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山西工业结构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构决定功能。调整所有制结构、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重大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经历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转型的双重转变,宏观经济由过去的短缺走向剩余,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的制约中,企业的兼并重组浪潮正由沿海向内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正由东部向中西部发展。山西省作为地处内陆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相对集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迫切需要按照市场取向,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培育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创新小企业产权制度,逐步形成具有混合经济优势的新的增长极;迫切需要发挥“后发优势”,选择和形成最有利的产业结构,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导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撑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以优先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培育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是以产业划分为基础的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生产力内部各要素在各产业之间重组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重要的支配地位,构成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全国同行业中主要的生产基地,同其他地区同类产业相比,它能以较少投入、较快速度、较低成本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集中进行产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规律生产,占有同类产品中最多或较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又是所在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力量。优化我省产业结构需要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提高支柱产业,发展关联产业,扶持“潜导产业”。
选择我省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既要依据本身的能源资源优势这一基本条件,又要考虑本身的技术层次和市场需求导向等其他重要因素。我国各个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分析我省的资源优势和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层次状况,具有生产要素优势,能够较快扩大市场销路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品。纵然企业可以开发出某些高新技术产品,但是所占比重还在很大程度上低于东部地区,从总体上看,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在自然资源储量方面“西高东低”和产业技术构成方面“东高西低”并存的梯形分布状况是一种客观现实。选择当前我省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从我省目前的资源状况、工业基础及技术水平出发,符合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资源开采型和资源加工型相结合的煤炭工业、焦化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能源原材料加工产业。这种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符合全国区域分工和国家战略发展重点的要求,也体现了我省大多数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因而有其合理性和市场竞争选择性。
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产业,有利于我省区位优势的发挥。其一,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已探明具有近期开采价值的煤炭、铝矾土、铁矿、耐火粘土、石膏等62种矿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15种;其二,能源原材料加工技术基础好。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国有重点煤矿引进大型综采设备,提高了开采装备水平,特别是从80年代山西铝厂形成具有中国一流生产水平的120万吨氧化铝生产规模,到90年代侯马铜厂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形成5万吨粗铜生产规模,加快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及装备水平总体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三,山西地处我国中部,运输半径相对较短,随着太旧、晋焦、晋邯、京大等“出口”高速路的开通,有利于能源、原材料等大宗产品的大量输出;其四,能源原材料产品在省内、国内市场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煤炭、焦炭、生铁、氧化铝分别占国内市场的24.9%、44.53%、12.6%和30%,均居全国首位。不仅满足了本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具有能源优势的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发展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布局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中“比较优势”选择的必然结果。
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能源原材料主导产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发挥内陆省份“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凭借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具有比较生产成本低或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通过集中生产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资源或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本地区稀缺的资源和要素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稀缺的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差、产业结构差、要素成本差、技术水平差的差距,走出一条利用“后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新路。尽管在优先发展我省主导产业中,面临着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乃至社会因素等许多不可回避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主导产业的成长,但障碍不是不能克服的,条件是可以创造出来的,等靠要必然丧失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实,凡是新崛的地区,都是利用“后发优势”,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走上获得最佳效益的便捷之路的。
二、以提高支柱产业素质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支柱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产值比重较大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上,主要是提高支柱产业素质,逐步将初级加工转到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扩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断积累创新力量。从近年来我省产业趋于合理化的发展实践看,围绕能源原材料,煤、电、焦、铁、铝、钢、铜、电石、水泥、化肥等10个大宗能耗原材料产品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些支柱产品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60%。但同时,支柱产业内部存在的产业结构雷同、技术档次偏低、污染比较严重的状况,急需在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中改组、改造、提高。当前,提高支柱产业素质的重点是增加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产品延伸加工的技术创新要改变能源原材料初加工产品比重过大,深加工产品比重过小的状况(如原煤入洗率仅20.57%、生铁加工转化率32.68%、氧化铝加工转化率25.92%)。当前,要加快发展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电力工业和焦化工业,实现“煤电并举”和“煤焦并重”;要加快发展以铝、铜资源为基础的有色金属工业,实行“煤电铝”、“煤电铜”的产品链的延伸;要加快发展以生铁为基础的精密铸造和以硅铁为基础的铁合金工业;要加快“煤路车”的联合发展,生产大吨位、高速度、全封闭、长距离的煤焦专用车;要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发展新型清洁能源。
关联性产业是直接配合主导产业的产业,它们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因此,关联性产业要适应主导产业的要求,在发展上与主导产业相配套,在建设时序上与主导产业相衔接,在增长速度、规模上同主导产业相协调。各地区主导产业类型不同,关联性产业类型也就不同。从山西能源原材料的关联产业看,“前向产业”多数是采矿业,随着能源原材料的扩张,采矿业迅速发展,生产链条拉长。例如炼铁业分布在水电条件较好的地方,它的“前向产业”是铁矿石采选业,产品需求量大,技术条件要求不高,是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产业;又如矿产品运输业是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前、后向”关联产业,是既能储存,又能进行空间转移的产业。随着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扩张,公路运输业迅速扩张起来。山西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创新与发展关联产业。
发展制约主导产业的“瓶颈”产业,也是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要加快发展矿产品运输业和建设大宗矿产品专业市场等三产业,采用现代流通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贸工商运”一体化为重点,实现三个“联网”:专业市场与城乡大市场联网;企业产品集散地与企业集团和行业性批发企业集团的销售联网;公路、铁路和空运联网,缓解大宗矿产品的积压。发挥重点产品市场覆盖面大的优势,开辟专业市场,使矿产品流通产业从关联产业发展成为一大支柱产业。
潜导产业是指未来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而目前较弱的“潜在产业”。从动态的观点看,地区“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一时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时间推移,原先赖以高速增长的优势条件逐渐消失,相反,有的产业,原先发展条件并不好,从当前看是较弱的,市场竞争中“比较优势”也小,但从长远看代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达到增长曲线上的转点,也可以转化为具有优势的产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这种产业应有意识地扶持、培育,以便主导产业消弱以后,新的主导产业可以及时接替上来,支撑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对于现在还没有形成主导产业的地区,选择和培植“潜导产业”就更加重要。山西能源原材料深加工产品有许多潜在的新兴产业,扶持潜导产业有广阔的前景。例如,焦炭是山西能源原材料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和煤焦油,可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将形成煤化工业产业,成为能源原材料主导产业的有较大潜力的接替产业。
同时,要利用能源原材料产业积累的资金,开发新兴产业。既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有综合服务于主导产业的信息、通讯、智能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当前要重点培育我省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占同类产品市场份额10%以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天脊牌高效氨磷复合肥、太钢牌不锈钢、双塔牌刚玉、太重牌高速钢轮、卧虎牌氯丁胶、赵字牌暖气片、奇强牌洗涤剂、三维牌白乳胶、澳瑞特牌系列健身器、环宇牌染料等10个重点名牌产品。10个重点名牌产品要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创出山西品牌,培育山西精品,成为国内外名牌产品;利用历史文物众多和品位高的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小杂粮品种丰富的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跟踪技术进步前沿,追踪高回报产业,形成产业合理化的结构。
山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在发展的“点轴线”上的“骨干区域”更为明显。这些“骨干区域”大都是在不大的地域范围内聚集着丰富的能源矿产品资源,用水、用地、交通条件较好,市场容量大,利于主导产业自身发展,也利于关联产业发展。例如介休、孝义、临汾、洪洞地区利用能源矿产品资源,以煤炭加工转化开发为基础,形成以炼焦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加工的主导产业。同时围绕炼焦主导产业,相应发展“前向”焦煤采选、洗选关联产业和“后向”焦炭运输、煤焦油加工的关联产业,综合利用诸如煤矸石发电、焦炉煤气进入公用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开发。在纵的方向形成从资源开发到加工,直至副产品回收和再生开发进行综合利用的产品链;在横的方向,包括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以生产、运销、金融、科技在空间上有机结合的地区经济综合体。这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产业关联度的提高,能促进资源的闭合循环、高效利用,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有机结合起来,构成资源密集型产业“骨干区域”,成为主导产业驱动的综合经济核心区。因此,主导产业选定后,其他各类产业都要围绕其发展,在投入和政策上支持主导产业,使之得以优先重点发展,超前启后,从而强化对外参与大系统竞争和对内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两大功能。
依据现实条件,发挥我省工业的“后发优势”,选择和形成“利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个产业链加速动转,逐步形成能够体现我省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其作用之一是结构优化可产生“外部经济效益”,使各个产业均能从其他产业的活动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中得到利益;其作用之二是结构优化可提高各产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即由于产业之间互相服务和互相促进,彼此为对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使资源得到较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其作用之三是结构优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可以避免因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而引起的磨擦和损失,使区域经济及其各产业都免付不必要的沉重代价。
分析我省跨世纪主导产业不难看出,加快工业结构优化的“产业革命”,一切围绕自身优势不断展开,一切围绕产业结构合理化延伸拓广,不仅着眼于现在发展,更要着眼未来趋势,不仅着眼国内市场,更要着眼于国际竞争。经过产业革命后的山西工业将在承东启西的内陆地区崛起。
三、构造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小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鼓励人们合理地追求物质财富。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说,需要从利益上寻找动力。产权制度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往往经济增长的滞后与产权制度的落后紧密相联,制度创新的速度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制度创新的质量也决定着竞争的质量和结构调整的质量。我省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非国有、非公有经济比重偏低,需要在数量、质量、规模上使非国有、非公有经济有一个突破性发展。要走出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三不沿”局限,扬资源、劳动力和潜在市场三大优势,需要从三个板块上,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企业组织结构。
(一)将正在走上集团化道路的大企业,培育成“船大抗风浪”的支柱板块
发展企业集团是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中坚力量,发展企业集团也是构筑我省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实力的“航空母舰”。按经济规律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可以聚合产业1+1>2的规模效益。
发展企业集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上创新。企业集团是较高层次企业联合体的特称。组建集团是引导众多分散的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需要。我省今后三年要重点扶持34户国有大中型优势企业、10户非国有、非公有优势企业、10户中央在晋优势企业。重点培育10个企业集团,其中,太钢集团销售收入要超过100亿元;大同矿务局和西山煤电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0至50亿元;山西铝厂、潞安矿务局、晋城矿务局、南风集团、太化集团、太重集团、海鑫钢铁集团等七个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至30亿元。使这些企业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产量最大或主要的生产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从生产结构优化形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规模优化型企业集团。它一般是由同行业企业的联合或大型企业的扩张与兼并形成的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联合体。如太钢兼并临钢以及下一步强强联合长钢,将使太钢的规模迅速扩大;南风集团投入2.2亿元,在全国8个省市并购控股10个企业,使洗衣粉生产能力由原来的8万吨提高到45万吨,资产由5亿元增加到20.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洗涤剂生产企业之一;太原清徐暖气片集团由4个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暖气片骨干企业扩张联合120个中小型暖气片厂组成,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气片企业集团。规模优化型企业集团核心层的实力一般比较雄厚,有较强的投资能力。
——分工优化型企业集团。一般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分工配套组建的。这类企业集团核心层都不大,其实力主要取决于名牌产品的无形资产,大量的集团成员属于外围层。如关铝集团发挥铝、铜产品优势,控股海门、常州两个子公司,生产铝线条、铝带箔、电磁箔,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加工增值。分工优化型企业集团可以利用专业分工的组合优势,发展集团系列产品,形成符合经济规模的新型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生产力。
——开发优化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往往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的“领头雁”,它的显著特点是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使新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紧密集合。企业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批集团的技术进步水平。如制板集团发挥自身高新技术和国际先进设备优势,在全国8省市组建控股子公司11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经营优化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集团是依托龙头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重接自己的经营链环而形成的。
发展企业集团,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还要加大对为数众多的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千户百强”工程,即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培育1000户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利税100万元以上的优秀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50%以上的100户科技型小企业,使小企业由“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差”,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大重组中走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的发展之路。规模扩大不仅能带来结构性的节约,而且能为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创造条件。小规模生产的最大弱点是不能充分利用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大规模生产适宜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相应投入,实现规模经济。目前,全省企业中有98%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且效率低,绝大多数没有达到适度的规模效益。要引导“船小好掉头”的小企业向“船大抗风浪”的企业集团靠拢,为“龙头”产品配套,优化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益。”“八五”前期在经济“过热”中发展的一批小焦厂、小铁厂、小洗煤厂、小不泥厂、小造纸厂急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走出“小而低”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竞争推动着联合,而联合又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考察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主要就是依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产品优势、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在较大范围内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利用科技开发新成果,带动一大批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并存的时期,有许多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企业集团的发展可以推动这些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它的宏观经济功能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十多年来,产业结构失衡相当严重,完全靠市场机构调整,不仅时间拖得长,而且还要经历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的痛苦过程。企业通过兼并、合并、合资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会大大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力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第二,有利于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将形成国家股、社会法人股、外资入股以及个人入股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现代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促进大批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第三,有利于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克服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行发展的矛盾。发展企业集团有利于将先进技术与密集劳动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合理组合,根据综合效益配置资金、能源、劳动力,能使技术先进地区和技术落后地区建立有机的技术联系、经济联系,有利于新技术产业由率先发展的企业向次发达、不发达但具有其他优势的企业扩散。从我省企业集团发展的实践看,它已经在解决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以及产权创新的现应推动力量,成为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中一个有力的杠杆。
(二)将国有企业“放小”、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快速成长,发展成“船小好调头”的活跃板块
小企业是国有企业集团中的内陆省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小企业的组合就是大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小企业异军突起,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的双重转变中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但国有小企业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地处内陆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小企业,因受产权不明的旧体制和“小而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形式结构性效益低下的双重制约,在目前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激烈竞争中往往比大企业更被动。要针对前当放小中的难点是产仅问题、热点是资产重组中利益分部问题、焦点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问题的现实,按照“一个突破、十项鼓励、多种模式”,继续加大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力度。
放开的实质就是把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以多种形式转让给有投资能力的个人或有经营能力的法人,把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和按资分配的有效性结合起来;放活就是最大限度地退出国有资本,借助非国有、非公有资本使国有小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好就是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放开后的小企业最大限度地成为无主管企业,在一个地区之内最大限度地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放小”中继续坚持十项鼓励:一是鼓励员工购股,从鼓励员工购股到鼓励有出资能力的人大额购股,突破企业改制中事实上存在的平均入股的局限;二是鼓励法人代表持股,从鼓励法人代表持股到鼓励有筹资能力的法人代表控股,突破企业法人代表与企业员工持股比例拉不开档次的局面;三是鼓励非物化要素入股,从鼓励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折股到鼓励以技术、信息、品牌、经济关系等非物化要素折股,突破仅以有形资产购股的局限;四是鼓励破产企业重组,从鼓励破产企业重组到鼓励“债权”变股权,突破改制中仅以现金购股的局限;五是鼓励民选厂长,从鼓励民选厂长的“信任董事”到大户购股的“资产董事”,突破仅由持平均股的股东选“信任董事”的局限;六是鼓励企业兼并、出售,从鼓励企业兼并到鼓励微利、亏损企业公开出售,突破产权交易渠道单一的局限;七是鼓励国有资产托管,从鼓励国有资产托管到国有资产增值提成奖励,突破国有资产往往是“钱到地头死”的状况;八是鼓励涵养税源,从鼓励涵养税源到新增所得税返还,突破旧体制下“鞭打快牛、累垮好牛”的局限;九是鼓励吸引人才,从鼓励引进资金到引进人才给予奖励,突破对引进人才精神奖励重、物质奖励轻的局限;十是鼓励创造宽松环境,从鼓励部门配套改革到鼓励创造宽松环境,突破互相掣肘的“围墙”体制的束缚。我省国有企业“放小”从先发展、后规范,到边发展、边规范,并朝着以规范促发展的方向转变,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现有国有小企业率先从整体上走出困境。国有小企业的放开放活应该融入以非国有、非公有小企业的异军突起中,将国有企业“放小”的战略同内陆地区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战略结合起来,使改制后的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及城镇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的“放小”也有赖于区域经济中大企业的带动,要致力于将有发展前途的国有企业纳入到我省太钢、南风等十五个大企业集团中,鼓励小企业成为大企业带动下的“船小好调头”与“船大抗风浪”互补互进的企业群体。
(三)将存量大、“上市”难、“放小”慢的中型企业,通过产权创新形成支持大企业扩张、关联小企业增长的中间板块
这部分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借鉴沿海地区的新经验、新办法,加大销售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非国有、非公有的比重,鼓励由销售能手牵头组成营销股份合作公司,试行“一厂两制”,激发营销部门的活力;对亏损企业中部分产品有市场、有销路,通过努力能够扭亏为盈的企业分厂或车间,以及亏损企业中有望摆脱困境的部分优势资产按照同比负债,把优势资产分离出来,实行一厂两制,机制分块创新、资产分块搞活、体制分离分立,使亏损大户生长出局部盈利的小企业,逐步变大亏为小盈;对外要敢于以存量换增量,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步入资产重组的快车道。企业跨地区兼并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存,即使“引狼入室”也可以接受;企业跨所有制兼并要不求所公,但求所活,即使以新吃旧,甚至以小吃大也可以接受;企业跨行业兼并要不求所专,只求所能,即使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成建制”相互划转也可以接受。
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动力在利益,创新的运作在企业,规划的决策在政策。政府部门要在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加快工业结构优化中充分发挥“助推器”作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推动企业重组。但应该时刻切记自己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注意自身角色,不能越俎代疱,不宜直接介入企业重组的具体行为,要把企业重组主要看成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重组一般要涉及两个以上的企业,重组后的企业,原重组各方能否迅速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影响极大,如果是“拉郎配”式的重组,其合力的形成就可能要大打折扣。以企业自愿为主来决定重组,有助于迅速实现重组后企业内的融合,提高重组的科学性。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支撑过去20年山西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又是带动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批增长点有些已趋于平缓,一批新的能够有力带动经济成长的增长点正在形成。跟踪能源原材料技术进步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房地产、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用电子技术装备的机电工业,新兴建筑材料产业,现代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旅游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等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成长对我省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直接的积极意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非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前进中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可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山西经济虽然近年来实现高速增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混合经济结构优势的形成,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机遇有效结合的作用下,我省有可能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东部地区企业发展走过的路程,有条件的骨干区域率先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局部地区还有可能后来居上,正在二次创业的山西工业捕捉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将成为21世纪山西经济崛起的希望。
标签:山西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