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年增[1]2004年在《中国基金业成长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长问题是中国基金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避免有害成长,保证实现平衡成长,争取向最优成长路径收敛或逼近,我国基金业必须实施成长管理。根据对全国银行客户、证券客户和上海地区客户有关基金需求调查的分析,我国基金消费者普遍收入水平偏低,对基金产品的价格高度敏感,同时对基金投资的绝对回报期望过高,风险-收益预期严重扭曲。但在供给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全能化倾向严重,营销费用居高难下,企业一直在高成本区运行。由于基金投资者对产品差异不敏感,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激励机制欠缺,导致基金业在初始成长阶段产品实质性差异不足。于是,高成本运营遭遇低价格需求,在产品基本无差异的条件下,使基金产业的弱小进入者陷于亏损境地,使先进入者难以可持续成长。为了形成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以及迫于金融部门对内对外开放的压力,基金业进入壁垒降低已成趋势,这使其所面对的来自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集中度急剧下降,并在下降中明显形成了强势和弱势两个集团。如果对行业成长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当,则我国基金业有陷入“E型市场结构”陷阱的可能。因此,为使我国基金业顺利走出初始成长阶段,并能够沿着战略成长路径成长,企业(基金管理人)、市场(基金投资者和基础证券市场)与政府(产业政策)必须做出一致努力,以实现管理公司利益与基金投资者利益相配称、企业价值成长与产业战略成长相配称、产品战略与知识战略相配称、内部资源保护与外部资源分享相配称的客观要求。为此,基金管理业应在中短期内将基金产品线的风险重心下移,以本土化、精细化产品创新为依托,过滤有害需求。政府在基金业初始成长阶段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为各国经验所佐证。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技术参数和发挥后发优势,中国基金业才能够获取以高于基金先行国的成长速度成长的机会。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我国基金业的成长实际,对波特竞争结构模型在基金业的具体应用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并得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通过对A-U创新模型的改进与分析,提出了中国基金业创新与成长的叁阶段论;通过战略成长概念的提出和对埃尔坎成长模型的应用,结合对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分析,构建了我国基金业的成长曲线和产业成长阶段曲线。
黄兴斌[2]2004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政策的指导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随着基金的不断增多,基金创新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基金创新是一个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从我国基金创新的轨迹出发,结合世界发达国家基金创新的历程,以我国基金创新的扩散为主线,分析了我国基金创新的环境、动因和基金创新参与各方的行为;通过考察我国基金创新的业务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了我国基金创新的绩效和创新性,以期对我国基金创新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参考,进而助益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1)介绍了基金的含义和种类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基金创新历程的回顾和对我国基金创新轨迹的描述,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分析了我国基金创新的宏观动因和微观动因。我国基金创新的宏观动因包括规避管制、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发展证券市场、化解银行风险、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寿险机构保值增值的需要几个方面;微观动因则主要是金融竞争的加剧和利益驱动以及顺应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的需要。 2)对我国基金创新扩散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运用技术扩散的“S型传播曲线理论”分析了我国基金创新的扩散速度,表明我国基金创新才刚迈入成长期且主要是扩散性基金创新;还阐述了我国基金创新扩散的障碍与途径,表明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成熟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原因阻碍了我国基金创新的扩散,并认为我国基金创新应以国际适应性为基准,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展。 3)运用博弈论对我国基金创新的各参与方进行了分析。通过我国基金创新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表明正是“创新—监管—再创新”一步一步地推动我国基金业的发展;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开展基金创新的博弈分析,揭示了2004年一季度我国基金销售异常火爆,而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减免认购费等降价的创新行为依然不断的原因;对基金管理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认为我国在进行基金创新时,基金管理公司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的边际期望收益,同时积极进行基金创新,以改进自己在基金市场的声誉。 4)根据我国基金创新的业务维度和时间维度,对我国基金创新的绩效和创新性进<WP=5>行评价,表明基金创新是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动力,进步的引擎和提高效率的源泉;同时分析了我国基金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基金创新尚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并提出了我国在进行基金创新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5)通过对我国基金创新未来的展望,表明我国基金将在制度、品种、业务、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并将在政策层面上突破和在基金管理公司层面上进行创新深化,认为开放式基金将会成为我国基金业的主流,基金创新将会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并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本文主要以金融创新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为依据,以规范研究为主,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同时配以比较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已有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作为某些所要采用结论的论据,或者以此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推理,以保证研究的客观与严谨。
王君丽[3]2008年在《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创新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开放式基金发行和发展的如火如荼,目前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陆续到期和高折价现状使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然而封闭式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品种,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具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空间。如何改善我国封闭式基金并发挥其投资优势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有关管理部门所关注的热点。同世界其他证券市场的封闭式基金相比,我国封闭式基金深度折价现象更加明显。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现状,描述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特征。之后,本文通过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研究的总结,指出目前封闭式基金高折价深层次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监督权缺失的不满、对基金管理人的疑虑以及对基金未来增长前景的不确定。因此本文认为要继续发展封闭式基金,就应该对封闭式基金的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充分发挥封闭式基金的产品优势。根据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封闭式基金创新发展的思路,主要从保护封闭式基金持有人权益和降低折价率两个方向改革我国封闭式基金。主要运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针对封闭式基金的制度缺陷和产品特性设计提出改进封闭式基金制度的策略和措施。最后针对目前我国上市交易的创新型封闭式的创新特点和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创新改革的建议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武彪[4]2006年在《中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投资基金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它的发展对金融制度体系与结构的形成,对社会大众与经济组织的投资与风险管理,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大发展于美国, 2004年末,美国共同基金资产达到8.1万亿美元,占全球开放式基金资产的一半以上。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已在我国资本市场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05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达到4,691.16亿元,资产规模相当于A股流通市值的一半左右。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影响的不断增强,在新的背景下,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治理强化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对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两国基金产生、运作背景与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基金当前运作体系形成的影响,为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了正反两面的有益参照。本文在对证券投资基金相关概念、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后,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中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比较,指出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属性。认为,美国共同基金的起源具有诱致性变迁的特征,在随后的发展中,更重要地是作为一种普通的金融工具而存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则显现出强制性变迁的特征,在实践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一种政策变量加以使用,但是,这一作用的发挥又受到基金所具有的市场属性的限制。随后,论文把基金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金治理,看作是证券投资基金制度持续自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中美基金治理的发展与现状,从不同的侧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指出,美国基金治理沿着以强化独立董事权责为特征的路径发展,独立董事在基金治理中作用重大。但是,这一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我国的契约型基金中,虽然也引入了独立董事,但是,在治理实施中作用发挥受到诸多限制,并不能有效地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
张建利[5]2003年在《投资基金创新与我国基金业发展》文中指出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的投资工具。在人类金融发展史上,银行、证券、保险、期权、信用卡、网络银行等都属于人类金融工具创新的里程碑,在经济学上很有意义。投资基金也是这样一个里程碑,它促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突破,推动了金融制度的创新。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而出现的投资基金,在其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程,也正是由于投资基金的不断创新,投资基金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本文在对投资基金创新一般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投资基金的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金融创新及其理论入手,进行了投资基金创新的一般分析。投资基金作为一项新型的金融工具,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已打上了金融创新的印记。同样,经过130多年的发展,投资基金能在全世界金融领域不断成长壮大,以至成为左右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在于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因此,要研究投资基金的创新问题,有必要先从金融创新入手。西尔柏(W.L.Silber)等经济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推动金融创新的原始动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理论流派。相对于其它金融工具而言,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表现:管理机制创新、资金运作方式创新、风险管理创新、融资手段创新和股权创造创新等方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准备从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和管理体系创新叁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论述了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已成为推动基金业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投资基金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不断繁衍和扩充队伍。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是出于一定的动机并有着深刻的背景,与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以及市场需求密切联系着,也与时代、投资者的偏好、市场完善与开放程度、金融投资替代产品和国际上不断出现的金融工具创新密切相关。每一个基金新品种的出现,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时代的产物。在考虑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时,我们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水平型的投资基金品种创新、垂直型的投资基金品种创新、利用型的投资基金品种创新和衍生型的投资基金品种创新。 第叁部分分析了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创新。在契约型基金中,虽然可减少由基金公司运行所产生的种种开支,但由于缺乏代表基金持有人权益的机构,在基金持有人彼此分散的条件下,就容易发生两种情形:一是基金持有人的意愿表达比较困难,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严重弱化;二是在基金管理人重视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可能发生基金管理人伤害基金持有人权益的现象。一个突出的情况是,在契约型基金中,基金持有人要更换基金管理人是极其困难的。公司型投资基金通过引入现代的公司治理形式来处理与投资基金相关各方的关系,并在_内部采取公司形式的组织构造,如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必要的外部独立董事和报酬委员会等,来对基金进行正常和有效的运作,有助于投资人的利益保护。但是公司型治理正常功能的发挥也需要外部环境支持,从而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机制。这些约束机制包括法律约束、公司章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等。从各国实践发展来看,公司型基金已成为世界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主流。 第四部分论述了投资基金的管理体系和服务创新。投资基金管理体系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基金外部监管的加强,主要包括有关基金的立法不断加强、对投资基金的行政管理不断加强和各国成立了全国投资基金的行业协会;另一方面是基金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主要包括基金日常投资管理日益向程序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和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基金的主要当事人即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公司及投资者叁方的权责利益关系有了明确的划分并实现了有效的相互监管与相互制衡的机制两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投资基金也不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新的服务项目大幅增加。基金服务手段的创新方便了投资者,保证了基金运作安全性和收益性,大大提高了基金的流动性。 第五部分对我国投资基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基金业的兴起与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全国性的基金市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02年底,国内共有19家基金管理公司,国内已募集完毕并宣告成立的证券投资基金总数已达到71只,基金净值总额达1300亿元。我国基金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规模狭小、投资方向及品种单一和基金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完全等方面。用国际通行的基金化率衡量,我国基金业与国外基金业相,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我国内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己超过8万亿元,而基金资产的总规模仅为1300亿元,基金资产占储蓄资产的比例不到2%。巨大的储’蓄资产的存在,无疑是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目前中国的投资基金业,而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和证券市场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探索投资基金的组
朱焕[6]2004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 年 11 月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在短短 6 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 SCP 分析框架对我国基金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我国基金业由于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初期的市场结构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的特征,这是由行政垄断所导致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当时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为和市场绩效。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不断扩容,市场结构也正在从寡头垄断逐渐向垄断竞争的方向演化,由于市场竞争因素的增强,必然对改善市场行为和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政府应该努力消除行政性壁垒,通过逐步构建一个可竞争的基金业市场结构,来优化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行为和提高基金业的市场绩效。另一方面,从 SCP 分析框架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基金业的制度结构(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以及投资的文化因素)等因素对市场行为和绩效的制约和影响也是非常显着的。本文并未展开对资本市场和文化因素的深入探讨,而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重点研究正式的制度安排对我国基金管理人的市场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并对基金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基金业的制度结构决定了基金管理人的市场行为和基金业的市场绩效,我国基金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从根本上看,应归结为制度安排的严重缺陷。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非对称性、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正是以其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决策成本和防范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基金的制度效率,只有不断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才能提高基金市场的绩效。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是我国基金业发展史上一次重要飞跃,而公司型基金由于其显着的制度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制度选择。本文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基金业的制度结构上,以制度变革和创新从根本上推动投资基金业快速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基金业在制度安排方面的缺陷和问题,通过强化四个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信息传导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引导基金管理人的市场行为朝诚信和专业的方向发展,从而降低投资者参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基金市场绩效。
王会叶[7]2008年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一支重要队伍。科学、合理地评估基金绩效,可以为基金公司、投资者和监管当局提供丰富的投资决策信息,不仅是一种评价投资管理价值的方法,也是基金业规范、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正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之上,紧密结合中国基金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本文介绍了基金绩效评价的叁大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其中定量分析部分包括数据处理方法、基准组合与无风险收益率的选取、收益风险测度、整体绩效指标、绩效归属分析、绩效持续性研究、基金绩效排序一致性考察几个方面。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选择了收益风险指标、叁大经典风险调整指数、T-M模型、H-M模型、自相关检验、半期秩差检验、双向表法、斯皮尔曼检验等对2006年和2007年两个完整会计年度间我国20只开放式基金的整体绩效、基金经理人的选股择时能力、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的相关性、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各基金绩效评估指标的一致性等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认为:在牛市中,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绩效水平整体上显着超过市场基准组合,我国证券市场属于弱势有效市场;基金经理有显着的选股能力,呈现一定的择时能力,但不显着;大部分基金的绝对业绩不具有短期持续性,而整体上具有相对业绩和联合业绩的长期持续性;同一市场基准下经过风险调整的叁大指标具有显着的强正相关性,而其与收益率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在H-M模型和T-M模型下,其对应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针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设计出不同的市场基准进行比较,这是前人研究中所不具有的。本文的研究是对基金绩效衡量的一个整体性分析,对深入观测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深化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作用的认识,促进中国基金业的规范发展将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刘骁宁[8]2008年在《关于稳定发展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汇集资金、分散投资的金融制度安排,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新。开放式基金凭借其较低的初始投资规模限制、便利的申购一赎回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期限、不同数量的投资机会选择,最大程度地吸收社会闲置资金,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同时,开放式基金专业的投资能力和成熟的投资理念、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策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中小投资者创造财富并规避风险,让大众享有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国外成熟市场,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发达国家,开放式基金业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越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国外开放式基金业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的开放式基金业发展才刚刚步入第七个年头。虽然在政府监管部门的扶持下,中国的开放式基金业经历了一段“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开放式基金发行数量、开放式基金管理基金资产规模都有了一个呈几何级数的爆炸式增长,但我国仍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它的发展必然也要遵循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忽视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制度演进逻辑,一味地追求数量式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同中国前几年的证券市场,正是由于行业发展不规范,再加上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落后,监管手段和监管水平效率低下,结果导致多家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破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普通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在2006年、2007年两年造就的股票市场大牛市中,基金管理公司、开放式基金业凭借着股票市场的景气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很多问题就可能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掩盖。中国的基金业存在的问题不是依靠股票市场一段时间的景气就能够解决的,整个基金行业在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痼疾,同时,基金业良好运行的法制环境、金融市场环境都还有待巩固和建设,如何推进我们开放式基金稳步发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总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对关于开放式基金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现代投资理论、产权制度理论和金融中介发展理论。第叁章,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历史回顾。首先回顾开放式基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然后介绍了开放式基金在我国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绩,最后以美国的共同基金业的发展为代表和我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分析。第四章,对我国开放式基金业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介绍了我国开放式基金最新发展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表现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面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便于对症下药。第六章,本章针对第五章提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重点研究如何推动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稳步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提出了开放式基金业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观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政策建议:一、加强开放式基金内部治理。主要措施有改进基金持有人大会制度、继续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推动开放式基金外部治理。主要措施包括强化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和重视发挥独立中介机构在基金治理中的作用。叁、促进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债券型开放式基金发展;通过金融创新,在证券交易制度上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在金融避险工具方面推出股指期货业务;向开放式基金开放养老基金市场,在政策上扶持开放式基金业的发展。
俞健[9]2007年在《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基金投资绩效评估是衡量基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尽管存在样本期短、样本量少等局限,但系统分析中国基金业在最初阶段的业绩表现仍然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基金为样本,利用经典模型(包括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Jensenα指数、T-M模型等)对样本基金近年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基金的整体业绩、证券选择能力、时机把握能力以及业绩持续性等几个方面。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方面:1.开放式基金在投资上确有一定的优势。基金的投资优势主要来自于基金的选股能力,在择时上,基金经理们很少表现出优势,甚至有些基金出现显着的负的择时能力。2.不同的基金公司在投资风格、专家理财的优势、管理水平等方面正在拉开差距,投资回报上出现差异,但是业绩的持续性不足。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长期发展,本文在第五章提出了尽快建立权威的全国统一市场指数体系,以促进基金的发展等七条建议。并且基于制约开放式基金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本文还从制度层面、市场层面、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四个角度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开放式基金健康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晔[10]2004年在《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投资基金业以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接踵而来却是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两年来开放式基金在运行中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促使理论界静下心来对我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笔者尝试运用马列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结合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一次系统地、深层次的分析。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实践的局限性,笔者只从定性分析和规范研究的角度对投资基金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文中,笔者首先回顾了我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开放式基金在目前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其次,笔者从我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笔者针对开放式基金出现的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兼顾效率与稳定的发展之路,即一方面放松目前粗放型的金融管制,为基金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客观环境,提高基金业的效率。另一方面转变监管理念,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等市场化的约束机制,规范基金业的行为,保证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金业成长管理研究[D]. 屈年增. 清华大学. 2004
[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创新研究[D]. 黄兴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 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创新研究[D]. 王君丽. 同济大学. 2008
[4].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比较研究[D]. 武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5]. 投资基金创新与我国基金业发展[D]. 张建利. 江西财经大学. 2003
[6].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D]. 朱焕. 复旦大学. 2004
[7].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实证分析[D]. 王会叶. 西北大学. 2008
[8]. 关于稳定发展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D]. 刘骁宁. 西南大学. 2008
[9].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实证分析[D]. 俞健. 南昌大学. 2007
[10]. 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 李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基金论文; 封闭式基金论文; 投资论文; 开放式基金论文; 契约型开放式基金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