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中国论文,国家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4-0085-04 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环境和治理基础,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而引起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联网。在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我国的国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面对巨大的机遇。 中国国家治理的环境、基础、对象和治理的主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其一是我国互联网发展态势及中国网络舆情的态势特征;其二是互联网发展、网民结构以及网上言论、网络舆情等所共同构成的独特的中国网情,中国的独特网情与中国独特的国情共同构成现在国家治理的新环境、新基础、新对象;其三是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对象时,中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 就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所提供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31号,中国有6.18亿网民,互联网的普及率是45.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71%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还差一大截。数据上反映的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现在中国的网民更多的是使用手机上网。使用手机上网和过去使用PC上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手机上网可随时随地都在网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是,2013年一年内,中国网民上网的时间相较于2012年有一个跃升,上网的时间更长,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5个小时,相当于美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的3倍,这说明中国网民有更长的上网时间。 中国的6亿多网民在网上干些什么,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情况如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排名前几位互联网应用是:即时通讯,如QQ,微信、易信等,使用率85.6%,排名第一;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第三,使用率均接近80%;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等应用排名也比较靠前,使用率在70%以上。发展更快的是网络商业应用,如团购、网银、网上支付、互联网金融,以及近期特别火爆的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等样一些应用。 总体情况和态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如下七个特点:第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快、规模大。6亿多网民、45.8%的普及率,一年增加5 000多万网民。第二,互联网快速实现了移动化和智能化。2014年增加了8 000多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6亿多网民中有81%的网民,即超过5亿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互联网现在越来越移动化和智能化。第三,互联网覆盖广、渗透深。互联网从过去的少数的人、有文化的人、精英人士使用,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群之中。特别是近两年,互联网向农村的发展渗透,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第四,一些互联网新应用成为主流。微信只用3年时间在国内达到6亿用户,全球有近10亿用户,这个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第五,中国网民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平均每周25小时以上,平均每天超过3.5小时,仅2013年网民的周均上网时间就增加了4.5小时。第六,6亿多网民中,低学历、低收入人群还在继续增长,所占比例在整个网民群体中在继续扩大,成为网民群体的主力。第七,中国现在有1844万个域名,400多万家网站,3家互联网公司跻身世界前十,加上超过6亿的网民人数,从规模上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还不是网络强国。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技术节点,互联网世界的规则权、话语权还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在网络世界还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网民结构造就独特的中国网情 作为网络大国,中国还具有独特的网民结构以及非常独特的网情。从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网民,首先是规模大,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是6亿多网民,6亿即时通讯用户,腾讯的数据是超过6个亿,4亿多微博客,12亿多手机用户;其次是,与现实人口日益老年化不同,中国网民很年轻,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7.2%;第三,中国网民职业结构是以底层职业者为主,底层职业的网民约占网民总数的78%;第四,在学历结构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79.1%,其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是初中学历的网民,占36%,数量超过2.2亿;第五,在网民的收入结构上,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草根网民、屌丝网民占71.4%;第六,中国网民上网时间平均每周达到25个小时,网民上网时间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所以,中国的网民结构和独特网情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两多、两低、一大、一长”。“两多”,是指网民中年轻人多、低层边缘群体的人多;“两低”,是指网民学历低、收入低。“两多两低”的网民构成中国6亿网民群体的大多数。“一大”,是指规模大,中国网民的规模相当于两个美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一长”,是指网民上网时间长,每天3.5小时以上,并且还在不断延长。 那么,这群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低层次、低学历的年轻的草根群体,他们会带来什么?这正是分析中国现状、分析中国国情、研究中国治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现在中国的国情可以用“五个期”来概括,即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利益的快速分化期、价值多元期和矛盾多发期(或者叫矛盾的凸显期)。这是中国独有的特征。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了别的国家一两百年的路子,就像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放完了一个两百多分钟的动作片,各种矛盾问题集中呈现。尽管这非常夸张,但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国情。 现在,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中国独特的国情加上独特的网情,使得中国国情呈现出非常年轻、底层化的网民群体活跃在快速发展、深刻变化、矛盾问题多发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国情、网情再加上互联网这个新工具、新平台、新空间,就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新的基础、背景和条件。 互联网这个新工具、新平台、新空间具有哪些特征呢?与过去的很多信息传递平台和工具等不同,互联网具有自由、匿名、海量、泛在、快捷、交互、及时、非中心化等特征。同时,互联网还越来越移动化、智能化,几乎将所有人、所有事“一网打尽”,令众多网民对其“一网情深”,工作、生活中须臾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已经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中国也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社会,或者称网络社会。并且,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还在继续发展,网络的规模、深度和广度还在继续扩张、深化。这样一个不断膨胀、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网络,它蕴藏着天文级别的巨大能量。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膨胀的网络再加上无所不在的移动化终端、社会化媒体,共同构成一个崭新的泛在网络,由互联网所塑造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社会特征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全面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首先,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世界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使这个时代具有了新的经济特征。互联网现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面貌,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因为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着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其次,互联网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政治面貌,影响和塑造着各国政治斗争、政治竞争、政治发展的新格局。任何国家、任何政党如果放弃或丧失了网络政治阵地,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和社会稳定风险,将在政治斗争中打败仗。同时,互联网对世界的军事斗争和现代战争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改变着世界军事与战争格局。 第三,互联网更重要的影响体现在给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9日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关于我们(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打仗,军事上、政治上行不行的问题,新中国的成立已经给出了证明;关于能不能搞经济建设,能不能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对于我们能不能不挨骂,能不能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站住脚这一问题,现在我们还没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也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即在意识形态上,在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上的,我们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能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挨饿、挨打的问题解决后,挨骂(即我国政治制度、中共执政地位、政府管理施政的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的、严峻的挑战。 四、网络社会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在一个快速崛起的崭新的网络社会之中,我国社会、政治和国家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又是什么?网络社会是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社会既有与过去相同的风险,也有与过去不一样的风险,一些传统风险也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被无限地放大了。从信息传播、言论表达、媒体舆论、社会力量对比和思想意识形态上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呈现新的格局,过去官方媒体控制信息传播、一个声音说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言论表达和舆论氛围与以前大不相同,社会力量对比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不断被颠覆和解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在网络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媒体和舆论的格局已经被完全颠覆。网络时代,网民都是没有执照的记者,所谓“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电视台”。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众多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舆论的形成都呈现崭新的格局,信息由官方媒体经过加工之后再呈现给读者观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网民人人参与、众声喧哗之中形成多样化的舆论,官方主导或控制舆论和舆论导向已非常态甚至不太可能。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安全面临互联网的巨大挑战。 其次,网民的言论表达跟过去大不相同。过去我们所能听到、看到的言论多是正规、严肃的官话、正话。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言论表达则自由开放得多,言论内容无所不包、没有禁区,表达形式上不拘一格,诙谐恶搞、嬉笑怒骂靡然成风,正襟危坐的言论被挤到边角。网民在表达的时候既是匿名的,也是自由的,还是即时互动的,言论可以即时得到反馈,网上言论表达具有极强的回声效应,很多负面的、另类的、极端的、哗众取宠的言论在网络舆论场容易得到放大、强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网民这个年轻的庞大草根群体,其言论具有明显的情绪化、片面化、极端化、负面化甚至一边倒的倾向。网络的群体极化效应,大大增加了协商讨论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另外,中国的舆论舆情具有明显的民粹化、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倾向。网上言论喜欢上纲上线,习惯于把什么事情都与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联系起来,将任何矛盾问题都归因于政治,从根本上怀疑和否定我国的政治制度。网络言论民粹化还具有反专家、反权威和仇官、仇富倾向,认为凡是官方的、权威的、富人的都不对。过去发言权很大的、声音响亮的社会中坚群体,在网络空间往往只看不说,没有声音;而体制外群体、草根群体却更愿意表达,声音更大。对网络舆论场,特别是新媒体空间,社会中坚群体、官方力量几近弃守。草根狂欢、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很快分化为几个相互对立的、相互攻击的舆论场,正常的讨论交流理性的对话说理很难展开,社会共识很难形成。 第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习惯性地被质疑、被解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备受挑战。网络具有天然的自组织性、非中心性、非权威性,具有强大的解构、颠覆功能。基于人们的接受心理和网络传播特点,非权威的、另类的、负面的、批判质疑性的信息更容易在互联网空间传播,正统的、官方的、权威的、主流的、传统的信息和思想文化价值不断受到质疑、恶搞、嘲讽、抨击,传统道德、历史文化、红色经典、主流思想、核心价值持续地被消解、扭曲和颠覆,这导致人们普遍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目标迷茫,社会共识和国家认同极度缺乏,我国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剧增,社会稳定、国家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面临巨大的、基础性的挑战。 第四,在网络时代,社会结构与社会力量被不断解构或重组。互联网重组了社会结构,形成一支数以亿计的网民大军,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互联网就造就了一个开放时代和透明社会,互联网也强化社会监督,使得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变得更强、更实、更密。在网络时代,社会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个人和社会由于互联网的组织和连接而日益强大,I+Iphone+Internet=I的叠加,构成一个更强大的我(I)。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经由互联网的连接和组织,不同个人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跟政府和国家抗衡。由互联网连接和组织的全国6亿多网民、全球近30亿网民,是国家结构之外的一个庞大的群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 总之,互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成一种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其飞速发展,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互联网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如果不能准确深入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不善于管理互联网,不善于引导网络舆论,不善于团结运用数亿网民大军,互联网将给我国社会政治带来多重危机,比如信任危机、信仰危机、舆论危机、管理危机和安全危机,给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造成严重的挑战。 当然,互联网给我国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带来的不仅是危机和挑战,互联网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实际上,互联网是把锋利的双刃剑,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和影响是首要的,互联网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大引擎,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利器,也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和重要推力。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新挑战_社会结构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新挑战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