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孤山镇卫生院 214500
【摘 要】目的:探讨利胆退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取其中50例患者应用西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应用利胆退黄方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8%,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各项指标检测均未发生异常,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结论:利胆退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治疗极佳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利胆退黄方;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
瘀胆型肝炎即胆汁淤积型或胆小管型肝炎,分为病毒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病毒性患者较多。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皮肤瘙痒和肝脏肿大等症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所选100例观察对象均确诊为肝胆湿热型病毒辣性瘀胆型肝炎,根据《中医内科学》分型,患者临床表现出身目俱黄、发热、口渴、上腹胀闷、恶心、小便短少黄赤、脉弦数等。排除了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根据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2.8±10.2)岁;病程5-30d,平均病程(15.6±3.3)d;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0.9±11.6)岁;病程5-30d,平均病程(14.1±4.0)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思美泰联合甘草类药物为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观察组选择利胆退黄方治疗,药物组方中包括茵陈、金银花、柴胡、黄芩、桅子、大黄、蒲公英、泽泻及芒硝等药物,以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根据《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把本次研究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未见异常,经病原学检测呈阴性;有效指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经病原学检测呈阴性或阳性;无效指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病原学检查等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析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8%,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88%,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分析利胆退黄方安全性
观察组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各项指标检测均未发生异常,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3 讨论
西医治疗病毒性瘀胆型肝炎主要是清除毒素,消炎利胆,从而改善患者微循环[6-7],对异常免疫进行控制等方式,但是由于患者病程过长,疗效并不理想,长期用药还会诱发感染或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观察组利胆退黄方中药组方中的茵陈具有清热、退湿、退黄的效果;桅子具有引湿热的效果;大黄具有导湿热,将瘀热从大便引下,联合桅子与大黄可以起到前后分消的效果;其中赤芍具有凉血、活血化瘀的药效,可以有效清除患者血中的瘀热;通过药物共同配伍作用,可以增加患者胆汁固体物,从而促进血液胆红素的排出,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还能改善患者肝微循环,起到解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与他人相符。可见,利胆退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治疗极佳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利超,魏芯芯,张传涛,等.中医药治疗淤胆型肝炎研究进展及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9):135-137.
[2] 葛晓舒.湖湘肝胆病验方用药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109-111.
[3] 乔敏,唐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104例[J].江西中医药,2012,42(5):55-56.
[4] 谷路娟.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证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5,35(5):1010-1013.
[5] 孙立晔.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28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15-216.
[6] 何汶忠,李中原. 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36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401-401.
[7] 杨涤. 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评价[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论文作者:高宇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肝炎论文; 患者论文; 湿热论文; 肝胆论文; 有效率论文; 两组论文; 安全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