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工作研究述评_读者论文

期刊工作研究述评_读者论文

期刊工作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期刊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20年是中国期刊发展史的高峰时期。无论就期刊品种、发行总量还是读者规模、社会影响而言,都史无前例。伴随着期刊业的兴旺发达,期刊理论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河南大学宋应离教授的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出版的有关期刊的专业性书籍96种。其中理论类61种,期刊史类11种,实用性工具类24种。

1 研究群体的崛起

近20年的期刊理论研究就总体而言,从自发走向自觉,结束了零星、分散、不自觉的状态。众多编辑出版专业期刊的创办为期刊理论研究提供了研讨和发表园地,编辑学的兴起和新闻传播学的深化给期刊理论研究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出版领导部门、期刊协会等组织的积极倡导加速了期刊理论研究的进程,催生了一大批期刊工作研究成果。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每年出版一辑姜长喜主编的《期刊编辑论文集》,已出4辑。自1996年开展大规模的出版岗位培训以来,期刊工作研究蔚然成风。《期刊老总话期刊》(于有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山东《期刊主编论文集》(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江西省期刊主编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张小石主编),就是这方面的成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期刊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了期刊理论研究尤其是期刊产业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目前已形成以期刊编办者为主体,兼有一部分期刊管理者和期刊理论专业研究者参与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已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状态。诚然,从目前较为普遍的工作研究前进到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尚待时日,还需期刊界做出相当坚韧的努力。

期刊研究机构的建立是近10年才有的新现象。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期刊协会联合建立了期刊研究所,河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组织专人开展期刊研究。办刊人主体的觉醒,更是激发了在实践中自觉开展期刊理论研究的热情。《女友》杂志社和《知音》杂志社先后成立了期刊研究室。《女友》杂志社从自身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每年召开一次现代期刊理论研讨会,并将研讨会论文结集成《现代期刊编辑论丛》(先后由王维钧、孙琛主编),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自1993年以来,已出版9辑(后3辑杂志社印刷发行)。作者以本社人员为主,并大量吸收高质量外稿,内容则从开初两辑的《女友》杂志社媒体与工作研究拓展到全国范围以期刊编辑为核心的广告、经营、营销等方方面面。这是目前国内期刊理论研究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套丛书,其意义和价值得到期刊研究界的较广泛认同。李频在分析《〈女友〉前期总体策划方略》时专门评析《现代期刊编辑论丛》的品牌意义,以为“它是《女友》杂志成长、成熟过程的‘副产品’,见证了《女友》走向品牌的过程。作为期刊研究成果和现代期刊编辑理论的积淀,它不仅填补了国内‘某一个期刊社的编辑谈期刊编辑学的论著’的空白,而且较为集中、深刻地反映了《女友》现象的科学内核。”(见《期刊策划导论》第103页)

在老一代期刊研究者中,卓然成家者当首推张伯海和徐柏容。

张伯海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现任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其期刊研究代表作是《期刊思考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主编《期刊工作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主编《中国期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其期刊理论个性是学贯中外,注意中外期刊业发展的比较观察,严谨求实,注重期刊的社会生存基础,崇尚文化发展贡献。

《期刊工作手册》第一册《期刊业务知识》介绍了中国期刊发展的历史简况,讲解了有关期刊管理工作的各项知识等。这一基础读本突出期刊管理,好些方面依然有其价值,如1982~1992年期刊活动记事清理了10年期刊发展的来龙去脉,该书卷首的期刊定义成一家之言,是笔者目前所见最为系统全面的。《中国期刊》是一部资料准确、信息丰富、对推动期刊改革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全书由中国优秀期刊介绍、全国期刊名录、全国期刊数据信息、世界期刊纵览、中外期刊史话五部分组成。世界期刊纵览以其系统的统计数据、新颖可靠的图表提供了北美、欧洲等五大洲期刊概况,36个国家投放市场的期刊种数,17个国家期刊发行量分类等。为中国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系,使期刊编办者能将中国乃至本刊社的情况放在全世界期刊格局中考察,清醒地认识中国期刊的现状,以找到中国期刊努力的方向。

《期刊思考录》被期刊界广泛认同为有独到贡献的理论研究著作,涉及期刊发展、期刊管理、期刊研究、期刊信息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张伯海对中国期刊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与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思考。1996年《中国出版》连续三期刊载了他的长篇论文《纵览期刊历史,把握期刊规律》。此文以中国期刊历史研究为基础,观照世界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动态地探索期刊的现代特征、发展规律及产业发展过程,是近年来期刊理论研究少有的力作。

徐柏容期刊论著的代表作是《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和《期刊编辑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与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觉民《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可合称为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编辑理论方面颇有代表性的4种系统著作。以徐著《杂志编辑学》最早,篇幅最大,内容也较为全面。香港海天书楼曾于1965年出版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主任余也鲁著《杂志编辑学》,并多次修订再版,在港台影响甚大,据说被称为杂志编辑的“圣经”。徐著《杂志编辑学》与余著《杂志编辑学》体例相似,章题诗意浓郁,文采斐然,副题及节题才落实到期刊编辑理性。徐、余二老均系江西人氏,都有散文集行世,两本杂志编辑学近似的著述处理也是饶有趣味的事。余著19章135目,徐著22章64节216目,比较而言,徐著内容更为丰富全面,语言略失于枝蔓,余著则明快简练。徐著《杂志编辑学》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运用系统论的原理辨析了期刊的系统结构,专章论述了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由“多声部合唱”的杂志传播个性所决定,总体构思与策划是期刊编辑的重要方面,徐老是这方面研究的发现者和首倡者。

在中年研究者中,薛耀晗引人注目。其《报刊审读初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是近年来第一本有关报刊审读的理论著作。深入浅出,论述较全面、系统,其中以“审”、“读”的方式方法、“审读”与“评论”的关系、异同等论述较为透彻,对报刊质量的审读尤有新见。书中分别对报刊的思想政治质量、出版质量、文化质量、信息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广告质量的审读加以论述,揭示了报刊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审读方法,对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颇具启发作用。

一批中青年期刊理论研究者开始崭露头角。北京的张泽青、江西的朱胜龙、湖北的范军和吴乐平、陕西的陈德保等勤于思考,研究论文频频见诸报刊。《南风窗》杂志总编辑秦朔的长篇论文《政策·资本·鸿沟——中美杂志业的比较与思考》在2001年6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后收入秦朔著《美国秀》一书,由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新人耳目,传诵一时,其中外期刊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足成范例。湖北教育报刊社的吴乐平长于期刊信息批评。他与胡勋璧、胡文启合著了《期刊三人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其个人杂文集《嫩姜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有专卷43篇文章评说期刊,是期刊研究的快手。李频1995年出版了专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个案分析了《小说月报》、《文学》、《译文》等历史名刊,2001年出版了《期刊策划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试图从市场与编辑的结合点上研究大众期刊的策划规律,总结创刊策划、改刊策划、总体策划、广告策划、专题策划等不同类型,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2 研究方法的摸索

近20年的期刊研究贯穿着研究方法多样性摸索的隐线。相对显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具体而微却又至关重要。今后期刊理论研究的突破首先应该是研究方法的突破。

罗琳主编的《中国期刊面面观》(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分宏观篇、类观篇、微观篇,汇集了张泽青、蔡健光等34人的45篇期刊论文,论文大多选自《中国出版》杂志。该书价值之一在于以选编论文为手段,自觉提倡了“面面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类观”、“微观”,从整体到个体,层层深入,是针对期刊类群的媒体特征采取的有效研究方法。高江波著《期刊求索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结集了作者近年来理论探究和期刊评论篇章,以类相从,依然沿袭“宏观”、“类观”、“微观”的体例。作为较有分量的期刊理论研究成果,其期刊研究方法启迪也许更重于其理论发现。作者从1995年开始,逐年以“述要”、“回眸”、“述评”等形式对全国期刊出版态势展开年评,是近年来期刊出版年评的首倡者和成绩最著者。书中对科技、文化综合、工人、青年、妇女、少儿、文摘、通俗文学等多种类别的期刊展开了类型研究,囊括了期刊类群的主要方面;以“宏观”和“类观”做基础,对《读者》、《知音》、《农村百事通》等杂志的微观分析平稳中显示功力,其研究个性值得推崇。

个案研究属于期刊研究的微观层面。这类研究应该广泛收集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特定期刊个案深入全面的认识。新时期最早开始期刊研究个案耕耘的是杨牧之。《编辑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是他多年主持《文史知识》杂志的经验总结,全书字数不多但内容精练,见解独到。作者本人未必有期刊个案研究的自觉,但后人不妨视如个案研究的著作有于有海的《当半月谈“老总”的岁月》(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其显著特色与主要价值在于新闻行家的期刊编辑出版规律求索。于有海生前曾任《半月谈》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是他从“老总”角度对《半月谈》这一中国当代名牌期刊所做的工作总结与理性思考。全书43万字,分岗位自述篇、采写编辑篇、时事评论篇、形势分析篇、业务研讨篇5部分,除岗位自述篇的12篇文章外,其余均为有关报刊所发文章的结集。此书为进一步解读《半月谈》并深入研究时政类期刊提供了资料。

在期刊个案撰述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师永刚著《读者时代——本杂志和它所影响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该书发行4万册,为其他出版类著作难以企及。《读者时代》被誉为“杂志传”,行文略显拖拉芜杂,作者未必有期刊个案研究的自觉,但由于他解读《读者》,细述其“十五年的开头与结尾”,应该认同他系统整理了《读者》崛起的个案材料,功不可没。期刊人挑读其中章节,当有期刊经营与管理乃至采编等方面的专业收获。

周年庆典与纪念是期刊个案回顾与研究的契机。据期刊研究所藏品推测,近20年来各刊社自行编辑出版的纪念画册不下30种,但大多只装点门面凑凑热闹而已。《〈今古传奇〉十年》(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理论性、文学性、史实性、资料性兼顾,别具个案总结特色。《〈世界知识〉创刊五十年纪念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也是较有意义的一种。《中国青年》杂志的周年纪念活动历久常新,成为刊社内部出版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1993年为纪念《中国青年》创刊70周年曾内部印行画册《青春史诗》和纪念文集《70年光辉历程》,邀约当事人撰写整理了《中国青年》编辑出版的第一手材料,较为宝贵。彭波主编的《传奇如歌——〈中国青年〉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意在向社会大众宣传“这是一本传奇的杂志,这是一部杂志的传奇”,将杂志社的“新闻内幕”和编采工作中的“精彩回味”公开出版,提供了解读《中国青年》辉煌与曲折经历的辅助材料。《〈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为配合该刊创刊40周年而作,较有学术分量。文集分“纪念庆典”、“学术报告论文”、“纪念文汇”三部分,其中以《〈文学遗产〉复刊以来论文和作者队伍的统计分析》极具期刊学术价值。论文通过对《文学遗产》自1980年复刊以来15年间论文总量的系统分布、地域分布、活跃作者群和论文选题分布的定量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我国大陆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主观意图在于文学研究,实际尝试了期刊个体的宏观研究与文本统计分析。其对期刊理论研究的启示有二:对一个期刊一定阶段的总体研究务必将定性研究建立在文本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学术期刊评论的实质是学术和学科发展评论。

类群研究就期刊而言至关重要却又相对薄弱。说其重要,乃期刊因类别不同而有不同的体式和运作方式;说其薄弱,期刊的几大类群除学报研究成果颇丰外,其他均待开拓。如期刊分类方法与标准的分歧就困扰了期刊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联合攻关。这是期刊理论的基础课题。图书馆界、期刊管理部门各有其标准与方法。期刊实业界又基本认同可以走市场的大众期刊和不能走市场的学术专业期刊的类别。这三者当然是交叉的,其中逻辑的、层次的内在联系远不止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

全国目前有大学学报2000多家,占全国期刊总数近1/4。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出版了有关学报学术理论期刊的著作20多部,其中较早的是谢振中著《学报编辑工作概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先后编辑出版有《学报主编的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学报管理纵横》(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学报编辑修养》、《学报编辑观念更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陈正夫主编的《高校学报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按学报研究学者宋应离先生的观点,在这20多部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卜庆华主编的《学报编辑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和孙景峰著《学报编辑工程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卜庆华的《学报编辑学概论》以100年学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学报历史和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阐述了学报的性质、功能及编辑工作的规律、特点,构筑了本质论、发展论、方针论、信息论等12个部分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全书框架新颖,内容广泛,论述独特且颇多创新。《学报编辑工程论》微观深掘,独抒己见,对学报的性质、功能、特色及改革方向提出了迥异时兴的新见解。龙协涛在《序》中肯定:“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代表了我国现阶段高校学报研究的先进水平。”

科技期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胡传焯于1985年、2001年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科技期刊编辑指南》和《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学》。任定华主编了《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陈浩元主编了《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表彰工作文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汇编了该奖项评比的主要材料,其中以评估标准和分值较有价值。王立明主编的《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版)内容翔实、新颖、系统、全面,既重视理论阐述,又突出实际应用,是科技期刊编辑研究的扛鼎之作。

文艺期刊走向冷静、沉寂,文艺期刊研究却有所突破。佛山文艺杂志总社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期刊研究群体。据说其每月一次的业务研讨沙龙从没间断。社长、总编辑刘宁积极倡导文学期刊理论建设,其期刊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践,注重对《佛山文艺》期刊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他个人独著的《文艺期刊论》(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受论文集成书方式的影响,虽然全书体例不尽统一,但从文化、市场、大众传播学等角度研究期刊的视角与特色倒鲜明而突出。近年来,真正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学期刊的成果并不多见。刘宁与谭运长、沈崇照合著的《文学期刊编辑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将期刊纳入大众传播范畴,在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指导下观照、剖析期刊的编辑出版,有理论性而不失于虚浮,新见迭出而又系统严谨,自成一家之言,是近年来全国期刊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对积极推动全国期刊理论研究既有方法论的启迪,也有理论建树的价值。

期刊类群研究还关注到某些新群落。《新闻周刊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是《瞭望》杂志成立10周年时新闻周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以《瞭望》发展之路为主题,拓展到中外新闻周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视野宽广,材料丰富,且在个体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做期刊类型分析,是近20年期刊研究中别具特色的成果。《净土的启示——〈警方〉杂志办刊经验研讨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结合《警方》办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研究和探索了法制公安期刊的办刊规律。介挺主编了《文摘期刊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提出了文摘期刊学的命题,专章论述了文摘期刊的历史与现状、风格与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及其编辑程序等,较系统地探讨了文摘期刊的特殊性。

教育期刊研究有所开拓,尽管与教育期刊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不相称。面世的著作有朱世和主编的《教育期刊编辑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胡宏文著《教育报刊采访写作方法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谢恩光著《教育报刊运作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期刊编辑学》专章论述了“教育期刊的优势、性质、功能和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道前人所未道,较有价值。

年鉴是以年为期的连续出版物,年鉴研究破土而出,成果为喜。肖东发等著的《年鉴学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系统厚重,详实具体,是年鉴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年鉴编撰的重要业务指导书。继后出版的有李今山、范作义等著《中国年鉴编撰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朱维盛主编的《统计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和肖东发、邵荣霞著的《实用年鉴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期刊区域研究是有待开拓的沃土。当前的期刊格局将随期刊业改革的深化而分化重组,期刊区域研究将会凸显其重要性。《内蒙古期刊事业》(戈夫、团英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对当时内蒙的111种期刊作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1993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湖北期刊纵览》以画报形式展现了湖北期刊的风貌。1999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刊林竞秀》画册,是甘肃省期刊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纪念刊,也是甘肃期刊的画报式反映。这些宣传品为区域研究积累了素材。期刊区域研究既要有省市或地区期刊品种、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也要有北京、上海等期刊市场销售状态及其变化研究。对前者,缺乏对广东、上海等期刊大省强市的深入研究和有分量的成果,诚为憾事;对后者,陕西师范大学张积玉、杜敏自1999年开始的“陕西省报刊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就是这类成果之一,已见诸《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值得关注。

市场化大众期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作为重大课题深入研究。这方面单篇文章很多,但系统论著很少。《现代杂志企划设计制作》(林诒洪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市场的观点讨论如何在新形势下企划杂志的内容、广告、版面、发行、资金、经营与管理、涉及读者与广告两个市场的关系及定位,有一定的实用性。

可以预期,在今后20年里,期刊研究将因对期刊业的深入而永葆其活力,期刊理论将因期刊人的不懈努力而获得社会认同。

标签:;  ;  ;  ;  

期刊工作研究述评_读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