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是否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市场论文,技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引进国外技术会以较低的成本直接获得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同时,技术引进也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李光泗、徐翔,2007)。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可能带来东道国直接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改进;同时,也能带来技术能力的提升。二战后的日本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韩国经验也表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和经济快速增长。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通过直接购买技术以及“以市场换技术”方式也获得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但是,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伴随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和研发投入以及本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结果将会陷入技术依赖的陷阱,丧失自主研发能力甚至经济发展的正常链条(邢斐、张建华,2009)。比如,拉美一些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尽管获得了暂时的经济增长,但由于长期忽略本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国外技术依赖,最终失去了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采取的技术引进战略尽管获得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但是我国二次技术创新投入也严重不足。 关于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引进先进技术可能替代本国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挤出”本国自主研发,并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比如,Pillai(1979)、李小平(2007)等认为,大量的技术引进会降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Lee(1996)通过研究韩国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发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活动接近于替代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引进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迅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形成互补关系。比如,Kim和Nelson(2000)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模仿有利于本国技术的自主研发。Katrak(1990)对印度的研究表明,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之间存在互补关系。Chang和Robin(2006)对台湾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Hu等(2005)利用我国工业的行业数据分析发现技术购买与自主研发也呈现互补关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是互补还是替代取决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千慧雄(2011)考察技术引进的“生产效应”、“学习效应”和“扩散效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认为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是抑制还是促进,关键取决于“生产效应”、“学习效应”之和与“扩散效应”的力量对比。 近年来,国内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和“核心技术空洞”的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技术引进作用的关注,学者又开始重新思考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鱼”和“熊掌”关系。比如周新苗、唐绍祥(2011)从企业效率的角度考察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选择;李姝、刘殿和(2012)则从经济增长绩效视角,分析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的内在联系;高丽(2011)基于社会福利判断视角,研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互作用机制。张建清、孙元元(2012)通过分析总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进口初级产品的技术溢出以及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了中国对国外技术吸收能力的动态演变及其自主创新的作用。众多学者发现,中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技术引进“挤出”了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或者没有跨越吸收国外技术的门槛,因此,引进的技术未能和本国研发形成互补。那么,在何种条件下技术引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以及什么原因造成对国外技术依赖?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考察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能力,或者纯粹研究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本文认为,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家的预期,从而决定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选择;同时,市场结构这个外部环境也影响着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因此,本文撇开以往的研究路径,尝试分析市场结构这个外部环境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选择中的作用机制,考察不同市场结构对技术引进二次创新的影响,以探求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市场结构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基本理论模型 一个国家的生产经验指数可以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自主研发和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技术引进之间相互作用的累积效应上。因此,本文借助于Dornbusch、Fischer和Samuelson(1977)及Krugman(1987)等人的研究以及参考马颖等(2011)的建模方式,将本国生产经验指数表述如下: 除此之外,生产经验还可以来自于单个企业的“干中学”效应、产业内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引进的相互作用上。因此,生产经验指数可以表示为(2)式: 其中,γ为单个企业自经验系数,表示企业自身产量对企业经验的影响,这里用来度量单个企业在生产经验指数中发挥的作用,即“干中学”效应。我们假定产业内经验累积以技术溢出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技术外溢程度,表示产业内其他企业产量对企业经验积累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单个企业在生产经验指数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考察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我们对(2)作等价变形,得到(3)式: 比较(2)式和(3)式,我们得到(4)式和(5)式: 根据(4)式和(5)式,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受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产业间技术溢出水平的影响。为说明市场结构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的作用以及刻画三者的内在机制,我们假定市场结构s为产业内代表性企业的产量与整个产业产量之比,因此,我们得到(6)式: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产业内每个企业的“干中学”效应和产业内企业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累积经验,因此,我们得到(7)式: 我们假定产业内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每个企业都具有技术吸收能力,因此我们把(7)式取等号。结合(1)、(4)、(5)、(6)和(7)式,得出如下关于自主研发、市场结构和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表达式: 由(8)式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市场结构共同决定自主研发强度,通过对(8)式进行刻画可以得到: 假说1:市场结构对自主研发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结构不仅有利于自主研发,同时也具有“挤出”自主研发效应。 同时,我们由(8)式得出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关系,即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 由(10)式我们可以知道,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由于函数的二次偏导数符号体现变量间的关系,如果为正,则为互补关系,负号则为替代关系。由(11)式可以知道,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与市场结构为替代关系,市场结构越趋于垄断,越不利于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因此,我们得出如下假说2: 假说2: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 三、基于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变量说明 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同时高技术产业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技术溢出的特点。因此,我们选择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样本来考察技术引进、市场结构和自主研发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市场结构(M_S)体现了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所以,通常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衡量。参考一般文献对市场结构的设定,本文用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销售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对于技术引进指标(EIT)和自主研发(RD)指标,本文参照邢斐和张建华(2009)的方法,选择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作为衡量技术引进指标,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来衡量自主研发投入。考虑到技术引进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自主研发的影响,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技术引进和市场结构的交互项进行刻画。如果交互项为正,则二者对自主研发具有互补效应;如果交互项为负,则二者对自主研发具有替代效应。同时,考虑到创新的累积效应和引进技术的滞后效应,我们将在模型中引入相应变量的滞后项。本文选取23个高技术行业1998—2011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各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各个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1。 (二)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 由以上理论分析知道,市场结构影响本土企业对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选择,同时,市场结构也影响着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考虑到自主研发的累积性可能造成前期研发投入对当期研发投入有动态调整影响,以及技术引进方式的滞后效应和企业家对市场结构的预期,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的自回归分布滞后估计模型(ADLM)进行分析: 同时,为了进一步考察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或者称为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我们参照Woodridge(2002)的方法,建立如下模型: 对于模型(12)式的估计,关键是滞后阶数的选择。同时,对于动态面板模型,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导致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存在相关性,同时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为此,我们采用目前一般采用的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克服内生性问题,同时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能够合理地选择滞后阶数。一般来讲,广义矩估计方法分为差分矩估计(DIF-GMM)和系统矩估计(SYS-GMM)。差分矩估计是先对模型求差分,然后用一组滞后的解释变量作为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Arellano和Bond,1991)。然而,Blundell和Bond(1998)以及Bond et al.(2001)等认为,差分矩估计的估计量易受弱工具变量影响,从而产生有限样本偏误的问题。因此,Arellano和Bover(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广义矩估计方法,即系统矩估计。系统矩估计结合了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此外还增加了一组滞后的差分变量作为水平方程相应变量的工具。相对来说,系统矩估计的估计量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因此,Bond et al.(2001)建议使用系统矩估计而不是差分矩估计方法来估计动态面板模型。鉴于此,本文主要报告系统矩估计方法的结果,通过严格的模型设定,模型(12)式的估计结果见表2。 首先,我们仅报告了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影响。由表2的第(1)列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设定通过了Arellano-Bond二阶序列相关检验和Sargan额外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这说明滞后阶数选择和模型设定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上一期的研发投入对当期研发投入有显著正影响,自主研发呈现出惯性特征,这意味着上一期的研发活动有助于当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提升,干中学效应明显。并且,当期和上一期的技术引进(EIT)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说明当期和上一期技术引进对当期研发投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对于当期来说,技术引进可能使本土高技术企业更容易和迅速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从而激励高技术企业的当期自主研发投入。而上一期的技术引进对当期研发投入具有正影响,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前期引进的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缺,使得前期因一些技术难题而被迫拖延的相关研究得以继续进行,有利于自主研发(邢斐、张建华,2009)。第二,自主研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引进的技术吸收也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表现在上一期的技术引进有助于当期研发投入。 另外,我们考察了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长期效应,发现技术引进的长期效应系数为正。因此,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由此可见,我们过去所担心的技术购买替代了本国的技术研发,破坏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并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的结论不能在高技术产业得以复制。本文认为,判断技术引进成功与否关键是判断企业对引进的先进技术是否具备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高,研发人员比重大,具备吸收国外技术的能力和基础。因此,国外技术引进可以成功推进高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表2的第(2)列报告了市场结构对自主研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检验都通过了Arellano-Bond二阶序列相关检验和Sargan额外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说明模型设定是正确的。计量结果显示,当期的市场结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值,上一期市场结构系数在5%显著性水下为负值。这说明当期市场结构和当期自主研发正相关,而上一期市场结构和当期自主研发负相关。具体而言: 当期市场结构:当期市场结构越小,也即市场集中度越小,市场趋于竞争。这会产生两方面效应:第一,由于技术引进相对自主研发速度更快,效果更明显,面对当期市场竞争,企业会选择通过较低成本的技术引进迅速将技术融入产品生产中,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当期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选择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研发;第二,市场结构越小,一般来说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相对越小,这反过来不利于自主研发。相反,如果当期市场结构越大,即市场集中度越大,市场趋于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具备一定自主研发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基础,为自主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有利于当期自主研发投入增加。 上一期市场结构:对于上一期市场结构来说,则情况相反。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面对市场结构状态对未来发展具有不同的预期。由于追逐利润空间具有时间效应,面对当期的市场竞争,为争夺市场,企业首先选择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研发,因此当期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选择技术引进。但是,要想长久获得市场份额,企业会更多考虑自主研发,这是因为,技术引进要么直接利用,要么是模仿和学习。当选择技术引进时,国外企业常常处于对自主研发成果专利的保护,不会将最先进、最新的技术传授出去。企业要想通过技术引进直接弥补自身技术与前沿技术的空缺是不完全的,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研发来追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同时,自主研发获得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能长期占据市场份额。因此前期的市场结构趋于竞争时,将促使企业考虑增加下一期自主研发投入,也即前一期市场竞争和当期自主研发具有正相关。反之,如果上一期市场结构趋于垄断时,企业家具有长期垄断市场的预期或者认为企业已经垄断了市场份额。所以,这种状态不会对企业产生自主研发的激励和压力。 简言之,当期市场结构趋于竞争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会选择技术引进或者称之为水平模仿(庄子银,2009)。而当期市场结构趋于垄断时,考虑到国外技术保护,以及垄断企业自身具备的自主研发条件,企业会选择自主研发。但是,如果上一期市场结构趋于竞争时,由于企业家会对未来发展产生预期,为长久获得市场份额或者事后垄断,企业将选择自主研发。反之,如果上一期市场结构趋于垄断时,企业家产生永久占据市场的预期,所以,这种状态不会对企业产生自主研发激励,市场结构将“挤出”自主研发。这说明,市场结构不仅有利于自主研发,同时也具有“挤出”自主研发效应,关键是看面对市场结构状态下企业家预期对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选择。该实证结论也验证了本文理论部分的假说1:即市场结构对自主研发具有双重效应。 接下来检验实证结论的稳健性。为此,表2第(3)列把当期及滞后期变量放在同一模型中进行分析。计量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符号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实证结论是稳健的。同时,我们发现,市场结构长期效应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市场结构的长期垄断不利于自主研发。 (三)Woodridge方法的进一步分析 为更深入考察市场结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内在联系,我们参照Woodridge(2002)的方法,利用反应函数来研究市场结构状态在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中的作用,即市场结构状态是否会影响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因此,我们对模型(13)式进行估计。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根据常数项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合并或者约束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我们可以基于两个检验选择常数项形式,一个是检验合并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另一个是检验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通过检验,我们选择固定效应形式。同时,我们利用GLS方法消除截面异方差以及利用White Period加权矩阵得到稳定方差,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市场结构与技术引进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这初步判断技术引进和市场结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根据表3的计量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反应函数: 从(14)式反应函数可见,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不仅与市场结构有关,而且与市场结构和技术引进的相互作用有关。这验证了本文理论部分的假说2:即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同时也说明技术引进规模会影响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从(14)式可以看出,市场结构越趋于垄断,越不利于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相反,市场结构趋于竞争,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越大。这说明,适度的竞争对技术引进二次创新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可能是因为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增加了企业的生存压力,为避免被市场淘汰,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企业会积极地将引进技术融入到自主研发过程中,或者加大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有意识对先进技术的吸收,促进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因此,竞争程度大的市场结构会比竞争程度小的市场结构更能促进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以往大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着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市场结构这个外部环境也是决定技术引进二次创新能否实现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此外,我们从(14)式还可以看出,技术引进规模有利于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这是因为伴随着技术引进,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增强了,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垄断对技术引进二次创新的消极影响。同时,技术引进规模的扩大,常常伴随更大范围的引进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融合,有利于自主创新。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技术引进对于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仍然是必要的。通过对(14)式求均衡解发现,只有当技术引进的对数值大于2.14时候,才能克服市场垄断对技术引进二次创新的不利的影响,这佐证了技术引进规模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结论。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在经验函数框架下构建一个关于技术引进、市场结构和自主研发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市场结构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选择上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23个分行业的1998—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合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技术引进有利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我们过去所担心的技术购买替代了本国的技术研发,破坏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并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的结论在高技术产业并不成立。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培养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以避免技术的重复引进。除此之外,要真正实现技术飞跃,还需要建立具有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朱平芳、李磊,2006)。同时在技术引进政策上,高技术产业不应等同于其他产业。 其次,市场结构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市场结构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外部约束条件,可能会导致技术引进及自主研发行为发生较大改变;另一方面,市场结构也决定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着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而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市场结构这个外部环境也是决定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边际效应的另一个根本原因。以上研究证实:市场竞争有利于对技术引进的吸收,增强了自主研发动力,同时过于垄断的市场结构也抑制了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的边际效应。因此,政府可根据市场结构特征,一方面利用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另一方面,防止市场结构的过度垄断,造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消极一面。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企业以技术提升为目标,避免企业面对市场结构状态的短视行为,调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建立一个相互竞争和相互赶超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引发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在技术引进上,一方面要利用技术引进规模可以加大市场竞争因素的特点,克服市场过于垄断对技术引进二次创新的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引进规模还可以促使引进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更大范围的融合,以提高二次创新效率。因此,要确定适宜的技术引进规模,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而言仍不失为一个捷径。 (本文英文参考文献从略,有需要者可向原刊编辑部索取)市场结构是否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市场结构是否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