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论文

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
——《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

魏在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提 要: 《水浒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108将都有绰号,这些绰号的运用既增加人物的感染力,也增加小说的文化厚度,更彰显出水浒英雄的豪侠色彩。本文以转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水浒传》108将的绰号进行分析,以映证转喻思维的普遍性。

关键词: 《水浒传》;绰号;转喻指称;转喻思维

1引言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炼、准确、生动、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水浒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108将都有绰号,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绰号最多的一部。这些绰号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特点,从而彰显水浒英雄的豪侠色彩,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也增加小说的文化厚度。研究发现,《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几乎都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具有借代转指的特征。因此,本文将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来分析这些绰号的语言特点,以揭示其背后的转喻思维。

2转喻指称的特点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们用一事物来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叫转喻(Lakoff, Johnson 1980:35-39)。他们把转喻分成以下几种:(1)以部分代整体(the part for whole),如We need some new faces around here;(2)产品出品人代产品(produ-cer for product),如I hate to read Heidegger;(3)使用的物体代替使用者(object used for users),如The buses are on strike./The sax has the flu today;(4)控制者代替被控制者(controller for controlled),如Nixon bombed Hanoi ;(5)机构代替负责人(institution for people responsible),如The Senate thinks abortion is immoral;(6)地点代替机构(the place for the institution),如The White House isn’t saying anything./Washington is insensitive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7)地点代替事件(the place for the event),如Pearl Harbor still has an effect on our foreign policy./Watergate changed our politics. Lakoff 和Johnson强调,转喻与隐喻一样,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理据的。(同上)转喻允许人们通过与之相关的一事物来感知另一事物。与隐喻一样,转喻概念也主要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形成。事实上,转喻概念的认知理据比隐喻概念的更为明显,因为转喻通常包含直接身体的、有缘由的联想(causal associations)(同上:39)。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让人们可以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概念化。

1转喻的指称关系
(Panther, Thornburg 2005:353-386)

1表明,转喻在同一个认知域中起作用,其中的概念映现主要用来指称,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代表”的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里来源域提供通向目标域的可及途径的一种认知运作;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是相邻关系,Radden和Kovecses 认为,(1)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2)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3)转喻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里运作(Radden, Kovecses 1999:17-59)。转喻是一种跨越语义学和语用学分界线的概念现象。Panther和Thornburg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把转喻分为3类: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和言外转喻( illocutionary metonymy)(同上 2003:1-20)。Gibbs(1999)强调,我们用转喻说话和思考,转喻是人们平常说话和思考的方式。《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主要是一种指称转喻,属于很普遍的指称关系。

3《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

根据百度百科,绰号(nickname)又称外号、诨号,在部分中国方言中绰号等同于花名。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绰号也叫外号,古已有之,古代的绰号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绰号有自己所起和他人命名两种形式,自己所起,蕴涵丰富;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有趣的绰号,而绰号也使他们更富个性化特征。鲁迅曾经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鲁迅 1981:383)。《水浒传》英雄绰号的出处是研究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束定芳(2009)以《水浒传》中 108将的绰号为语料,用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绰号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他认为,从绰号的语言构成方式来看,它们一般通过隐喻或转喻构成。隐喻构成的绰号其喻底以历史人物、动物、鬼神为主,但更多地结合本体的特征,形成转隐喻。转喻一般以职业、长相、使用工具等为依据,突出本体的特征。卢卫中(2003)认为,转喻是人们创造绰号时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段。我们认为,就《水浒传》中 108将的绰号而言,须要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重新研究其形成机理,探究人物绰号的美学内涵和认知机制。

绰号是对人物的重新命名,与姓名和事物名称相比,绰号所受限制较少,比姓名和事物名称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水浒传》中的108将是根据上位天罡星36星,下位地煞星72星来排定,这108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结局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群像。绰号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绰号使108将富于个性化特征,这些绰号大致根据他们的职业、外貌、性格、武艺、兵器以及神怪、飞禽、走兽等进行分类。下面,我们对108将的绰号进行分类和梳理归纳。

Lakoff和Johnson(1999)的《体验哲学》一书将体验哲学思想概括为3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逐步形成范畴和概念,语义与此同时形成。体验是生命自身的直接经验,“生命”不是指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人类经验指的是人与动物、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互动与非互动、功能与非功能、体验与心智之间的关系。《水浒传》的人物绰号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图腾的影响,其中的很多绰号都与动物有关。曾有人专门统计过,梁山一百单八将里,拥有动物绰号的居然有三十多位。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图腾,如龙、虎等,表达绰号名称的象征意义,表现人物的勇猛不可侵犯之威。以动物(特别是猛兽、猛禽)作为替代,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表现,让读者从绰号中感受梁山好汉的勇猛气概,联想人物形象,深化人物形象。这些绰号共有11虎、6龙、2蛇、1麒麟、1雕、1狮、1鳄、1鹏、1豹、1蜃、1猿、1犬、1鼠、1蝎、1龟、1蚤。再如,以武器为绰号是由于这些兵器大多与人物所持的兵器有关。关胜的绰号大刀,原著中有这样的描写:《西江月》汉国功臣苗裔,三分良将玄孙。绣旗飘挂动天兵,金甲绿袍相称。赤兔马腾腾紫霞,青龙刀凛凛寒冰。蒲东郡内产豪英,义勇大刀关胜。

水量分配 水量分配是指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简称水量份额)。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

以上只是个大体的分类,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水浒传》为人物设计绰号这一笔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更加明晰起见,我们用图2来表示这些绰号的转喻机制与类别。

感知选择指即时的与非即时的、发生的与非发生的、多的与少的、控制的与被控制的、完型的与非完型的、有界的与无界的、特殊的与类指的等之间的关系。转喻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喻体往往可以指代不止一个的本体,如“临川”既可以指代“才子”,也可以指代“戏剧”,这意味着概念特征之间的指代具有选择性,会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何爱晶 2011:103)。Langacker(1999)提出认知凸显原则,从认知角度看,事物凸显度的一般规律是:人>非人、与人互动的>非互动的、体现功能的>不体现功能的、整体>部分、大>小、可见>不可见、具体>抽象、直接>间接、主导>非主导、特殊>一般,等等。水浒中人物的绰号往往通过转喻的方式凸显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实现对人物全貌的把握。以宋江为例,宋江出场时有《临江仙》一首: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3个绰号把宋江相貌的黑矮,思想性格的孝、义和大度豪放、乐于救人等特点都突显出来,为以后性格的发展奠下基础。还有黑旋风李逵,《水浒传》中之所以称李逵为“黑旋风”,一是说他肤色黝黑,二是说他脾气暴躁,像火炮一样“沾火就着”。 “黑旋风”不仅指代李逵其人,而且让人想到这是一个勇敢、莽撞、憨直、做事不顾后果的人,以此加强李逵形象的典型性。作者对李逵刚一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肉粗皮厚,浑身煤黑,两眼血丝(熬夜赌博),一字眉毛。有诗云:家住沂州翠柳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感知选择在人们的交际和认知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所感知的都是在自己心念作用下完成的。人之心念对刺激信号进行解读与破译,并在内心产生各种的感觉,这一感觉的变化就是人之心念对外在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

(3)兵器类: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没羽箭张清、翻江蜃童猛、铁扇子宋清、铁叫子乐和、小遮拦穆春;

(1)自然现象类: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霹雳火秦明、小旋风柴进、黑旋风李逵、轰天雷凌振、一丈青扈三娘、毛头星孔明、玉幡竿孟康、旱地忽律朱贵、一枝花蔡庆、菜园子张青;

(5)英雄人物类:小李广花荣、金抢手徐宁、铁笛仙马麟、行者武松、急先锋索超、神行太保戴宗、双抢将董平、赤发鬼刘唐、没遮拦穆弘、短命二郎阮小五、浪里白条张顺、活阎罗阮小七、拼命三郎石秀、病关索扬雄、船火儿张横、浪子燕青、立地太岁阮小二、神机军师朱武、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圣水将单廷圭、神火将魏定国、圣手书生萧让、神算子蒋敬、赛仁贵郭盛、小温侯吕方、神医安道全、丧门神鲍旭、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操刀鬼曹正、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催命判官李立、石将军石勇、小尉迟孙新、活闪婆王定六、险道神郁保四。

(4)长相类:扑天雕李应、美髯公朱仝、花和尚鲁智深、丑郡马宣赞、铁面孔目裴宣、摩云金翅欧鹏、火眼狻猊邓飞、紫髯伯皇甫端、白面郎君郑天寿、金眼彪施恩、鬼脸儿杜兴、铁臂膊蔡福、没面目焦挺;

2《水浒传》108将绰号分类图

“水上安全监管不是海事部门一家能搞定的事,单靠海事局在这里单打独斗,执法的震慑力和作用有限,建设平安西江把各部门都齐聚一起,大家齐心尽责,才能无往不利。”说到建设平安西江,肇庆德庆海事处处长孙本良就竖起了大拇指,他高兴地向记者说道,为净化辖区通航秩序,遏制事故发生,自2015年底以来,肇庆海事局举全局之力,铁腕出击,打响了打击违法采(运)砂船攻坚战役,但由于以前执法海事部门人力不足,执法权有限,所以即便花大功夫也无法根绝偷砂违法行为。

2表明,绰号符合转喻的替代性特征,转喻运用的语言外部标志是词语的转指、替代,即在思维上受一种以“X替代Y”模式的支配。108将的绰号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存在依据,是画龙点睛之笔。

4从转喻到转喻思维

从转喻现象到转喻思维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和升华。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爱因斯坦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Kovecses和Radden认为,人类经验、感知选择、文化偏好和交际原则是制约概念转喻的主要认知因素(Radden, Kovecses 1999:319)。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体现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转喻思维是一种为寻找代偿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替代性思维,这是转喻思维的本质属性(何爱晶 2011:99)。

4.1 人类经验

图9展示了KNN分类准确率的结果,两个算法的准确率在值较小时相差不多,当值逐渐增大时,ST-SNE的分类准确率高于BH-SHE。

关胜的绰号“大刀”就是转喻指称:以使用的兵器来代替使用兵器的人。水浒人物的绰号都是体验认知的结果。Langacker指出,语法从根本上说是转喻性的(Langacker 2009:46)。Lakoff 和Johnson认为,思维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 1999:1)。须要强调的是,思维不仅是隐喻性的,更是转喻性的。水浒人物的绰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有人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影子,这些绰号以人物性格、职业或所擅长的技能为依托,关注当时社会的市民阶层与平民生活,整个梁山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绰号的转指来一番调侃,得一种愉快,借以打破生活的呆板。这些绰号具有戏曲脸谱的功效,不仅传神地显示人物自身的精神面貌,而且能传达出创造主体的道德与审美评价。

4.2 感知选择

(2)动物类: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插翅虎雷横、井木犴郝思文、锦毛虎燕顺、锦豹子杨林、矮脚虎王英、独火星孔亮、玉臂匠金大坚、出洞蛟童威、通臂猿侯健、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九尾龟陶宗旺、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病大虫薛永、金钱豹子汤隆、出林龙邹渊、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白日鼠白胜、独角龙邹润、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住;

4.3 文化偏好

文化偏好侧重于在文化认同上的定位,根据环境、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文化选择上的偏好。这里的文化主要指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宗教等。水浒人物的绰号来源于作者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例如:说起豹子头林冲,我们马上会想起林冲的矫健威猛;说起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马上会感受到这两位英雄的迅捷勇武。梁山将绰号十有八九直接体现的是欣赏和赞扬。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这些转喻绰号已经完全词汇化,成为语言中语义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临时性的。如果没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要理解这些绰号的真正含义会非常不容易,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水浒传》中有几个带“病”字的人物绰号,如“病尉迟”孙立、“病关索”杨雄。有些人望文生义,将“病”解释为“不健康”“疾病”。其实,在宋代,“病”字的含义是“超过”“胜过”的意思,“病关索”就是“超过关索”。可见,绰号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因素的支撑和制约。徐盛桓(2008)将转喻看作处于不同类层级结构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传承,将可能世界观念用于转喻研究,把认知域按可能世界分为3种:认知域里所体现的事物是现实世界(world of reality)里的事物,为可能世界1(W1);认知域里所体现的事物是想象世界(world of imagination)里的事物,为可能世界2(W2);认知域里所体现的事物是特设世界(ad hoc world)里的事物,为可能世界3(W3)。转喻思维具有反事实、反常规等特点,如图3

3绰号的认知推理图式

3表明,《水浒传》108将的绰号将普通人描绘成非普通人:具有神一般的武艺和功夫。绰号作为人正式名称的一种补充,它对人性格、身份、行为特征的揭示往往比正名更凝练、形象、准确。文学家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个性化绰号,编织出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涂抹上一层层虚幻隐迷的浪漫色彩。其意义往往并不止于人物本身符号性的标识,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文化传承的一种折射。因此,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绰号的研究是洞察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独特窗口。Taylor认为,转喻是意义延伸最基础的方式之一(Taylor 1995:124),比隐喻范围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呼吁要建立转喻学(Denroche 2015),专门研究转喻在人认知和思维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5结束语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转喻机制非常明显:或寄情于花草树木,或移情于高山大川,或向往孔武健壮,或驰骋宇宙苍穹,或展示刚毅之美;借动物之名、兵器之谓、人体之依、自然之据等转喻机理来表征108个英雄好汉的不同特征。对这些绰号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水浒传》成书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审美情趣基础,从而探索文学与民俗、与大众审美心理的互动关系。

对一至六缸的气环进行测量,第一道的气环侧隙在0.19mm至0.20mm之间,符合标准;第二道压缩环的侧隙在0.08mm至0.09mm之间,符合标准;第三道油环的侧隙在0.03mm至0.04mm之间,符合标准[4]。

按照计划,土地确权登记及“三块地”改革试点均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接下来将进入农村土地改革三项试点总结评估期。新一轮农地改革政策正在加紧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制定工作已启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红利将加快释放。

参考文献

何爱晶. 名动转类的认知理据与外语学习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He, A.-J. The Metonymic Motivation of N —V Conversion and the Lear -ning of the Converted Verbs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11.

卢卫中. 绰号:汉英修辞探析[J]. 外语研究, 2003(2).‖Lu, W.-Z. Nicknames: A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Rhetorics[J].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 2003(2).

鲁 迅. 鲁迅全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Lu, X. Lu Xun ’s Complete Works [M].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1981.

沈家煊. 转喻与转指[J]. 当代语言学, 1999(1).‖Shen, J.-X. A Metonymic Model of Transferred Designation of Deconstructions in Chinese[J].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 1999(1).

施耐庵. 水浒传[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Shi, N.-A.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2007.

束定芳. 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以 《水浒传》中 108将绰号为例[J]. 外语学刊, 2009(2).‖Shu, D.-F. A Cognitive Study of Nicknames of the 108 Heroes in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J].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 2009(2)

徐盛桓. 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Xu, S.-H. Why Metonymy Is Possible—“Metonymy and Logic”: Interpreting Metonymy by Means of “Impartment and Inherence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1).

张 辉 卢卫中. 认知转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Zhang, H., Lu, W.-Z. Cognitive Metonym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Denroche, C. Metonymy and Language :A New Theory of Linguistics Processing [M].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Gibbs, R. W.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A]. In: Panther, K.-U., Radden, G.(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2003.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Langacker, R.W. Cognitive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anther, K.-U., Thornburg, L. Introduction: On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onymy[A]. In: Panther, K.-U., Thornburg, L.(Eds.),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 -ferencing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Panther, K.-U., Thornburg, L.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Meaning Construction[A]. In: Ibanez, R.M., Cervel, S.P.(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C]. Berlin: Mouton de Gruter, 2005.

Radden, G., Ko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 In: Panther, K.-U., Radden, G.(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Metonymic Reference and Metonymic Thought — 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Nicknames in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Wei Zai-ji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features in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is that 108 heroes each have their own nicknames which highlight the heroes’ bravery, vividness, and gallantry, and simultaneously create a massive cultural imag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odern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metonymy, analyzes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the 108 nicknames to clarify the commonality of metonymic thought.

Key words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 nickname; metonymic reference; metonymic thought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认知的英汉语法转喻对比研究”(16AYY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电子邮箱:weizaijiang@163.com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100( 2019) 02-0038-5

DOI编码: 10.16263/j.cnki.23-1071/h.2019.02.006

定稿日期: 2019-02-19

【责任编辑 王松鹤】

标签:;  ;  ;  ;  ;  

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