蔫脱落。

(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1.2.4青枯病

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严重。

1.3 主要虫害

1.3.1 十八星瓢虫

瓢虫对马铃薯的危害较大,它们常常以叶肉和果实为食,受害马铃薯会的叶片干枯、变褐;果实被啃常常破裂,粗糙味苦,不能食用。瓢虫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80%敌敌畏乳油各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几种方式进行喷杀,每10天喷1次。

1.3.2 蛴螬

蛴螬是一种地下害虫,吸食刚播种的种子和幼苗,危害马铃薯的生长。蛴螬可采用物理防止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如不施未腐熟肥料、采用黑光灯诱杀等;化学防治主要是用50%辛硫磷、水和种子的比例为1:50:600,拌种后晾干播种,可以杀死幼虫;或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加细土15~20千克,制成药土撒在播种沟里来进行防治。

2 气候适应性区划

2.1 区划原则

我县马铃薯气候区划的原则是:①当前我县马铃薯生产主要问题是种植布局的区域性,马铃薯气候区划要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效益提供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②马铃薯气候区划要能反映我县马铃薯生产与气候的关系;③马铃薯品种很多,我县马铃薯气候区划主要考虑大中型品种(凉薯14号、青薯9号);④根据名优特新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特点,我县马铃薯气候区划充分考虑了影响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

2.2 区划指标

根据上述分析和区划原则,并综合参考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全生育期降水量、芽条生长期平均气温、块茎形成期地面平均温度和淀粉积累期降水量四个气候要素作为区划因子(表1)。

表1 普格县马铃薯气候区划指标

2.3 分区评述

本区划以普格及相邻气象站1981-2015年气象资料为基本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建立各指标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型,再利用地理信息分析技术,制作全生育期降水量、芽条生长期平均气温、块茎形成期地面平均温度和淀粉积累期降水量。

普格县马铃薯全生育期降水量为882-1067mm,境内均属适宜区或次适宜区;芽条生长期平均气温为0-16℃,境内周边部分地区属不适宜区,其他均属适宜区或次适宜区;块茎形成期地面平均温度为11-28℃,境内周边部分地区属不适宜区,其他均属适宜区或次适宜区;淀粉积累期降水量为207-278mm,境内均属适宜区或次适宜区。

再利用1:5万地理信息资料将各指标要素按80*80*3米分辨率展开,再利用地理信息分析技术,制作马铃薯多层次平面区划图(图略)。

由区划图(图略)可以看出,普格县大部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这些地区主要得利于海拔高度适中,热力条件好,水源充足能保证马铃薯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用水需求。而普格县周边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利,种植马铃薯风险较大,因此这些地区为不适宜区。

3 结语

马铃薯种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相同的自然生态区,甚至相邻地块,由于人为栽培措施的不同,也会造成马铃薯品质的差异,甚至超过地区环境生态条件的差异,因此对普格县马铃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结果不能机械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炯湘,吴俊铭;贵州秋马铃薯的气候优势及科技保障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0.(8).3-15.

[2]孙文堂,苗春生,沈建国,白美兰;基于GIS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及风险区划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5).

作者简介:袁玉霞(1971-)女,汉族,四川冕宁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预报气象服务工作。

论文作者:袁玉霞,罗绍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普格县马铃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论文_袁玉霞,罗绍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