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供电公司 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通过线路故障时实际故障点与线路测距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输电线路在发生故障时实际故障点与线路测距之间的关系,方便事故巡线人员快速查找到故障点。
关键词:故障测距点 实际故障点 关系
前言
在线路发生故障时线路巡线人员一般都是根据故障报告,以故障测距点为界向两边查找故障点,若在故障测距点附近没发现故障点时,由于担心个别巡线人员经验问题可能会在故障点附近反复查找,但有时候实际故障点距离与故障测距点误差很大,以致在查找故障点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且不能在第一时间查找到故障点,延误了线路送电时间。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对某供电公司06年以来110kV及以上线路跳闸时故障测距与实际故障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查找实际故障点和故障测距之间的关系。
1 某供电公司2003年-2009年10月110-220kV线路跳闸统计分析
1)220kV线路 (表1)
2)110kV线路
2 故障测距点与实际故障点关系统计分析
1)根据表1可以看出:220kV线路2003年以来统计跳闸9次,分析故障测距点与实际故障点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故障点8次向线路小号侧(也就是电源侧)延伸,向小号侧误差超过10基杆塔的4次,占44%,向小号侧误差超过5基杆塔的6次,占66.7%; 向大号侧误差1次,占11%,且只有3基。
2)根据表2可以看出:110kV线路2003年以来,统计跳闸19次,分析故障测距点与实际故障点之间的关系:实际故障点12次向小号侧延伸,7次向大号侧延伸。
向小号侧误差超过20基杆塔的2次,占10.5%,向小号侧误差超过10基杆塔的5次,占26.3%;向大号侧误差7次,但向大号侧误差超过7基杆塔0次,向大号侧误差都在7基以内。
3 结论
我们根据故障测距点与实际故障点关系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实际故障点与故障测距之间的关系:实际故障点向电源侧(一般为小号侧)误差的次数较多,而且可能会误差较大;实际故障点向负荷侧(一般为大号侧)延伸的次数较少,误差一般不会很大。
我们根据统计表1可以看出在220kV线路实际故障点向负荷侧的误差要小一些,这是因为220kV线路采用了线路阻抗实测值。
在110kV线路上由于采用了理论计算值,误差相对大一些,实际故障点向负荷侧误差的次数多一些,但实际故障点向负荷侧误差不会很大(上面统计误差不超过7基杆塔)。
我们认为这个规律的理论根据是:
我们设线路阻抗为Z(Z为复数), 接地点电阻为R
如下图:
那么电源到接地点的阻抗为Z +R,而线路故障测距测出来的距离是(Z +R) 的模/0.4。
除非是金属性接地R为零的情况,否则,测出来的距离要比实际的故障距离Z 的模/0.4要大,也就是说没有阻抗误差的话真实故障点都要比故障测距点离电源近一些,其中R越大误差也就越大。
在220kV及以上双电源线路中,采用了新型光差保护线路,新型线路光差保护由于取两端故障量进行比较从而消除了接地电阻带来的误差,所以在采用了新型线路保护双电源线路中,我们就不用考虑由于接地电阻存在造成的故障测距的误差的问题,即采用了新型光差保护的线路故障巡线时只按照故障测距进行查找故障点就可以了。
4 建议
根据以上我们总结出的规律,在线路事故巡线时,我们可以按一下线路事故巡线原则进行:在输电线路发生故障需要事故巡线时,巡线人员应该首先在故障测距点前后15基杆塔范围内进行事故巡线,若没有找到故障点可以向电源侧方向延伸,直至找到故障点。
此方法能够帮助事故巡线人员快速找到故障点,能够尽快排除线路故障。
5验证
(1)在2010年3月110kV某线路跳闸后,线路巡线人员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去查找故障点,事故后2个小时查到了故障点,比以前至少提前了30分钟;
(2)在2010年110kV某线路故障跳闸后,线路巡线人员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去查找故障点,事故后1.2个小时查到了故障点,比以前至少提前了35分钟;
(3)在2010年110kV某线路故障跳闸后,线路巡线人员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去查找故障点,事故后2.5个小时查到了故障点,比以前至少提前了40分钟;
(4)在2011年110kV某线路故障跳闸后,线路巡线人员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去查找故障点,事故后3个小时查到了故障点,比以前至少提前了35分钟;
(5)在2011年110kV某线路故障跳闸后,线路巡线人员根据总结出的规律去查找故障点,事故后2个小时查到了故障点,比以前至少提前了45分钟。
参考文献
[1] 岳保良等,送电线路实用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输电线路运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
论文作者:孔令学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故障论文; 线路论文; 误差论文; 杆塔论文; 事故论文; 线人论文; 小号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