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与版权角度分析校园民谣发展现状论文_高乾煜

从创作与版权角度分析校园民谣发展现状论文_高乾煜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校园民谣就是用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来创作的歌曲,同时也是深受学生欢迎与喜爱,流行在于校园中,体现青春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音乐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产生,到9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校园民谣一直伴随在一代人的心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代趋势所向,校园民谣由火热变得小众。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创作会随着市场因素而变得枯竭,市场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换代,创作人也随生活环境也有所转向。然而如今市场趋势和版权维护不完善深深让一些原创人深受其害,规范市场唤起人们的版权意识才能让更多更优秀的原创人写出更有品质与内涵的作品。本篇论文将分析创作方式以及市场要素与社会意识入手,从而更好的阐述校园民谣的未来创作与发展。同时希望重新唤起新一代人对校园民谣的热爱,激发出要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关键词:民谣创作;版权意识;文化层次;文艺教育

前言

校园民谣就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音乐创作。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产生,到九十年代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与作品。相比较而言,如今的生活中校园民谣似乎正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可是每当听到曾经那些经典的校园民谣歌曲,无论我们经历过与否,都会让人怀念起那个两袖清风的气节和意气蓬发的年代。可是为何现在校园民谣创作会发展到了一个枯竭的时代呢,不禁让人思考。新兴事物越来越多,音乐也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生活节奏也快了起来,人们的心境很难再像上个世纪那样很容易得到平复。也正是如此,倘若在合适的环境下再听到淳朴的音乐与歌声,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民谣带给我们的魅力,这种影响力依然是巨大的,能冲破我们的灵魂深处与之共鸣。在《我是歌手》第五季中,赵雷的一曲《成都》打败了六位顶尖级歌手,赵雷唱功本身或许并不如其他几位歌手。这充分说明,当下观众对于顶尖翻唱的审美疲劳以及对优秀原创作品的强烈渴求。可见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作品本身,但是我们也并不是缺乏优秀的创作人,原因是这个时代出现太多束缚优秀原创作品的枷锁。

一、校园民谣的创作

首先谈谈关于校园民谣的创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摇滚乐是流行音乐的主流,同时也占据着流行音乐的主要市场。当时的人们认为社会需要呐喊,需要发泄,需要有这样类型的音乐来弥补内心的恐慌与不安。摇滚乐很受社会风潮的影响,所以会看到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呐喊方式,在海外尚且如此,革命时代有革命时代的呐喊,和平时期也有和平时期的发泄。但是随着时代更替,社会也并不是完全需要那样的呐喊,也不完全需要那样的偶像。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慰藉,不能说每个人都经历过校园,但至少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所以校园民谣在合适的年代合适的氛围下出现,正如英国一位著名导演说过一句话:“教堂倒了!人们奔走相告,呐喊教堂倒了,可是事实我们每个人需要做的是捡起一块砖。”起初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这些校园民谣都是骚柔小调,经不起社会的革新,但却恰恰相反,校园民谣一经出现,便广受人们的喜爱,这种喜爱不只是简单对音乐层次的喜爱,更多渗透的是每个人的青春与灵魂。

(一)歌词的作用

在校园民谣的创作中歌词是大于旋律的。虽然旋律很重要,但是最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歌词的内容,歌词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渗透人心,看到歌词后去回首那段感同身受的人生经历经。正是因为这样才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才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作,去记录自己的童年、青春、人生黄昏;懵懂、热血、追逐灵魂。把自己的情怀与感触通过创作表达给听众。

(二)创作依赖个人

校园民谣创作也是非常依赖于个人的,它既不受于社会风潮影响,也不依赖于技术的革新。虽然断断续续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但是它的市场并不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或发展,而是因为某个人的情怀,某个人肩上的吉他和手中的笔。所以校园民谣创作与其他类型的流行音乐相比而言,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摇滚乐需要调制效果器的完美音色;爵士也有要特定的爵士音阶;说唱需要注意歌词绝对韵律与节奏;当下最流行的电子音乐也依赖于技术发展的革新。然而,就校园民谣这种音乐而言,显然是更简单、随性的,但随性并不是代表随便写,还是应该遵循最基本的理论,但是往往很多人会被那些所谓的基本理论所拘束,很难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创作的过程

校园民谣创作流程上相对于其他音乐创作也简单些,原因在于最复杂的编曲环节很大程度的被压缩,所以创作者很依赖于手中的琴和内心的感觉。现在的民谣创作者,往往写出一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后便很快销声匿迹了,原因是什么,少了情怀还是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呢。肯定都不是,谁不想一直文思泉涌?答案暂且不论,随着当代音乐制作水平不断进步,现在的校园民谣作品却还是老样子,现如今校园民谣创作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张力,也就是为什么不温不火另外的原因。韵律与写法千篇一律,所想表达的情怀也无太大新意,吉他和弦模式与水准也不比三十年前高,歌词也像有了套路似的,不是南方就是姑娘,不是失意就是惆怅。没有了当初那种意气蓬发的心境,像是为写作而写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好的校园民谣作品如此之少的原因。

但是应该相信,创作者在创作的那段时间里,创作者的内心希望是纯净的,也是想写出好作品的。年轻的创作者们要让自己的少年时代的见识辽阔起来,音乐家坂本龙一就特别想知道他到八十岁时会写出如何的作品,也特别期待人生暮年写出来的会是怎样的作品。因为有的音乐只能在特定的时代才能作的出来,写作的动机与感触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改变,少年的见识与经历应该辽阔起来,应该不断累积,不断进步,不断思考,不能被固有模式套化住,应该加强交流与学习,增强内心的感悟与理解,丰富文化知识才能写出更有深度与内涵的作品。

二、校园民谣发展与大数据无关

校园民谣旋律创作或者说整个音乐创作与大数据是无关的,不像电影一样,拍个这样类型的片子可以拿奥斯卡,拍个那样类型的可以拿金球奖。就音乐创作来说,完成的作品好听入耳就行,再要求高一点就是要有深度。但是音乐创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是能雅俗共赏的,往往和受听者的教育文化水平与内心对音乐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阳春白雪普通人不太能接受,可是校园民谣这种类型的音乐会被绝大部分人接受,直白点就是老少皆宜。简单却又不失内涵,通俗也不伤大雅。校园民谣创作者的初衷肯定不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而选择写什么,他写作了,写出了自己,留在了自己心中,这些东西对一个人一生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暮年回头看,这些东西记录的自己是如何随遇而安,是如何度过的孤独的时光和光辉的岁月。这是人生的伴奏曲,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精神上的导向,对于听众又是灵魂上的慰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它独特的流行方式,或者说每个时期的音乐流行方式都有着它独一无二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根和叶的关系。校园民谣的时代是否会因为现代人观念更开放,表达更直接,娱乐方式更多元而过时呢?答案是不会的,因为校园和青春是每一个人有拥有的,校园歌曲也会伴随每一代的成长,也会成为人生某一个阶段的背景乐。如今校园民谣的衰退是因为许多外界因素导致,然而它本身并没有任何不符合时代的标准。

三、校园民谣创作发展与版权的关系

如今校园民谣的衰退是因为许多外界因素导致,然而它本身并没有任何不符合时代的标准。在思考校园民谣音乐衰落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整个版权的市场。随着二十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对音乐而言即是好处,也有坏处。互联网使音乐传播变得更为广泛,使得大众能更加方便的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可是因为传播与下载没有任何门槛导致了传统的音乐CD销量骤减,CD和卡带被历史淘汰就和相机胶卷一样是必然的,对后者来说有着数码相机所代替,可是前者是那个时代创作者们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一个创作者没了经济来源是写不出作品的,生活尚在苟且,怎么来得诗歌和远方。在这样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恶性循环,创作者创作出好的作品却没有相对应的酬劳,直接就会导致丧失创作的积极性,如果严重的话会导致优秀的人才改行换业。

校园民谣这种类型的音乐本来就很小众,写作流程简单,创作成本却不低,如果没有好的体制来维护作品,创作者很难以此谋生。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就有音乐著作权法,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导致著作权法变得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唱片行业的落寞。不过随着2015年的“最严厉版权令”的出台,《通知》中明确要求:“现责令各个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并与2015年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对于在2015年7月31日以后仍继续传播未经授权音乐作品的网络音乐服务商,国家版权局将依法从严查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版权保护的春天又一次来了。此后各个音乐网站服务商的音乐从无偿下载变成付费下载,也诞生数字专辑这个新名词,一切看似都规范起来了。事实上体制确实是规范起来了,不过网络上也出现的不少的怨声。

四、校园民谣与大众的版权意识

就音乐而言,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是没有很清楚的概念的,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也跟音乐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就网络音乐需要付费下载这件事来说,有很多人秉持一种观念与偏见,更可怕的是这种观念与偏见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音乐为什么要花钱才能听得到,去剧院是需要花钱,买唱片是需要花钱,可是在网上听音乐怎么能收钱呢?一个大艺术家的风范呢? 艺术家都是应该无私的,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作品。更可笑的是他们认为书籍还是买实物比电子版的好,因为书籍有墨香,有文人气息,有书生情怀。听个音乐无非就是那个耳机插在耳朵里,唱片太繁重了,直接数字音乐下载,这种没有实物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的。殊不知音乐作品的成本是多么的高,乐手从童子功开始抓起一门乐器,练习的过程中付出多少心血汗水与时间金钱。乐器的价格也一路飙升,歌手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是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比如一个小小的录音棚光设备就的几百万。创作者们如果入不敷出,还怎么能坚持在这一个行业继续前进。

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来人们的确有了更多的思考与领悟,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让原本不景气的音乐行业焕然一新、蓬勃盎然。越来越多的人也更加看重了版权意识,在网络中我们能看到,某一个电视台播放未经原作者允许的作品就会在微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讨伐声愈来愈强烈。我们能在这些事件中看到这个行业的希望与未来。这个社会总是会不断进步的,或许未来校园民谣的形式会有所改变,或许会有更独特的视角来继续这种音乐,但是校园民谣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它依然代表着每一代人的情怀,它依然能鼓舞我们青年时代的活力,安抚我们不安的心境,伴随着每一代人独有的青春。校园民谣如果作为一种商业标签,它可能会慢慢消失,但是它的本质是一种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传承必然会伴随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下去。

五、文艺教育应该更注重寓教于乐

校园民谣没有流派,或许只是一个音乐标签,传递的是年轻人的个人情怀。随着进入商品时代,社会氛围变了,大学也扩招起来,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上过大学。校园民谣的发展应该越来越体现了个性,体现创作者的个性。学校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艺术追求的兴趣,抒写自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青春篇章。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都立志做艺术家,是要让学生在雅俗共赏的同时能分辨出艺术的层次,何为阳春白雪,何为下里巴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青年文化的进步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进步,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才能更加体现出国家实力的进步。现如今的校园民谣音乐急需要一批新的土壤与新的力量,需要一批更有才华的、更有文化情怀的人来支撑,这样才能创作出更能体现这个时代感的校园民谣音乐。体现我们每一代人的独特感悟,弘扬我们每一代人的青春活力,丰富我们每一代人的校园文化。正是因为这样,校园民谣一定会再次回归我们的耳际与眼界,再次迸发出它的魅力。

校园民谣发展前景还得最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上,重新唤起新一代人对校园民谣的热爱必须要有更好的作品出现,然而如今市场趋势和版权维护让一些原创人深受其害,规范市场唤起人们的版权意识,才能让更多更优秀的原创人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从教育入手,让每一代人从小接触到更有品质与艺术价值的音乐,让每一代都有良好的意识与价值观。

校园民谣,不单单是一种音乐类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它来自于校园,它描写着校园生活,同时又融汇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校园民谣如果作为一种音乐,也许会像一阵风般地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我相信,它会永远延续下去。好的作品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正是因为有更多人的喜爱才更能鼓励和激发创作人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既要提倡正能量的作品,也要给创作者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打造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艺术氛围。随着音乐著作权的完善和民众版权意识的加强,与互联网音乐的规范和更多新一代创作人的涌现,校园民谣的发展会再一次走向鼎盛。

参考文献

[1]寇冠宇.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彭钰.校园民谣及其复兴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6(9):192-193

[3]何润鸿.浅谈校园民谣及创作[J].黄河之声,2012,9.

[4]田怡.大陆校园民谣的特征及发展局限[J].当代文坛, 2014(2):151-153

[5]王冰.浅谈大陆校园民谣的发展[J].青年作家, 2014(18)

[6]陈雨晴.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研究[D].山西大学, 2014

[7]游雅莉.校园民谣歌词赏析[J]. 当代修辞学,1998(5):39-39

[8]王守伦.创新艺术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艺术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7-38

[9]何爱清.营造校园音乐文化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音乐天地, 2009(7):12-13

[10]刘永红.论版权的本质[J].出版科学.2011(04)

[11]丁博.校园民谣的衰落只是商业概念——访音乐制作人宋柯[J]. 艺术论,2007,09:58-59+52.

作者简介:高乾煜(1994-),男,河南省濮阳市人,广西师范大学,2017级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论文作者:高乾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从创作与版权角度分析校园民谣发展现状论文_高乾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