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抗结核化学药物对肝脏损害的表现,加深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抗结核化学药物对肝脏损害的表现、诊断、治疗。结果 30例抗结核化学药物致肝损害者经过综合治疗,27例治愈,3例转院。结论 抗结核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明显,尤其联合用药,故预防性保肝治疗非常重要。
【关键词】 肝脏 结核 药物
【中图分类号】R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71-0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在临床上,抗结核化学药物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抗结核化学药物的合理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上。此时,由于联合和全程用药,导致患者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人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到2012年收治的由于服用抗结核化学药物而出现的肝损害3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42岁。均为肺结核初治患者,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9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例,浸润型肺结核6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2例。
1.2 临床表现
1.2.1 结核病表现 胸痛12例,呼吸困难15例,咳嗽咳痰11例,其中痰中带血7例,发热10例,盗汗5例。
1.2.2 肝损害表现 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区不适30例,其中出现明显皮肤瘙痒11例,出现皮疹7例。
1.3 实验室检查
1.3.1 30例患者服用抗结核化学药物前行肝功、血常规化验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均无明显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 30例患者服用抗结核化学药物后转氨酶增高30例,谷丙转氨酶最高达1204u/L,谷草转氨酶最高达897u/L;血清胆红素增高30例,最高达414μmol/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28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
1.4 诊断 30例患者均患肺结核,并行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服用该药物前肝功、血常规化验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均无明显异常;服用该药物后1-4周内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但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仍为阴性。
1.5 治疗
1.5.1 治疗 30例患者一经确诊,立即停用抗结核化学药物,卧床休息,给予静脉滴注能量合剂、维生素B6、维生素C、复方支链氨基酸、白蛋白、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治疗,必要时还给予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
2 结果
30例患者有27例治愈,3例转院。
3 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组织破坏。尤其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对肝脏的损害会明显增加[1]。
3.1 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六种,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明显的损害,即药物性肝炎的出现。据统计,10%-30%结核病患者服用抗结核化学药物后出现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8%-13%[2]。
3.2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对其有高度的警惕性及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1)服药前无肝损害;(2)服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3)发病初期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7)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8)停药后肝损害可有显著改善;(9)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激发试验阳性,即相同药物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
3.3 凡遇肝损害患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药物,及时停药,并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3.4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的特异质性而出现较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意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损害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区分临床类型,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及早停药并治疗。
3.5 常规加用保肝药物,可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3]。
参考文献
[1] 向秀梅.药物性肝炎95例临床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4,2:66.
[2] 郭英江,崔德键.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308-309.
[3] 张海,韩志启,朱增红,等.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4,1:23-24.
论文作者:逯青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药物论文; 抗结核论文; 化学论文; 肝脏论文; 血清学论文; 肺结核论文; 患者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