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天煤矿疏干排水方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杨卓,程丽[1](2021)在《短路径“疏干-回灌”水循环数值模拟及回灌研究》文中认为为保持露天煤矿区域地下水系统平衡,避免由疏干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及不良环境影响产生,缓解露天煤矿疏干和排水之间的矛盾,尝试在降落漏斗范围内同层回灌露天煤矿疏干水。在保障采矿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短路径"疏干-回灌"地下水循环,实现疏干水零排放。以水均衡为理论基础,依据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理论,以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FE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构建疏干-回灌协同开采地质模型,对露天煤矿疏干和回灌同时运行条件下的地下水流进行模拟。分析疏干井和回灌井的井数、井距、流量与疏干效果的关系。对比分析降水孔疏干法和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法的疏干效果,验证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法。通过数学模型得出回灌完全补给疏干时,形成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给出疏干与回灌同步、疏干流量稳定、回灌量尽量接近疏干量、回灌井与疏干井距离短4个关键问题。模拟计算出形成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的回灌井布设数量与疏干井为1∶1;回灌井距降水中心的最优距离段是2 000~3 000 m,并且距离越大疏干流量降幅越大,距离越短达到最大回灌流量的时间越短。突破地下水同层回灌以疏干降落漏斗为界限的限制条件,定义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提出临时利用含水空间和水在含水层中循环的时间,换取采煤工作区安全开采的疏干思路,得出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理论。研究以露天煤矿地下水实现疏干目标为前提,模拟短路径"疏干-回灌"水循环疏干过程。得出单环型等距布设回灌井时,回灌与疏干井数相等;循环较好的回灌井与降水中心距离段;通过分析疏干流量、回灌流量、回灌井距离降水中心距离和疏干时间之间的关系,推算出距离降水中心最近的回灌井布设距离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该方法用于露天煤矿疏干排水的应用步骤。结合某矿疏干实例,在达到与降水孔疏干法相同的疏干效果时,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还具有保持疏干系统流量稳定、使疏干设备高效能稳定效率工作等优势,并可通过调整回灌井布设位置和调节回灌井井内水位,控制区域降落漏斗的范围和形态。通过实例模拟计算对比2种疏干方法,短路径"疏干-回灌"水循环使疏干井日出水量稳定在最大出水能力的82.5%以上,降低了疏干水外排量33%~98%。
董书宁,王海,黄选明,王皓,曹海东,王晓东,张雁,苗贺朝[2](2021)在《基于保障生态地下水位的露天煤矿主动保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露天煤矿大多分布在西部生态脆弱区,主要采用疏干排水方式控制地下水,导致矿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度减少,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为解决露天煤矿开采造成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下防渗帷幕截流矿区周边地下水的思路和方案,历经近30年的科研攻关,形成了以防渗膜与防渗材料复合防渗技术、低强度抗渗混凝土地连墙截水技术和超高压角域射流注浆帷幕截水技术为核心的露天煤矿保障生态地下水位主动保水技术,在扎尼河露天煤矿示范应用并取得成功。研究结果表明:露天煤矿生态地下水位主动保水技术经济、高效、环保,自开展生态地下水位主动保护技术以来,露天煤矿疏排水量逐渐减少,减少率75%以上,露天煤矿周边地下水位稳步抬升,目前已恢复至煤矿开采前的原始水位,并且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由较少植被过渡到适中植被。基于保障生态地下水位的露天煤矿主动保水技术可进一步应用到井工煤矿、非煤矿山等场景,保障生态地下水位,实现减损、保水、绿色开采。
邵亚琴[3](2020)在《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在满足我国能源战略需求的同时,给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众多生态问题,如土地损毁、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等,生态扰动表现方式和演变机制各不相同,累积效应显着,严重影响区域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作用的发挥,实现煤电基地生态环境实时监测和合理评价,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补偿监管提供依据,能够有效促进煤电基地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1109),针对我国绿色开发能源战略的需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紧扣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的特点,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电基地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时空状况进行了扰动规律分析与监测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戴明环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煤电基地CE-PDST生态环境系统循环驱动机制。研究归纳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分析了煤电基地煤矿、火电厂及煤炭城市三大扰动源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演变趋势,分阶段讨论了煤电基地时空发展的特点,揭示了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周期性发展规律。针对煤电基地生命周期各阶段扰动源发展状态及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特征,构建了煤电基地CE-PDST生态系统循环驱动机制,分别从扰动源子循环和生态环境单元子循环两个角度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分析。(2)搭建多源异构数据“获取-处理-融合-分析”技术框架和体系。基于空间信息技术获取的空间数据及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等,提出了基于邻域信息约束的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后处理方法、多源多尺度DEM融合方法和“暗像元法”与“深蓝算法”相结合的气溶胶厚度反演等方法,通过影像参数反演、数据融合、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挖掘与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分析草原区煤电基地内土地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参数的扰动规律和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3)实现煤电基地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土壤侵蚀和大气环境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及扰动源识别。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煤电开发驱动指数进行煤电开发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驱动力分析;综合运用GIS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演变和局部效应进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检测;针对煤电基地土壤侵蚀的特点,建立土壤侵蚀风-水复合模型sA并实现总模数的估算,利用经验模型验证了其适用性;通过遥感反演获取了研究区域内SO2、NO2的柱状浓度和气溶胶厚度AOD,并利用地面观测站数据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煤电基地开发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均以露天矿区、电厂区及锡林浩特市城区为扰动热点,随着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扰动程度逐渐加强。(4)在典型扰动源-露天矿尺度下进行生态环境扰动规律及生态修复效益分析。根据露天矿土地单元扰动机理,归纳了7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式,建立了扰动重心加权模型,通过不同阶段加权重心的转移距离和转移方向,验证了CE-PDST驱动规律。针对露天矿首采区已经形成的四种扰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式,研究其在转移过程中植被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建立排土场NDVI与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人为修复因子之间的驱动关系,提出了提高排土场土地复垦效益的有效建议。利用多孔监测井的多期监测数据分析了胜利一号露天矿开采过程中潜水位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趋势分析确定了露天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半径和静水位,为确定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的居民搬迁范围和研究基于影响半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对地表植被变化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依据。(5)通过生态效益响应因子识别,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2015》,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MEICE),从煤电基地尺度、功能区单元和最适宜格网单元等多时空尺度,综合评价和分析了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探寻区域生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2005-2015年,煤电基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恶化趋势明显,形成以露天矿区及电厂区、市区和居民点中心的阶梯状缓冲区,印证了露天矿开采及电厂开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扰动的累积效应;2010-2015年,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电厂控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省道S307沿线绿化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生态修复与监管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针对本文探索的胜利煤电基地生态扰动规律及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基于GMR模型对研究区域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提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弹性调控与生态环境修复管理对策,搭建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监测-评价-管理”三位一体的多源动态监测平台基本架构,并提出了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修复CE-PDST-“5W+2H+E”循环管理模式,为煤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论文有图91幅,表65个,参考文献221篇。
姜忠华[4](2020)在《印尼穆印露天煤矿采场疏排方案》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来源于伯尼穆河的水对印尼穆印露天煤矿生产的影响,通过研究伯尼穆河的范围、流量等相关信息与矿山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抽排采掘场坑底积水、主河道泵送方案和伯尼穆河分流的综合疏排治理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伯尼穆河对矿山生产的影响,从而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
黄选明,张雁,李文嵩,田增林[5](2020)在《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特征与防治水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露天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两大方式之一。与地下开采煤矿类似,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同样面临防治水问题,由于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类型相对单一,国内学者鲜有对露天煤矿的水害特征和防治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为出发点,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充水强度3方面分析露天煤矿水害特征,得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主要充水水源;人为开挖形成的直通式通道、强渗透含水层或透水层、垂向导水钻孔、滑坡形成的地表裂缝等是主要充水通道;季节性变化明显、疏排水周期长、排水量大是露天煤矿疏排水主要水害特征的结论。归纳目前我国露天煤矿常用的7种防治水技术,提出露天煤矿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面至点的立体防治水技术体系。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保角度出发,为实现露天煤矿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切断补给通道、减小矿坑疏排水量为目的的帷幕截流技术是今后露天煤矿防治水的主要技术方法。
李广贺[6](2020)在《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露天开采强化内排具有减少外排占地面积,降低剥离运距,提高设备作业效率等突出优势,也是治理煤自燃、扬尘与控制边坡稳定的最佳措施。留设支挡煤柱是提高软弱基底内排土场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必然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传统的煤柱支挡效应研究仅考虑支挡煤柱与基底间抗剪力,应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支挡煤柱形态进行优化,忽略了支挡煤柱在端帮两侧的抗剪力,易造成支挡煤柱形态参数过大,资源损失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支挡煤柱力学效应,提出煤柱三维支挡效应下的内排土场稳定性分析方法,解决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形态参数设计难题,对实现露天矿安全、经济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分析支挡煤柱失稳机理与载荷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推导了水平基底、顺倾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的数学表达式,实现了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定量表征;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二维等效方法,建立了煤柱支挡效应下的内排土场稳定性二维计算方法,将空间力学问题转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求解;以胜利东二露天煤矿为工程实例,揭示了煤柱形态参数等因素与支挡效应及内排土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形成了规律性认识,优化设计了该矿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形态参数,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煤柱三维支挡效应实质是一剪切反力,表现为侧界面与底界面黏聚力和内摩擦阻力的合力;等效黏聚力dc、等效内摩擦系数tandφ与煤柱走向长度d均呈反比例函数关系,与煤柱高度h均呈正相关一次函数关系,与煤柱顶宽b、外底角β、内底角?均呈正相关幂函数关系,与基底倾角α分别呈一次、二次函数关系,后者与内排土场边坡角βp、纵截距hp分别呈正相关一次函数、幂函数关系;内排土场稳定性系数Fs与煤柱顶宽b、高度h呈正相关一次函数关系,与走向长度d、排弃高度增量?H呈负相关指数函数关系,与边坡角βp、基底倾角α呈负相关一次函数关系,与宽高比D/H呈正相关指数函数关系,与外底角β呈负相关二次函数关系,与内底角?呈绝对值函数关系;胜利东二露天煤矿内排土场支挡煤柱的顶宽最佳标高为+824水平,最佳尺寸为顶宽b=15m、高度h=36.7m;数值模拟法获得的支挡煤柱失稳机理及内排土场稳定性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论文有图52幅,表14个,参考文献135篇。
赵亮,祁利民,闫立峰[7](2020)在《反循环疏干浅井在轮斗连续系统效率提升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连续系统受地表潜水影响无法达到理论工作效率的问题,在轮斗工作面推进方向地表建立反循环疏干井进行超前疏干、截流地表浅层含水以提高轮斗工作效率,并基于历年产量和清淤量情况分析了疏干井对轮斗连续系统作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李巧玲,夏冬[8](2020)在《白砺滩露天煤矿东帮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边坡角优化》文中认为在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疏干排水和放缓边坡是提高顺层边坡安全系数的两种基本措施,边坡角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安全与经济效益。以白砺滩露天煤矿东帮顺层边坡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最终边坡角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天然水位状态下,1,2,3,4剖面边坡的边坡角分别为36°、31°、36°和34°,疏干排水后,1,2,3,4剖面边坡的边坡角分别为36°、32°、37°和36°;以安全系数1.15为安全标准,在疏干排水工程配套到位的情况下,1,2,3,4剖面边坡的边坡角分别为36°、33°~34°、37°和38°。研究结果为白砺滩露天煤矿最终边坡角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康庆微[9](2019)在《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煤矿疏干排水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煤矿采剥工程位置的推进,采场出现涌水现象,面临疏干排水的问题。为了减少采场涌水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结合该露天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及采场充水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首采区疏干排水设计进行了深化研究与优化。确保露天开采正常进行前提下,减少地下水对内排土场及采掘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李靖[10](2019)在《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和控制露天煤矿事故的有效途径,为完善并落实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的加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亟需加强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技术研究和露天煤矿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工作。为此,论文分析研究了什么是露天煤矿的隐患,露天煤矿隐患是如何排查治理的,并对一级标准化达标的露天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梳理了露天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参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考核验收并获取了现场相关数据,对露天煤矿的隐患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隐患状况的因素分为了5大类;进而对达到一级标准化的露天煤矿细化了隐患评级,发现了露天煤矿的隐患状况与其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关密切,为相关部门对露天煤矿企业的动态考核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论文研究了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的三种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预测模型有较高的精确度,能够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文章最后在需求分析、系统分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Asp.Net平台,利用C#语言研发了适用于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露天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的整个流程,同时能够提前对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预测预警,进而对露天煤矿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通过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初步应用表明系统可有效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露天煤矿疏干排水方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露天煤矿疏干排水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短路径“疏干-回灌”水循环数值模拟及回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理论 |
1.1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概念 |
1.2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数学模型 |
1.3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理论关键问题 |
(1)疏干与回灌同步。 |
(2)疏干流量稳定。 |
(3)回灌量尽量接近疏干量。 |
(4)回灌井与疏干井距离短。 |
2 疏干-回灌协同开采水文地质模型 |
2.1 回灌井数量与疏干效果的关系 |
2.2 回灌井距降水中心的距离(L)与疏干效果的关系 |
2.3 疏干流量、回灌流量、L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 |
3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验证 |
3.1 模型概述及疏干要求 |
3.1.1 模型概述 |
3.1.2 FEFLOW地下水数值模型 |
3.1.3 模型的识别验证 |
3.1.4 疏干要求 |
3.2 降水孔疏干法数值模拟 |
3.3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法数值模拟 |
3.4 短路径地下水循环疏干的应用方法 |
(1)确定疏干参数。 |
(2)计算Q1,Q2。 |
(3)确定距离L。 |
4 结 论 |
(2)基于保障生态地下水位的露天煤矿主动保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露天煤矿发展现状 |
1.1 我国露天煤矿生产现状 |
1.2 露天煤矿地下水控制技术现状 |
2 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和植被影响 |
2.1 露天开采对地下水位影响 |
2.2 露天开采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
3 露天煤矿生态地下水位保障技术 |
3.1 防渗膜与防渗材料复合防渗技术 |
3.2 低强度抗渗混凝土地连墙截水技术 |
3.3 超高压角域射流注浆帷幕截水技术 |
4 生态地下水位主动保护效果 |
5 结论 |
(3)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Issues) |
1.2 研究的科学意义与项目依托(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Project Support) |
1.3 研究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Research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
1.5 研究区域(Study Area) |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Research Ideas and Technical Routes) |
2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演化机理 |
2.1 相关术语(Relative Terms) |
2.2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扰动源时空演变(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environment Disturbance Sources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
2.3 基于戴明环与生命周期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系统演化PDST循环驱动机制(PDST Cyclic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Based on PDCA and Life Cycle) |
2.4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系统SA-PDST驱动模型(The SA-PDST Driving Model of Eco-environment System of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
2.5 煤电基地开发扰动下的草原区生态环境变化(Prairie Eco-environment Changes Disturbed by Development in Coal-Electricity Base) |
2.6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3 多源异构数据的获取、处理及融合 |
3.1 多源异构数据的类型(Types of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
3.2 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平台(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
3.3 多源异构数据处理(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Processing) |
3.4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Fusion) |
3.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4 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环境要素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及扰动源识别 |
4.1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格局分析(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Land Use Types) |
4.2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检测(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Dete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
4.3 草原区煤电基地土壤风-水复合侵蚀估算(Soil Water-Wind Compound Erosion Estimation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
4.4 煤电基地大气数据监测与分析(Atmospheric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n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5 煤矿尺度生态环境扰动规律研究及修复效益分析 |
5.1 胜利一号露天矿土地单元转移模式(Land Unit Transfer Mode of Shengli No.1 Open-pit Mine) |
5.2 露天矿首采区扰动土地类型转移(Disturbed Land Types Transfer in the First Mining of Open-pit Mine) |
5.3 NDVI扰动规律及排土场复垦效益分析(Analysis of NDVI Disturbance Law and Reclamation Benefit of Dump) |
5.4 潜水位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生态的扰动分析(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Phreatic Water Level and Disturbance Analysis of Surface Ecology) |
5.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6 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6.1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Eco-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6.2 多时空尺度生态评价单元的划分(Division of Multipl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Ecological Evaluation Unit) |
6.3 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流程(Evaluation Criterion,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nical Process) |
6.4 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co-environment of Shengli Coal-electricity Base) |
6.5 基于GWR模型的胜利煤电基地生态演变情景模拟(Ecological Evolution Scenario Simulation of Shengli Coal-electricity Base based on GWR Model) |
6.6 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弹性调控与生态环境修复管理对策(Elastic Regul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rairie Coal-electricity Base Development) |
6.7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
7.2 主要创新点(Main Innovations) |
7.3 研究展望(Prospects)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锡林郭勒盟植被代码表 |
附录2 胜利煤电基地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表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印尼穆印露天煤矿采场疏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天矿工程概况 |
1.1 露天矿基本情况 |
1.2 露天矿水文地质条件 |
1.2.1 地下水 |
1.2.2 矿区构造及伯尼穆河影响 |
2 疏排水方案 |
2.1 采掘场坑底积水排水 |
2.2 主河道泵送方案 |
2.3 伯尼穆河分流 |
3 结语 |
(5)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特征与防治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露天煤矿分布范围 |
2 露天煤矿水害特征 |
2.1 充水水源 |
2.2 充水通道 |
2.3 充水强度 |
3 露天煤矿防治水技术 |
3.1 钻孔疏排水 |
3.2 专用疏水巷/排水沟 |
3.3 地面截水沟 |
3.4 基坑降水法 |
3.5 辐射井疏干法 |
3.6 虹吸排水 |
3.7 帷幕截流 |
3.8 立体防治水技术体系 |
4 结论 |
(6)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的定量表征 |
2.1 支挡煤柱失稳机理及破坏位置分析 |
2.2 端帮对支挡煤柱应力分布的影响 |
2.3 水平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三维力学效应 |
2.4 顺倾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三维力学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二维等效方法 |
3.1 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二维等效原则 |
3.2 水平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三维力学效应的二维等效方法 |
3.3 顺倾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三维力学效应的二维等效方法 |
3.4 煤柱支挡效应下内排土场稳定性二维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的工程应用 |
4.1 工程背景 |
4.2 煤柱支挡效应及内排土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3 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形态参数优化 |
4.4 支挡煤柱失稳机理与内排土场稳定性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反循环疏干浅井在轮斗连续系统效率提升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反循环疏干井布设方案及施工工艺 |
1.1 疏干井布设方案 |
1.2 疏干井施工工艺系统 |
2 疏干井效果评价 |
2.1 疏干井抽水试验数据分析 |
2.2 轮斗工作效率分析 |
3 结论 |
(8)白砺滩露天煤矿东帮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边坡角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
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边坡角优化 |
3.1 典型剖面边坡稳定性分析 |
3.2 最终边坡角优化设计 |
4 结论 |
(9)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煤矿疏干排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掘场充水因素分析 |
1.1 充水水源 |
1.2 充水通道 |
1.3 地下水涌水量计算 |
2 疏干排水设计 |
2.1 平盘排水系统 |
2.1.1 北帮+515 m平盘排水 |
2.1.2 北帮东侧+515 m平盘截渗坝 |
2.1.3 东帮+485 m平盘排水 |
2.2 采掘场坑底排水系统 |
2.2.1 采掘场坑底排水系统布置 |
2.2.2 排水量计算 |
3 结语 |
(10)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理论研究 |
2.1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 |
2.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2.3 基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隐患分析研究 |
3.1 露天煤矿隐患因素的确定 |
3.2 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3.4 因子分析 |
3.5 聚类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模型研究 |
4.1 预测理论基础 |
4.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信息系统开发理论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3 系统分析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5 系统应用部署 |
5.6 系统应用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露天煤矿疏干排水方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路径“疏干-回灌”水循环数值模拟及回灌研究[J]. 李颖,杨卓,程丽. 煤炭学报, 2021(11)
- [2]基于保障生态地下水位的露天煤矿主动保水技术研究[J]. 董书宁,王海,黄选明,王皓,曹海东,王晓东,张雁,苗贺朝.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4)
- [3]基于多源动态监测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研究[D]. 邵亚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印尼穆印露天煤矿采场疏排方案[J]. 姜忠华. 露天采矿技术, 2020(05)
- [5]我国露天煤矿水害特征与防治水技术[J]. 黄选明,张雁,李文嵩,田增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4)
- [6]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研究[D]. 李广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7]反循环疏干浅井在轮斗连续系统效率提升方面的应用[J]. 赵亮,祁利民,闫立峰. 露天采矿技术, 2020(01)
- [8]白砺滩露天煤矿东帮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边坡角优化[J]. 李巧玲,夏冬. 采矿技术, 2020(01)
- [9]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煤矿疏干排水设计[J]. 康庆微. 露天采矿技术, 2019(06)
- [10]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靖.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