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给中职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的启示
◆ 姜育才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 610000
摘 要: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中职语文课堂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特点。而近几年来,以微博、微信、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更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时代的一系列全新的特性使得它为中职语文课堂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启发。
关键词:新媒体 创新思维 中职 语文
一、“新媒体”时代的四大表征
1.以高速度全覆盖无线网络为新技术支撑。工信部明确表示2018年7月1日前全面取消流量漫游费,此前,已有运营商推出了4G流量不限量套餐和宽带免费送业务。此外,5G网络也呼之欲出。
2.以全智能低成本无线网络终端为物质保障。近年来,以华为、OPPO、VIVO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日渐成熟,加之Android等智能手机平台的不断升级,号称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的麒麟970也由华为集团率先推出应用。
3.以信息传递的即时功能和信息交互的重点关注为关键诉求。高速网络技术的支撑让图像、视频上传下载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实现,而全智能低成本网络终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了参与到新媒体时代中的权力和机会。
4.以微信、微博等门户型交互软件的日益流行为平台。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三者一体化,更加便利了信息的发布和共享。
二、新媒体之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优越性
1.形象性、直观性的视听呈现,给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如在教学《科学是美丽》一文的时候,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也许完全无法理解科学的神秘美、朦胧美、精致美、活力美具体为哪般,而科学的“美丽”也只能归于一句空洞的呼号。但是,借助新媒体,通过查看电子云、叶绿体的直观照片和视频,通过搜索了解DNA、黑洞的相关资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名词背后的视觉美感或神秘魅力。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换,不仅能让大家理解科学之美,更能激发同学们亲近科学之美,去探索科学之美,甚至受科学之美的启发产生创造性思维。
2.开放性、平等性的参与模式,让思维跳出传统窠臼,让创新有了可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这首词的学习在很多同学看来味同嚼蜡。借助新媒体,我们在梳理完全篇之后围绕“人生如梦”进行探究和拓展,对这一句的理解很关键,这一句又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新媒体查找“梦”的多重内涵,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再抛出新的问题:把“梦”去掉,抛出“人生如……”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纷纷在飞信群里发表意见,有同学分享“人生如公交车,你知道它的终点,但你永远不知道它沿途的风景”,也有同学分享说“人生如音乐,有高潮也有低谷”等等,使得人生变得形象可感,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也呈现出无数可能。
3.表演者与围观者的角色统一(融合),头脑风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产生方式。头脑风暴的应用,我主要将它放在语文实践活动的策划设计和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上。如《走向蓝色畅想曲——“保护”水资源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班级分成4个小组,请他们围绕教材上的活动目的与任务、活动流程指引,结合网络资源,选定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我在活动初期的引导,很快各小组微信朋友圈里的讨论热火朝天,最多的回复达到100余条。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展示当天,第3小组以“保护水资源,关爱府南河”为题的活动策划让大家眼前一亮,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4.“圈子”生态的无限拓展和包容,深入沟通让创新思维火花四射。不论是新浪微博的“好友圈”,还是微信“朋友圈”,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交换(交互)的诉求,也反映了人们交际圈虚拟化的一种倾向。这种“圈子”生态的形成,使得信息交换呈现出无限拓展和包容的状态。就语文教学而言,从高一年级学习《我的母亲》开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程在微信“朋友圈”中讨论。而这种以班级为单位、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的圈子一旦建立,在课外就成为彼此间交流的平台,交流的内容自然会从语文扩展到科技、国防等领域,甚至拓展至日常生活。而在此背景下,当语文课堂借助此平台开展教学探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走向深入,简单的信息交换也会逐渐被思辨的火花碰撞所替代。
诚然,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老师们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除了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除了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学会质疑。但瑕不掩瑜,新媒体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价值不容否认和忽视。
参考文献
[1]丁媛媛 探寻高中语文教学中新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年第7期。
[2]马敏娜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3]刘鑫 新媒体环境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延展与创新.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第11期。
论文作者:姜育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7月总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媒体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科学论文; 同学们论文; 时代论文; 中职论文; 之美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7月总第2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