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下植入式化疗泵所致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玉珊[1](2020)在《探讨临床上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上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08月期间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共55例,设定其为研究组并开展针对性护理,另选取同期55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参照组并实施常规护理,所有患者皆予以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研究组较之参照组显着更低(P<0.05);在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上,研究组较之参照组显着更高(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上,研究组较之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更为有效的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有所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刘红姝,仇丽娜,张莉,张苏丽,白建平[2](2020)在《肿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与维护》文中研究指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是目前肿瘤患者化疗常应用的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的静脉输液装置,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患者易于接受,可避免反复穿刺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但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对VPA日常维护尚缺乏系统的了解,故本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VPA维护对策,以期为医务工作者合理安全使用VPA提供参考,并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可靠、安全的输液通道。
卓晓雨[3](2019)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多用于癌症患者的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可在体内长期留置,便于管理,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输液装置,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与其他静脉导管相比,虽然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长期留置相关风险较小,但在植入时或长期使用期间仍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目的:探讨输液港植入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植入静脉输液港的172例患儿资料,统计其人口学数据、基础疾病状态、手术相关数据等,总结分析植入及植入后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软件对并发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植入静脉输液港患儿共172例,其中发生并发症有70例(70/172,40.7%),局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36/172,20.9%),其次为导管堵塞(23/172,13.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6/172,9.3%)。共有18例提前拔港(18/172,1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非计划拔港率最高(9/18,5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病原学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年龄在导管相关感染、全部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多数并发症通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没有发现因输液港并发症死亡的病例。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导致非计划拔港最常见的原因。低年龄可能与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关。
孙良超[4](2019)在《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而准确确定和追踪食管癌病灶范围是精准放疗的前提。现有的检查手段在确定和追踪食管癌靶区方面精确性不够,特别是在头脚方向的病灶长度的确定,阻碍了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开展。本课题通过临床前研究,确定作为基准标记物的最佳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并对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碘化油混合物作为新型基准标记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1.利用小鼠皮下植入基准标记物模型,在小鼠皮下注射4种配比(1:1~0.1ml,1:1~0.15ml,1:3~0.1ml,1:3~0.15ml)的NBCA联合碘化油混合物,利用注射过程中和注射后7周内小鼠局部和全身性异常反应、标记物表面皮肤状态得分、体重等,监测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利用植入后每周行CT扫描,获得标记物CT值及标记物体积随时间变化信息,并分析其代谢降解特点。2.通过将不同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的混合物(1:1~0.1ml,1:1~0.15ml,1:3~0.1ml,1:30.15ml)注入皮下组织内,在第1、2、3、5、7周固定时间点取基准标记物周围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获取标记物刺激皮下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信息。借助CD68和Ly6G单克隆抗体标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研究不同配置不同时间点的密度变化。3.根据前两部的研究结果,综合比较不同配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视性指标,确定最佳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根据国家标准设计实验,验证新型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果:1.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NBCA联合碘化油在小鼠皮下注射,所有组合中无明显并发症及严重毒性反应。(2)NBCA联合碘化油植入小鼠后,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进展,标记物表面皮肤黏膜会很快恢复正常。2.NBCA联合碘化油具有持续显影能力。(1)连续7周,能持续显影的合格率为42/48,87.5%。3.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能清晰显像。除1:3-0.1ml配置外,其余配置均标记成像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可清晰辨认,均无伪影。4.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小鼠黏膜刺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局部的急性炎症反应期,是机体的一种局限性的正常修复防御机制。5.NBCA联合碘化油基准定位功能受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的影响。(1)当注射比例为1:1时,0.1ml注射体积比0.15ml低体重1.98g,p<0.001。(2)当注射体积为0.15ml时,1:1的注射比例会比1:3的注射比例抑制体重2.08g,p<0.001。(3)通过对照组对比发现,除1:3-0.15ml外,其余三组配置均抑制小鼠生长。(4)皮肤状态受时间和混合比例交互影响,注射后5周前,1:1的注射比例对皮肤的刺激优于1:3,p值均小于0.05。(5)不同配置组显影率不同,1:1-0.1ml,11/12;1:1-0.15ml,12/12;1:3-0.1ml,8/12;1:3-0.15ml,11/12。(6)1:1的混合比例产生的显影体积大于1:3,均p<0.05,且差值逐渐变大;1:3体积的下降速度更大。(7)0.1ml产生的体积平均比0.15m小0.79 cm3,P=0.001。(8)随着时间推移,1:1比1:3产生的CT值更高,p=0.039。(9)所有标记物的中性粒细胞在第3周开始降到最低水平;而巨噬细胞从第3周开始增速变大,第7周时最高。6.急性全身毒性反应、细胞毒性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皮下植入反应的检测结果,新型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视性。基础实验表明混合比例为1:3,注射体积为0.15ml时候其基准标记物各项指标最佳,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王梅,孔利霞,孔军卫,赵天昌,王旭峰[5](2019)在《皮下植入式化疗泵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应用概况》文中指出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已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抗癌药效果取决于药物有效浓度与药物活性持续时间的乘积[1],常规静脉注射后化疗药物分布于全身,仅1/100~1/1000的药液进入癌组织。而动脉灌注化疗能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加强抗癌药的细胞毒作用,减轻毒副反应,还可通过血流阻断和含药微球提高药物浓度,延
周一丁[6](2018)在《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制定更优化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操作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乳腺甲状腺外利住院进行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患者143例,根据患者个人意愿选择采用四种不同的静脉输液方式,包括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4例(IVAP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1例(PICC组)、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例(CVC组)及静脉留置针23例(静脉留置针组)。在完成IVAP组前32例患者的植入操作后,总结经验并分析优化方案,后32例IVAP组患者均采用改良后的优化方案进行植入及维护操作,将其分别列为优化前IVAP组及优化后IVAP组。通过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使用不同静脉输液治疗方式的患者在进行静胁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及输液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功能状态评分、体力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维护操作时间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将IVAP组、PICC组、CVC组及静脉留置针组4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功能状态评分、体力状况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IVA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三组明显降低(P<0.05),功能状态、体力状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较其他三组明显提高(P<0.05)。将IVAP组与PICC组2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维护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IVAP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PICC组(P<0.05),维护操作时间较PICC组明显缩短(P<0.05)。将优化前IVAP组与优化后IVAP组2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优化后IVAP组较优化前IVAP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1.对于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患者更适合选择IVAP进行静脉输液,更有利于患者完成全部治疗过程;2.经过改良的IVAP优化操作方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节约操作时间。
马鹏勋,马琳娜,李润明,王超,薛艳,李艳,文双,张蓉[7](2018)在《TIAP与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分为TIAP组和PICC组,收集相关信息。结果:TIAP组和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A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PICC组带管生活质量较TIAP明显下降;PICC组护理平均耗时明显高于TIAP组。结论:TIAP较PICC具有并发症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护理耗时少等优点而值得推广。
李胜男,安丽娜,张谦,孙玲,李玮,朱静,肖博[8](2017)在《儿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危险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武警某三甲医院429例IVAP患儿的临床资料,用SPSS 19.0软件包对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9例IVPA患儿发生并发症32例,发生率为7.46%,其中,术后1周内发生并发症11例(2.56%);术后1周后发生并发症21例(4.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型(χ2=12.786,P<0.05)、血白蛋白水平(χ2=6.334,P=0.012)与输液港置管患儿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型与血白蛋白水平两个危险因素相互独立(P<0.05),肿瘤类型与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720(1.7747.086),血白蛋白水平与并发症的OR(95%CI)=2.672(1.2595.673)。结论血液系统肿瘤和血白蛋白减低,可能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刘媛,归奕飞,廖文勇,黄燕萍,刘凌丽,韦佩沂,王楠楠[9](2016)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病区自2012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436例,分别经静脉输液港(IVAP组,n=356)和常规中心静脉置管(CVC组,n=80)行输液化疗,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留管期间生活质量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VC组比较,IVAP组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评分优良率(94.9%vs 85.0%,χ2=10.081,P=0.002)和更低的非计划拔管、血栓形成率、穿刺处感染、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导管断裂/移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25%vs 8.75%,P=0.004;7.87%vs 15.00%,P=0.046;1.40%vs 6.25%,P=0.009;0.56%vs 3.75%,P=0.045;0%vs 2.50%,P=0.033;0.28%vs 5.00%,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相较于CVC,其明显提高了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更为安全、方便、舒适的输液途径。
陈丽芬,李选治[10](2016)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在乳腺癌化疗中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科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选取89例,使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观察组采用VPA置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情况,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在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在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小。
二、皮下植入式化疗泵所致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下植入式化疗泵所致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临床上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
2.2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2.3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
3 讨论 |
(2)肿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VPA植入方法和步骤 |
2 VPA临床优点 |
3 VPA使用方法 |
3.1 VPA使用前准备 |
3.2穿刺方法与技巧 |
3.3 蝶翼针固定方法 |
3.4 规范封管 |
3.5 拔针方法 |
3.6 健康指导 |
4 VPA维护对策 |
4.1 相关性感染 |
4.2 纤维蛋白鞘形成 |
4.3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
4.4 导管脱落和断裂 |
4.5 药物外渗 |
4.6 导管移位 |
4.7 输液港注射座翻转 |
5 小结 |
(3)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并发症 |
2.3 并发症的治疗 |
2.4 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并发症及发生率 |
3.2 并发症的治疗及预后 |
3.3 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材料与仪器 |
1.1.3 实验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小鼠植入后基础生命体征和行为活动观测结果 |
1.2.2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1.2.3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皮下组织刺激反应的影响 |
1.2.4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显影稳定性及降解吸收影响 |
1.2.5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对基准标记物显影CT值的量化影响 |
1.2.6 结果汇总 |
1.2.7 结论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不同配置基准标记物对局部皮下组织病理影响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材料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不同配置组合的NBCA联合碘化油皮下刺激反应镜下表现 |
2.2.2 利用CD68抗体研究基准标记物对巨噬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 |
2.2.3 利用LY6G抗体检测基准标记物对中性粒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 |
2.2.4 构建新型基准标记物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新型基准标记物生物相容性检测 |
3.1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3.1.1 实验对象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试验结果 |
3.1.4 结论 |
3.2 细胞毒性试验 |
3.2.1 实验对象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 |
3.2.4 结论 |
3.3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
3.3.1 实验对象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 |
3.3.4 结论 |
3.4 皮内反应试验 |
3.4.1 实验对象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3 试验结果 |
3.4.4 结论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基准标记技术结合图像引导放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皮下植入式化疗泵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皮下植入式化疗泵的操作 |
1.1 术前准备 |
1.2 操作方法 |
1.3 化疗方案 |
1.4 注意事项 |
2 化疗泵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处理 |
3 出院后注意事项 |
4 结语 |
(6)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材料与操作方法 |
2.2.1 仪器、设备、药品及相关材料 |
2.2.2 操作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4组使用不同输液方式的患者功能状态、体力状况、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3 4组使用不同输液方式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4 IVAP组与PIC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维护操作时间的比较 |
3.5 优化前IVAP组与优化后IVAP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IVAP与其他输液方式相比较的优势 |
4.2 IVAP优化操作方案的制定及效果 |
4.2.1 分析优化前IVAP组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解决措施 |
4.2.2 优化的IVAP操作流程的制定 |
4.2.3 采用改良的IVAP优化操作方案的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7)TIAP与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PICC |
1.2.2 TIAP |
1.2.3 导管维护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 |
2.3 生活质量评分 |
2.4 完成化疗维护导管人均耗时 |
3 讨论 |
(8)儿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输液港型号及植入方法所有患儿均使用巴德公司6Fr输液港[Bard Access Systems Inc, Division of C.R.Bard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09第3662867号]。目前, IVAP的植入方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切开静脉植入, 一种是深静脉穿刺植入[3], 植入部位大多为左侧或右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4]。由外科医师在手术室按外科手术要求行全麻植入, 第一步植入导管, 经皮通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穿刺送入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第二步是植入输液港座, 植入部位一般选择锁骨下窝;第三步将导管与港座连接固定。 |
1.3 输液港使用及维护信息登记本的设计与使用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9)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置管方法 |
1.2.1 IVAP组 |
1.2.2 CVC组 |
1.3 评价指标 |
1.3.1 生活质量评分 |
1.3.2 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优良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10)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并发症情况比较 |
2.2 置管前后的生活能力比较 |
3 讨论 |
3.1 VPA置管及护理措施的意义 |
3.2 VPA置管的优点 |
3.3 VPA置管的应用价值 |
四、皮下植入式化疗泵所致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临床上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J]. 段玉珊.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5)
- [2]肿瘤化疗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与维护[J]. 刘红姝,仇丽娜,张莉,张苏丽,白建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08)
- [3]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D]. 卓晓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4]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D]. 孙良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6)
- [5]皮下植入式化疗泵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应用概况[J]. 王梅,孔利霞,孔军卫,赵天昌,王旭峰.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9(03)
- [6]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D]. 周一丁. 延边大学, 2018(12)
- [7]TIAP与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J]. 马鹏勋,马琳娜,李润明,王超,薛艳,李艳,文双,张蓉. 大理大学学报, 2018(02)
- [8]儿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危险因素[J]. 李胜男,安丽娜,张谦,孙玲,李玮,朱静,肖博.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01)
- [9]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刘媛,归奕飞,廖文勇,黄燕萍,刘凌丽,韦佩沂,王楠楠. 中国现代医生, 2016(28)
- [10]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研究[J]. 陈丽芬,李选治.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24)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放化疗论文; 碘化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