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文:国际投资市场的“第四力量”——主权养老基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权论文,国际投资论文,力量论文,基金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证券报近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秉文研究员关于主权养老金的观点。作者认为正在被国际投资市场称之为“第三力量”的主权财富基金(SWFs)悄然兴起的时候,“第四力量”——“主权养老基金”(SPFs),也在大行其道,且信息披露、公众认知程度等方面都比主权财富基金高得多,两者在数量规模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OECD报告,所谓主权养老基金,包括两类公共养老基金:第一类是由政府或社保部门建立的支撑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参保者的缴费剩余。由于老龄化的压力和其他改革政策的限制,这类主权养老基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和普遍的投资方式,成为整体社保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金融因素,成为政府当局保护社会养老制度可供选择的一个途径和未来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个有效工具。丹麦的“社保基金”、美国的“联邦社保信托基金”和日本的“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等均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由政府直接建立、在管理上与社保制度自身相分离、融资渠道主要来自转移支付的公共养老基金。澳大利亚的“未来基金”和新西兰的“超级年金基金”就属于这一类,一般来说其特点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支付,以应对社保制度未来的赤字压力。
作者认为,由于各国政府的重视、监管当局的青睐和业内金融机构的推动,三方合力共同促进了主权养老基金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养老基金膨胀迅速,事实证明,主权养老基金多元化投资是个大趋势。有些国家比较保守,比如美国和西班牙,其投资组合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几乎完全持有政府债券。但许多国家相反长期坚持高风险投资策略,比如,爱尔兰的“全国养老储备基金”股票比例占77.1%,加拿大占58.5%,法国占62.1%,瑞典占59.5%,新西兰占60.0%。此外,近几年,许多国家主权养老基金另类资产的投资倾向性日益明显。虽然在全部资产中,另类投资资产比例仍然较小,但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