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中的中国调查:大学生为什么而忧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忧虑论文,大学生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背景
未来世界是年轻人的,1988年的促进咨询国际圆桌会议为了有效地处理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适当的帮助方式而开展了一项国际研究,迄今为止已经有15个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中国、英国、希腊、印度、、以色列、日本、科威特、新西兰、菲律宾、俄罗斯、土耳其、美国和威内瑞拉)参与了这一国际研究。本文是中国研究的一部分。
中国研究的被试是18—20岁的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320 份。为了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年轻人的影响,调查者按被试父母的职业、被试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当地所处的水平、被试家庭的住房情况在当地所处的水平、被试被期望获得的受教育水平4 个指标来衡量其社会经济地位,并分为社会经济地位优越和非优越的两种。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优越的被试163名(男性61名,女性102名);非优越的被试157 名(男性81名,女性76名)。
本研究拟调查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困扰年轻(18—20岁)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 )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是什么?(3)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寻求帮助的模式是什么?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调查问卷就以上3 个方面让被试进行开放性的描述。然后由研究者根据编码手册对被试的开放性描述进行分类编码,得出被试忧虑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他们认为的理想的帮助者,理想帮助者的品质,理想的帮助模式和不希望的帮助行为的类别和类别内的子类。
调查结果
1.引起忧虑和压力的问题
表1 显示对自我同一感的关注和对自己学业问题的担忧是调查对象最关心的前两大问题。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说他们担心这两个问题。结果显示,被试对自我同一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信”的关注,也就是关于自己与他人成功交往和获取积极印象的关注;一是对“成长”的关注,包括生理的成熟、社会化的成熟以及获得成人地位。而对学业的关注主要是指对“学业失败”和“学业成就”的担心。优越的比非优越的被试更关注自己的自我同一感,在学业问题上没有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利他主义的问题占第三位,其中又表现出对拜物主义的忧虑(见表1), 也就是对过分追求物质产品和物质享受的普遍趋势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关注。
表1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关心问题
类别和子类的百分数
优越的非优越的
男女
男 女
物质欲望
2.7
3.3 7.0
4.8
家庭问题
4.9
4.9 3.7
8.3
学业问题 22.4 23.9 24.0 22.8
学业失败 10.4 10.5 11.1 12.3
学业成就
* 5.9 7.8 *
自我同一感34.4 31.5 25.6 34.6
自信15.3 10.5 9.9 15.4
成长13.1 14.1 11.9 14.5
性 0.5
0.3 0.4
0.0
恋爱 4.4
4.9 7.0
2.6
人际问题
6.0
6.9 3.3
7.0
情绪情感
2.7
1.0 0.8
1.8
自我实现
2.2
4.3 5.0
3.5
利他主义 19.7 19.0 23.1 13.6
拜物主义 16.4 17.3 17.7 11.0*不到5%
2.应对策略
个人的问题解决,也就是试图由自己来解决问题是被最多的被试选择的应对策略,约有2/3的人选择这种应对策略。随后是听天由命和逃避问题这两种应对策略(见表2)。在个人的问题解决这一类别中, 被试主要选择“更加努力”和“制定计划”来应付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在“更加努力”这一具体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更加努务”来应付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表2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应对策略的
类别和子类的百分数
优越的 非优越的
男 女 男 女
寻求/给予帮助 2.03.2 3.0 3.5
人际间的应对策略 1.34.4 2.5 3.0
个人的问题解决
64.9
70.973.0 68.2
更加努力 38.4
42.245.5 36.4
制定计划 15.9
12.714.5 16.7
压力管理
5.34.8 4.5 6.1
哭泣0.70.8 0.0 0.5
宗教性的应对策略 0.00.0 0.0 0.5
听天由命
10.68.0 9.0 9.6
逃避问题
15.27.6 7.5 8.6
反社会的应对策略 0.04.0 0.5 0.0
什么都不做0.00.0 0.0 0.0
3.求助行为
(1)理想的帮助者。表3显示在被试面临这些问题时,他们最有可能向非家属的亲友和家属寻求帮助。
表3显示,在理想的帮助者的子类中, 非家属的亲友中的私人朋友、同学和具有理想的帮助品质的人成为最为中意的具体帮助者。只有少数的非优越的女性选择父母,极少数的非优越的男性选择教师作为理想的帮助者。几乎没有被试选择咨询员作为理想的帮助者。
表3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理想帮助者的
类别和子类的百分数
优越的非优越的
男 女 男
女
家属 13.124.5
10.0 21.1
非家属(亲戚) 68.068.4
73.0 61.3
私人朋友 32.042.3
24.0 29.9
同 学
15.713.0
22.0 15.5
有理想品质的人
15.0 9.5
16.6 10.8
导致问题的人 0.7 0.00.5 0.0
超自然的生命 0.0 0.00.0 0.0
动物或物体0.0 0.40.0 1.0
非特定的(人或物) 5.2 0.43.5 2.1
无 人
13.1 6.3
13.0 14.4
(2)理想的帮助模式。咨询即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 建议等和关心照顾即给予鼓励、关心、安慰、理解、同情等是调查对象最偏好的两种帮助模式(见表4.1),但无论是优越的调查对象, 还是非优越的调查对象,男性都更偏好于关心照顾的帮助模式,女性更偏好于咨询。
调查对象最偏好的两种具体的帮助方式是鼓励、安慰(均属于关心照顾这一类别)和帮助解决问题(属于咨询这一类别)。
表4.1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理想的帮助模式的
类别和子类的百分数
优越的非优越的
男 女男
女
直接满足需要 0.0 1.3
0.6
0.6
行使权力解决问题 2.3 1.7
1.1
2.2
从中调停 0.0 0.4
0.0
0.0
咨询 40.847.7 45.4 48.9
帮助解决问题 13.111.4 18.4 15.2
关心照顾 50.040.5 46.0 37.6
鼓励 23.116.5 24.7 16.3
安慰 20.818.6 14.9 16.9
帮助逃避问题 1.5 1.3
1.7
0.6
不确定1.5 6.8
1.7
3.9
未列出3.8 0.4
3.4
6.2
(3)被试不希望的帮助模式。表4.2显示不同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都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报告说他们没有不希望帮助者说或做的事情。
被试明确指出的不希望帮助者说或做的事情中,不合适的卷入(如提供糟糕的建议、激怒被试等)和缺乏关心(如冷淡、不理解等)占据前两位。
表4.2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不希望的帮助模式
类别的百分数
优越的 非优越的
男 女 男女
行使权威
1.5 3.9 1.72.8
不合适的卷入 15.217.612.2
18.5
屈尊
4.5 3.4 0.65.6
打破信任
0.8 2.1 4.71.7
缺乏关心 10.6 9.9 7.06.7
有13.610.315.7
13.5
无53.047.258.1
50.0
不知道 0.8 5.6 0.01.1
没反应 0.0 0.0 0.00.0
讨论和结论
1.对自我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关注
本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年轻大学生对自我同一感方面给予很高的关注。自我同一感在本调查中是指一种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和群体中如何赢得积极印象,将来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其中对成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生理成熟、社会成熟以及获得成年人地位等方面的关注等。这是因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多处于成年早期,在青春期以后,伴随着生理的成熟,许许多多的发展问题接踵而至,他们对自己的发展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社会对他们也产生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义务和选择,如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等。他们在儿童期形成的各种自我同一性,到了这个时期已经不能应付这些义务和选择,使他们对自己原有的自我同一性产生了怀疑,对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可以说,年轻人对自我同一感的担心主要是他们自身发展与社会期待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年轻人对学业上的成功和失败也极为关心。因为被试均为在校生,对给自己造成直接压力的学业问题必然给予较多的关心。另外,在中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功利价值,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有着较高的期望。现在大多数人把学习认同为一种提高自己的实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除却功利的目的,也是与对自我同一感的关注紧密联系的,是学生获得自信的一种手段。
另外相当一部分年轻大学生还有利他主义的忧虑,其中,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拜物主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只要注意因势利导,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会在关注自我发展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会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中,并有望成长为在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鼎新格故,激扬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道德体系的中坚。
2.喜忧参半的应对策略
约70%左右的被试在遇到问题时是自己来解决的,他们通过更加努力、制定计划等具体方法来应对自己面临的问题。对被试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应对策略。只有特别少(3 %左右)的被试报告说在他们面临问题时会去寻求帮助,被试这种需求他人帮助的意识和习惯的缺乏,对尚未完全成熟、还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所有问题的学生来说,并非完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自信并不表明他们已经完全具备了通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过分地依赖自己,一旦自己的努力和计划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积极地去寻求帮助的话,则很容易采取听天由命和逃避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同时,对旨在帮助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和咨询人员来说,这一结果也表明我们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可能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具有吸引力。
3.咨询机构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开展咨询
调查对象关于寻求帮助的行为的反应出现了一种看似相悖的结果:最大多数调查对象的理想帮助者是私人朋友、同学等非家属,几乎没有调查对象选择咨询人员作为理想的帮助者,但被问及什么是他们理想中的帮助行为时,咨询却成为他们首选的模式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匮乏,导致多数被试并不知道有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二是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员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可能并非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咨询机构也并未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就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