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思考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思考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追问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语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民族独特性与历史传承性问题

在学科教学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学科具有民族独特性,也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学科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性。但是,恰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迷失了自我的个性、割断了历史的根脉。自现代语文诞生以来,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的民族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性一直处在被弱化、被忽略乃至被消弭的状态中。以《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的现代语文确立,便是传统语文教育在社会变革和西学东渐下的产物,其后几经革新无不与政治、文化的大变革密切相关。语文学科从开始确立与建设时候起,就承载着太多的社会变革的期许,张扬着对传统语文的叛逆,钟情于欧美的教学模式。现代语文学科教育已历经百年的建设与发展,但无论是在急遽变革的时代还是在社会暂时稳定时期,都无一例外地与社会思潮、主流文化、欧风美雨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语文教育就是这三个方面聚焦的镜子。从20世纪初期现代语文草创时的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引入到五四时期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以学习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为标志的对苏联语文教学的全面效仿,无不打上西方教学思想的烙印。对于外国先进教学思想的借鉴当然有助于本国教学,但是,汉语文有它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建设与发展中一直关注不够。所幸的是,现代语文在它创立之初,均由国学硕儒、学贯中西的语文教育的大家所主持,因而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的根性仍然得以保留,语文教育仍有它的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但是这样的情势每况愈下,从“经世致用”到“党义教育”到“斗争工具”,语文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政治道统的吹鼓手和扬声器,而同时非语文教育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嵌入其中,甚至代替了语文学科专家的话语权,非本土的、非民族的、非传统的、非汉语的语文教育的话语成为主导我国语文教育的主流话语,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尊严已受到严峻挑战。站在世纪转换的交汇点上,面对新世纪之初发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育非语文非民族化的倾向,再次审慎回首百年的语文教育变革历程,这样的问题严峻地推到我们面前:传统的民族的语文教育精华在哪里?语文学科的独立性、独特性在哪里?语文教育的宝藏和资源到底在哪里?

二、语文教材建设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问题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教材建设打破了“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一纲多本”;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建设更是“一标多本”,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欣欣向荣的景观。但是纵横比较来看,教材建设成效不大。实质上,教材的多样化并没有实现,充其量是“多本化”。据笔者有限的涉猎,经国家教材审查委员审定通过的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有五套之多,初中语文教材有九套之多。将这些教材纵向比较,变化明显,从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转向突显人文情感的教育;但如果横向比照,差异不显,大同小异。几乎都以人文主题或话题来选文组元,其人文主题大体一律,既没有多维度的探讨,也没有立体性的建构,更没有逻辑结构的演进。在主题安排方面,热衷于时髦,流行的话题;在编写语言方面,软语煽情成为时尚:淡化文体、弱化知识几成共同的追求。在课标指导下,匆匆推出的几套教材,就其“多样化”的探讨而言,比起“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在“一纲多本”时期编写的教材,几乎每一套都浸润着编者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思考,或在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上探讨,或在能力形成及序列阶梯上探讨,或在读写结合、读写分进上探讨,等等,尽管这些探讨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工具理性”“技术主义”色彩,但这些探讨无疑是有益的,与语文教育的内质贴合得较为紧密,因而也便于引导广大教师用教材来进行教学;而几套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大体是趋同的,尤其是失去了教材知识、能力、素养的结构性、序列性和逻辑性。课程标准所提的“三个维度”既没有在教材中构成系统和系列,也没有有机地融入语文学科的特质中,大多是零落散见在教材的课后“作业”中,不少是硬性地贴上的标签。看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如何遵循语文学科与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来体现“三个维度”恐怕是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慎重对待已有的教材编写的探索和成果有必要引起广大编者与教师的深入讨论。

教材的多样化没有真正形成,教学的多样化更是无从谈起。二者虽非一一对应,但它俩关系十分密切。教材改革理应引导着教学改革,教材的问题最终也会从教学中呈现出来。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表现为花里胡哨的形式化和花哨形式的雷同化倾向,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教材的雷同和华而不实。课堂教学改革的花哨和雷同具体表现为徒有形式、泛化的人文教育和不顾教学实际情境、不讲实际效果的“体验感悟”“合作探究”,实现了从“满堂灌”到“满堂乱”的大转变。比较而言,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性和实效性远没有上个世纪八十年末到九十年代初广大优秀教师所作的探索。上个世纪末期一大批语文教育改革者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教学模式创新,成果斐然。尽管因缺乏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视野而使改革常在狭窄的课堂教学的小胡同里转悠,大多在教学方法上下“技艺化”的功夫,但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新世纪课程改革已经五年,该到尘埃落定、“淘尽狂沙始到金”的时候了。如何建构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如何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的高效优质的语文教学亟需反思和清点。

新课程语文教材城市化倾向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倾向我们虽已觉察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关注农村语文教育曲解和误解为缩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事实上,关注农村语文教育,根本地体现关注农村文化、农村生活、农村情感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但是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均是城市的没有农村的,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都以城市文明、城市学校、城市师生为基准,使农村语文教育变得更加低矮和无助。比如,教材与教学对网络的推崇、对图书资料倚重、对活动与表达的关注等等,无不张扬着城市学生的优越性,而农村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无奈。教材与教学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广大农村师生对新课程不适应,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村语文教学雪上加霜,不堪负重。能否真正立足农村教学实验,面向农村孩子的语文教材与教学并在考试升学等评价上给予足够的保障,是语文课程必须真实面对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乡村教育实验此起彼伏,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一大批教育家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乡村教育实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文化教育模式,其功甚伟。但令人遗憾的是:香火无烟、根脉难续。现在我们难得一见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乡村教育实验的中国的“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们已经流失了这样的土壤,还是这样土壤难有那样的精魂?

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问题

在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Lee S.Shulman)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舒尔曼把教师的知识基础(know ledge base)分为下列七类。(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知识;(5)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6)教育情境的知识;(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舒尔曼认为在上述知识范畴中,学科教学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群,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的不同。国外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一些观点。学者们对教师知识的组成有不同的认定,但其中有四种知识可被视为教师知识的基石,并且也是研究的焦点。这四种知识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对教师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的重视,即对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视,是当前教师培养与培训领域的一个共识。当前,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成为教师教育中一个热门话题,但我们的问题是,笼统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说到底要落实到学科教师,是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那么当教师专业知识落实到语文学科时,如何把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一般理论进行学科的理解和阐释,进而化为具体的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可能有它的特殊性,比如,除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外,教师的个人知识对语文教学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教师个人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比在其他学科中要重要得多。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的核心部分到底由哪些知识构成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问题,可能也有它的独特性。因为语文学习之路比其他学科要宽广得多,相应地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也就宽广得多。简言之,如何使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聚焦到语文学科,为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最为实际有效的知识基础?如何探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如何根据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学习独特性来实现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这将是今后关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主要话题。

四、当代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学生语文素质不高乃至呈下降趋势,其原因甚为复杂,但不可否认,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当代社会心理、文化环境有关。浮躁,成为当代社会心理的通病,人们需要信息,不需要知识,更不需要涵养和积淀,而语文素质是需要通过涵养和积淀来形成的;当代主流文化是技术文化,技术文化是超越时空的,以其快捷多变性、诉诸感官性为主要特征,而语文学习要直抵心灵,语文素养的形成则立足于本土文化,需要的是沉静、淬砺、体验、悟对。总体上说,当代社会的浮躁心理、快餐生活、技术文化是反语文的,是在剥离人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那种对沁人心脾的诗性感受和生活原汁的真切体味。网络技术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与挑战越来越激烈,它虽然为语文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就其本质而论,它对语文学习是不利的,超量的信息和快速流转挤占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闪现”面前人们已失去了对语言文字品咂、揣摩、回味、吟咏的兴趣。更深刻的问题是,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正在培养人们对语文的阅读和理解方式,甚至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在改变着人们对纸质文字作品包括文化经典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姿态,当人们用阅读网络方式来阅读经典时,经典就大体被“嬉皮”了、消解了。卡通、动画片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最近几年舶来的卡通、动画片无论是主题还是人物形象及言行方式,都是远离生活的。那些违背生活逻辑和常规的怪异与夸张,嗲声嗲气、阴阳怪气的人物对白,都在隔离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都在钝化孩子们对生活本身的敏觉,都在疏离孩子们对生活的亲和力,都在冲淡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孩子们一旦沉浸在卡通、动画的世界里,对生活本身就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卡通、动画与生活现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世界。这些卡通、动画片完全不同于那些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童话剧,只会给孩子们带来肤浅的直观感受、短暂的猎奇的快感和滑稽谑浪的笑。它们一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根,就会教给他们以虚妄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生活。对于它们的危害性目前我们尚未认识到位,对它们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还鲜有深入的研究。还有,与快餐生活相伴而来的快餐文化更是撕毁经典的魔掌。生活的风轮在加速运转,人们匆匆忙忙、岌岌惶惶,难有沉浸和徜徉于精神世界的时空,甚至连伤感忧愁的机会也很难得,剩下只是焦虑不安。伤感忧愁会产生文学,而焦虑不安只会产生反常。在科技理性掌控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离原态生活、精神生活、文学生活越来越远,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引导孩子们安下心来好好学语文,静静地读几本经典,犹如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执掌孤灯跋涉在大漠旷野。当然,现代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也为语文学习创造了许多手段和便捷路径,提供了许多值得我们去筛选的学习资源,但对身陷困境和面临挑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应该认真研究突围的良策,抓住每次挑战的机遇,实现当代语文教学一次新的质的飞跃,否则我们会不断沉沦而不自知不自拔。

标签:;  ;  ;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思考_新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