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不可侮——电视连续剧《补天裂》观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论文,电视连续剧论文,补天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民族最珍视的,是民族尊严,最需要维护的,是国家主权。百余年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但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的炮舰和刺刀面前,始终没有屈服过,在殖民主义散布的谣言面前,从未丧失清醒的判断力。根据霍达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补天裂》,以宏阔的视野、厚重的文化内涵,充满激情的叙事形式和凝重的风格,为我们描绘出了百年前香港“新界”人民为抗英保土而英勇斗争的生动画卷。在富于史诗意味的叙事结构里,通过起伏有致的情节,多视角交叉中展示出来的不同政治与文化较量的激烈冲撞,将这场因朝廷腐败、国势贫弱、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斗争,演绎得如火如荼。在世纪之交、澳门即将回归、而霸权主义者正以强盗逻辑肆意推行炮舰政策之际,《补天裂》所讲述的历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显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这个剧引人注目的地方,不仅因为它能站在时代的认识高度,对爱国主义主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开掘,还因为它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异常深厚,避免了审美感性认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因而给此剧的叙事形态和审美表述带来了显著的特点。其一,不但故事情节链中布满了文化冲突,出现在剧中的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剧中爱国举人易君恕因参加戊戌变法而被迫逃亡,途中多亏英国牧师林若翰帮助,来到香港后,栖身于景色优美的“翰园”。他与林的养女倚阑发生的情感冲突,其实是由不同文化心理磨擦引起的。倚阑深受英国文化熏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抱有偏见,这自然引起深深珍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易君恕不满。剧情的发展既充满戏剧性又完全合乎情理:在其后的情节中,易君恕恰恰是以自己浸透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倚阑的偏见,使其为之倾倒的。正当他们的心日益贴近,并且相爱日深之际,林若翰协助辅政司骆克接管新租借地的事,被易君恕意外发现,易随即毅然决定去往新安县,与那里领导抗英的挚友邓伯雄等人战斗在一起。爱国主题没有被简单化,在这个剧里通过多重人物关系在层层递进的矛盾中表现出来的。即以其所描绘的爱情关系而言,为了联合文、侯、廖、彭等家族抗英,邓伯雄也曾付出抛弃爱情的代价。民族尊严高于爱情,为此而献出爱情与生命的,岂止易君恕与邓伯雄!心灵轨迹与文化个性各异的眉娘和文心瑜,不都在不同情势里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将刻骨铭心而又令人痛苦不安的爱情,与民族大义事业结合在一起了吗!
其二,文化内涵的深厚与爱国主题的升华,不但表现在此剧能将浩然正气与儿女情长融为一体,能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将中英矛盾,清王朝帝党和后党的矛盾,英方上层人物不同政治倾向的矛盾,及我国文化正面和负面、下层社会不同帮派的矛盾,作出有美感深度的演示,还表现在易、邓等人的斗争,是在不仅得不到朝廷认可甚至还面临着官军镇压的险恶情势下进行的。明知会失败,也要把自己放在虽死犹荣的境地中,与强大的敌人周旋到底,这种视死如归宁可舍身取义也要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实在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最值得珍视的美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对待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中国的志士仁人从来都是把这种精神美德作为自己人格价值与道德守望的最高境界。我们从易君恕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此外,剧中的两广总督谭锺麟,以及官军守备方儒,在他们的文化性格里,也都闪现着爱国的光彩。方儒亲眼见到殖民军大肆屠杀老百姓却回天无术,愤而自杀;谭有心与百姓站在一起,却无力抗旨不遵,因而喟然长叹:“我纵有此心,却无此胆,我纵有此兵,却无此权”等情节,都给此剧所表现的爱国主题增添了历史的悲壮色彩。
其三,在人物刻画上,此剧对英方上层人物的描绘很不一般化。林若翰这一艺术形象,更是近年来荧屏画廊的新收获。作为牧师,他笃信上帝,宣扬人类平等,因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又与易君恕结成忘年交。可是,在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等待他的却只有悲剧的命运。他失去了挚友,也失去了他深爱的女儿。当痛不欲生的倚阑对他说:“我不要林氏家族的名分”时,他的精神轰毁了;当易君恕在行刑前悲愤地质问他:“如果天上真有一位上帝,如果普天下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他能够容忍人间的残暴、罪恶、欺诈和掠夺吗?”他无法回答。他无法解释他的那些打着上帝旗号入侵他国肆意屠杀的人,究竟有什么资格宣称他们是当地人民的合法统治者,是仁慈上帝的子民?他的痛苦还在于,他所信奉的教义,在他的女儿和易君恕发出的疑问和责难面前,竟是那样苍白无力。俄罗斯演员谢尔盖用准确而又富于激情的表演,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标签:补天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