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杰(安达市医院1514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创伤面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选择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6 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引流效果。 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负压封闭式引流治疗骨创伤,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缩短患者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负压封闭式引流护理干预骨创伤创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64-01
临床研究表明,骨创伤患者常常会伴随出现严重的皮肤软组织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传统治疗中主要采用开放式引流技术处理创面,然而,该方式无法有效控制创面流血状况,延长治疗时间。对此,负压式引流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骨创伤创面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我院收治的86 例骨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收治的骨创伤患者86 例,其中男性51 例,女性35 例,年龄为19 岁61 岁,平均年龄为(30.18±1.84)岁,受伤时间(35±18)小时。
本组86 例患者,上肢损伤49 例,下肢损伤37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引流技术,两组患者的年龄、创伤面积、创伤部位等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行(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创面处理方式。患者入院后,先使用流动水清洁创面,对坏死组织予以清除处理,根据创伤面积取辅料覆于创面上,并行创面缝合。对创面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对创面造成感染。
观察组在创面和敷料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观察组采用开放式引流技术。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
1.2.2 临床护理。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设置完成后,应辅助患者的取正确体位,降低对创面压迫,从而导致创面出现流血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引流管和引流瓶应低于创面,避免出现引流管受压出现引流异常的现象。定期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降低引流管堵塞的几率。更换引流瓶时应关闭负压源,夹紧引流管,避免外界细菌进入,对创面造成感染。若患者引流期间,出现大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停止引流,进行针对性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①规范创面处理程序。进行创面处理阶段,应放轻力度,降低对创面的二次损伤。设置引流管时,需在创伤面上设置无菌纱布进行隔离,避免设置引流管期间造成皮肤压伤。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流量,若引流液颜色异常,则骨伤创面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加强对引流管负压的管理: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创伤面后,护士应加强对引流管负压的管理。若负压值过低,不仅对造成患者的引流管流动异常,还造成创伤面出现感染,还易造成创伤面血液循环异常,延长伤口愈合的速度。因此,进行临床护理时,应加强对负压的管理,使其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根据表1 相关数据,通过创面愈合状况、疼痛评分、感染率等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1],骨创伤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创面组织受损,增加患者的不适感。现阶段,临床中主要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创伤治疗,通过加强对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
对创伤部位进行彻底清理后,行封闭式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可避免外界细菌进入,造成创伤面出现感染的症状,不同于开放式引流技术,行封闭式引流技术,可以使创面处于负压状态,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临床护理:①加强对患者的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应辅助患者取正确体位,避免压迫引流管,造成创面压力异常。②加强对引流管护理。设置引流管时,应将引流管和引流瓶置于创伤面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会流量,若引流量颜色出现异常,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此外,需定期使用生理盐水清理引流管,降低引流管堵塞的几率[4]。③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由于骨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新陈代谢异常的现象,需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高蛋白质食物、高热量食物,提高患者免疫力。
综上所述,采用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治疗骨创伤创面,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创口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1] 马云,赵燕,谷雪莲.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J]. 中外妇儿健康,2011(05):266-266[2] 邹泽良,吴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体会[J]. 当代医学,2012(01):94-95[3] 程茜.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1):99-100[4] 冯桂莲,邓德礼,梁彩金. 负压封闭引流在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微创医学.2010(06):634-635
论文作者:吴凤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创面论文; 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负压论文; 加强对论文; 技术论文; 封闭式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