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两大慢性病及其治理前景_银行论文

日本经济的两大慢性病及其治理前景_银行论文

日本经济的两大痼疾及其治理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痼疾论文,两大论文,日本经济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泡沫破灭之后,便陷入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其间经历了若干次起伏,但至今仍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尽管日本政府几乎已经穷尽了刺激经济的所有对策,但是1993-2002年这十年间GDP的平均增长率只有0.4%。尤为严重的是,到目前为止,诸多困扰日本经济的重大难题——诸如不良债权、消费低靡、高失业率等——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不良债权和通货紧缩已经开始出现了相互助长的势头。本文试图对当前日本经济中存在的“不良债权——通货紧缩”恶性循环做一简要分析,并在当前日本的政策环境下就其治理提出若干建议。

“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循环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留给日本经济最沉重的包袱就是在其银行系统中造成了大量的不良债权。日本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至今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1992年到2000年3月,日本金融系统累计处理不良债权已经高达67.9万亿日元,但是处理旧的不良债权的速度还赶不上新增不良债权累积的速度,不良债权的总额甚至还在攀升。2002年3月底,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余额达52.4万亿日元,比一年前增加了9.5万亿日元。其中七大银行集团共13家大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一年前增加了3.7万亿日元;而到了2002年11月,日本13家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甚至已经降至8%,为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下限,日本的银行体系又一次到了摇摇欲坠的境地。

不良债权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泡沫经济的崩溃对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造成重大冲击,在泡沫高涨时这三类产业大量投资购买土地和以土地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因此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在这三类产业上的债务损失也是最大的。据最新数据显示,2001年初日本全国平均地价较上年下跌了4.9%。其中,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1990年9月时的18%,达到了1981年的水平;住房用地的价格则从1992年开始连续负增长,1999年以来降幅进一步扩大,2001年年初住房用地价格同比下降4.2%。土地价格的持续下降造成许多在地产上投入巨资的企业(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三类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大量贷款难以偿还。此外,还有大量贷款随着抵押品(土地和不动产)的贬值而变成不良贷款。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困境,不良债权的数目在不断增加。金融厅公布的数据表明,2000年3月至9月间,仅由于地价持续下跌而导致的新增不良债权达到了3.6万亿日元。

不良债权的持续增加,使银行贷款风险急剧增大。而银行本身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在贷款发放时也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惜贷”现象:日本从1991年7月起连续下调利率,目前与下调前相比,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5.75个百分点,可谓是执行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日本基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已经高达12%,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却一直在萎缩,到2002年日本国内银行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比下降了4.7%,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6年下降。此外,日本银行多次下调再贴现率,但是现在日本银行累积的超额准备金已经高达6万亿日元。这实际上表明:日本银行虽然一直在执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增加的货币供应没有能够实际进入“银行—企业”的资金循环中,实体经济循环中的货币供应量反而在下降,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日本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融资比率一直不高,社会资金的融通与周转相当程度上倚重银行体系。银行体系的严重“惜贷”行为的最直接恶果就是导致大量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是难以为继。本来日本型的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企业较高的负债率,而现在,在经济持续不景气(企业收益状况不好因而内源融资难度加大)、股市低靡(直接融资持续减少)的背景下,银行信贷的萎缩成为了致使企业大量破产的致命原因。仅1998年度,因为金融机构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导致的所谓“惜贷型破产”(仅负债总额为1000万日元以上的)就高达656宗,比1997年增加了73.1%。而1997年以来银行信贷连续6年下降,对企业的影响必然更甚。

企业大量破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为银行体系制造大量新的不良债权。截至2001年2月,日本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打破1998-1999年度创战后纪录的15.18万亿日元。2001年全国破产企业达1.9万多家,破产企业负债总额16.5万亿日元,均居战后第二位。这其中相当数量的负债变成了新的不良债权。

企业大量破产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失业率和失业人口数量的上升。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从2.1%上升到4.7%;失业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34万增加到1999年的317万。2001年年平均失业率也在5%上下,2001年底失业人数高达357万人,是1990年失业人数的1.6倍。2002年2月日本失业率又创了5.3%的历史新高。失业率和失业人数的直线上升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内需的萎缩。日本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率在1985-1990年间平均高达4.4%,到1990-1995年间已经降到平均2.1%,1997-2000年更是降到只有平均0.4%。而日本的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率更是惨不忍睹。1993-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都是负值,其中1999和2000年度分别为-2.3%和-1.4%。与经济长期不景气和消费需求的极度萎靡相应的是日本的设备投资也在90年代以来持续不振。总的来看,1997年以后日本的内需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是负值。

内需的低迷为日本带来了战后最严重的通货紧缩。1991-2000年这10年间,日本的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个年份呈下跌态势,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负增长。消费物价指数也从1999年起连续两年为负增长;而2001年5月份消费者物价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记录,比上年同月下跌了0.7个百分点;2002年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为连续第37个月下降。至此,以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为标志的通货紧缩已经进入了第四年。

通货紧缩一旦开始,经济就已经进入一种实际上的恶性循环态势。首先是企业收益萎缩。据日本银行2001年6月发布的《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度日本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减少0.5%,其经营利润将减少0.9%,其设备投资将减少5.9%。企业的收益萎缩带来的后果首先就是居民实际收入的减少和消费支出的进一步萎缩。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必将有相当一批企业陷入困境,新的不良债权开始被逐步制造出来,从而重新开始这个恶性循环过程。

恶性循环的治理

“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循环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治理也并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在目前日本的政策环境之下。

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通常都可以说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但是日本的问题主要在于,经过了长达十余年一直推行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努力,目前其政策的作用空间已经极为狭小。

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陷入萧条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十余次推出了以增发国债、增加公共开支为核心的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高达130万亿日元,结果不但没有明显启动经济,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反倒在急剧扩大。到1999年,其国债发行额已增至37.5万亿日元,是1989年的5.7倍,国债依存度更高达42.1%,而整个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在2001财年将高达683万亿日元以上,更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40%!日本早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政府已经没有多大财力再大幅增加公共开支,并且以往的经验证明即使再进一步加大公共开支的力度恐怕也难以直接形成新的社会需求。

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日本从1991年7月起连续下调官定利率,到1995年9月第9次下调后已降至0.5%,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其间日本银行还曾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实行了“零利率”政策,到2001年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而目前其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更是已经维持在0.1%的超低水平。但问题却在于,一方面银行体系存在严重惜贷现象,增加的货币供应并没有能够对实体经济循环产生明显刺激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通货紧缩的不断持续和加深,名义利率已经降至无可再降的地步,而实际利率却在上升,企业和居民的实际债务负担没有显著减轻。以利率为核心手段的货币政策已经近乎失灵。实际上,日本现在的情形甚至可以被看作是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至接近零时,货币政策近乎失效,物价持续下跌,需求不增反降,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没有因为物价下跌需求上升而获得缓解,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收益恶化,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数量增加,局民实际收入减少,需求进一步萎靡,而企业不景气直接导致不良债权增加,加之资产价格下跌,致使惜贷现象严重,融资环境恶化,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

目前,日本就治理通货紧缩和不良债权问题,已经出台了多个综合方案及各种名目的政策措施。2002年10月底,日本政府又宣布了一项反通缩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处理不良债权,严格银行贷款的审查,对自有资本不足的银行注入公共资金,建立“产业再生机构”等。小泉首相还宣布了一项超过一万亿日元的减税计划。此外,日本银行也决定进一步实施宽松金融政策,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对策本身可以说和以前的许多政策一样都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但是根据历次的经验,即使有明显收效,恐怕最少也得等到半年到一年之后了。

其实,对于日本来说目前能够最有效刺激经济的措施恐怕莫过于放任日元的进一步贬值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对日本这样一个开放水平极高的经济大国来说,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的另一大推动力——出口,以普遍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从而遏制不良债权的上升,同时逐步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以逐步启动内需。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等于是输入一场通货膨胀,以强行缓解甚至消除持续的通货紧缩对企业和居民预期的不利影响。实际上,从后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贬值甚至是必需的,因为不良债权的进一步清理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企业破产、更多的劳动者被解雇。如果在这一切开始之前就以货币贬值来改善(哪怕只是些许的改善)经济状况,会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一点对于正试图慢慢恢复经济活力的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  ;  ;  ;  ;  ;  ;  

日本经济的两大慢性病及其治理前景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