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珠经济关系及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第九届澳门社会科学年会暨第八届粤澳关系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关系论文,年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第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9月是澳门社会科学学会成立十周年。 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为此举行第九届年会暨第八届粤澳关系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葡萄牙的30位外地专家学者以及澳门学术界的学者。在开幕仪式上,澳门总督代表、财政暨经济事务政务司贝锡安博士向大会发表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张磊教授应邀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澳门基金会主席卢德奇博士、新华社澳门分社代表冼为铿先生,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名誉顾问吴荣恪先生和崔乐其先生也出席了会议。在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下面两个专题展开讨论。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澳门的发展
经过连续七届粤澳关系研讨会的讨论,大家对当前澳门经济在转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产品成本上升、对外竞争力下降的困难和障碍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和共识,因此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建立对澳门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及时把握,积极对待。全国暨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周维平教授在这方面的论述,是颇有代表性的: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粤港澳区域经济是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大潮流中涌现的一颗新星,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快速成长,“港澳因素”对广东经济发展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港澳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广东因素”,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又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龙头”,改革开放政策与“一国两制”构想的结合,是珠江三角洲率先起飞的奥秘;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澳门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空间;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对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认为应以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契机,加快研究和选择澳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路向,制订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期规划和确定远景目标,并付诸实施。为此,深入认识和充分发挥澳门的优势,经济发展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对接有重大意义。
与会学者借此对澳门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澳门的主要优势是:
1.自由港优势。主要是指有历史悠久的自由港制度和实行自由经济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外汇自由政策,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低税和免税政策,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进出澳门的货物不征收关税。澳门的自由港的优势地位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得到肯定,至少50年不变。此种优势亦随着澳门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加强。
2.区位优势。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南端,珠江出海口的西岸,背靠大陆面向海洋;澳门又处于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中央地带。
3.网络优势。澳门历史上是著名的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今天又是“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一些世界性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的成员,作为单独的关税地区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贸关系,既有广阔的国际经贸网络,又在这个网络中享有优惠贸易的安排,同时与欧共体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而受到支持和照顾。
4.历史文化优势。这是指澳门在400年前已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座重要港口,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形成了澳门今日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文化色彩,整个城市就是一座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历史博物馆。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除了要深刻认识澳门的优势外,还要充分看到澳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这些作用正如暨南大学何佳声教授指出的:第一,澳门是中国与拉丁语系国家经济贸易联系的枢纽;第二,澳门对推进中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具有借鉴作用;第三,澳门为中国组织跨国企业集团的示范基地;第四,澳门为促进东西方高新技术交流,推进内地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产品走向世界的桥梁;第五,澳门对推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是探求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区域。
如何充分利用澳门的优势,发挥澳门的作用?大家认为,首先要克服双重障碍:第一,客观障碍,这是“硬件”问题,即澳门地头细小,资源缺乏,水浅港窄等客观条件。第二,主观障碍,这是“软件”问题,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对优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不是夸大优势盲目乐观就是低估优势妄自菲薄对前景缺乏信心;二是政策上营运上的障碍,主要是政策上的缺乏和营运上的阻滞和效率不高。
与会学者指出,为了克服这双重障碍,就要不断改善澳门的投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加强对发展经济的调查研究,多方采取措施,加大利用优势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将潜在优势,理论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与会者在讨论发挥优势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区域合作尤其是澳门同珠海合作上。
北京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徐雅民教授提出,澳门在推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可以由近及远地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直接毗连的珠海市;第二层次,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第三层次,由珠江第一大支流(西江)连贯起来的西江流域—桂、黔、滇、川四省区。即是说,推行“珠澳对接与西进战略”。
“澳珠对接”有两层意思。从小区位来看,是澳门经济同珠海对接;从大区位来看,是澳门经济发展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对接。会上着重讨论澳门同珠海的合作互补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两地是“连体双城”,互补性甚强;另一方面,过去的合作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珠澳经济对接,与会学者除了提出两地要在工业、贸易、旅游、金融、信息、交通、基础建设等领域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全面合作外,还着重提出下列四项具体建议:
一、携手发挥澳门的自由港优势。大家认为,自由港是澳门的特有优势,但是限于资源,澳门却只有自由港的“软件”而“硬件”不足,因此珠海应支持澳门强化自由港优势。广东社会科学院许隆教授提出“珠澳共建自由港”,珠海租出一个海岛给澳门建外港,双方合作经营或者合资经营都可以。亦有论者认为,澳门现有九澳港亦应与珠海高栏港合作,实行优势互补。
二、共建珠港澳大桥,在珠澳间的海区上选择一适当地点,建立一人工岛,作为珠港澳大桥的“三岔口”,东连香港大屿山,西接澳门,北联珠海。这座大桥比珠海拟建的连接香港的伶仃洋大桥更具优势。首先是一桥连三地,效益大;其次连接香港的大屿山,避免伶仃洋大桥连接屯门而加剧当地的交通挤塞,同时亦避免伶仃洋大桥因通过作为文物保护区伶仃岛所造成的困扰;第三,三地受益、三地高兴,合力共建,节省投资;第四,集资容易,收效快。
三、联合开发横琴,建立珠海横琴—澳门路环经济协作区,作为珠澳合作的突破口。广东省社科联与澳门社科学会于1990年联合提出了珠澳联合开发横琴,建立横琴保税区的建议,早已获得支持,在这个基础上,珠海市经济学会田忠敏先生于去年在澳(门)佛(山)经济关系研讨会上又提出了建立横琴—路环经济协作区的设想,反应亦佳。在这次讨论会上,除了旧案重提外,还有提出开放横琴,在横琴实行澳门政策或在横琴实行社会主义自由港制度等多项主张。经过讨论,一般都支持建立横琴路环经济协作区,以此为突破口,加强珠澳两地合作,办法是以珠促澳,首先争取建好横琴—路环大桥。
四、成立沟通和协调组织,促进合作。这个组织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半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除两地学者参加外,还要有两地的工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定期聚会。
与会者对澳门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例如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卢桂源副主任的建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建议澳门发展经济:第一,充分发挥自由港功能,把商贸搞活;第二,努力提高生产水平;第三,继续发展具有澳门特色的博彩旅游业;第四,继续改善软硬投资环境;第五,着力开拓金融、证券市场。此外,亦有人以珠海、深圳的发展为例,建议澳门实行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以吸引投资。
二、澳门社会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
关于这个专题,内地学者多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论证社会科学的功能,澳门学者则结合澳门的实践,介绍了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大势。
社会科学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其目的不仅仅是认识社会现象,而是透过研究社会现象,寻找和阐明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因此,有学者指出,社会科学有四大功能,即认识功能、导向功能、经济功能和决策功能,“要在现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全面地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这些功能。
在发挥社会科学的功能问题上,张磊教授指出,当前有两种不足取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自我感觉良好’,对剧变的现实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未能理解‘左’的教条主义流毒尚需进一步肃清,……于是我行我素,固步自封,难免沦于保守、僵化。另一种倾向则似乎相反,要求‘总体反思’和‘彻底抛弃过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主张专业人员‘下海’,让社会科学‘进入’市场”。因此他强调必须确认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方针,以此推进社会科学的改革。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广东省社会科学大学张江明教授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转化的,因此,“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现实性。”
澳门学者在研讨中对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了回顾,指出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集中以澳门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在80年代中期兴起的,这是澳门历史发展的必然。澳门70年代以后开始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被誉为“亚洲瑰宝”。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行,澳门又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桥梁”。1987年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澳门进入了回归祖国的过渡时期,到21世纪前夕,澳门便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正是这种历史的大势,触发了澳门人研究澳门的学术活动。1985年9月1日,以“研究社会,服务澳门”为宗旨的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便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澳门当代社会科学兴起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澳门大学前身的东亚大学,亦于“中葡联合声明”,签署两个月后开办澳门研究所(后改为澳门研究中心),其宗旨是“立足澳门,研究澳门社会,为澳门的安定、繁荣和发展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亦从民间学术团体提升到高等学府的层面。此后,澳门各类不同学科的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填补了法律、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哲学、社会、公共行政等领域的空白。社会科学学会10年前设想的成立按学科分类的小组或分会,实际上已由这些新团体所取代、实现和发展。
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除了受到人才和研究资源的限制外,开始之时很多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且普遍不受社会重视。社会科学学会为借助外力,首先同内地研究澳门的机构和专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发展同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葡国、欧洲、美国等学者的学术往来,邀请他们来澳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会者认为,澳门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有以下特点:
1.虽然起步晚,但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而且明确是为澳门社会服务,具有强烈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时代感。
2.专注对澳门的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焦点对准澳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民间学术研究为主,不受官方及政治因素的约束,学术自由原则得以发挥,同时重视同外界交流,学术思想活跃。
亦有学者指出,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还存在困难和不足。人才和资源缺乏,社会重视不够仍然是个障碍;研究质素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有的研究领域如文化、社会等仍然薄弱;有的研究课题缺乏实际调查和微观的分析;不少学科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
在讨论会上还有学者对粤澳两地学术交流合作提出了建议,要求改进交流的方式,开拓交流新空间,注入新活力等,都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