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主劳动党的崛起:背景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党论文,韩国论文,民主论文,前景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由国会行使立法权。1987年修改后的宪法进一步削弱 了总统的权力(特别是取消了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赋予国会立法权、国政调查权等重 要权力,使国会在韩国政治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这也使国会选举成为各主要政 党角逐的重要舞台。韩国国会实行一院制,每四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国会选举采用小 选区制与比例代表并用的制度,以小选区制为主,以比例代表制为辅。2004年4月15日 韩国举行了第17届国会选举。本届选举采取了两项新的举措:一是国会议席数由273席 增至299席,全国共划分为243个选区,每个选区以多数票选举产生一名地区国会议员, 然后再根据政党得票率,在主要政党间分配56个比例代表席位。二是首次采取一人两票 制,两张选票分别投给候选人和政党,这个政党可能并不是该选民所支持的候选人所在 的政党。在以往的国会选举中实行的是一人一票制,选民在选择候选人的过程中就捆绑 选定了候选人所属的政党。新的投票方式为小的政党进军国会提供了契机。
选举前不久,韩国国会通过了由大国家党、新千年民主党和自由民主联合等在野党发 起的总统弹劾案,政局风云突变。国会提出的三点弹劾理由包括违反选举法、亲信腐败 以及经济不振等。这是各政党之间为争夺第17届国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激烈交锋。由于 弹劾不得民心,在本届国会选举中,支持总统卢武铉的开放国民党由49席一跃而升至15 2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坚决主张弹劾总统的大国家党元气大伤,由137席滑落至121 席。曾经是执政党、并将卢武铉扶上总统宝座的新千年民主党一落千丈,只拿到了9席 ,其主要原因就是该党与大国家党联手发起弹劾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从未在国会选举中 赢得席位的民主劳动党,破天荒地拿下了10席,成为国会第三大党。在这10个席位中, 两席是地区议席,其他均为比例代表席位。
自卢武铉政府上台以后,韩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表现出从强调增长和效率向强调分配和 平等调整的势头,这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一种修正。在卢武铉执政前期,保守力量略占 优势,对政府政策形成有力的牵制。而在国会选举以后,主张改革原有经济格局的力量 在国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左翼的民主劳动党挺进国会,使已经偏离了“亲 企业”的天平继续向劳工的方向倾斜,劳资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作为劳工阶层的代言 人,民主劳动党必然要为劳工争取更多的权益。据此,韩国的大企业家和外国投资者纷 纷担心政府政策会“左倾”,认为此次国会选举推翻了保守的精英主义政治体制。为稳 定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韩国政府多次重申,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并在纽约、伦敦、 香港等地举行经济说明会,向国外的投资者表明韩国经济政策不会向“过左”的方向发 展。韩国民主劳动党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崛起的?其主要政策主张是什么?进军国会 是否能影响韩国的经济政策?该党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力求回答上述问题。
资料来源: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网站。www.nec.go.kr
韩国左翼力量的奋斗历程
1.反共的意识形态与左翼力量被铲除
朝鲜半岛光复之初,左翼力量占据明显的优势。吕运亨领导的“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 ”和朴宪永领导的朝鲜共产党在三八线以南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和苏联分区占领朝鲜 半岛后,美国强行将其占领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迅速而彻底地扭转了左右翼力量对 比。在美军当局的高压下,半岛南部占主导地位的左翼力量被镇压,右翼力量在美军当 局的扶植下掌握政权,并独自建立了大韩民国。具有战斗性的左翼力量并没有因此而销 声匿迹,而是与政府展开了殊死抗争。
劳工运动方面,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不少工人开始接管日本人留下的工厂,并在 “韩国劳动组合全国评议会”之下形成了强大的左翼工会,在左翼力量的领导下,劳工 运动如火如荼。“从1945年8月到1947年3月,韩国发生了2388次劳工示威,有60万人参 加。这是1987年以前韩国劳工运动史上暴力性最强的时期。”(注:具海根:《韩国工 人》,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2页。)1946年3月,右翼力量在 美军当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劳工组织“大韩独立促成劳动总联盟”(简称大韩劳总)。该 组织没有基层基础,其主要目的是与左翼工会竞争并最终摧毁左翼工会。在1947年1月 铁路大罢工期间,左右翼劳工团体之间爆发血腥对抗,部分左翼劳工领袖被杀害,韩国 的劳工运动逐步陷入低谷。李承晚政权时期,大韩劳总为独裁统治摇旗呐喊,蜕变为李 承晚的御用团体,并于1955年被正式纳入自由党。1959年,一批与大韩劳总对立的独立 劳工领袖创立了“全国劳动组合协议会”(简称全劳协)。李承晚独裁政权被学生运动推 翻后,韩国的工人运动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活跃期。1960年11月,大韩劳总与全劳协合并 成“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简称韩国劳总)。
2.出口导向工业化与压制劳工的政策导向
1961年军事政变后,韩国进入持续近30年的军人政权时期,长期推行压制劳工运动的 政策。朴正熙在改组韩国劳总的同时修改《工会法》,扩大了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范围 。在新的法律框架内,只有官方批准的工会才能代表工人,劳工被非政治化。朴正熙政 权以此来压低劳动成本,推进国家主导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加之韩国此时正处于城市化 的高峰期,大批农村青年加入到城市工人群体,一直到80年代中期,韩国长期处于劳动 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劳工工资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此时的劳资关系中,资本家占 据了绝对的优势,劳工的反抗往往招致政府的无情镇压。韩国企业的产品凭借其劳动力 成本优势进军国际市场。正因为如此,朴正熙时代的韩国被称为“资本家的天堂”。
与此同时,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工人阶级迅速壮大,从60年代初期的约200万人增加到 70年代中期的480万人。工业化主要集中在首都汉城周边地区,为工人的组织创造了条 件。但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反共”是韩国政治斗争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而 劳工动员被等同于共产主义鼓动,政府可以随时以反共为由镇压劳工运动。韩国政府长 期以来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态势遏制了劳工运动的发展,使工人运动长期处于低谷。劳工 阶层组建政党的权利被剥夺,其他政党支持劳工运动的可能性也被排除。“甚至直到90 年代末,由于担心被贴上同情共产主义的标签,韩国仍没有任何政党谋求使自己认同于 劳工或对工人阶级运动给予组织上的支持。”(注:具海根:《韩国工人》,第15页。)
3.教会的庇护与女工主导的劳工运动
从60年代到70年代,韩国处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女工是劳工的主体,她们所 遭受的剥削和歧视比男性更为严重。遭受苦难的工人在呻吟,而主流社会却沉浸在快速 工业化所带来的繁荣之中,没有注意社会底层的反抗情绪。社会矛盾一触即发。1970年 11月13日,积极参与组织劳工运动的全泰日通过自焚抗议对女工的残酷剥削。这是韩国 工人运动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它在千百万工人的心中播下了抗争的种子。在 全泰日精神的鼓舞下,女工们大规模地参与劳工运动。此时的韩国劳工运动的组织化程 度还很低,在无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教会团体。韩国的两个教会组织“天主教劳动青年 会”和新教团体“都市产业宣教会”,为女工的民主运动提供了保护伞。
1979年朴正熙被暗杀以后,全斗焕政权继续镇压劳工运动。单位工会数量从1979年的4 947个锐减至1981年的2141个(注:韩国统计厅网站。www.nso.go.kr),韩国的劳资矛盾 在政府的高压下更加突出。随着产业结构的主体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的重工业,劳工主体也由女性转为男性。
4.学生与劳工运动结盟
光州事件(注:1980年5月,韩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5月18日,以岭南 大学学生为骨干,光州爆发了近二十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取消戒 严令,释放被捕学生和各界人士。游行群众遭到军队的残酷镇压,五百多人伤亡,两千 多人被捕。史称“光州事件”。)后,学生、工人和其他政治团体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此时,马克思主义、依附论和人民解放神学等思潮影响了一大批民主斗争人士。随着基 层工会力量的扩大,劳工运动逐渐成长,逐步摆脱了对教会的依赖。由于学生运动同样 受到政府的压制,学生运动领袖开始将动员劳工作为反对现政权的新策略。韩国的劳工 开始与学生结盟,成为反抗军事独裁、争取民主权利的重要力量。
在70年代,曾有大批学生转变成工人,深入到产业领域,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批学 生被称为“潜伏工人”。他们或者进入工厂,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实践工作,或者努力组 成地区层面上的劳工组织,公开否定维新体制,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政治斗争,韩国的劳 工运动开始活跃起来。在新一轮韩国民主化运动中,劳工作为重要的力量,支持了学生 主导的1987年民众抗争。这一阶段的民主斗争,为韩国劳工运动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领导 者,包括后来的民主劳总的干部。韩国劳总也由于公开支持全斗焕的间接选举总统方案 等,陷入了反民主的泥潭,失去了普通民众的支持。
1987年《六二九民主化宣言》(注:全斗焕政权末期,韩国民主化运动日益高涨。1987 年6月,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史称“六月抗争”。迫于民主力量的强大 压力,6月29日,执政党民主正义党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表宣言,表示要通过修改宪法 实行总统直接选举、保障国民基本人权、释放金大中并恢复其政治权利等。这一宣言缓 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标志着韩国民主化进程的正式启动。)发表以后,韩国劳工运动 以前所未有的气势迅速发展。1987年7月至9月,韩国发生了3311起冲突事件(注:具海 根:《韩国工人》,第197页。)。工人运动浪潮的中心也由汉城及其周边地区转向南部 工业城市蔚山。这里是现代企业集团的中心,也是SK等集团的化工基地。该地区的罢工 浪潮很快蔓延到釜山、昌原、马山等重工业中心,并迅速扩展至全国各地。工人长期以 来被压制的怒火得到突然地释放。尽管没有政党的支持,工人还是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随后,很多战斗性工会在企业中建立,劳工领袖开始着手建立企业间的地区性协商组织 ,扩大劳工组织的影响力。
5.劳工的“政治势力化”
1987年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以后,劳工活动家与其他政治活动家一道,组成了进步政 党“民众之党”和“韩国民主党”,这两个政党都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只是寻求城市 工人、贫苦农民和中间阶层中的进步分子的支持。1990年两党合并组成“民众党”,但 在1992年的选举中没有赢得国会议席,不久即宣布解散。90年代初,韩国民主工会阵营 主要包括三个团体:代表中小型企业工会和地区协议会的“全国劳动组合协议会”、代 表大公司工会的“大企业劳组协议会”和业种会议,这些团体以韩国加入国际劳工组织 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联盟,并于1993年发展成为“全国劳动组合代表者会议” 。
1995年11月,为了与保守的、亲官方的韩国劳总相对抗,韩国的劳工阶层成立了“全 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简称民主劳总)。在与金泳三政府关于修改《劳动法》的斗争 过程中逐步壮大,并与其他市民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1996~1997年发动100多万人 的大罢工,迫使政府撤回了新劳动法。
在1997年韩国第15届总统选举中,民主劳总组成政治联盟“国民胜利21”,推举权永 吉角逐总统。最终,权永吉获得了306036票,得票率为1.2%,位居七位候选人之末。选 举结束后,“国民胜利21”解散。这个政治团体参加选举旨在宣传劳动者阶层的政治理 念,扩大劳动政党的政治影响。随着该组织影响的逐步扩大,有一批关注劳工运动的理 论工作者也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左翼政党的组建工作。此时,民主劳总的领导人并没有 “奢望”能够参与国政,而是把新的劳工阶级政党的目标锁定在实现“大众化”上,和 劳工运动、市民运动、学生运动等各领域的运动进行广泛的联系,共同推动平等社会的 建立。
2000年1月,为准备4月举行的国会选举,民主劳总组建“民主劳动党”,口号是“韩 国劳动大众的希望”。民主劳动党在全国推出21位候选人参与国会议员角逐,结果没有 一人获胜。民主劳动党在政治上的突破发生在2002年韩国的地方选举中,该党赢得了全 国8.1%的选票,在各政党中排名第三。2002年12月,权永吉再次参加总统选举,获得了 3.9%的选票,超过其上次参选总统得票数的三倍,在六位候选人中位居第三。这一选举 结果令权永吉和民主劳动党大受鼓舞。由于认知度大大提高,民主劳动党开始把目标锁 定在2004年的国会选举上。在两次总统选举中,权永吉在蔚山的得票率分别为6.1%和11 .3%,远远高于其在全国的平均得票率(注: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网站。www.nec.go .kr)。庆尚南道和蔚山这两个地区工业发达,劳工运动活跃,是民主劳总多年经营的地 区,民主劳动党虽在国会选举中的突破就发生在这里。
客观地看,60~70年代的韩国工人在表现出温顺、守纪律的特征的同时,也隐藏着暴 力的、叛逆的一面。这一时期社会冲突和工人罢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就是当局不愿承 认劳工有组织起来的权力,不愿意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一个政府越是坚持拒绝承认劳 工组织的合法性,工会就会变得越激进。而在一个走过了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国家而言, 劳工组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工业社会所固有的特征。“一个全国性的劳工联盟对于国家 尊严来说,就如同军队、航空公司和外事机构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注:塞缪尔·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译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1页。)代表劳 工和下层的民主劳动党在2004年的选举中进军国会,将更加直接地表达劳工阶层的声音 ,对于缓解社会冲突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韩国民主劳动党的政治主张
民主劳动党虽成立不久,却已形成了鲜明的政治特色。该党的政治宣言明确指出,其 奋斗目标是实现劳动者和民众的“政治势力化”,即凝聚劳动者、农民、小工商业者、 都市贫民、女性、青年、学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才智与力量,共同参与政治,完成 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政治方面,民主劳动党主张建立以劳动者和民众为主体的民主政治,主张摈弃以弱 肉强食、适者生存为基本规律的资本主义。该党主要的努力方向包括:第一,清算腐败 政治,打破地缘、学缘等差别,实现真正平等参与的民主政治。第二,全面废止民愿压 制机构,保障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废止国家安保法,关闭国家情报院等机构;保障言论 、出版、结社、思想、学术、艺术等方面的自由。对军队、警察、行政官僚机构等国家 机器进行民主化改造;消除冷战分裂和军事独裁的余毒。第三,实现政党与选举政治的 民主化。建设忠心为民的、以党员为中心的、透明的政党,构筑以政治理念和政策为中 心的政党政治;引入完全的比例代表选举制,真正实现政党竞争的民主化。第四,强化 直接民主主义,扩大地方自治权。
经济方面,要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建立民主的经济体制。该党强调,尽管韩国在国 家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政企勾结与财 阀体制、民众的基本权利受到压制等不平等现象却日益严重,对外依附矛盾加深并最终 导致经济危机。该党致力于构筑以劳动者和民众为中心的民主经济体制,追求效率与安 定,实现劳动者平等分配的目标。该党主张在民主的经济体制下,通过所有权的社会化 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一,解散财阀,使之转化为劳动者民主参与的企业,最大限度 地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第二,在社会调节优先的基础上,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废止扶持和保护财阀、压制劳动者的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坚持反对政府所推行的、导 致大量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第三,确立自主的、平等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四,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妇女的社会劳动权利,缩短劳动时间,保障安全 的劳动条件,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努力实现劳动者自主管理,实现劳动阶级的政治 势力化。
在统一和外交方面,民主劳动党强调,通过自主的和平对话方式,以民众为主体,实 现民族统一。该党主张建立自主、互惠、平等的对外关系,清除妨碍民族统一、压抑自 主权的外部势力,废除韩美不平等军事条约和行政协定,要求美军全部撤出韩国。
总体看来,民主劳动党代表的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激进的青年学生等, 强调社会平等,敌视财阀体制,主张摆脱依附、实现自主。特别是在对美关系问题上, 该党极力主张摆脱美国的影响,坚决反对韩国向伊拉克派兵。这些主张,表明民主劳动 党左翼政党的色彩非常浓厚,与右翼的、强调韩美同盟关系、强调经济增长的大国家党 截然不同,比主张改革、要求修正韩美关系、强调均衡发展的开放国民党更加激进。
民主劳动党在本届国会选举中获得突破的原因
1.扎实的民众基础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频繁参与总统选举、国会选举和地方选举,民主劳动党已经拥有了 比较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民主劳动党完全不同于以往地 域性比较突出的政党,而是在全国各道或广域市都获得了超过10%的政党支持率。在工 业发达、劳工运动活跃、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庆尚南道和蔚山,该党的得票率更是高 达15.8%和21.9%。在京畿道和仁川等轻工业密集区,该党的得票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注:选举资料来源: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网站:www.nec.go.kr)。可以说,民主 劳动党并不是一个地区性政党,而是一个面向劳工大众、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支持力量、 以政策主张赢得选民支持的政党。
2.反对弹劾总统
国会选举前一个月通过的总统弹劾案使韩国政局风云突变。原本想以此来赢得国会选 举的大国家党突然发现弹劾不得人心。受此影响,三个主导弹劾案的政党的民众支持率 直线下降,而坚决支持总统的开放国民党和民主劳动党的支持率则一路走高。总统弹劾 案成为影响国会选举的决定性因素。弹劾案通过后,民主劳动党顺应民愿,坚决反对弹 劾。反对弹劾这一偶然因素是民主劳动党能够赢得国民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偶 然中也存在着必然。因为民主劳动党一贯地反对保守政治,强调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 由于不少国民认为弹劾总统是政客出于政党竞争的目的践踏了国民权利,因此民主劳动 党很自然地要抵制保守党所主导的弹劾案。
1987年政治民主化以来,第13~16届国会选举的投票率分别是75.8%、71.9%、63.9%和 57.2%,一路走低的趋势非常明显。投票率的稳步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国社会矛盾 的冲突性下降,政治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国内大部分人的要求,民众对政治的热情正在 减弱。但是,受到弹劾案的影响,本次国会选举的投票率一改历届选举投票率大幅下滑 的势头,提高至60.6%。突然高涨的投票率是民众原有的共识受到冲击而迫切需要纠正 危机重新达成共识的反映,表明紧张局势和国家机器功能严重失调(注:政治学家弗朗 西斯·威尔逊和赫伯特·廷斯滕等人欢迎较低的投票率,认为它是选民对事情进展方式 基本满意的证据。参阅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中译 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203页。)。在韩国,不少民众认为国会在政治 力量的斗争中弹劾刚刚由国民选出的总统,践踏了国民权利,是危害宪法的行为。投票 率的增量部分,主要来源于反对弹劾的力量,显然有利于反对弹劾的政党,特别是开放 国民党和民主劳动党。
3.新的投票方式
新一届国会选举首次采取一人两票制,即选民在投票时,一票投给候选人,另一票投 给所支持的政党,这个政党可能并不是该选民所支持的候选人所在的政党。新的投票方 式能够更充分、更真实地表达选民的意志,也为民主劳动党提供了难得的获得突破的机 会。由于民主劳动党提出的候选人总体来讲竞争力不强,因此在单枪匹马的较量中很难 取得突破。在本届选举中,民主劳动党共推举了123位候选人参与全国的选举,但只有 权永吉和赵承洙在庆尚南道的昌原市和蔚山市赢得了两个地区议员的席位。权永吉现年 62岁,早年是《汉城新闻》的记者,曾长驻巴黎,后担任舆论劳动组合联盟委员长。作 为民主劳总的首任理事长,又连续两届参加总统竞选,他在劳工运动活跃的庆尚南道有 一定的影响力,获得49.8%的得票率并不出人意料。赵承洙41岁,是民主劳动党的中央 委员,任蔚山市北区厅长,在选举中赢得了46.9%的支持率。而其他121名民主劳动党的 候选人都没有能够赢得胜利。一人两票制的投票方式使民主劳动党在缺乏竞争力很强的 候选人的情况下,依靠13%的政党得票率赢得了8个比例代表的席位,从而大举挺进国会 。
民主劳动党的影响力与前景
1.从政党政治的角度来分析
由于此次国会选举中包含了总统弹劾案、新投票方式的引入等偶然因素,民主劳动党 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在全国243个地区议席中赢得2席是民主劳动党实力的真实体现 ,表明该党在人力资源的储备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民主劳动党拥有约5万名党 员,这一数字在进军国会后可能会有所上升,但能否在下一届选举中保持现有的地位还 很难预料。客观地讲,偌大的劳工阶层的确需要一个政党为其代言,劳资关系的改善是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果民主劳动党运营得力的话,在全国获得10%~20% 的支持率是比较正常的。目前所获得的10个国会席位,尽管位列第三,但还没有达到国 会交涉团体20个席位的要求,与开放国民党和大国家党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很难在国家 发展的政策方面发挥大的作用。但是,在其所重点关注的劳资关系等方面会有所作为。
目前在韩国政治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政党,按照政治主张从激进到保守排列大致为:民 主劳动党、开放国民党、新千年民主党、大国家党、自由民主联合。这些政党在新一届 国会中所拥有的席位分别为10席、152席、9席、121席、4席。根据中间选民理论,施政 纲领或政治理念处于中间的政党最容易得到最大多数选民的支持,极左或者极右的政党 由于其政治主张不能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因此很难在政治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其 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民主劳动党很难将自己的支持基础扩大到劳工以外的阶层, 因此难以实现执政的夙愿。
一个政党的制度化力量关系到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可以从政党组织的复杂性 、政治活动家是否认同政党等方面来衡量,但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能否闯过其 缔造者渡过这一难关(注: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78页。)。韩国的 多数政党在这一难关前败下阵来。自1945年光复以来,韩国共出现过300多个政党,各 政党频繁地合并、解散、分裂和更名,除了朴正熙时期的民主共和党外,多数政党的存 留期是5~10年,主要原因是韩国政党多数是以党首个人为核心而不是以政策主张为中 心。民主劳动党尽管不是一个个人化的政党,但是权永吉等人在党内的地位相当突出, 民主劳动党能否摆脱韩国政党短命的厄运还很难确定。
2.从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来看
从韩国的发展进程来看,韩国工人已经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利益,社会分配比较平等 ,两极分化程度并不高,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因此,代表劳工和下 层的民主劳动党没有大的发展空间。
自20世纪60年代实现经济起飞以来,韩国政府的发展导向一直是“增长第一、分配第 二”,尽管如此,韩国的发展依然体现了“分享增长”的原则,各个阶层都能享受到经 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尽管有时候表现得不是那么同步和平均。
韩国工人的工资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过两次快速增长的经历。在70年 代后期,韩国工人工资迅猛增长,1976~1979年职工月工资年增长率分别为37.8%、20.3%、34.6%和40.6%(注:韩国统计厅网站。www.nso.go.kr)。这一时期工人工资增速较 快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工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的重工业为主。工人的主体也从非熟练女工转向熟练男工,由于韩国男性的工资一直 远远高于女性,因此引发了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对熟练技术 工人的需求猛增,而劳动力的供给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引发了工资的上涨。再次,朴正 熙政权后期的独裁统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民众压力,提高工人工资是缓解矛盾的一个途 径。80年代末90年代初工人工资再次增长,从1988年到1992年,工人月薪的年增长率连 年超过15%,这是在民众民主运动的大前提下工人组织化程度提高的结果。
同时,韩国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从1985年的51.9小时稳步下降到2003年的45.9小时。从2 004年7月起,韩国在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工人阶级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从失业率 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的失业率曾经在1998年达到7.0%,1999年也维持 在6.3%。随后,经济的快速恢复特别是制造业的复苏使失业率稳步下降,2003年韩国的 失业率为3.4%(注:韩国统计厅网站。www.nso.go.kr)。新时期的失业主要是受过高等 教育的青年的失业,与原来的失业问题有了本质性的不同。
韩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从吉尼系数来看,从1965年 的0.34到1975年和1980年的0.39,达到了顶峰,随后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0.28,收入分 配状况明显改善。由于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吉尼系数略有回升,在1999年达到 0.32,其后又出现了缓和的迹象。2003年韩国的吉尼系数为0.31(注:韩国统计厅网站 。www.nso.go.kr)。
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覆盖面逐步扩大。2002年,韩国超 过96.97%的人口得到了医疗保险,剩下的3.03%可以获得直接的医疗援助(注:大韩民国 海外弘报院,韩国文化新闻处,《韩国简介》,2003年修订本,第86~87页。)。1995 年,韩国实行失业保险制度。1988年首次实行的国家退休金制度只涵盖职工人数为10人 或10人以上的工作单位。经修改后,国家退休金制度于1992年涵盖职工人数为5人或5人 以上的工作单位,并于1995年适用于从事农业的职工和农村的个体户。1999年,退休金 制度已在全国各地实行。在社会分配比较平等、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左翼 力量很难获得大的突破。
还应注意的是,目前韩国工人阶级的最下层已经被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劳工所占据 。最脏、最苦、最危险的工作主要由这部分人承担。韩国对外投资的加速尽管因为产业 的空心化趋势可能加大国内的就业压力,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国内的劳资矛盾。
3.从韩国工会的组织情况来看
由于长期受到压制以及文化与历史的原因,韩国劳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工会会员数 量在7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有连续五年两位数的高增长,1974~1978年工 会会员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7%、14.4%、12.7%、12.9%和10.5%。在80年代末期的民主 化运动中,工人加入工会也比较积极,工会会员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1987~1989年增 长率高达22.4%、34.7%和13.2%。从工会会员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来看,1989年达到 了10.7%的峰值,工会会员高达1932415人。工人组织化程度的变动趋势与前面所分析的 韩国工人工资增长趋势相吻合,这两个时期也恰恰是工资增长比较迅速的时期,也就是 说,工人组织起来有助于提高与资方和政府的博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自1989年的高 峰以后,韩国工会会员的数量和工人组织化程度都有所下降。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出现 了缓慢上升的态势。但是,直到2002年,全国工会会员依然只有1605972人,组织率也 只有7.0%(注:韩国统计厅网站。www.nso.go.kr)。在工会会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 3~5万人)加入了民主劳动党,可见即便是在工会会员当中,该党的影响力有限。
结语
民主劳动党进军国会标志着劳工运动从激进的街头政治转向了议会政治,是韩国政治 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在民主劳动党产生以前,没有政党充当劳工大众的代言人,长 期以来,工人一直被作为原子化的个体吸收进选举过程,通过地缘、学缘、血缘等社会 纽带参加选举。民主劳动党的崛起为劳工、城市贫民、学生、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形成 团结的意识、共同参与政治提供了机遇,该党的胜利表明长期积累和增长的社会左派力 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民主参与的扩大与民主的制度化之间良好的互动关 系。
民主劳动党参与国政对韩国劳资关系的调整有积极意义。卢武铉总统复职后在首次国 务会议上强调,“实现劳资政大妥协是今年政府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卢武铉指出,目 前韩国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劳资问题尤为重要,解决难度超乎想象。政府要认真听取财 界和劳工界的意见,制定出妥协修正案,并在与各方对话和进行说服工作中发挥主导作 用(注:韩国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处:《每周韩国》2004年第18期。)。
但是,由于影响国会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新的投票方式、总统弹劾案等偶然因素 ,基于韩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政治力量对比,民主劳动党所能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 限。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体制吸纳能力的提高,社会矛盾冲突性下降,工人阶级 的战斗性经过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高峰后明显下降。韩国民主劳动党距离成为主要 政党甚至执政的理想还很遥远。
标签:美国政党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韩国政治论文; 韩国国会论文; 日本政党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