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信用关系的重构_市场经济论文

论经济信用关系的重构_市场经济论文

浅论经济信用关系的重新构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用关系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信用关系就越活跃,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合理、高效运行的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摆脱信用关系危机的困扰,重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的经济信用关系,是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信用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1、信用观念危机。目前普遍存在着以占用他人资金为荣,债多不愁的非正常信用观。从动机上看,部分企业之间的经济信用关系其本身就是以赖帐为目的而发生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逃债、废债的饶幸心理。整个社会信用意识十分淡薄。

2、商业信用危机。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危机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之中,突出反映为企业相互之间拖欠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企业赊销商品之后,销售货款长期难以收回,同时,企业收到预付的货款之后,不按期交货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普遍的货款拖欠最终累积形成了一条难以解开的沉重的“债务链”。

3、银行信用危机。银行信用是目前我国经济信用关系的主体,银行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巨额银行贷款呆滞沉淀、到期贷款及积欠利息难以收回、非正常贷款比例惊人。

二、经济信用关系危机的危害性

1、信用关系危机导致全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滞缓,经济效益下降。信用关系危机扰乱了正常的信用秩序,特别是沉重的债务链使企业普遍产生了信用恐慌心理,商品交易大量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从总量上看,全社会的资金总量并未因此而减少,但由于企业之间通过正常的商业信用缓解资金矛盾的回旋余地很小,对流通中货币需求急剧增加,在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信用关系危机加剧了资金的短缺程度,导致全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滞缓。与此同时,非正常的信用关系限制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速度,造成库存积压,进而导致生产环节受阻,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相应下降。

2、信用关系危机阻碍商业票据市场的正常发育,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完备与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与保障。目前我国的商业信用大都采取挂帐信用的形式,处于商业信用的原始阶段,而商业信用的发达阶段一般采取票据信用的形式,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之后进行流通,从而形成商业票据市场。票据市场属于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票据市场成为加快商品流通的助推器。但票据市场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为基础,只有企业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信用关系,商业信用才能真正实现票据化。目前我国的商业信用危机致使商业信用难以按票据化的要求运作,因而阻碍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发育与完善,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3、信用关系危机导致金融秩序紊乱,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稳定的金融秩序需要良好的经济信用关系做保证。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现象以及银行贷款的大量呆滞、沉淀,使得金融纪律极为松驰。近几年国家为了治理“三角债”,救活源头企业,多次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启动清欠”,终究因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难以奏效,前清后欠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银行因为清欠而投入了大笔资金,由于在“债务链”的源头并没有相应收回贷款,成为银行信贷失控的重要诱因之一。更为严重的是,巨额银行贷款呆滞沉淀已经成为危机到金融稳定的主要潜在性因素,因为对应于银行贷款的直接资金来源是居民和企业存款,如果因为某种因素一旦发生挤兑存款的现象,势必形成剧烈的金融动荡。

三、经济信用关系危机的形成原因

1、忽略了转轨时期信用观念的宣传与培育。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级政府及企业管理部门十分注意对企业宣传与灌输市场的观念,但忽略了对企业信用观念的培育,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必须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之本。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一个企业守信用,但其它企业都不守信用,吃亏的是守信用的企业,于是守信用的企业也会变得不守信用,结果是整个社会都不守信用。企业经营者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可见,对信用观念的宣传与灌输不够是形成信用关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行为短期化。企业产权不明晰,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是导致信用关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企业经营体制下,企业经营者往往因缺乏长远规划目标而以追求短期效益作为其经营目标。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决定了经营行为的短期化,经营者在自己任职期内,以眼前利益为重,故意占用其他企业资金,应支付的货款(特别是非其任职期内发生的)到期即便有支付能力也不支付,应归还的银行贷款到期即便有偿还能力也不偿还,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恶化。

3、企业高负债经营,经济效益差。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极其有限,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形成了高负债经营的格局,银行对企业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企业的资金周转使用过程中,转化为企业维持正常所必须的资金需求。企业担心销售资金归还到期贷款后难以取得后续贷款而影响业务经营,导致银行的短期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同时,由于受经营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大都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经济效益普遍欠佳,支付能力十分有限,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通过拖欠货款的方式占用上游企业资金,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拖欠的货款和占用的银行贷款已被经营亏损所蚕食或被挪作基本建设投资,在短期内根本无力偿还。

4、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改革滞后。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国家专业银行,由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改革滞后,其内部货款经营责任制不健全,贷款发放与收回缺乏良性循环的机制,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放轻收、重贷轻营、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极其欠缺的现象,明知到期难以收回的行政干预贷款和关系人情贷款也照放不误。银行经营者自身信用意识的淡薄及经营行为的不规范,助长了经济信用关系的非正常发展。

5、经济法制化程度低下。目前我国经济信用关系恶化与经济法制化程度低下也具有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有完善的经济法制作保障。但我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信用关系纠纷的程度还十分低下,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或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目的,对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债务追索的法律行为实施行政干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赖帐行为非但不能受到必要的法律制裁,反而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与庇护;二是法制本身不完善,有关法律条款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执法力度不大。

四、摆脱经济信用关系危机的对策

要摆脱信用关系危机的困扰,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信用关系,必须从加强信用观念的培育、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步伐以及加快经济法制化过程等方面着手。

1、强化对企业经营者信用观念的灌输与培育。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守信用可耻的道德风尚。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从加强信用观念的宣传入手,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信用观,要使其认识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凭其在社会上卓绝的信誉,要向企业经营者输入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的思想观念,并使其转化为经营实践上的自觉行动。

2、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将企业培植成产权明晰、经营约束机制健全的市场主体。将企业培植成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也是走出经济信用关系危机的基础与关键。只有真正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者才能克服短期经营行为,才能有周密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规划,才能有在社会上树立良好信用关系的强烈愿望。同时,针对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在资金上对银行依附性很强的状况,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居民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以此来降低企业负债率,增强企业的支付能力,从而为经济信用关系的重构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步伐。金融部门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主体,在重构我国经济信用关系的过程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强化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从而促使商业银行信用行为的规范在全社会信用观念的转变和信用关系的重构过程中起到一个基础性的启动作用。特别是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之后,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行政干预行为,凡带有政策意图的各种专项贷款或行政首长工程贷款必须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商业银行要步入依法经营的轨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干预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银行信用就不可能按现代商业银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运作,整个社会经济信用关系就不可能真正步入良性状态。

4、加快经济法制化进程。针对当前信用观念普遍淡薄和信用关系紊乱的状况,要及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整顿信用关系,切实以法律手段保护购销或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有支付能力但不履行经济合同的,必须依法强制执行。要通过加快经济法制化的进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究信誉、依法经营、违法必究的良好局面。

标签:;  ;  ;  ;  ;  ;  ;  ;  ;  ;  

论经济信用关系的重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