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黄知兴

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黄知兴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郑屯镇移民工作站 562409

摘要:农村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于我国整体水资源的利用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农村水环境实际情况,为大家剖析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河长制;保障措施;长效机制

一、农村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1、粪便垃圾乱排倒。由于农户将畜禽粪便、垃圾,甚至人的粪便等直接排入池塘、河道这不仅造成了水土、肥的浪费,而且污染了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破坏生态平衡。2、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与固体废弃乱抛弃。农村尚未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直接就近排入田间、河流、池塘中。到了春耕生产或秋收等农忙季节,一些农民贪图方便,把杂草、稻草、麦秆、玉米秆等杂物抛弃在河道中。同时还将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露天堆放,这些有毒固体废弃物经水冲洗后产生有毒、有腐蚀性的废水,污染了附近水质。3、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善,农村有机肥料的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以及农药大量的使用,造成大量的化肥、农药流失到河流、湖泊中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4、养殖场污染物随意排放。随着农村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使原先的清水河变成了一潭死水的养鱼池、臭水沟,特别是有的养殖户把养殖场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把死鱼、死鸭、死猪等死尸投入河道中,严重污染水资源。5、乡镇企业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治污、防污等设施设备建设跟不上,部门监管不到位,许多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

二、保护农村水环境的必要性

1、农村水污染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是直接采用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未经任何的处理就直接饮用,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2、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由于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河流鱼虾死绝,物种迅速减少。村中臭气熏天,影响村容村貌。3、农村水污染将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由于企业和养殖业污染,造成恶臭熏天,蚊虫孳生,细菌繁殖,疾病传播,引起邻里纠纷,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群众生病增多,因病致贫,造成社会不稳定。4、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在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水域大部分分部在农村,农村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于我国整体水环境的利用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什么是河长制?河长制是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河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为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河长制的组织形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各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镇、村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

3、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推行河长制的意义。长期以来,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实行属地管理。比如,一条河流流经几地,各管一段,存在互相推诿、责任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致使一些河流,特别是流经几地的河流很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治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行了河长制,首先革除了环境污染治理只依赖环保部门的弊病,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且担任河长,促进了环保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污染治理形成各部门一盘棋,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上游与下游,密切配合协调,真正做到凝心聚力。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农村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农村复杂水问题,维护农村水环境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度创新。

4、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安排。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协调解决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强化考核问责。对于河长而言,管好了,记功劳;管不好,要追责。实行差异绩效评价考核,将各级河长拟职情况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镇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四是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农村水环境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库岸边显著位置树立河库长公示牌。

5、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做法。实施河长制对镇村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镇村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像抓经济工作、项目建设那样抓农村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监督问责,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把农村水环境治理好、保护好、管理好。要积极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努力实现农村水环境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具体工作方法为“六治”:——河长主治。镇村河长要坚决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找准农村水环境治理切入点和发力点,把工作抓实抓细抓深,强化日常督导,做到情况明、责任清、措施实、督得严。——源头重治。坚持以源头治理为核心,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决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产能。——系统共治。坚持“治污水、护好水,保水质、降水耗,控源头、管全程”的系统思维,统筹河库水量管理、水质保护、水生态修复。——工程整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水源工程和引调提水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依法严治。建立健全河库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水行政监督执法。——群防群治。推进村规民约、治水公约等制度建设,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激发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6、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是长效机制。要保证“河长制”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还必须有一套细致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人头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责任。要敢于向“河长”放权,让“河长”对自己的责权看得见摸得着,把河流的治理状况紧紧捆绑在“河长”身上。这就不仅需要“河长制”,更要坚持“河长治”。长治能久安,同样在河流的治理上,也只有长治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只有长治才能保证河流越来越好。

结语

由于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欠缺,农村水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水污染也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为进一步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宜居、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已迫在眉睫。在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只有全面落实河长制,才能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农村水环境管理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农村水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2、农村水源地保护知识手册

3、农村水资源保护知识生册

论文作者:黄知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  ;  ;  ;  ;  ;  ;  ;  

河长制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黄知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