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人怎样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刘庄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体主义价值观怎样才能、或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被人们所接受,使人们自觉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集体主义道德从“应然”到“实存”的跨越是否可能,其实践根据和条件是什么?河南刘庄人以自己成功的实践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发展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能否成为我国农民行为的准则,关键在于能否发展生产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贫穷面貌,使劳动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刘庄党委书记史来贺抓住了这一根本问题。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在短期内贫穷可以,长期不行。社会主义要通过发挥自身的优越性,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他们祖祖辈辈的梦想。这样,集体才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培养起来。因此,几十年来,刘庄人顶住各种压力,排除来自“左”的干扰和右的影响,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不放,把一个“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佃户村,建设成了一个富裕文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人打心眼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他们说:“不管在啥时候,啥情况下,你就是用18头牛拉,也甭想让我们离开集体一步,离开社会主义一步!”
刘庄人发展生产力和集体经济,也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史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农民分得了土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耕作。有人就说:“这下可好了,今后只要好好干,不愁没钱花,不愁没吃喝。”可是,小农经济犹如孤枝独苗,抗不住狂风寒霜。由于天灾人祸及诸种原因,不久借债放帐,买卖土地房产等两极分化现象在刘庄出现了,一些在旧社会饱受煎熬的老农又担心了:解放后的刘庄会不会再变成过去的刘庄?
走集体化的发展道路,是刘庄人的最初选择。50年代初,史来贺就在刘庄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后发展为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刘庄高级社,就在这年,刘庄集体经济经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巨大的困难,人们的思想乱了,有人对集体化发生了动摇,有些人则打点行装,准备外出谋生。怎么办?史来贺组织村党支部多次开会,最后提出依靠集体力量,进行生产自救,这年由于生产自救搞得好,刘庄人没有一个外出自谋出路,在生活上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刘庄人不会忘记,1942年遭受同样的自然灾害,全村有76户出外逃荒,37户卖儿卖女,72人活活饿死,仅史来贺一家,就活活饿死了3口。党支部运用刘庄人自己的经历,向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大家认识到一个真理:集体能抗灾,合作能丰收。这场生产自救,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刘庄人真正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干部决心把心操在集体上,社员也决心把自己的命运拴在集体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意味着中国农村的一场深刻的全面改革已经开始。在新形势下,刘庄的集体经济怎么变,这又是摆在刘庄人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史来贺和刘庄人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多次组织村党支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文件,理解中央因地制宜,实行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精神,分析刘庄的实际。他们一致认为,一要坚持改革,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二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具体条件出发,保证集体财产、公共设施的不断增加和充分利用,走共同富裕之路。当时的刘庄已经突破了单一农业的格局,具有农、林、牧、工、副、商全面发展的基础,全村2/3以上的劳力已转换到第二三产业上来;集体有一定的科技力量和进行大面积科学种田的经验,高产稳产有保证;公共积累多,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群众从集体分配中得到的收入逐年增加,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群众对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前景充满了信心。
从刘庄的村情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刘庄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优势,革除了生产上某些方面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同时吸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成立了刘庄“农工商联合社”。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有利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加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进程;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再生产,办好公益事业;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有合理差别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发展了自1956年以来确立的以村为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避免了农村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所带来的损失。
今天,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刘庄人以自己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以20多年来在商品经济中自我拼搏的经验和竞争能力,以科技为龙头等优势,使刘庄生产发展更显得生机勃勃,前景辉煌。
刘庄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把人们捆在一起共同受穷;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集体经济作保证,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悖的。因此,农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既要求集体经济作根本保障,又必然要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普遍贫穷或贫富两极分化,都不可能培养起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这是刘庄人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最重要的根据。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集体成员树立集体观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本身就包含着集体要成为满足个人正当利益、代表每个人实际利益的共同体。基于这种利益关系结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和目的,就是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集体内部建立合理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刘庄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干部的管理水平,以自主自愿为前提,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自50年代初期史来贺带头成立的第一个常年互助组,到今天的“农工商联合社”,从“三包一奖四固定”的管理制度,到今天的承包责任制,刘庄人走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
顶住“小社并大社”的共产风,保持生产组织的适当规模,重视管理体制的科学化。50年代初期,刚解放的刘庄农民实现了几十年的梦想,分得土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可由于土地分散,抗灾能力弱,各户之间劳力和农具占有不平等等条件的制约,生产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为了解决部分农民生产中的困难,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史来贺于1951年4月组成了刘庄村第一个常年互助组。但在发展中,刘庄人感到互助组规模小,人数少,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大的灾害,更难改变刘庄“十年九旱,旱旱一大片,涝涝一条线”的恶劣生产条件。后来在史来贺的领导下,刘庄办起了三个初级社。以土地、牲畜入股分红、按劳分配为特点统一经营的初级社,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和利益,一般40户左右规模也基本适合当时农村干部的管理水平。1954年秋后,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有些地方为追求高速度,违背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强迫农民入社,其结果是严重损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史来贺冷静分析刘庄的实际,不赞成把刘庄所在的8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高级社。因为,这8个自然村之间不仅历史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而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合并之后必然穷村“共”富村的产,还会造成干部瞎指挥,影响群众的积极性。从刘庄的初级社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当时生产得到了发展,社员生活有所改善,但也存在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劳动中还存在着“大呼隆”、“一窝蜂”的现象,初级社的优越性还未发挥出来,因此,还需全力巩固。他提出“大集体是社会主义,小集体就不是社会主义吗?”刘庄人坚持一村一个高级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从此,刘庄便拉开了与周围村经济发展的差距。
实事求是,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合村情、顺民意的生产管理体制——富有刘庄特色的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的浪潮首先在农村掀起。当时,多数农村把土地承包给一家一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庄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一时众说纷纭。实行联产到户吗?生产门类多,难制定定额。实行专业户吗?刘庄的家大业大,一家一户谁也拿不起来。实行“双包”吗?社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而且机械化、水利化的程度较高,只有若干管理环节才用得上手工。刘庄人全面理解、认真把握中央精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立了刘庄“农工商联合社”,这无疑是管理体制上的一个新突破。
刘庄“农工商联合社”,下分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7个专业,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承包责任制。
“综合经营”,就是在农工商联合这一经济实体内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支配人力、物力、财力,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对各业实行系统管理。“专业生产”,就是按专业和各部门的特点,在产值、用工、利润、开支等方面订出承包指标,建立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一是承包到厂,二是承包到组,三是承包到户,四是承包到人。“分工协作”,指在各业分工、人员基本固定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在本社内相互调剂、相互协作,做到定而不死,活而不乱。“奖罚联产”,指各专业按合同规定,超额完成任务者,到年终拿出超额部分的30%进行奖励;完不成任务者,则按完成任务部分的20%进行处罚。这种责任制形式,从管理原则上看,是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从管理方式和内容上看,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协作与竞争、全局与个人、贡献与所得等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难题,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可以说,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种具体实践,也十分有利于人们自觉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刘庄“农工商联合社”,既是一个经济实体,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既有个人活动和行为的原则、规范,又能给人以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压抑个性自由和发展的“群体本位主义”,也超越了个人第一,为所欲为的狭隘的“利己主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客观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从根本上消灭了虚构集体存在的社会条件,但是,如果不去着力建立适合人的力量展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真实的集体就难以建立起来。这是刘庄人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又一个重要实践根据。
干部劳动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发挥人格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需要通过人格导向来实现。在农村,则主要体现为村干部的人格导向。
史来贺常讲,书记的素质如何,工作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委每个成员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好的书记,才能带出一个好的班子;有一个好班子,才能带出一个好的党员队伍;有了好的党员队伍,才能带领群众一道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自1952年任支部书记到今日的党委书记,几十年来,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并要求自己做到“三带头”:劳动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
在刘庄,没有一个干部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他们看来,“只有身不离劳动,才能心不离群众”。从1957年起,刘庄干部就取消了工分补助,人人凭出勤记工,靠劳动吃饭。干部开会一般都放在晚上,或者是放在雨天和休息时间,不记工分。当年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的心愿和嘱托:“千亩棉花平均亩产百斤以上,你们带了个头,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先进更先进,高产再高产,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给全国树立个榜样”,史来贺从北京开会一回到刘庄,就卷起铺盖卷,一头扎进棉花地中,搞起田间科研实验室。在这小小实验室里,他一住就是8年,对棉花的品种、密植、病虫害、浇水施肥管理,日夜进行观察试验,总结出了一套管理经验,使棉花产量年年有新的突破。史来贺的好作风带动了村干部一班人,参加集体劳动蔚然成风。他们各有各的劳动岗位,各有各的技术专长,1979年,大小队干部85人全部被评为劳动模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发展给干部提出了新的任务。史来贺对劳动的看法是,过去单一农业生产时,干部不参加劳动,就无法领导农业生产,现在乡镇工业发展了,干部花在企业管理上的脑力劳动时间增多了,但也要挤出时间,跟班劳动,一是可以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可以密切干群关系,他从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中体会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特别是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在史来贺和村干部的影响下,刘庄人把劳动好坏、贡献多少当作评判人价值大小的标准,全村上下形成了爱集体、爱劳动的良好风尚。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刘庄的经济建设,而且也培育了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带头吃亏,带头奉献,也是刘庄干部的信条,体现出他们崇高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境界。史来贺对“吃亏”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自己吃点亏,能把集体的事情搞好,让群众都富了,那么个人也就乐在其中了。他当干部,前13年一直是按群众的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给他的补贴工分,他一个不要;支委会让他拿全村最高分,他坚决不干。1965年以后,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就把工资全部交给队里,按劳动力平均水平参加集体分配。近几年,刘庄人均分配水平远远超过他的工资收入,他又只拿自己的工资。村里的十几种福利,连公办教师和离退休回到刘庄上的干部,人人有份,可史来贺一样也不要。近十几年来,少数党员干部被糖衣炮弹所击中,严重地玷污了党的形象,污染了社会风气,在这场反腐蚀的特殊战斗中,史来贺仍是胜利者。有一年,某县糖烟酒公司请史来贺出任该公司的名誉经理,不要刘庄出钱和人,并许愿给他以优厚待遇,还送来大半汽车名酒、好烟、鲜肉、鲜蛋等。史来贺谢绝请求,并派人把东西原封不动地送回。
史来贺不仅事事、处处率先垂范,而且对其他党委成员也严格要求,并制定了行为规范:(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2)一个心眼为集体,为群众公而忘私,吃苦在前;(3)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甘为人民公仆;(4)清政廉洁,一尘不染,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刘庄村干部在实践中正是这样做的。刘庄党委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党组织一班人的人格力量的影响和带动。这就要坚持党性,端正党风,把自己的思想作风的根子扎到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扎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扎到搞好自身建设上。刘庄村党委正是这样一个党性强、作风正的战斗保垒。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劳动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这就是刘庄干部的“公仆”精神。这种精神以特有的人格力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刘庄公仆,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刘庄人。
坚持长期的思想教育,有一套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刘庄党委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使多年形成的一套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日臻完善,为刘庄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条件。
第一,灌输的方法。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要不要讲灌输的方法?史来贺在有人借反对过去有的地方采取简单办法教育农民的做法,来否定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时,坚定地认为,简单化的办法不可取,但是不讲灌输不行。人的思想不会空白,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别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这种认识完全符合中国农民的思想实际。
为此,几十年来,刘庄群众和党员干部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学习制度。每月召开一至两次群众大会,对干部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国情、村情教育,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每月上一次党课,加强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路线教育。并针对不同时期党员的思想表现以及形势、任务,确定党课的内容。有一个时期,一些人听信“资本主义好”、“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的流言,劳动纪律松弛。党委就让出访过日本的党委委员史世兰给党员和青年讲课作报告,又请一位出访过美国的领导干部给党员、青年讲资本主义社会见闻。各厂每月召开三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解决思想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多少年来,刘庄党委把干部和群众的学习放到党委的重要日程上,做到思想上有位置,日程上有安排,组织上有保证。
第二,对比的方法。农民最讲实际,最信服的也是实际。村党委结合农民的亲身经历,采取“五对比”的方法,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一是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教育农民不忘过去苦,珍惜今日甜,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二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引导农民真正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把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和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进行对比,教育农民认识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四是拿国家、集体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和个人对国家、集体的贡献对比,教育农民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五是以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先烈的艰苦环境比,教育农民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三,党员联系户制度。刘庄党委有健全的民主生活制度、学习制度、谈心制度、选举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对党外群众,党员干部与群众建立了联系户制度,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村党委、村委会和农工商联合社的干部对全村农户实行分户包干,全村87名共产党员,各人联系2至3户。其任务有三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家庭实际问题;听取群众对党总支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逢年过节,党员要到被联户家中看望,各企业和经营单位都设置了政工厂长和政工干部,全村共设置政工厂长和政工干部24人,还配备了学习辅导员、读报员。这样,党委联党支部,党支部联党员,党员联农户,从工厂到车间,从村委会到每个家庭,一层抓一层,做到党员人人有任务,群众户户有人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落。
第四,家庭教育、管理制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农村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中,家庭有社会难以取代的职能。刘庄村党委在1957年,曾对刘庄家庭问题进行过认真的专题调查并达成共识:应该发挥家庭在解决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封建迷信和其它思想问题方面的作用,把家庭建设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时至今日,刘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同步发展,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家庭的教育与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是农村思想工作的一个难点。修盖庙宇、塑修神像、烧香 拜佛、祈神降福、相面测字、卜问吉凶等,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干扰着人们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秩序。而在刘庄,人们信共产党,信社会主义,信集体的力量,不信鬼神。前几年,当外村的亲戚来刘庄宣扬迷信思想时,刘庄党委决定在全村各个家庭开展反对封建迷信的活动。刘庄群众运用对比的方法,用自己的切实实践,自己教育自己。很多群众说:在旧社会,咱刘庄人家家信神,祖祖辈辈搞迷信,结果是一代更比一代穷,一家更比一家苦。1942年闹灾荒,旱灾加蝗虫。当时刘庄有土地庙、奶奶庙,村里人不吃不喝也要买纸买香到庙里去烧,头都磕出血来了,结果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蝗虫把地里的庄稼吃光。仅一年多时间,刘庄就饿死72人,卖掉37人,其中5家绝户。解放后,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了天灾人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讨论,群众心明眼亮,认准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科学创业的道路,也进一步发扬了刘庄的新风俗。
在刘庄,家庭还是进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的场所。1981年,刘庄一位年轻人看着外村的地都分了,他想凭着自己的技术分出去单独干。他爱人知道后,教育他说:“你的本事哪来的?还不是集体为你们免费送出去上学学来的。老史几十年来,领着村上人没白没夜地干,图的啥?不就是让全村人过好日子吗?要想个人富,20个你也比不上老史一个。”这位年轻人思想通了,后悔不该有这个想法。在刘庄,家家户户想集体,爱集体,凡有损于集体发展的,侵占集体小便宜的,与集体离心离德的行为和想法,一般都可以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负担,而且教育效果很好。
随着刘庄民主管理家庭制度的不断完善,刘庄家庭这块教育人的阵地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