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支部文化解读_文化论文

十二支部文化解读_文化论文

十二地支的文化说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支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 131;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4)04-0066-05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远古先民们不再仅仅为了衣食而奔 波,而且把探究的目光投向了天地万物。他们上察天文,探究天体的运行及时序的变化 ,这种认识成果浓缩成了十个字,这就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构成的天干系统;下察地理,探究万物的繁衍生息,这种认识成果浓缩成了十二个 字,就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构成的地支系统。 我们知道,早在夏代,国王的名字就是由天干命名的,说明那个时候,先民对天体运行 、时序变化就有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因而毫无疑问,天干地支学说应该视为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源头。可是长期以来,学界仅把天干地支看成纪时的符号,很少有人探讨它与 天时、地物之间的关系;天干地支多被肢解为一个个孤零零的符号,很少有人把它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关照、思索,这样,天干地支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近于泯灭,天干地 支学说的巨大价值也在无形中被降低了。因此,揭示天干地支的本来面目就变得非常重 要和迫切。关于天干,作者将另文讨论,本文只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地支,走近先民, 探询他们对万物生成的认识,聆听他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子,甲骨文(注:受排版系统限制,本文未能标出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请参阅 《甲骨文合集》等著作。)中有两个字体,一个写作大头婴儿的形象,是婴儿、幼儿的 意思;另一个是鸟卵的象形,中间部分是主体,上下部分的点画既表现其光泽,又表现 其神圣、神秘的色彩。甲骨文中既有光泽又令先民感到神圣的东西,常在字的周围加上 一些表示光泽的点画。区区鸟卵,何神圣之有呢?原来这个鸟卵并不普通,它关系到殷 民族的一段创生神话。《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吕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二 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史记·殷本纪》:“殷契 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 生契。”虽然文字记载略有不同,但事迹还是清楚的,就是殷的始祖母简狄吞了神鸟玄 鸟遗下的卵,怀孕后生了商的始祖契。因而玄鸟之卵——子,就成了商部族的神圣之物 ,成了商部族崇拜的图腾,进而演变为商部族的姓。商部族长期统治中原大地,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商文化,商部族的姓——子,自然成了高贵身份的象征。由此我们不难索解 ,“子”何以到后来演变成了尊称。地支中的“子”只用后者,而不用前者,前者在地 支中表示“巳”。也就是说,地支字“子”是鸟卵的意思,与幼儿无关。那么,这个“ 子”在地支中有什么含义呢?《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许慎 用阴阳观点解释“子”,说得比较含混,不够确切。其实,地支的第一位取象于子,正 是先民对于万物初始状态的一种认识。《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天地 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晋书·天 文志》:“天形穹隆如鸡子,幂其际,周界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葛洪《浑天仪 注》:“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在先民的思维里,天地的初始状态如鸟卵一样,混 沌一团。不惟天地,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简狄吞卵的神话,说明在先民的意识里,人最 初孕育的胚胎也与鸟卵差不多。推而广之,万物的初始状态都像鸟卵一样,混沌不分。 地支的第一位,取象于子,其意正在于揭示万物的初始状态。此时的万物,虽然已具有 了生命的潜质,但处于孕育之中,尚未成形。地支由子开始,唱响了生命进行曲的第一 乐章——孕育期。

丑,甲骨文是手的象形。《说文》:“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 。”许慎认为丑象手之形,郭沫若则认为丑象爪形,[1](p.198)其实在人为手,在物为 爪,手与爪是一回事,浑言无别。丑取象于手,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它表示的含义 又是什么呢?许慎的解释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丑表示“万物动,用事”。这里许君正确 揭示了丑的象征意义。手是人体的器官,又是最常用的劳动工具。无论生活、工作总离 不开一双勤劳的手。因此用“手”表示动的意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注意这里的 动并不是劳作、运动,而是生命的萌动、脉动、律动。准此,地支的第二位取象于手, 意在揭示万物孕育期的第二个阶段——生命的萌动。

寅,金文像鸟的整体俯视形,鸟的头、身、翅、尾俱足,表明其身体已完全发育成形 。金文之形,郭沫若认为是燕子的象形,正确。但他却误认为是“矢形讹变为燕身,两 手讹变为燕翼”[1](p.200)。一些甲骨学者对于寅字中的“田”形百思不解,对照金文 ,当可释然。这个“田”形不过是将翅翼与身体合在一起了。寅,余母真部;身,书母 真部。二者韵部相同,声母亦近。余母上古音归匣母,为见系声母字;书母属照三章组 声母字。见系与照三语音多有关涉,具有渊源关系,已成学界共识。[2]因而身与寅具 有同源关系,只不过一个从鸟取象,一个从人取象。附带说一下黄与寅的关系。甲骨文 “黄”为鸟之主干,引申则泛指物,今豫东方言仍称东西为“黄子”、“黄黄”。黄, 匣母阳部;寅,余母真部。上古音余母归匣,二者应为一词之异文。黄由鸟之身体又引 申为包裹动物身体的皮,这个意义写作鞟(鞹),《说文》:“鞹,去毛皮也。”《 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指外皮,郭指外城,椁指外棺。鞟 ,溪母铎部,郭、椁见母铎部,见、溪、匣为邻纽,阳、铎可对转,三者与黄俱是同源 字。要之,寅为鸟全身之形,地支第三位取象于寅,意在揭示万物孕育期的第三个阶段 :生命在母体中已发育成形。

卯,甲骨文象一物中开之形。《说文》云:“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 之形。”这个卯字究竟从何取象,我们联系一下冥字,不难寻找到答案。冥,甲骨文取 象于女性分娩的情景。外象阴唇,中间的口为阴道口,下面的两只手表示接生婆正用力 分开阴道口,接生婴儿。唐兰先生释该字为“冥”,是。郭沫若先生释为“娩”,亦不 误。冥、娩本为一字之分化。其处幽深之子宫的黑暗义分化为“冥”,其生子免身义则 分化为“娩”。非唯“冥”、“娩”同源,“卯”亦正是分娩之义。卯的“开门之形” 正是取象于女性生殖器官之开启,故《说文》云:“卯为春门。”(《说文·酉部》)春 门者,生育之门。今“春心”、“春情”、“怀春”、“叫春”等词语犹隐含其信息。 故冥(娩)、卯应为一词之异文,其本义皆当为分娩。地支的第四位卯字,取象于女性的 分娩,意谓发育成熟的婴儿即将脱离母体,呱呱落地了。由怀孕到出生,是生命进行曲 的第一乐章孕育期的全过程。

辰,甲骨文象大蛤之形,为蜃的初文。蜃是软体动物,物初生的状态如蜃一样,是柔 软的。《史记·律书》:“辰者,言万物之蜃也。”“万物之蜃”指万物始生的状态如 蜃一样,是柔软的。《老子》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古代社祭,社肉以蜃盛之,称之为祳(脤),正是祈求社神保佑万 物生育繁衍的意思。《说文》:“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 ”“天子亲遗同姓”,希冀同族繁衍昌盛之义甚明。地支的第五位,取象于蜃,以其质 的柔软来说明万物初生时的柔嫩状态,象征万物初生。它既是柔嫩的,又是具有极强生 命力的。地支由辰字起,开始了生命进行曲的第二乐章——成长期。

巳,甲骨文与表示幼儿义的“子”字形相同。巳,邪母之部;子,精母之部,韵同声 近,本为一词之异文。巳字后来成为专门的地支用字,其真实含义遂隐而不彰。但是透 过它的后起字——嗣,我们仍不难索解到它的信息。《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 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释义含混,不精确。《汉语大 字典(简编本)》:“甲文、金文巳字形又与子同,象胎儿。《说文》:‘包,象人怀妊 ,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地支的第六位,取象于幼儿,表示成长期的第二个阶段 :万物生长的初期。

午,周晓陆先生认为甲骨文“午”字取象于测量日影的表,其中间的部分或作两圆环 ,或作两圆点,或作两横画,皆为表示“二至”(夏至、冬至)之距的刻度,[3]甚是。 古人用圭表以正四时。太阳正南时,日影最短为夏至,日影最长为冬至。这种测量“二 至”的方法周代仍沿用不衰。“其法在地中,东都洛邑,树立八尺之表,于正午其影为 一尺五寸,与土圭之长相合,则为夏至。其影为一丈三尺,则为冬至。自夏至至冬至, 其影日长;自冬至直夏至,其影日短。”[4](p.69)古人测量日影,先要修整出一片水 平之地,划出一个范围,然后立表(亦是测日标杆的名字)于其中。《周礼·考工记·匠 人》郑玄注:“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悬正之,视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 ”故立表又称为建中。其实,建中的含义远不止立表于某一测量日影的范围之中。测日 影可定东、西、南、北,四方既定,中亦随之而定。测日影可定一天之中,日在中天时 ,日影投射在表的正南方,就是一天的中点,故一天之中亦称之为午。测日影还可定天 下之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周代 在洛阳修建都城,就是因为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测得洛阳在天下之中。午与中既然有这 么多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引申为“中”的意义,也就是很自然的了。萧良琼先生则以为 “中”就是表,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天文仪器。[5]按,萧说亦颇有理,现在的计时 工具仍称之为钟(中)、表,可谓渊源有自矣。若如此,则“中”与“午”实是一体之异 名。地支的第七位,正是取象于测日影的标杆,表示万物生长已进入中期。午为测日影 的标杆,还可找到语音学的根据。我们知道,臬有测日影之标杆的意义。《诗·定之方 中》:“揆之于日,作于楚室。”毛传:“揆,度也。”朱熹注:“树八尺之臬,而度 其日出入之景,以定东西;又参日中之景,以正南北也。”午,疑母鱼部;臬,疑母月 部,读音相近。臬的本义是箭靶。《说文》:“臬,射准的也。从木从自。”王筠《说 文释例》:“臬以木为之,故从木;射者之鼻与臬相直,则可以命中,故从自。自,鼻 也。”用作测日的标杆,显系“午”的后起假借字。《说文》:“午,啎也。五月阴 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与矢同意。”许氏的说解虽不够准确,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所 谓“阴气午逆阳”,意思是说阴气与阳气势力相当,这也正是一种中间状态。尤其难能 可贵的是,许慎发现午与矢同义。二者究竟在何处同义呢?同义之处就在于“直”。箭 是直的,测日影的标杆也是直的。

未,甲骨文象木重枝叶形。《说文》云:“未,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 重枝叶也。”木重枝叶,是树木枝叶繁盛之时,也正是其行将衰落之先兆,诚如老子所 云:“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地支的第八位取象于 “木重枝叶”,意在揭示万物此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同时也开始了衰落。地支由未字 始,开始了生命进行曲的第三乐章——衰亡期。

申,甲骨文象电耀曲折形。《说文·虫部》:“籀文虹,从申。申,电也。”闪电的 最突出特征是一伸一缩,变化在瞬息之间。所以申既可以引申为伸展义,又可引申为收 束义。《说文·申部》:“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伸束。”正因为申有收束义 ,故又引申为约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在此 正是约束的意思。所以,地支的第九位,取象于闪电,取义于收束,说明万物进入了瑟 缩、衰退的状态。

酉,甲骨文象酒坛形,表示酒。《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象古文酉之形。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 门象也。”虽然我们还未能发现从卯之古文酉,但《说文》的古文酉必定渊源有自,决 非凭空杜撰。卯字加上闭门一横,表示不再有生机。酉,就也。所谓“就”,就是完成 ,终结,“酉”何以会具有完成义?臧克和先生引江统《酒诰》曰:“有饭不尽,委余 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认为酒最初大抵是先民将食物剩余者长期贮存,自然发 酵而成,故酒可训成,可训老。[6](p.205-206)地支第十位取象于酉,意味着生命已经 走到了尽头。

戌,甲骨文象斧类广刃兵器形。《说文》:“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 下入地也。”戌是杀伐工具,引申为灭是很自然的,故戌、岁、灭是一组同源字,灭从 戌得声,亦从戌得义。地支的第十一位戌,取象于杀伐工具,取义于灭亡,标志着万物 此时奏响了生命的悲歌——死亡。

亥,甲骨文象公猪形。《说文》云:“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 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怀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 身。’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说文》说亥与豕同,误。亥画 的确是一豕形,此豕除头、身、尾三部分外,身体中间一雄性生殖器宛然在目。故亥不 是豕字,而是牙字,义为公猪,为腵之初文。公猪之牙与牙齿之牙本是完全不同的两 个字,至汉代时始趋于混同,后来由于公猪之牙另造了“乚”字,此形遂成为牙齿之 牙的专用形体。牙本为公猪之义,黄侃《读集韵证俗语》:“豭读若牙。”[7](p.545 )其义正在指明牙为豭之初文。至今豫东等地方言仍把公猪称为牙子。牙由公猪义又引 申为雄性生殖器。今山东一带谓男性生殖器为牙子,男妓亦称为牙子。长沙方言称男孩 为牙(伢)子。“牙(豭),古音在见母鱼部,当读为[ka],今北方方言中,男性生殖器 正读为[ka],实为古音之遗留。许慎犹能明牙字是异词同体,包含了雄性生殖器与牙齿 二义,故其训释曰:“牙,牡齿也。”牡齿应分读,即牡也,齿也。后人不明此理,妄 改牡齿为壮齿,殊觉可笑。男性生殖器又称为根,故《说文》训:“亥,荄也。”荄就是草根的意思。在先民的思维里,主客不分,物我同体,动物之根与植物之根本是一 回事,故可以以此训彼。植物之根是不死的,来年可以再发,先民也就自然认为,动物 的根也是不死的,其精气可以凝聚为新的生命体。明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远古时期大 肆盛行的男性生殖器崇拜。《说文》正篆亥字从上,从乙(乚),从二人,实是此种观 念的衍生物。二,古文上字,是一个有关上界、灵魂的意象,帝、示等字皆从古文上; 乙是一个受孕、生育意象,《说文·乚部》“孔”字条:“乙,请子之侯鸟也。乙至 而得子,嘉美之也。”“乳”字条:“乙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 禖以请子。”从二人,一人男,一人女,谓精气通过男女交合重新凝聚,构成新的生 命体。因此,篆文亥字正表现了人死后精气上升,又重新凝聚,复生,开始了生命的新 的旅程。所谓“亥而生子”,正是此意。地支第十二位,取象于雄性生殖器,标志着死 而复生。这样生命由子到亥,亥又生子,完成了一个循环。这正是古人万物生生不息的 循环论。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创作《说文解字》,其部首的编排是“始一终亥”,也正是 要构建一个万物生息循环的意义系统。

我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是掌握农时, 否则就会严重地影响到生产和生活。原始先民最早是通过观察物候来确定农时的,这就 是最早的历法——物候历。直到解放前夕,居住在滇西高黎贡山深谷的独龙族,仍在使 用着物候历。《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反映我国农事活动的典籍中,都 有大量反映物候历的内容。如《吕氏春秋·仲冬纪》:“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 坼,虎始交。”《季冬纪》:“季冬之月,……雁北向,鹊始巢,雉雊鸡乳。”《 孟春纪》:“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仲 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仓庚鸣。”《季春纪》:“季春之月,……桐始华 。”《孟夏纪》:“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王菩生,苦菜秀。”《仲夏纪》 :“是月也,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季夏纪》:“季夏之月,……凉 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孟秋纪》:“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 蝉鸣,鹰乃祭鸟。”《仲秋纪》:“是月也,雷乃始收声,蛰虫伏户。杀气浸盛,阳气 日衰,水始涸。”《季秋纪》:“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伏在穴。” 《孟冬纪》:“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 宗。”这十二纪的物候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所表示的含义若合符契,恰相吻合。《淮南子·天文训》则直接以十二地支与时令相对 应:“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寅指雨水,……加十 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今民 俗冬至日吃饺子,其深层底蕴仍是以冬至对应十二地支的“子”。饺子,“交子”也, 表示新旧相交,以“子”为首的新的一个季节轮回即将开始了。这说明,十二地支正是 在原始物候历的基础上抽象而成的,它把物候的观测、日影的测量、北斗斗柄的指向等 结合起来,形成了十二地支纪年法或曰十二地支历。其后又与天干相结合用以纪日、纪 月、纪年,构成了我国历法的基石。

十二地支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构筑的一个表示万物生息、变化的系统。它选 取不同的物象,展示了万物孕育、生长、衰亡、复生的整个过程。地支学说是中华文明 的先声,它不仅直接奠定了我国的历法,而且作用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医学等 诸多领域,对整个中华文化史影响深远。比如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混沌说(子),关于万 物生成的玄牝说(卯),崇尚柔弱的贵柔思想(辰),万物复归的循环思想(亥),莫不受到 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地支学说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它的价 值会日益凸显出来。

收稿日期:2004-03-08

标签:;  ;  

十二支部文化解读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