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发展人类发展,社会福利和政治稳定的基础,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关心的议题。文化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本文主要探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动力问题,能够让我们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关键词:经济发展;文化动力;相互关系
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文化”我国古已有之,《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中的“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庄子•逍遥游》载:“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这其中的“化”指的是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当“文”和“化”连在一起使用的时,指的是文治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中国人所使用。现在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文化虽然是一项重要而又独特的资源,并且被管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所研究和探索,但是文化的价值始终被经济学的研究所忽视,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经济因素”进入人们的视野。刚开始对于“非经济因素”的研究因为缺乏有效和统一的分析工具,使得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管理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对于文化的经济价值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宏观方面,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化中会包含知识,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微观上看文化能够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因为文化中的组织制度,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能够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经济的认知,这种影响经济认知的结果是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传统意义上文化的经济价值在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因素本身所创造的价值,生产机器等等所创造的价值;在现代意义上还包括劳动和智力因素在内所创造的价值,例如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技能和智慧等因素的提高能够在无形之中实现经济价值的增加。并且价值信念,伦理规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方式都能够在人们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文化因素最终在经济方面产生的结果就是促进合作,增加信息流动的程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和技术,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生产硬实力的完美对接。
现在谈一下文化的基本经济功能。由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文化的经济功能指的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的经济功能是确定的,就一般性而言,文化具有对经济发展基本方向的导向功能、对经济发展依靠力量的凝聚功能、对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规范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科技含量的支撑功能。分开来谈,文化对经济的导向功能,主要是指文化作为一面旗帜,能够对社会经济的整体目标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在导向的同时对参与经济的个体起到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引导,文化的导向作用不但局限于现在的抽象的目标,还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够对目前的经济进行调节和融合,并且不断地对经济的最佳模式进行探索。但是,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确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取向并非一成不变,当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生转变时,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就显得格外明显和重要;文化对经济发展依靠力量的凝聚,指的是文化是经济发展行为的思想和粘合剂,这种粘合剂的作用是通过情感、规范和目标等途径使劳动力、企业、社会之间产
生认同、吸引,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从而增强劳动力内部聚合力和向心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劳动力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统一,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就需要更加的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力量的凝聚功能,增强劳动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共同推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规范,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经济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比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调整和修正,对现有的经济环境进行过滤和优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为良好环境氛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潜移默化地浸染和熏陶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爱•迈克尔•斯宾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R].2006 年首都经贸大学 50 周年校庆论坛.
[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陈万煦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邱守娟.苏联哲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探讨[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社.1988.
[4]刘钝,王扬宗.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宇燕.文贯中等.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6.
[6]李武好,翟景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之比较[J].理论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穆兰(1995-01),女,江苏省淮安市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读。
随璐(1995-11),山西省临汾市人,共青团员,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实验班专业在读。
项圆心(1996-04),男,江苏盐城市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读。
论文作者:穆兰,随璐,项圆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文化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价值论文; 功能论文; 指的是论文; 劳动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